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字体: 16 + -

第15章 词选(2)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1〕,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2〕。烟雨暗千家〔3〕。寒食后〔4〕,酒醒却咨嗟〔5〕。休对故人思故国〔6〕,且将新火试新茶〔7〕。诗酒趁年华。

    

    此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暮春。

    超然台,在密州北城上。苏轼到密州任职一年后,因其旧台“稍葺而新之”,并经苏辙名之曰“超然”,作赋。苏轼有《超然台记》,明无所往而不乐,超然于物外之意。抗日战争前,其台尚在,今已不存。

    此词由两首《望江南》组成,称为双调或重调。上片写景。首二句点季节,写了春风和春柳。次二句写登台,写了春水和春花。末句作结,归到全城烟雨朦胧的景象。

    下片触景生情。作者远离家乡,适逢寒食,未免动思乡之情。然而作者很快回到现实。有新茶,何不细品?有如此美好春景,何不饮酒赋诗,以不辜负此大好春光。超然于物之外,还有什么事不能解脱。照应了上片,也照应了词题。

    此词采用白描手法,“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为写景名句。济南大明湖名联“一城山色半城湖”,即脱胎于此。又有人据此词及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集得绝妙的茶联云:“欲把西湖比西子;且将新火试新茶。”杭州茶肆曾用之。

    

    〔1〕春未老:时为寒食,春已老。正因为已老而言未老,方显得新。

    〔2〕壕:城壕,即护城河。

    〔3〕烟雨:很细很细的雨,如烟雾一般。暗,迷迷濛濛(非暗淡之意)。千家:谓千家万户,乃就整个州城讲。

    〔4〕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唐宋时寒食禁火三日。

    〔5〕咨嗟:感叹声。

    〔6〕故国:故乡。

    〔7〕新火:唐宋习俗,寒食节后再举火,谓之新火,又叫改火。新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46引《学林新编》:“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则火前,谓寒食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此处新茶谓火前茶。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我欲乘风归去〔3〕,又恐琼楼玉宇〔4〕,高处不胜寒〔5〕。起舞弄清影〔6〕,何似在人间〔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8〕。不应有恨〔9〕,何事长向别时圆〔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2〕。

    

    此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丙辰。

    作者于熙宁四年秋,离开汴京,赴杭州通判任,七年秋离杭州赴密州知州新任。至此辗转外郡已五年。作者很多政治革新的主张,不能实现,虽说可托事以讽,但终究不能畅所欲言,心常郁郁。加以弟辙在齐州,亦有五年未见。乃与宾客赏月抒怀,赋此词。

    上片由空天赏月引出奇思遐想。首用李白句,稍易以直接发问句式,奇崛异常。以其时月未出,故有此问。以下因问月而欲问天,进而欲超脱到天上,欲升仙入月宫,以天上、月宫高处寒难耐,不能适应,陷入矛盾之中。复以人间与天上、月宫相较,以为人间自有乐趣,终依恋于尘世,定位于人间。奇思妙想,层出不绝,然终究是现实的反映。宋神宗读此词,读到“高处不胜寒”,以为“苏轼终是爱君”,便是明证。

    下片月出。首写月影的移动。接着以明月“长向别时圆”为恨,复发古人未发的大议论。人不能长聚,月不能长圆,自古以来皆如此。以此自解、自慰,波澜迭起,感慨沉重。事既如此,遂以平安、幸福、安康祝弟辙,并以自慰,共勉。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愈转愈曲,愈曲愈深。诗情画意的境界,凭借富于哲理的语言,渗透出浪漫主义的豪情。

    此词享有盛誉,代表了苏轼词清空奇逸,旷达豪放的风格。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以为中秋词自此词出,“余词尽废”。明杨慎《草堂诗馀》以为“古今绝唱”。清陈世焜《云韶集》以为“落笔高超,飘飘有凌云之气”。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以为“格高千古”。

    

    〔1〕“明月”二句: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此乃首二句出处。把酒,拿起酒杯来。

    〔2〕不知”二句:天上宫阙,指月宫。韦瓘《周秦行纪》托名牛僧孺在汉文帝母薄太后庙赋诗:“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写仙境遐思。吕岩《忆江南》:“不知今夕是何年,海水又桑田。”写世事巨变。唐戴叔伦《二灵寺守岁》:“不知今夕是何年。”写新年守岁。这里苏轼袭用前人诗句,表达游仙与离思慨叹人世沧桑。

