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字体: 16 + -

第14章 词选(1)

    浪淘沙

    探春

    昨日出东城〔1〕,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2〕。槛内群芳芽未吐〔3〕,早已回春。绮陌敛香尘〔4〕,雪霁前村〔5〕。东君用意不辞辛〔6〕。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7〕。

    

    此词作于熙宁五年(1072)正月,时作者为杭州府通判。

    词题“探春”,新鲜而富有文学意味。向哪里探问或探访?走出城去。上片写到城近郊探访,得到的信息是,墙头红杏有春意,而槛内群芳已回春。下片写到城远郊探访,得到的信息是,春光还没有到。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气候。城远郊还有雪,天冷,春来得迟。即使同是城近郊,也有差别,墙头和槛内就不一样,因为槛内较暖。

    此词格调清新,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

    

    〔1〕东城,杭州的东城门。

    〔2〕暗如倾:暗指颜色;倾,指未直起腰来。此时红杏正在等着春的到来。

    〔3〕槛,窗。

    〔4〕绮陌:唐郭遵《赋得春风扇微和》:“霁天轻有霭,绮陌尽无尘。”此指风景美好的田间道路。敛香尘:唐宋风俗,正月半后,住在城里的男男女女,喜欢到郊外游玩饮宴,这种活动就叫作“探春”。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就有“探春”的专条记载。大约北宋时杭州尚有这种风俗。敛,收敛。华贵妇女所坐的车子扬起的尘土是香尘;说明这些妇女也出来探春;现在香尘收敛,她们没有出来,这是因为下了雪。

    〔5〕雪霁,雪不下了,天晴了。

    〔6〕东君,司春之神。辛,辛劳。

    〔7〕梅英,即谓梅花。英,花片。

    行香子

    过七里滩〔1〕

    一叶舟轻〔2〕,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3〕。鱼翻藻鉴〔4〕,鹭点烟汀〔5〕。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6〕。重重似画,曲曲如屏〔7〕。算当年、虚老严陵〔8〕。君臣一梦,今古虚名〔9〕。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此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春,应属早期作品。

    上片描绘七里滩的美景:轻舟惊鸿,水清波平。鱼儿翻腾,静中有动;白鹭点点,动中有静。“过”字引领以下三个短句,写出溪水的形态(急)、温差(冷)、色调(明)。下片怀古,吟咏东汉刘秀求贤、严光隐退事,归结为“一梦”和“空名”。将众所周知的历史典故与“似画”“如屏”的山景对比,诗人鄙视功名利禄,他更加留恋的反而是:“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此词写景颇具特色,如用画笔点染,形象鲜明,引人入胜。

    

    〔1〕七里滩:又名七里濑、富春渚。在今浙江桐庐县严陵山西,连绵七里,故名。

    〔2〕一叶:小船。急流中轻舟如树叶,故称“一叶”。

    〔3〕湛:澄清。此连上句谓水天一色,平波倒影,清澈透明。

    〔4〕藻鉴:形容浮有藻类、平静如镜的水面。

    〔5〕烟汀:烟雾笼罩的水中小州。

    〔6〕“过沙溪”三句:“过”为领字,这里用作“一字领”而统率着“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个短句,是词中并不常见的句式。下片结尾三句仿此,“但”为一字领,领起下面“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三字短句。领字在词的创作与演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7〕“重重”二句:“重重”形容山势连绵;“曲曲”形容道路迂回;“似画…‘如屏”形容七里滩两岸山色美景。

    〔8〕严陵:即东汉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他与刘秀为少年学友。后刘秀即位为东汉光武皇帝,多次派人请他出山,授予官爵,他都不肯接受,仍躬耕于富阳山。

    〔9〕“君臣”二句:傅斡《注坡词》引滕白《严陵钓台》诗:“只将溪畔一竿竹,钓却人间万古名。”这里批评刘秀、严陵都是沽名钓誉。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1〕,馀杭门外〔2〕,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3〕。对酒卷帘邀明月〔4〕,风露透窗纱。恰似嫦娥怜双燕〔5〕,分明照、画梁斜〔6〕。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四月。“寄远”只是托词,实写作者思归杭州之感,因为离杭至此已经将近半年了。

