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字体: 16 + -

第17章 词选(4)

    洞仙歌

    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馀。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1〕。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2〕,避暑摩诃池上〔3〕,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独记其首二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耳。

    冰肌玉骨〔4〕,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5〕。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6〕,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7〕。起来携素手〔8〕,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9〕。试问夜如何〔10〕?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11〕。但屈指、西风几时来〔12〕,又不道流年〔13〕,暗中偷换〔14〕。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据词序,是隐括花蕊夫人一首词而成。

    上片写花蕊夫人。写了她的冰玉之质,写了她的住地,写了她的生活。因为天气太热,攲枕,钗横,鬓乱,随随便便,没有心思打扮收拾,而且时值夜晚。

    下片同时写孟昶和花蕊夫人,写他(她)们的恩爱。孟昶牵着夫人的手,踏着凉爽的月光,漫步在摩诃池上。四周静悄悄,时不时地看到流星一闪经过银河。他(她)们尽情地享受这种寂静,时间过去了很长很长。他(她)们中的一人问:“现在什么时候了?”一人答:“已经三更。”是深夜了。这一简短的对话,打破了寂静,表现了他(她)们之间十分深厚的情意。又回到了甜甜的寂静中,望着天空,望着银河,看到浮动着的带有金色的月光渐渐淡下去,看到许多星星低了下来,移动了位置。在十分谐婉的气氛中,时光在暗暗地转换。他(她)们盼望西风来驱散大热,但又怕时间不知不觉中溜走,他(她)们是多么珍惜这恩爱的时光啊。

    苏轼十分看重花蕊夫人所“作一词”。为推荐和出版她的词作了不少有益的事。如果没有苏轼这方面的行动,花蕊夫人的作品也许传不到今天。苏轼对花蕊夫人情有独钟,这首词就是为赞颂她而作,为赞颂她和孟昶的恩爱而作。这是一首爱情词。

    

    〔1〕孟昶:乃五代时后蜀之主,后蜀(亦称孟蜀)别前蜀王氏政权而言,昶为第二代,称后主。昶字保元。幼时聪悟才辨,好学能文。亦工声曲,有《相见欢》词。《十国春秋》有传。

    〔2〕花蕊夫人: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谓姓徐,后“升号慧妃”。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则谓姓费,“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宫。”二说不同。花蕊夫人有宫词传世,苏轼尝刻之(并跋)。今传。苏轼又有手写她的诗的墨迹拓本影印件传世。

    〔3〕摩诃池:“摩诃”乃梵语,大或多或胜之意。摩诃池在孟蜀的宣华苑,又改为宣华池。相传故址在今成都昭觉寺。

    〔4〕冰肌玉骨:赞扬花蕊夫人的高洁姿质。花容月貌言其貌,此则言其神。

    〔5〕水殿:建筑在摩诃池上的宫殿。

    〔6〕一点明月:杜甫《玩月呈汉中王》:“关山同一点,乌鹊自多惊。”明杨慎《词品》谓苏轼用其语。言小也。

    〔7〕鼓枕钗横:斜靠着枕,钗横在那里,没有插在头上。

    〔8〕素手:少女洁白的手。《古诗·青青河畔草》:“纤纤出素手。”此则与上片首句“冰肌玉骨”相呼应。

    〔9〕疏星:流星,稀稀落落的星。河汉:银河,天河。时为六七月,河汉已愈显清晰。深夜寂静无哗,时见流星一点,掠过其间。

    〔10〕夜如何:谓夜到了什么时候。

    〔11〕金波:浮动的月光。玉绳:星名,此泛指群星。

    〔12〕屈指:屈着手指计算。西风:秋天。

    〔13〕不道:不知不觉。流年:似水一样流逝的年华。

    〔14〕暗中偷换:此句意为,西风虽然驱走了炎热,但也送走了时光。说“偷”,是说乘人不注意,而时光是永远追不回来的,所以这里充满了惋惜。

    满庭芳

    蜗角虚名〔1〕,蝇头微利〔2〕,算来着甚干忙〔3〕。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4〕,侭放我、些子疏狂〔5〕。百年里,浑教是醉〔6〕,三万六千场〔7〕。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8〕,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9〕。幸对清风皓月〔10〕,苔茵展〔11〕,云幕高张〔12〕。江南好,千钟美酒〔13〕,一曲满庭芳。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上片首三句劝世人不要为争名夺利奔波。四五句说明道理:人生下来,一生富贫贵贱,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不必争强弱。其旨在安分。所谓安分,不是说什么都不干,而是说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存害他人之念,不做害他人的事。作者《临江仙·夜归临皋》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之句,主张身为我有,发展个性。“且趁”三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何作?就是饮酒、醉酒,因为酒中有真我,醉酒得超脱。