    〔3〕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列子》卷上《黄帝》:列子乘风而归,“竟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

    〔4〕琼楼玉宇:指月宫。晋王嘉《拾遗记》:瞿乾佑与弟子在江边赏月,有人问月中何所有,瞿让弟子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月中“琼楼玉宇烂然”。琼,好玉。琼楼,用好玉作的楼。玉字,用玉作的屋字。

    〔5〕不胜寒:寒冷难以忍受。傅斡《注坡词》引《明皇杂录》:“八月十五夜,叶静能邀上(谓唐明皇)游月宫,将行,请上衣裘而往。及至月宫,寒凛特异,上不能禁,静能出丹二粒,进上,服之乃止。”

    〔6〕起舞弄清影: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此句所本。

    〔7〕何似在人间:意谓怎么比得上人间自由自在呢。

    〔8〕转、低:皆指月光移动。朱阁:红色华美的楼阁。绮户:雕饰华美的门窗。无眠:词小序云“欢饮达旦”,无眠当指自己及宾客们。

    〔9〕不应有恨:此句既谓月,又谓人。

    〔10〕“何事”句:此句谓:今夜中秋月圆,作者想到,再过三四个月,自己就要离开密州,他不明白,是什么事情使得月儿老是在人们告别的时候圆,月儿老是这样作。言外之意,月儿为什么在不分别的时候也圆,为什么不长圆。

    〔11〕此事:既谓人生,又谓月。

    〔12〕婵娟:美女。苏轼《霜筠亭》:“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此“婵娟”乃以美女的身材比喻成长中的令人喜爱的小竹。此句的“婵娟”乃比喻月亮的光辉。传说中月宫住着美女嫦娥,嫦娥即婵娟。唐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1〕,三三五五棘篱门〔2〕,相排踏破茜罗裙〔3〕。老幼扶携收麦社〔4〕,乌鸢翔舞赛神村〔5〕,道逢醉叟卧黄昏。

    

    此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知徐州。此为第二首。

    《苏轼诗集》卷18《起伏龙行·叙》:“徐州城东二十里,有石潭。父老云:‘与泗水通,增损清浊,相应不差,时有河鱼出焉。”’元丰元年春旱,苏轼到石潭祈雨,雨降,乃设祭谢神。回来的道上作词,时已及四月。所谓道上,实乃到附近农村访问。

    上、下片各自写一个场面。上片写自己作为知州进村以后受到村民欢迎,着重写了一群少女。首句写出门欢迎前的准备。大约是知州要来的消息知道得晚,所以急急忙忙打扮一下,而这又是很难遇到的高兴事,正是打扮一下显示自己的好机会。次句写出门欢迎。她们挤到棘篱门前,三个一团,五个一伙,叽叽喳喳,不会像小伙子们那样横撞直冲。末句达到高潮。你推我挤争着看知州,连红罗裙踏破也顾不上。

    下句写农村的迎神赛会。因为下了雨,麦子丰收,大家虔诚地感谢神,“老幼扶携”,全家出动,祭品丰富。饮酒的饮酒,以致一位老农醉倒在道旁,活动持续到了黄昏,大家才尽欢而散。

    两个场面写得非常真切,如亲临其境。

    

    〔1〕旋抹:急急忙忙地涂抹脂粉。旋,紧迫,急。使君,古代人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2〕棘篱门:用树条黍秸等编织的篱笆门。

    〔3〕茜罗裙:红色的罗裙。茜,草名,可作红色染料。

    〔4〕收麦社:收麦季节的谢神活动。社,社祭,祭土地神。

    〔5〕乌:乌鸦。鸢(yuān):老鹰。古代祭神有供品,故招来乌、鸢等盘桓飞翔。翔舞,成群往复低飞,说明祭品多。赛神:农村社祭时的迎神赛会活动,用仪仗、鼓乐、杂戏等迎神出庙,周游各个村庄。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缫车〔2〕,牛衣古柳卖黄瓜〔3〕。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4〕,敲门试问野人家。

    