    上片写思归。飞雪杨花,杨花飞雪,两种情景,两个季节。因杨花似雪而思飞雪杨花。互拟极为自然。此写漫天飞絮的杨花,较之《诗·采薇》“杨柳依依”,满城飞雪似杨花,较之《诗·采薇》“雨雪霏霏”,更能触动思归的情。

    下片写因思归而不得急归所引起的寂寞心情。李白举酒邀明月,是因为寂寞难耐。诗人与月与影联袂成三,稍得慰藉。而作者思归之情,无可告语,无可倾诉,也卷起帘子邀明月进来,准备了酒,要和明月共饮。然而月宫中的嫦娥此时此际却一点也不理解作者的心情,偏偏那么喜爱作者这间屋子里画梁上的那双燕子,月光斜射在画梁上,亲吻、抚摩它们,却不理睬作者。明月不来为伴,叫作者如何熬过漫漫长夜啊。作者的巧妙构思和表达方法,较之李白,更深了一层。上片,作者直抒思归。下片,则写得含蓄。这是写作上的不同处。

    

    〔1〕去年:谓熙宁六年十一月离杭州去润、常等地赈饥事。

    〔2〕馀杭门,宋时杭州北门之一。

    〔3〕犹不见”以上六句:《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苏词仿此对比。家,谓杭州。

    〔4〕邀明月: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5〕嫦娥,月中女神。

    〔6〕照画梁,语出宋玉《神女赋》:“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画梁,雕饰精美的屋梁,是燕子经常作巢的地方。

    虞美人

    为杭守陈述古作〔1〕

    湖山信是东南美〔2〕,一望弥千里〔3〕。使君能得几,回来〔4〕,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5〕,水调谁家唱〔6〕。夜阑风静欲归时〔7〕,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8〕。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诗人通判杭州时。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赠别词。杭州太守陈襄任期已满,即将调往南都(今河南商丘)。临行前在有美堂设宴,与同寮相聚。据傅斡《注坡词》引《本事(曲)集》称:“侵夜(入夜时分),前望浙江(钱塘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应陈襄请求,苏轼即席挥毫创作此词为陈襄送行。然而词的上片先写东海湖山之美:称“信是”则美景确凿无疑;称“千里”谓美景广袤无际;称“醉倒且徘徊”则隐约可见陈襄不忍离去、寮佐不忍分别的双向留恋。下片专写夜景。但见灯火初明,但闻《水调》妙歌。夜深风静,皓月当空,江水碧澈,一派祥和、静谧的气氛,一种恬淡、平稳的心情,暗示东襄政绩绝佳,留下安全局面而离任,加深了惜别的情怀。全篇寓情于景,含蓄隽永,纯用白描,朴实自然。

    

    〔1〕陈述古:名襄,时为杭州太守,苏轼诗友。

    〔2〕信:确实。

    〔3〕弥:满。

    〔4〕使君:汉代称刺使为使君;汉以后演变为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指陈述古。

    〔5〕沙河塘:在钱塘县南五里,傅斡《注坡词》谓此处乃“钱塘繁会之地”。

    〔6〕水调:曲调名。也有人认为就是指《水调歌头》词牌。

    〔7〕夜阑:夜深。

    〔8〕琉璃:玻璃。比喻水月交映的平静江面。

    沁园春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1〕,野店鸡号〔2〕,旅枕梦残〔3〕。渐月华收练〔4〕,晨霜耿耿〔5〕,云山搞锦〔6〕,朝露溥溥〔7〕。世路无穷,劳生有限〔8〕,似此区区长鲜欢〔9〕。微吟罢〔10〕,凭征鞍无语〔11〕,往事千端〔12〕。当时共客长安〔13〕,似二陆初来俱少年〔14〕。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15〕。用舍由时,行藏在我〔16〕,袖手何妨闲处看〔17〕。身长健,但优游卒岁〔18〕,且斗尊前〔19〕。

    

