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现形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字体: 16 + -

第146章 附录清代的官制(2)

    捐纳,就是花钱买官做,为当时一大弊政,影响很大。

    正途科甲出身的官员,以为自己是凭“学问”换来的,所以瞧不起用银子买官做的捐纳人员。但是,钱可通神,清末捐纳盛行,花钱多的人,很快就可以补缺;尽管是科甲出身,不另外出钱,也就不容易有得缺的机会。

    五捐纳——买官的方法

    捐纳之风,由来已久,秦汉时就有纳粟拜爵的规定了。清初实行捐纳制度,但以捐虚衔(例如捐七品衔,就可以戴七品顶戴,以示荣耀,但不能做实官)、封典、贡监为限,捐实官是后来的事;咸丰、同治以后,捐例大开,于是大家都以此为做官的捷径。捐纳筹款,主要是为了军需、河工、赈灾和营田的需要。但实际大部收入却饱入官吏的私囊,政府收入是有限的。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发生,当时海防重要,需饷浩繁,政府财政困难,于是有“海防事例”的规定;光绪十三年,河南郑州黄河决口,因需款治河,又颁布了“郑工事例”;光绪十五年,海军衙门因为需款筹办海防,又颁布了“新海防事例”;光绪二十六年,晋陕一带旱灾,为了赈济,又实行了“秦晋实官捐”:这几种办法,都是鼓励人民出钱捐官,在当时是范围较大的。其余因各项需要而规定捐纳的条例很多,不能细述。

    捐官的到京里交银,叫做“上兑”。由户部填发取得某官资格的证明,叫做“执照”(部照)。至于在外省捐官的,由布政司先发给“实收”,作为收款的凭据,然后再咨请户部发给执照。

    官员补缺,本有种种班次;自从实行捐纳办法后,又有所谓“捐班”。海防事例公布之后,就有海防新班先用、海防新班即用、海防新班遇缺先、海防新班遇缺间、海防新例本班尽先各项名目;郑工事例公布之后,又有郑工新班遇缺先、郑工新班分缺先、郑工新班分缺间、郑工新例本班尽先各项名目。这些统通叫做“花样”。捐官之后,如想得缺,必须再捐花样。捐官,花一笔钱;捐花样,还要花一笔钱。

    捐官,只是取得做某一品级官员的资格,并不能马上就有实缺,所以有钱的人往往替孩子也捐一个官,好等他长大了再想法补缺。

    凡是以八成银子上兑的,叫做新班遇缺先,也就是所谓“大八成花榉”,是有优先补缺之权的。当时规定,以每五个官缺为一轮,第一、二人用郑工新班遇缺先,第三人用海防先,第四人由海防新班即用和海防先分班轮用,第五人由郑工分缺先、郑工分缺间轮用。新海防事例公布之后,又以新海防先代郑工遇缺先,以下再挨次铨补。

    这样,旧班补缺未完,新的班次又出;新班是有优先补缺之权的,于是旧班积压更厉害,补缺更遥遥无期。因而当时又规定办法:凡是旧班人员,可以“加银过班”,就是按照原捐班次,照新例的银数计算,每百两加过班费三十两,就可以改人新例班次选用了。

    任官有种种手续,如引见、投供、验看、回避,都可以花钱捐免。

    也可以用捐纳的方法获得加级、纪录或指省、分发。加级,规定一品为九百两,以下按每品减八十两。

    捐纳也有一些限制:捐京官最大以郎中为限,外官最大以道员为限;捐纳者的资格必须是贡监。实际上,这些限制不过是具文而已,因为只要有钱,可以先捐生员,再捐监生,然后再捐官;而且,只要做到郎中、道员,再花钱活动,自然是不难升官的。

    六官和缺,怎样补缺?