    此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的第四首。

    上片为一则农村生活素描。作者走进一个村庄,村里有很多枣树,他走到一棵枣树下,微风吹过,清香四溢的枣花扑簌簌地落到衣帽上,预示着秋后红枣将丰收。作者继续往前走,村南村北响起一片缫车声。原来蚕事已毕,茧子丰收,村里的妇女们正在紧张而又十分忙碌地将蚕茧抽织成丝。作者停下来,向道口那边望去,一棵古老的大柳树下面,一位穿着粗麻衣服的庄稼汉正在叫卖黄瓜。只描绘三个画面,于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村便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下片是一则太守求饮的小插曲,借以充实官民同乐图。作者行进在石潭返回徐州的路上。上车前,多喝了一点酒,感到困乏,加上车上长时间的颠簸,只是想美美地睡一觉。走着走着,太阳升得老高,身上燥热起来,口渴得很,想喝茶,车上没有茶,不过想想而已。再往前走,路旁是一个农户院落,于是停下来,轻轻地敲了敲农户的门,想试着向农家讨一杯茶喝,这里应该提出的是,作者只是以一个过路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出现,因而与百姓的沟通交往显得亲密融洽,不拘常礼,实属难能可贵。作者在素描中,无意勾勒自己,但还是把一位地方官那体察民情,亲切谦和,不摆官僚架子的形象勾勒上了,如此平易近人的地方官,今亦不多见。以词表现朴实的农村生活,是作者扩大词的表现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

    

    〔1〕簌簌:象声词,摹写枣花飘落时的细微声音。巾:这里指帽子。落枣花:枣花初夏开。

    〔2〕缫(sāo):对蚕丝的一种加工方法,将蚕茧放在沸水里以抽丝。

    〔3〕牛衣:泛指粗麻制成的衣服。

    〔4〕漫思茶:想随便喝些茶。化用唐代皮日休《问夜酒醒》诗成句:“酒喝漫思茶。”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1〕,漏断人初静〔2〕。谁见幽人独往来〔3〕,缥缈孤鸿影〔4〕。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5〕。拣尽寒枝不肯栖〔6〕,寂寞沙洲冷。

    

    此词咏物抒怀,自比孤鸿,作于元丰三年(1080)初到黄州之时。

    上片由鸿见人。首句一个“缺”,一个“疏”,为全词定下了低沉的基调。次句的“断”,加重了这个低沉。首句写了空间,次句写了时间。第三句点了人。广野深夜,一位幽人,独自月下徘徊,走去走来。“谁见”?没有人见到,只有下句说到的失了群的孤鸿从这里飞过,那么,见到这位幽人的,只能是孤鸿。这一句,同时点到了鸿。第四句写孤鸿时,只是说它隐隐约约地留下了影子。这就补充说明了月光不十分明晰,到底是“缺月”。这样一来,幽人和孤鸿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相呼应。他和它生活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有相似的遭遇。由鸿之“孤”,反衬幽人之“独”。

    下片言人见鸿。首句云“惊起”,又云“回头”。谁“惊起”?谁“回头”?没有说,显然是指“鸿”。孤鸿虽被惊起,却迟迟不愿离去。鲜明的外部动作暗示着不平的内心世界,因为孤鸿很长时间以来,积下了很多很深的怨恨,没有人能理解、能体察、能慰安,只得离去。它仍孤高自傲,不肯栖息树林里的高枝,宁愿到沙洲上去度过寒冷和寂寞。那里却苦得多啊。

    在苏轼的词作中,此词别具一格,寓意深刻。九百多年来,有着广泛的影响。关于该词主旨及创作背景,一直存在争议。黄庭坚以为“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超尘脱俗。要之,词中之人似鸿,鸿似人,非鸿非人,亦人亦鸿。语语双关,格调奇俊。

    

    〔1〕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树。

    〔2〕漏:漏壶,古代计时器。东汉时,“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许慎《说文》)。漏断:这里指夜深。

    〔3〕幽人:一指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高尚之士,一指幽囚之人(引申为含冤之人或幽居之人)。此处用后一说,言自己被贬逐到黄州,是含冤幽居之人。

    〔4〕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5〕省:了解,体察。

    〔6〕拣:选择。

    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西来〔1〕,高楼下〔2〕,蒲萄深碧〔3〕。犹自带、岷峨雪浪〔4〕,锦江春色〔5〕。君是南山遗爱守〔6〕,我为剑外思归客〔7〕。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江表传〔8〕,君休读。狂处士〔9〕,真堪惜。空洲对鹦鹉〔10〕,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11〕,曹公黄祖俱飘忽〔12〕。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13〕。