    下片进一步发挥上片“且趁”三句之意。首说良时难得。大好春光,除掉风雨,剩下来不多,何必拼死拼命去计较名利。接着说我们且乘江南的清风皓月,在苔茵舒展,云幕高张的美妙的大自然中,尽情饮酒、唱歌,畅叙衷情,从这里显出“真我”。

    此词可作一首劝世歌看待,影响很大。元陈秀明《东坡诗话录》引宋黄异(玉林、叔旸)语:东坡此词,“碑刻遍传海内,使功名兢进之徒读之可以解体,达观恬淡之士歌之可以娱生”。(黄昇乃《唐宋时贤绝妙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的编者,二书今传。

    此词是针对世上所有人写的,但主要的是两种人,即失意的读书人和官场人。对于他们,此词是一剂使他们头脑冷静下来的清凉剂,是净化心灵,调整被扭曲的、被损伤的心理状态的良方。

    

    〔1〕蜗角:蜗牛的角,比喻极小之地。《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日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日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往北边追赶)旬有五日而后反(返)。”后来称因细小的事而发生的争夺为蜗角之争。此句说到“名”,许多人为了名而争夺不已,就和蜗角之争一样。蜗牛,软体动物,有硬壳,为圆螺旋形。头有触角四,其二较长。

    〔2〕蝇头:苍蝇的头,比喻极细小。

    〔3〕着甚:作甚,干甚。干忙:犹言空忙。

    〔4〕闲身:清闲少事的人。

    〔5〕放:教,使。些子:一点点。疏狂:狂放不受拘束的样子。

    〔6〕浑,尽,都。

    〔7〕三万六千: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8〕忧愁风雨:叶清臣《贺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一半相妨:意谓大好春光,由于忧愁由于风雨的原因,一半不能为我所用。

    〔9〕抵死:竭力。

    〔10〕皓:明亮。

    〔11〕苔茵:以青苔作褥垫。

    〔12〕云幕:用云彩作帷幕。张:张开。

    〔13〕千钟美酒:孔鲋《孔丛子》卷下说古之圣贤,无不能饮,尧舜能饮千钟酒。

    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1〕,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2〕,何时忘却营营〔3〕。夜阑风静毅纹平〔4〕。小舟从此逝〔5〕,江海寄馀生。

    

    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四月。

    苏轼元丰三年初到黄州,先居定惠院,不久迁临皋亭。亭在今黄州城南门外江边,定惠院右侧。元丰五年修好雪堂后,也常常来此。

    上片首二句写酒醉。仿佛,模模糊糊,似是又似不是,醉态逼真。值得注意的是,仆人睡着了,门敲不开,颇似无礼。作者却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独到江边迎风醒酒去了。他什么都放得下。

    下片写酒醒后的思想活动:厌倦名利场,又无可奈何。作者此时大约想起了自己身不由己,谪居黄州,苦闷郁结于胸,埋怨咎由自取,只因贪图名利,才进入险恶的仕途。面临大江和江中的小船,突发奇想,就驾小船从这里走,走向五湖四海,自由自在,这辈子就这么打发。这当然只是偶尔的想法,不可能实现,但却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据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记载,作此词的第二天,黄州城到处传开了,说是苏轼昨晚作此词,把衣帽放在江边,乘舟一声长啸走了;黄州太守徐大受(君猷)听到了,惊恐不安。因为苏轼是“罪人”,州失罪人,太守要负责。赶忙驾车去找苏轼;找到时,苏轼鼻息如雷,还没有醒。说明此词的艺术魅力该是如何巨大。

    此词语言平易,格调凄清;直抒胸臆,纯用白描。无丝毫做作之语,读来倍感亲切。这本身就是魅力。

    

    〔1〕家童:年龄不大、担负家中琐事的仆人。童,同僮。

    〔2〕身非我有:《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夫有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此言当官身不由己,无自由。

    〔3〕营营:纷扰的样子。引申指忙忙碌碌,追名逐利。

    〔4〕縠纹:水纹如縠一样。毅,丝织物。

    〔5〕逝:消逝,离开。

    满庭芳

    有王长官者,弃官三十三年矣,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1〕,霜干苦难双〔2〕。闻道司州古县〔3〕,云溪上、竹坞松窗〔4〕。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5〕。〔6〕,疏雨过〔7〕,风林舞破〔8〕,烟盖云幢〔9〕。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10〕。居士先生老矣〔11〕,真梦里,相对残釭〔12〕。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13〕。

    

    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五月。

    陈慥字季常。他是苏轼友人,时隐居光州、黄州间的岐亭。苏轼至黄后,慥尝七次来访,此为第六次。

    上片简述王长官并盛赞之。首三句言王长官归隐已久,年事已高;以“长江”比喻,既新且奇,可见其高尚。四五句赞其操守,喻示其孤傲不群。六七八句言其居住地,突出其朴洁素雅。末三句写王长官来访,乃因送陈慥赴江南,而非为专访自己,益见其高。

