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字体: 16 + -

第16章 词选(3)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1〕,也无人惜从教坠〔2〕。抛家傍路〔3〕,思量却是,无情有思〔4〕。萦损柔肠〔5〕,困酣娇眼〔6〕,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7〕。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8〕。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9〕。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10〕。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11〕。

    附章粢(质夫)杨花词原韵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此三句一作“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先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

    粢,《宋史》有传,时为湖北提点刑狱。《苏轼文集》卷55与粢第一简:“《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以下云次韵。《柳花》词即此《杨花》词。词为粢之名作,轼语非溢美。

    首句“似花还似非花”,乃此词主旨。此为咏物词,“似花”者谓物之形,“似非花”谓物之神。所谓“神”,乃赋与物以人之思想感情,即“人”化。遗形取神,为咏物词之最高境界。读其词,忘其为咏物,而直觉为咏人,物人一体。

    上片首五句,写杨花形态:随意飘坠,无人怜惜,颇似无情,实有愁思。强调“惜”而呼应“坠”。“萦损”三句写杨花神情:温柔娇美。如美女之柔肠被离思折磨,似多情的娇眼受失眠困扰。忽飞忽坠,开闭无常。全用拟人化手法。“梦随”三句摄杨花魂魄,取意于唐人金昌绪的《春怨》,寓伤感于飘逸,惜杨花的时起时住,乍去还回。将上面的“无情有思”的“有思”坐实。下片写飘散的杨花的凄凉结局。“不恨”六句,惜杨花经雨化为浮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仍在惜杨花的沾泥落水。末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已物人一体,画龙点睛,提醒全篇。

    此词构思奇妙,文笔空灵,幽怨缠绵,多警句,富于哲理,历代享盛誉。宋张炎《词源》谓此词起句章粢“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直是压倒今古”。明杨慎《草堂诗馀》谓:“质夫词,工手;坡老词,仙手。”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谓此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词“原唱而似和韵”,以才不可强。又谓:“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1〕“似花”句:参解题。

    〔2〕无人惜”句:此句谓无人爱惜杨花,任使其随风飘坠。从:任;教:使。

    〔3〕抛家:谓随风飘荡。傍路:飘在路边停下来。

    〔4〕无情有思:抛,似无情;傍,却有思。有思亦可作有情理解。

    〔5〕萦损柔肠:此句谓杨花的温柔。

    〔6〕困酣娇眼:此句谓杨花的娇美。

    〔7〕“梦随风万里”四句:取材于唐金昌绪(一作盖嘉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写少妇想念出征的丈夫,此用其意(由杨花的随风飘荡而联想起)。至此,杨花已不是“无情有思”,而是“有情有思”,“抛家”的也有情。

    〔8〕“不恨”三句:难缀:难以收拾。“此花飞尽”,乃杨花一花之事。“落红难缀”,则是春天各种花共同的事。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作者暗用其意。这里写了看花的人,并把杨花人化。意为,整个春天即将过去,而所思之人尚未归来,思念之切可知。

    〔9〕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宋陆佃《埤雅》亦持此说,实则有误。“晓来雨过”三句谓一场雨过以后,杨花被雨冲到水池里,成为浮萍。

    〔10〕“春色三分”三句:三分春色,成为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作者此处,暗用杜甫《曲江》“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人唇”句的“且看欲尽”、“莫厌伤多”。看花的人看到此情此景,心里不好受。又,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宋初叶清臣字道卿,有《贺圣朝》词云:‘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东坡《水龙吟》演为长短句,神意更远。”

    〔11〕“细看”三句:唐人诗:“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离人泪出此。至此,杨花在看花的离人眼中,已成为一点点血泪。上片说到“无人惜”,则惜花者仅为此看花的离人,而惜此离人者,亦唯此花。人花一体,达到了咏物词的最高境界。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1〕。雨具先去〔2〕,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4〕,何妨吟啸且徐行〔5〕。竹杖芒鞋轻胜马〔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7〕。料峭春风吹酒醒〔8〕。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9〕,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

    上片写雨,不怕。首句用“莫听”而不用“不听”。“穿林打叶”的大雨声的突然袭来,不会听不到。“不听”,只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而“莫听”则是勉励同行的人,兼以勉自己。因为同行的人或则因为缺乏这种生活经历,没有思想准备,显得很狼狈,需要鼓鼓劲。次句“何妨”也是同样意思,叫大家高兴起来,走慢一点,给大家出主意。十分有情趣。下面“谁怕”,更进了一层。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得很,比骑马还好。找到了乐趣,劲也就更足了。末句小结:我这一辈子这样的经历太多了,我都顺其自然地过来了。其意义,远远超出途中遇雨这件事本身,是对人生的启迪。

    下片写晴,不喜。一阵雨后,春风吹来,山头斜照,天晴了,可以归去了。然而,当作者回头看到刚才在风雨中人那么狼狈、草木那么萧瑟的状态时,他却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和晴天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正常的现象。所以,当人们认为值得喜的时候,他却以为没有什么可喜的。这里,又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迪,以平平静静的心态对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可能发生而突然发生的事情。

