黑土地传奇
字体: 16 + -

第六十二章坎坷(1)

    高雯丽看到两人一问一答,有点傻眼了,感情这个辛帮主还真的和那臭小子是乡邻。有些事,除非你经过仔细调查,否则是不可能造假的。赵家洼的那个抓捕之夜,在高雯丽精心布置下,五个盗墓的跑了两个,到现在还没有一点信息,想起来就一阵恼火。又想起深夜里高大封土的娘娘坟,傍晚时天际瑰丽变幻的火烧云,还有那一张张朴实的古铜色的笑脸,为了帮助抓捕不辞辛苦而没有一句怨言,那片黑土地的魅力是这些日子以来,高雯丽回味最多的东西。

    耳畔传来辛秀秀兴奋的话语,高雯丽知道,自己答应祝玲玲的事情要黄了。老乡见老乡,两眼一汪汪;亲不亲,家乡人。以姜卫东的性格,老家人这块招牌抬出来,这个忙不帮也得帮了。

    辛开山其实就在鹤鸣轩,他一直担心辛秀秀不能说服姜卫东,便在隔壁不远处的房间待着,说不得最后亲自出马,爷俩个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不管用什么路数,也得让姜卫东出手帮忙。接到电话后,辛开山没有急着出来赶往莲花厅,而是呆了十分钟后,才慢吞吞走进莲花厅内。

    一阵寒暄过后,辛开山夹起一块水晶肘子,三两口吞下肚子,看了姜卫东一眼问道:“小兄弟,既然你是赵家洼出来的,我问一个人,不知道你清楚不?”

    看着头发花白,一脸沧桑的朱雀帮二当家,左边脸上的一道疤痕像蜈蚣一般狰狞,姜卫东不敢怠慢,急忙回道:“不知您老问的是谁?”

    “姜尚德,姜老爷子。”辛开山咧了咧嘴,脸上的蜈蚣就像活了过来,“当年为了躲避洪水,全家搬到了利津洼,我们家没少受了他的恩惠。”

    “您老问对人了,”姜卫东不知道自己的爷爷和辛家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只好说道:“那是我爷爷。”

    “啊,那你是建中、还是建国兄弟的孩子?”

    “我爹叫姜建国。”

    “建国兄弟人品好,所以养了一个你这么有出息的孩子,”辛开山感慨一句,“别愣着啊,赶紧吃,一会菜就凉了。”

    “辛老爷子,”高雯丽抿了一口什锦菜,笑吟吟说道:“不知道您老和卫东的家人原来这么熟悉,吃完饭,就放我们回去吧?”

    “这是什么话?”辛开山眉毛一挑,双眼瞪圆了,“合着我们请卫东吃饭就像进了局子似的?”

    “不是吗?”高雯丽腹诽了句,“朱雀帮的名头,谁敢不给面子,假如你们不放人,和进局子有什么区别?”只是这话没有说出口。

    辛秀秀察言观色,知道姜卫东如果开口拒绝,二叔是绝不会勉强他的,毕竟自家和他家的老一辈有交情,看起来还是自家欠过人家的人情,当下说道:“二叔,我听爸爸说起过,咱们朱雀帮就是靠着你们俩人一路拼出来的,起因是因为家里面太穷了,可是具体细节爸爸从来不说,今天卫东兄弟在这,算是你的故人之子,您就说说,也好让我们小一辈的长长见识。”

    “这话从何说起呐?毕竟过去的太久远了,”辛开山抿了口酒,摩挲着腮边有点乱糟糟的胡渣子,“朱雀帮虽然是混黑的,可是我辛开山敢对着关二爷发誓,我手里从来没有人命,被我废了的,也没有一个是清清白白的人,都是一些无良的败类,人间的渣滓。朱雀帮的生意也是从来不涉足黄、赌、毒,做的都是正当的生意,我们立帮,也是无奈,不抱起团来,二叔这把老骨头,早就不知道扔到哪儿喂狗去啦。”

    “二叔,想起来多少就说多少,就当做是下酒菜吧。”辛秀秀试试从二叔的话中看一看有没有能打动姜卫东的地方,为辛开山倒满了酒杯,继续撺掇辛开山说话。

    辛开山老于世故,侄女的这点小心思岂能看不到,举起酒杯和姜卫东碰了一下,仰头喝了,笑呵呵的说道:“估计卫东你没少听你爷爷说起过陈年往事,二叔有说的不对的地方,你给指出来。”

    刚才还是小兄弟,到这会反成了二叔了;高雯丽捂着嘴偷偷一笑,对着姜卫东使了一个眼神。

    称呼的变化,姜卫东到没有放在心上,龙山人就这样,姜卫东也没少遇到过,走在路上,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过来问路,开口很少有称呼大侄子的,几乎都是:小兄弟,到哪哪怎么走?或者谁谁家住哪儿?