    官位是可以无限制任命的,因为执照只是一纸空文;但官的缺分,如全国有若干知府、若干知县,却有一定的。所以,除了少数地位特高的官员外,一般的官员并不是都有实缺可做的。官员要补缺,必须经过候选和候补两个阶段。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员以下,先到吏部报到,开明履历,并呈送保结,证明一切并无虚伪,叫做“投供”。吏部验看属实,准许登记。这样,就取得了候选的资格。吏部汇列登记候选官员,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分发到某部或某省,听候委用,叫做候补。这样,才有补缺的希望(应由吏部铨选的实缺,通常也用抽签的方法决定)。

    官员补缺,有种种班次。科甲出身为一班,叫做甲班;捐纳出身为一班,叫做捐班;京官和外官又各为一班。各班之中,又分若干阶层,异常复杂。此外还有除、补、转、改、升、调等班。

    吏部每月抽签一次,叫做月选,有单月、双月之分。单月叫做急选,双月叫做大选。因为补班在单月开选,所以叫做急选;除班、升班在双月开选,所以叫做大选。例如丁忧期满,复任原官,归单月抽签;议叙、荫监等归单月抽签。但后来也多少有一些变动。还有不论单双月,有缺就可选用的,如捐纳人员、散馆的庶吉士等。

    此外不列入候选班次,有缺就可补用的,如因父母年老,请改补近省而奉准的、指定到某部任用的人员等;也有不列入候选班次,以单月即用的,如因回避补任他官和因病离职,痊愈后补用人员等。

    抽签每月于一定的日期,由吏部长官在天安门外召集举行,由候选官员亲自抽签(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由吏部代抽),并有监察御史到场监视。表面看起来,这种办法是大公无私的,实际弊端重重,如果不买通吏部官员,是很难得缺或分发到自己满意的地方去候补的。

    官员任职,最初大都是署理,署理期间为一年;一年期满,可以补授实缺。实缺通常是三年一任,当然也可以蝉联下去。

    外官由督、抚以至州、县,缺分都有肥瘠繁简的不同(书中指山东巡抚调安徽巡抚是以繁调简,原因是山东地方大,赋税多,做巡抚的各种收入也多些。即以养廉银而论,山东巡抚每年一万六千两,安徽巡抚只有一万两)。府、州、县缺分简缺、中缺、要缺、最要缺四等(书中的海州,就说明是要缺),以“冲繁疲难”四字为缺的简、要标准。冲是地方冲要,繁是事务繁重,疲是民情疲玩,难是民风强悍难治。所谓疲难的州、县,实际上正是当地人民不甘屈服在暴力之下,勇于向封建统治者斗争,但却被加上“俗敝民刁,顽梗抗欠”这一类侮辱性的评语。以当时的直隶省而论:天津府和天津县冲繁疲难四字俱全,是最要缺;正定县冲繁难,要缺;盐山县繁难,中缺;庆云县四字俱无,简缺。初补缺的官员,大抵先从简缺做起,等积有经验了,也就是压榨剥削人民的本领更大了,然后再调中缺或要缺。

    官员的实职,缺之外还有差。差是差使,指不在法定官制以内的,因实际需要而添设的职务,如前述各局的总办、会办、提调、委员等都是。候补官员补不到缺,不得已而思其次,就钻谋差使。好的差使还是声势煊赫,可以腰缠累累的。至于一些佐杂小官们,只可以做做保甲委员或发审委员之类,或者被上官派到外州县查查案件,由地方官送一点车马费,也算是临时差使,不过收入很少而已。

    没有补到实缺的官员,只是候选或候补的身份,尽管是官,这个官不过是一种头衔、一种资格,徒供炫耀而已。如果又活动不到差使,是没有丝毫收入的。但是,为了维持官的体面排场,交际应酬,开支却很大。有许多官员,终身补不到缺,谋不到差,那怕是候补道、候补府、候补郎中,官居四五品,也常常穷困到不堪言状的地步的。

    七官员任用的方式

    官员的任用,分除、补、转、改、升、调六班:

    (一)除班——最初任官,或学习期满补缺叫做除。如进士一甲一名除修撰,额外主事三年学习期满除主事。

    (二)补班——因某种原因去职,如丁忧、结婚、患病、回避等等,以后复职时叫做补。

    (三)转班——在同一官署内,转任同一品而地位略高的官职叫做转,如书中的御史转给事中。

    (四)改班——由甲官署转任乙官署的官职叫做改,如左都御史改任尚书,郎中改任御史。

    (五)升班——由低级官职任用为高级官职叫做升,如尚书升大学士,知府升道员。

    (六)调班——由甲官署改任乙官署同等官职,与改班略同,但属于特定者;或调任某一官职,而有一定任期的叫做调。前一例如各部院尚书调吏部尚书;后一例如书中的刑部主事任本部提牢厅。