    下片写与王长官晤面及分别。首四句写王长官来访途中遇雨。自“愿持”以下五句,写与王长官共饮共叙。其“真梦里”三字,包含了无数辛酸往事,然只是轻描淡写地点一下,怨而不怒,作者已视王长官为知己。王长官亦以作者为挚友,倾诉一切。末三句写分别。其分别之际,“歌声断,行人未起”,盖叙谈正酣。均愿继续,然开船鼓已奏起,歌声不得不断,行人不得不起行,则相聚匆匆,离别也匆匆。

    此词风格苍健,正如王长官的为人。在以表现朋友之谊为题材的词中,别具一格。作者可谓匠心独运。近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高度评价此词,谓:“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此境非稼轩(辛弃疾)所能梦到。不事雕凿,字字苍寒,如空岩霜干,天风吹堕颇黎(玻璃)地上,铿然作碎玉声。”就此词的艺术成就,说得十分深刻。

    

    〔1〕凛然:值得敬畏的样子。苍:苍劲。桧:常绿乔木,柏叶松身。

    〔2〕霜干:经霜不凋的枝干。

    〔3〕司州占县:唐高祖武德三年,以黄陂县置南司州,七年州废。见《新唐书·地理志》。此谓黄陂,时王长官居黄陂。

    〔4〕云溪:自云缭绕的山溪。竹坞:种竹做成围墙。坞原指作为屏障的土垒,引申指四面如屏挡风的竹木。松窗:窗外长满松柏。

    〔5〕“江南”三句:谓王长官从黄陂送陈慥去江南。“江南岸,不因送子”乃不因送子江南岸的倒装。子:谓陈慥。此词为赠王长官作,但兼及陈慥。子,尊称你。陈健与苏轼交深,可以这样说。此词之小序,“因赋此”之后,似应有“兼及慥”字样。

    〔6〕:象声词,形容风吹树杖相摩击声。

    〔7〕疏雨:稀疏而又大点大点的阵雨,形容五月的阵雨。

    〔8〕风林舞破:此句谓树木在大风中舞动,车帘好像快被大风撕破。

    〔9〕盖:车盖。烟盖指烟雾缭绕的车盖。幢:车帘。幢帘指烟云缭绕的车帘。

    〔10〕缸:酒杯。空缸谓一口气把杯中酒喝完。

    〔11〕居士:作者自谓。先生:谓王长官。

    〔12〕残釭:夜深油干,将息灭之灯。釭,灯。

    〔13〕“歌声”三句:谓夜饮未完,已闻开船的鼓声催行。逢逢,鼓声。

    水调歌头

    快哉亭作〔1〕

    落日绣帘卷〔2〕,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3〕。长记平山堂上〔4〕,欹枕江南烟雨〔5〕,杳杳没孤鸿〔6〕。认得醉翁语〔7〕,山色有无中〔8〕。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9〕。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10〕。堪笑兰台公子〔11〕,未解庄生天籁〔12〕,刚道有雌雄〔13〕。一点浩然气〔14〕,千里快哉风〔15〕。

    

    此词作于元丰六年十一月,是赠给同僚兼友人张梦得的。同为贬官的张梦得在黄州江边筑亭,苏轼为之取名“快哉亭”。登临此亭,可饱览山川胜景,遂写此词赠张,并告弟苏辙使其创作了著名散文《黄州快哉亭记》。歌词与游记交相辉映。

    上片写景。黄昏登亭,临窗远眺。“水连空”的壮观正与《黄州快哉亭记》所谓“波流浸灌,与海相若”互相印证,写水势带来的快慰。“新作”句以细节透视张梦得对苏轼的真挚友情。面对黄州快哉亭,诗人不禁想起扬州平山堂,想起堂主人欧阳修的词句“山色有无中”。这里用欧阳修比况张梦得,其风流雅致确有相通处。

    下片从平静的水面、倒影的青峰,引出勇驾一叶扁舟的白头翁,顿使画面平添出几分豪气和立体感。接下来的议论也与《黄州快哉亭记》的借题发挥有异曲同工之妙,主旨不是批评宋玉,而是在情景交融中淋漓酣畅地抒发浩然之气,表现旷达胸襟,适足以令人称“快哉”。

    