    十五年后,作者谪贬儋州,在《独觉》(《苏轼诗集》卷41)诗中,自袭此词下片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表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静状态,是在逆境或顺境调整心理的良方。作者依靠这个良方,走出了黄州,他也必将以此走出儋州。这里的引用,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人生高境界,我们会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出行途中遇雨,本是生活小事,作者却写得妙趣横生。借此表现出作者处变不惊的倔强性格和开朗达观的坦荡神情,隐含着对所经历的政治风云的内心体验与深刻反省。叙事与写景,心理刻画与议论抒怀巧妙地结合,曲笔含蓄与直抒胸臆兼而有之,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1〕沙湖:在黄冈东南三十里。

    〔2〕雨具:谓防雨之具,如伞。先去:未带。

    〔3〕狼狈:乃二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则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比喻遇到突发的事情,为难窘迫。

    〔4〕穿林打叶声:雨声,很大。

    〔5〕吟啸:意态自若,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且吟且啸。

    〔6〕芒鞋:草鞋。

    〔7〕“一蓑”句:此句谓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行走,是平生经惯的事,任其自然。一蓑烟雨,是渔父生活。此则以渔父自喻,羡慕他们。

    〔8〕料峭:形容春寒。

    〔9〕萧瑟:风雨声。萧瑟处,指上面说到的遇雨的地方。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1〕,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故垒西边〔3〕,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4〕。乱石穿空〔5〕,惊涛拍岸〔6〕,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7〕,小乔初嫁了〔8〕,雄姿英发〔9〕。羽扇纶巾〔10〕,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11〕。故国神游〔12〕,多情应笑我〔13〕,早生华发〔14〕。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15〕。

    

    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游黄冈赤壁,作《赤壁赋》。与此约略同时,作此词。

    赤壁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以周瑜为代表的孙权、刘备的联军和曹操的军队进行战役的战场。历史上即以赤壁名此次战役。这次战役对历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赋和词都写到了周瑜和曹操,赋着重议论,词着重抒情,都是千古名篇,可以参看。

    据记载,今湖北省境内有五个赤壁,一般认为,进行赤壁之战的那个赤壁,是在蒲圻县境内。但这并没有关系,作者只不过是借赤壁之名抒发心中郁结,他自己也没有肯定黄冈赤壁是进行赤壁之战的赤壁。

    此词是作者豪放词的代表作。通过对赤壁雄奇瑰丽景色的描绘和对古代豪杰周瑜等的缅怀,表达作者愿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豪情及壮志难酬的郁闷。

    上片即景怀古。气象开阔,气势空前,既写了大江,又写了历史,把二者紧密融合在一起。非心中囊括整个大江,囊括全部历史,孰能如此。盖其积之也久,一朝爆发,遂产生震撼的力量。

    开篇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为全篇激越的豪情造声势,为赤壁“如画”的壮美景色及英雄豪杰的出场作铺垫,也引导读者步入千古兴亡的历史场景中:“大江”引出下文的“赤壁”;而“风流人物”将引出下文“周郎”及“多少豪杰”,甚至包括“多情”的“我”,即作者自己。“浪淘尽”所寄寓的慨叹与惋惜,正应合怀古伤今的主题。而以长江奔流东逝映衬古今历史变迁与时光推移,则为传统艺术手法增添了雄伟的气势。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交代了地点、时代和人物,扣紧词题,并将开端三句从面到点具体化了。“人道是”三字极有分寸,表明作者无意进行历史地理的严密考证,宁愿借民间传闻来抒发怀古之幽情。赤壁之战,以弱胜强,成就了周瑜的功名,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那宏伟壮阔的战争场景正好用来烘托作者豪迈之情。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正面描绘赤壁风光。写山崖石壁直插云霄,着一“乱”字以形容悬崖的突兀参差,杂乱无序,显得愈发雄伟;着一“穿”字形容绝壁的陡峭高耸,险峻挺拔,显得更加壮丽。这句写山形,是仰观;后二句则写水势,是俯视:怒涛搏击江岸,可以想见其汹涌澎湃,似可听到那涛声轰响。“惊”字显示出水势凶险,震慑人心;“拍”字显示出流势猛烈,呼应“浪淘尽”。接下来用“千堆雪”比喻狂澜的壮美,虽是化用李煜《渔夫》“浪化有意千重雪”的诗句,却平添了一股豪情。

    “江山如画”是对上述赤壁有声有色的奇险景象的总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诗人将赤壁奇景定格为静态之美,令人叹为观止。“一时多少豪杰”由写景转入写人,呼应开头两句,但已由“千古”收拢到“一时”,由泛指的“风流人物”过渡到赤壁古战场的“多少豪杰”,而重点要缅怀的英雄人物周瑜已是呼之欲出了。