    

    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深秋。时朱寿昌为鄂州知州。

    词紧扣鄂州。上片首三句写了长江、汉水的汇流,写了黄鹤楼,大体包括了鄂州的形胜。四至七句进一步写了长江的源流,表现出长江裹带着岷峨雪、锦江春,奔流而下的宏伟气势,倾注了对故乡巴蜀的一片深情。作者和朱寿昌都不是鄂州人,但和鄂州有情缘,末三句自然转入下片,觉得应该用一点文字表达对鄂州的深情。

    下片借景怀古,论三国时代鄂州的历史。首四句是主旨。作者以愤激的心情,直接了当劝朱寿昌不要读《江表传》一类的三国史籍。为什么,是因为不值得读,是因为曹操、黄祖这些人不能容忍才华卓著而又愤世疾邪的年轻才士祢衡,把他杀了,而《江表传》记载了祢衡等的事迹。此四句中后二句又是重点。祢衡做了《鹦鹉赋》,后人名其葬地为鹦鹉洲。现在面对鹦鹉洲,除了苇花萧瑟,空无所有。平添无限不平之情。作者说祢衡“堪惜”,一是说满腹才华被戕害,二是说祢衡过于意气用事,他实在不值得同曹操、黄祖等较短论长,大骂几句,发泄一下,于事无补。这里除了深沉的惋惜以外,还有深沉的慨叹。好在公道自在人心,曹操等人虽横行一世,现在却什么也没有了。而后代人终究没有忘记被他们迫害至死的祢衡,还把鹦鹉洲作为对他永远的纪念。作者在词中,这样描写一个因藐视权贵而遇害的古代不幸的文人,还不多见。作者还有更强烈的激愤在。

    此词上片开朗,下片沉郁苍凉。上片之首提到“高楼”,下片末句点“黄鹤”,照应周到。

    

    〔1〕江:长江;汉:汉水。江汉汇流于鄂州(今湖北武昌,属武汉市)。

    〔2〕高楼:指黄鹤楼,在武昌黄鹄虮上,面临长江。

    〔3〕蒲萄深碧:作者元丰三年春所作《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有“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萄萄涨绿醅”句,与此句写的是同一情景,写江水渊深澄澈。用蒲萄酒比喻江水,新颖。

    〔4〕岷峨雪浪:参注〔3〕。李白《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江带峨嵋雪,川横三峡流。”此处化用李白诗句。

    〔5〕锦江:在今四川省,是流入长江的岷江支流。

    〔6〕南山遗爱守:朱寿昌做过陕州通判,政绩卓著,陕州之南有终南山,故称“南山遗爱守”。遗爱,留下了恩惠。通判位次于知州;知州外出履行公务时,可代知州,亦称通守。朱寿昌,《宋史》有传,字康叔。

    〔7〕剑外思归客:作者故里四川,在剑门之南,故称“剑外思归客”。

    〔8〕江表传:书名,晋虞溥撰,记述三国史实,吴国事迹尤详。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多征引之。原二卷,已佚。

    〔9〕狂处士:指祢衡(173—198),有才辩,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孔融深爱其才,荐与曹操,操善待之。后大骂曹操,曹操怒,想杀他,但因为他素有才名,杀掉他恐怕别人说自己不能容人,把他送给荆州太守刘表。以后,他对刘表侮慢,刘表乃送他至江夏太守黄祖处。最终因辱骂黄祖而被杀。年仅二十五岁。事迹见《后汉书·祢衡传》。

    〔10〕鹦鹉:谓鹦鹉洲,其地在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之中。今之鹦鹉洲已非宋以前故地。据《后汉书·祢衡传》,黄祖长子黄射“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请衡作《鹦鹉赋》,衡作之,辞气慷慨。后人以衡被杀之地名鹦鹉洲。

    〔11〕底:何。

    〔12〕“曹公”句:此句谓曹操、黄祖俱成历史的过客,飘忽逝去。飘忽,短暂,一闪即逝。

    〔13〕谪仙:李白。唐代崔颢曾题《黄鹤楼》诗,一时传诵。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诗,据说有与颢较胜负之意。这里勉朱寿昌作出好诗,为江山生色,亦以自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