    此词乃熙宁七年(1074)冬赴知密州任道中作。子由,作者之弟苏辙。时在齐州(治所在今济南)任职。

    上片点小序,写早行,感叹世路无穷,日日如此奔波,劳生有限。“渐月华”四句,写早上景物。“世路”六句抒身世之感。

    下片回忆嘉祐初汴京往事,写报国抱负未能得到充分施展的感慨。“当时”六句写与弟辙汴京嘉祐二年礼部、六年制科两次试场得意欲致君尧舜情怀,读之令人心气盛旺。“用舍”陡转,“行藏”、“袖手”自我解嘲,辛辣而不服气。“身长健”三句以饮酒健康互祝,有愤愤不平之气在。

    此词为长调,苏轼早期作品中首见。通过词的形式,直接抒发政治理想,在当时十分少见。

    

    〔1〕孤馆:寓居客舍住的人很少。灯青:点着灯起床,灯发着青光。

    〔2〕野店鸡号:说明走得早。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野,村落。

    〔3〕旅枕:喻旅店的睡眠。苏轼《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谷宿于南山蟠龙寺》:“板阁独眠惊旅枕。”与此同一章法。

    〔4〕月华收练:月光像白色的绢,渐渐收起来了。

    〔5〕耿耿:明亮的样子。

    〔6〕搞锦:似锦缎展开。形容云雾缭绕的山峦色彩不一。

    〔7〕溥溥:露多的样子。

    〔8〕劳生:辛苦、劳碌的人生。

    〔9〕区区:渺小,这里形容自己的处境不顺利。鲜,少。

    〔10〕微吟:小声吟哦。

    〔11〕凭征鞍:站在马身边。词题小序说“马上”,作者骑着马行进。

    〔12〕千端:千头万绪,犹言多。

    〔13〕共客长安:兄弟二人客居汴京应试。长安,代指汴京。

    〔14〕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晋书·陆云传》:“(陆云)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西晋初同至洛阳。此以“二陆”比自己及弟辙。少年。年纪轻。

    〔15〕“笔头”四句: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用指两人皆博学能文,并有与杜甫相近的辅君济世思想。笔头千字,即下笔千言之意。

    〔16〕“用舍”二句:《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为任用与否在朝廷,抱负施展与否在我自己。实谓不受朝廷重用,对变法派流露了不满情绪。

    〔17〕袖手:不过问。

    〔18〕优游卒岁:悠闲地度过一生。

    〔19〕且斗尊前:唐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斗,喜乐戏耍之词。“且斗尊前”犹且乐尊前。尊,酒杯。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一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1〕,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3〕,小轩窗,正梳妆〔4〕。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5〕。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正月。

    作者亡妻王弗,眉州青神人。端庄谨慎,知书达礼。至和元年(1054),十六岁的王弗与十九岁的苏轼结为夫妇,由此成为诗人形影不离的贤内助。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王弗卒于汴京,年二十七,后归葬于眉州彭山乡可龙里。熙宁八年距王弗之卒整十年,作者幽梦还乡,与妻重逢,感慨万千。梦醒之后乃作此词悼念。

    全词以梦境为中心,上片写梦前的十年思念,隐含着漫长难耐的忧郁与悲伤。“不思量”是虚写,“自难忘”是实情。在作者看来,王弗似乎没有死,“十年”之久,“千里”之遥,时空隔绝,悲痛凄凉,彼此似乎无时无刻不在互相思念。“纵使”三句虽出设想,却蓄积着诗人对现实生活与处境的无限感慨:宦海浮沉,壮志难酬;未老先衰,饱经风霜。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亡妻的思念搅在一起,补充着“无处话凄凉”的郁闷,也使思念中凭添几分辛酸。

    下片记梦。梦是现实的反映。“小轩窗”四句是苏轼、王弗夫妇恩爱生活的真实记录。“小轩窗,正梳妆”重在一个“守”字,写小夫妻厮守的温馨与柔意。苏轼出生的眉山纱毅行的房子是租的,苏家不富裕,说“小”,符合实际;还有,“小”显得亲切。六个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空间,既是当年妻子留给丈夫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也是梦中诗人再见亡妻时殷切欣慰的期盼。“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重在一个“顾”字。无言有泪,悲喜交集;含情脉脉,欲说还休。虚实结合,真切自然,梦中情景,感人至深。“料得”三句是梦醒后的遐想,苍凉凄清,呼应“千里孤坟”,更表现无限思念之情。