    “二叔您这可是抬举我了,我听到的就和老人说故事差不多,哪能比您亲自经历过的知道的详细?”姜卫东没少听了爷爷奶奶说古,黑土地上农人的辛酸史,如果写出来,怕不超过《二十四史》那么厚。

    “这话从何说起呢?”辛开山又来了这么一句,真不知是他的口头禅还是他的开场白,“三十多年前吧,当时我记得清清楚楚,我大哥十八,我十六,那一年夏天雨下的特别大,运河里的水眼看着就漫过河堤来了。村子里的村长、小队长敲着铜锣,一声比一声急的催着我们赶快往老道口跑,为啥呢?因为在咱们那一片地方,就老道口地势最高。我的老爹老娘来不及收拾东西,只带了刚刚出锅的一包袱黑面卷子,秀秀你别打岔,就是黑面做的馒头。”

    辛开山知道侄女想问什么,直接说了出来,“家中的东西哪里还有时间收拾,老娘抱着刚刚周岁的小妹,老爹背着四弟,我大哥背着老三,我背着装满卷子的包袱,一家人就往老道口跑,跑到半道,老运河里的水就泄出来了,一大洼里的庄稼一转眼就淹了个干干净净,村子里没来得及跑出来的邻居们,有的抱着根木头,有的推着个水缸,拼了老命的向老道口走。俗话说水火无情,我可是眼睁睁看着多少父老乡亲被洪水给吞没了,几个呼吸的功夫就没了身影。嗨,瞧我这张臭嘴,听我说这些,你们还能吃的下去么?”

    姜卫东也听爷爷奶奶说起过,不过他们说的笼统,远不如辛开山叙述起来这么细致,这么的惊心动魄,“二叔您继续说吧,咱们那地方但凡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经历过那段岁月,倒是我这个年龄的,和你们比起来,享了天大的福气了。”

    “这话说的不错,”辛开山指着满桌子的菜肴说道:“听我说古,别倒了胃口,大伙赶紧吃。来卫东,咱爷两再喝一杯。”

    举着酒杯对着灯光看了看,辛开山叹了口气说道:“三十年前,莫说喝酒,就是吃上一顿饱饭也足够笑上三天了。我们一家人跑到老道口后,政府干部也到了不少,就组织着我们朝一艘水泥船上走,上了船,再坐车,大概是过了一天一夜,我们一家人就到了利津洼,住进了政府给准备的茅草房里。”

    “那二叔你和我爸怎么到的省城呢?”

    “到了利津洼,人多粮少,一家人不够吃的,正好上头来招收工人,要求是三年小学文化的,其实我那里上过三年学,凑凑合合读了两年书,也跟着报了名,人家看到我能把招工表自己填写的明白,也没有多问,就这么着我和你爸就到省城的车床厂上班了。”

    “二叔,你和我爷爷他们没有多少接触啊?”姜卫东现在倒是怀疑这个辛开山是不是有点乱拉关系了。

    “你当我诓你不成?”辛开山气呼呼的说道:“五八年那会,天下大旱,几乎颗粒无收,我和大哥就是在厂子里也吃不饱肚子,一天能吃个半饱就不错了。一天收到老三写来的信,说一家人吃了上顿儿没下顿,俺老娘都饿晕了好几次了。我和大哥一商量,把这二年攒的工资都拿出来,求爷爷告奶奶,在没有粮票的情况下买了五十斤高粱米,我二人请了个假就跑回家去了。那时候的家是在利津洼,你们别搞错了,搬回老家是六几年的事了。到了家一看,情况比老三信上写的还要惨,老爹老娘瘦的皮包骨头,可怜我那个刚刚三岁的小妹妹因为饥饿,一张小脸上就剩一双大眼了。一家人看见了高粱米,那叫一个亲啊,终于能吃一顿饱饭了。吃完了饭,俺老娘拿一个袋子装了五斤高粱米,让老三送人去,我一听就急眼了,这点粮食来的多不容易,我和大哥怎么会舍得?老娘留着泪对我和大哥说:你们哥俩不知道啊,这俩年要是没有你姜大叔一家人帮衬,爹娘的坟头估计都长满青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