    〔1〕快哉亭:建在黄州(在今湖北省)。亭的主人张梦得名怀民,清河人,参见“题解”。

    〔2〕绣帘:装饰有花纹的窗帘。

    〔3〕湿青红:意谓张梦得刻意装饰快哉亭,在窗户上涂以青油朱漆,迎候苏轼前来赏景。

    〔4〕平山堂:参见《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注〔1〕。

    〔5〕欹(qí):倚。

    〔6〕杳杳(yǎo):形容幽远飘渺。

    〔7〕醉翁:欧阳修自号醉翁。

    〔8〕山色有无中:化用欧阳修《朝中措》词名句,借以形容快哉亭的美景。

    〔9〕“一千”三句:袭用徐铉《徐孺子亭记》“平湖千亩,凝碧乎其下;西山万叠,倒影乎其中”语意,描绘快哉亭下水光峰影之胜景。

    〔10〕“掀舞”句:刻画老船工形象。掀舞:随浪起伏;一叶:小船;白头翁:自发船夫。有人认为就是作者的化身。

    〔11〕兰台公子: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宋玉,曾任兰台令。

    〔12〕庄生天籁(lài):《庄子·齐物论》描写的从孔洞中发出的自然奇妙的音响。这里指风声。

    〔13〕刚道:却说。雌雄:宋玉《风赋》描绘了“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诸多差异,实属附会夸张。

    〔14〕浩然气:正大刚直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15〕千里快哉风:此连上句,意谓心存浩然正气,则胸怀磊落,从千里长风中也能体味勇往直前的快慰。

    满庭芳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自黄移汝〔1〕,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2〕。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3〕,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4〕。百年强半〔5〕,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6〕,儿童尽、楚语吴歌〔7〕。山中友〔8〕,鸡豚社酒〔9〕,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10〕。好在堂前细柳〔11〕,应念我、莫剪柔柯〔12〕。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13〕。

    

    此词作于元丰七年四月。

    此为告别黄州父老的词。苏轼离开黄州,在此后的六七天之后。

    上片写告别父老和父老相留。首三句欲言归家乡而不能,因为调任到汝州去,仍然是谪贬,不得签书公事。家乡归不得,也就不用说了。“百年”五句,言来日无多,不愿再到处奔波;况且自己和家里人都已习惯黄州的风俗与生活,有些恋恋不舍。以下省去了不能滞留的话。末三句写父老情意绵绵,还是苦劝留下,住在东坡养老。

    下片宽慰父老和托付父老。首四句言世事变化无常,意为自己不能掌握自己命运,不能留下。以下二句写闲看洛水,意为我会很好安排自己的生活,父老不必挂念。末六句托付父老照管雪堂环境和个人生活用具,表示愿再来,进一步宽慰父老。

    苏轼诗词常用典故,而此词的语言大都通俗朴实,明白如话。这是因为此词的对象是黄州父老,要让父老读得懂,读起来亲切。与通俗相联系的是采用自描的手法和散文句式。如下片首句“云何”,就值得细细玩味。可以想见,苏轼在听了父老苦留的话以后,有很多心理活动,“云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说什么好呢”,记录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说什么好呢”,现在日常用语,没想到九百多年前苏轼就说过了。此词的一些地方,写得很细致,很琐碎,如“晒渔蓑”等,非常感动人。这是因为作者是在用心说话,所以想得那么周到。用心说话,发自肺腑,作者和后代结下了无数知交。

    

    〔1〕汝: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临汝。

    〔2〕雪堂:苏轼在黄州后期的住处。元丰五年春雪中建,四壁绘雪。在东坡,堂凡五问。

    〔3〕“李仲览”句:王质《雪山集》卷7《东坡先生祠堂记》:“杨元素(绘)起为富川(兴国、永兴),闻先生自黄移汝,欲顺大江逆西江,适筠见子由,令富川弟子员李翔要先生道富川。”翔乃仲览之名,湖北兴国人,元丰八年进士。富川(兴国)在江之东。时苏辙(子由)居筠州;西江,即今江西。

    〔4〕岷峨:岷山、峨眉山,在今四川境内,此指家乡。以上“归去来兮”句,套用陶潜(渊明)《归去来辞》首句。

    〔5〕强半:过半。然作者其时实为四十九岁。

    〔6〕坐见:徒然看着。再闰: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

    〔7〕“儿童”句:黄州一带旧属战国时楚地,又为三国时吴地。此句意为,孩子们都学会了黄州一带的语言、歌曲。

    〔8〕山中友:来自山村中的朋友。这里实际是指雪堂邻里。雪堂在黄州郊野。

    〔9〕鸡豚社酒:古代习俗,春秋祭社神,邻里皆聚会饮酒。这里是说黄州父老拿出准备过节的酒肴.送别苏轼,朴实而隆重。

    〔10〕洛水:河名。汝州离洛水不远。

    〔11〕堂前细柳:傅斡《注坡词》:“公手植柳于东坡雪堂之下。”

    〔12〕柔柯:柔嫩的枝叶(指所植之柳)。

    〔13〕“仍传语”三句:谓托李翔传语江南父老,时时晾晒自己所穿的渔蓑,以待我再来。江南指武昌(今鄂城),黄州对岸,作者常去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