    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府以下,由吏部铨选。京官分发各部,叫做“分衙门学习行走”;外官分发各省,叫做“发省差委试用”。京官四品以上,外官盐运使以上,由军机处开列名单,请皇帝在其中选择任命。道员也有由皇帝直接任用的,叫做“特旨道”;实缺道、府也有由皇帝亲自决定的,叫做“请旨缺”。内而尚书、侍郎,外而总督、巡抚等大员,也可以用奏荐的方式保举官员。皇帝自然更有权任用他认为适宜于担任某种职务的官员,不受任何法命的限制,叫做“特简”。凡是奉旨以某官即用的为即用班,奉旨以某官用的为特用班,更有奉旨指明派在那一衙门或那一省的,也遇缺即补。

    引见,就是引见皇帝。凡是京官五品以下,外官四品以下,考绩优异,或由主管保举的,便由关系各部带领引见。引见后,或交关系部记名,或交军机处记名,然后再遇缺升用。这是当时做官的重要一关。高级官员则召见。官员得缺后,要向吏部领取凭照。

    看地方的远近,有一定的到任日期,叫做“凭限”,是不许过期的。

    吏部的任官叫做铨选——内选,总督和巡抚的任官叫做题调——外补。因为督、抚是地方的最高长官,有考核督率辖区内官员的责任,所以为了办事方便,是给予一定限度的用人权的。题是题奏,就是对合格的候补官员,奏请中央政府任用;调是调换,认为辖区官员人地不宜的,可以对调其职务。督、抚的辖区内,每划定若干道、府、州、县缺为题调缺。所有题调缺一定是要缺、最要缺;吏部铨选的缺则是简缺、中缺。这是因为吏部选出来的官员,只按资格办理,委用出去不一定人地相宜,而督、抚熟悉属员的才干和地方的情况,可以量材使用的缘故。不过,吏部对督、抚请求任用的官员,如果认为不合规定,可以驳回。督、抚委用官员,也多用代理或署理的方式——代理和署理不比实授,不合格是没有关系的;实际上,署理可以较长期的做下去。

    调缺,最初只能就本省范围里的官缺互调,但后来因为事实的需要,各省的官员也可以互调。

    满清统治者的民族歧视很深,以任官而论,对满人有种种优待,补缺升官都较之汉人方便得多;而且满人不做佐杂官。遇父母丧事,汉官要开缺守制三年,满官满百日后可照旧供职;汉官告病就开缺,满官则给以调治假期六个月,逾期才开缺。这一类不平等的规定是很多的。

    八关于武官

    武官的出身,有世职、武科、萌生的分别。世职是公以下,恩骑尉以上,可以按品授职;武科举也同文科举一样,有武进士和武举人,可以授为侍卫或副将、参将、守备、千总等官。此外由兵士升为武官的叫行伍出身,由参赞军机而获官的叫军功出身。光绪后期,还有由兵备学堂毕业而任官的。最初本也有捐纳,实行不久就废止了。武官的品级见前,但世爵公、侯、伯,是列入超品的。

    武官有四种缺:

    (一)旗缺——侍卫处和八旗在京各营、各省驻防旗营等。

    (二)营缺——在京巡捕营和各省督、抚、提、镇等统辖的绿营。

    (三)卫缺——某几省设置的卫所官。因为这一类的武官是负责保护漕运的,所以叫做“卫”。

    (四)门缺——门千总。门,指防守城门的武官。

    各省旗营由将军统辖,如杭州将军、福州将军、荆州将军等。

    绿营兵由总督统辖的叫做督标,巡抚统辖的叫做抚标,提督统辖的叫做提标,总兵统辖的叫做镇标等。各标的统兵官叫做中军。督标中军由副将充任,抚标中军由参将充任。标下为协,协下为营,营下为泛。标有中、前、后、左、右营,营有中、前、后、左、右哨。营官通常由都司、游击充任;哨官通常由守备、千总充任。哨官统辖百人,就是百长;百长以下有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