    下片怀古伤今。赞颂周瑜这个古代豪杰。这个人物,对苏轼所处的那个时代有现实意义。现实中周瑜不易得,故结句有“酹江月”之语,抒发无限感慨。词题云“怀古”,怀古每易伤今。

    “遥想公瑾当年”让作者缅怀的古代英雄人物主角粉墨登场,却又出人意料地以“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亮相,让读者看到的是距赤壁之战十年前,那英俊威武、风姿潇洒、议论超群、识见卓越的“周郎”。作者又一次挣脱历史事实的束缚,也不再借助“人道是”虚应故事,而是采用文学创作所允许的时空变幻,随手拈来“小乔初嫁”的细节,塑造出青春年少,风流倜傥的“少帅”形象,从而与老谋深算、终于“灰飞烟灭”的曹操形成强烈反差和鲜明对比。这神来之笔为作品增添了浪漫色彩,带给读者联翩的遐想。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二句进一步刻画周瑜,也是对赤壁之战最精练的概括。手摇羽毛扇,头戴青丝巾;谈笑风生,指挥若定。将古书中描写诸葛亮的装束神态移置到周瑜身上,从装束(儒将打扮)和精神(从容镇定)两方面使“周郎”的形象更丰满,更完美。接下来黄盖诈降设圈套,巧借东风用火攻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及相关历史人物全部省略不谈,只讲火烧战舰一节的具体结果:“强虏灰飞烟灭”。则“横槊赋诗”、不可一世的曹操惨败后的狼狈相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从反面烘托“少帅”周瑜,完成了“怀古”的最后一笔,以下是“伤今”。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从想象回到现实,竟如此凄凉。“小乔初嫁”时周郎24岁;赤壁之战时公瑾34岁。而作者此时已47岁,接近“知天命”的年龄了。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名为“团练副使”却又“不得签署公事”,分明是政治上“靠边站”的局外人了。但他自幼怀有报国壮志,在《与滕达道书》中也表示过:“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面对当时北方辽国的得寸进尺,西夏大败宋军后的更加猖獗,自己虽有为国分忧之心,却恨“早生华发”而报国无门,只有借“故国神游”来自嘲自慰。“多情”而被世人“笑”,该是何等失望与寒心,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不减当年。

    结句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确实流露出消沉的情绪,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在无可奈何中寻求自我解脱。“人生如梦”的慨叹,洒酒祭江的悲歌,只是追求与探索的苦闷,而不是没落与颓废的感伤,因此仍不失豪迈的基调和清冷的美感。

    这首词将写景与抒情、议论与描述、怀古与伤今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气势磅礴,壮怀激烈,意境开阔,有极强的感染力。宋代胡仔说东坡这首《苏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用词歌颂古代英雄人物,抒发爱国主义情怀,新颖的题材不断扩大着词的视野,也在突破传统格律的束缚。精炼洒脱的笔触,豪健清旷的词风,给北宋词坛“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鸡漫志》)。令人耳目一新。

    

    〔1〕大江:古代专指长江。

    〔2〕风流人物:这里指英雄豪杰。这些人物和大江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了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考验的过程,也是浪涛冲洗的过程。故云浪淘。

    〔3〕故垒:旧时营垒,此指古军营遗迹。

    〔4〕人道是:据人们传说。周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谓瑜字公瑾,庐江舒(在今安庆市内)人;二十四岁时,吴中皆呼为周郎,他那时为建威中郎将,领兵二千人,骑五十匹。

    〔5〕穿空:言其高耸,陡立,直插云霄。

    〔6〕惊涛拍岸:浪总是不疲倦地向岸拍打,似乎有一种力量驱使着,故云“惊”。

    〔7〕当年:当时,即公元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8〕小乔:三国时乔公之女,周瑜之妻。乔,一作桥,姓。《三国志·周瑜传》:“桥公二女,皆国色也。”以下言周瑜纳小桥。“赤壁之战时,周瑜结婚已十年。此言“初嫁”,意在突出其年轻得意。

    〔9〕雄姿:仪态杰出非凡。英发:才华横溢,神彩焕发。

    〔10〕羽扇:鸟的羽毛所制的扇;纶巾:青丝带的头巾。这种装束,是三国六朝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作者用来刻画周瑜,以表现他的临战从容,指挥若定。

    〔11〕强虏:指曹操的军队。曹军在数量上较之孙刘联军有很大的优势。灰飞烟灭:形容曹军惨败,曹操的水军连同船只,被周瑜的军队烧掉了。

    〔12〕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神游:神往。故国:这里特指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13〕多情应笑我:意为应笑我多情。这是自嘲的托词。谁应笑?世上的人。多情:多愁善感,也可作多事解。周瑜战胜了曹操,那是历史上的事情,你把这些放在心头,岂不是多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

    〔14〕华:同花。华发:斑白的头发。其时作者不过四十七岁。思虑过多,头发容易早白。华发与此有关。

    〔15〕酹:以酒洒地表示祭奠。酹江月:以江月为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