    此为悼亡词,用词悼亡,此为首创。这是苏轼在扩大词的领域方面的又一个贡献。

    

    〔1〕两茫茫:谓生者茫茫,死者也茫茫。茫茫:一方面指思绪纷乱,印象模糊;一方面指混混然胡里胡涂地打发日子。

    〔2〕千里:作者时在密州,距离眉州王弗墓地三四千里。此云“千里”,举成数,突出“孤”字。

    〔3〕幽梦:梦境隐隐约约。

    〔4〕轩,小室,代指闺房。

    〔5〕“料得”三句:孟棨《本事诗》录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断肠处,明月照孤坟。”作者化用孔诗意境与诗句,表现朦胧月色中“孤坟”的凄美。短松冈:长着小松树的冈垄。此指王弗坟地。

    江城子

    猎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1〕,左牵黄〔2〕,右擎苍〔3〕。锦帽貂裘〔4〕、千骑卷平冈〔5〕。为报倾城随太守〔6〕,亲射虎,看孙郎〔7〕。酒酣胸胆尚开张〔8〕。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9〕,何日遣冯唐〔10〕?会挽雕弓如满月〔11〕,西北望,射天狼〔12〕。

    

    熙宁八年(1075)十月,苏轼与同官会猎于州城东的铁沟,作此词。《苏轼诗集》卷13有《祭常山回小猎》,作于同时。

    词上片叙事,写打猎情况。首三句作者自我描绘出猎时的威武姿态与豪迈气概。“锦帽”二句写随从出猎人员及打猎的热烈场面。末三句合写作者与随从人员共同打猎,作者自比孙权,招致万人空巷而随观。下片抒情。首三句作者自我表白心高胆壮。“持节”二句作者抒发立功建业的爱国豪情,自比冯唐,希得重用。末三句抒发抵御外侮、立功边陲的信心和决心。

    《苏轼文集》卷53《与鲜于子骏(优)》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此简对研究此词极为重要。以词描写郊外打猎,塑造心驰疆场的志士形象,扩展了词的题材。书简中的“柳七”乃柳永,北宋大词人,提倡偎红依翠的艳绝之调,笼罩当时词坛。刘乃昌先生以为此乃作者有意与柳永代表的婉约词风相对抗,而进行粗犷豪迈的风格的尝试。

    词作中带领打猎的人的豪迈形象,可以看作是作者,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超脱自己而创造的一个形象。刘先生还认为,这个激昂慷慨、一心驰骋疆场的形象,出现在词史上还是第一次。

    

    〔1〕老夫:作者自谓。聊:姑且,少年:尚未成年时。狂:随性,狂放。

    〔2〕黄:黄犬。

    〔3〕苍:苍鹰。古人常以手牵着犬臂举着鹰显示打猎时的豪迈。

    〔4〕锦帽貂裘:锦蒙着帽,貂鼠的皮袄。原为汉羽林军装束,这里指作者的随从。

    〔5〕千骑:一人一马合称骑。千骑,暗示知州身份,古时候,太守出去,出拥千骑。这里是说随从人员。卷:极写出猎者乘马飞驰的勇武气势。

    〔6〕为报:为通知。倾城:全城的人(主要指官员武士)。随太守:随着太守一起去打猎。

    〔7〕孙郎:孙权。《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今江苏丹阳东)。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此以孙权自比。

    〔8〕胸胆尚开张:谓心胸开阔,胆气雄壮。

    〔9〕持节:古代使者持之以作凭信。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及山西西北部属其地。

    〔10〕“何日”句:此句用冯唐求赦魏尚事。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守边有方,成绩卓著,后有上报战果数字略有差误被削职。郎中署长冯唐谏文帝,不应如此对待武臣名将。于是文帝就“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汉书·冯唐传》。这里,作者以冯唐自比,希望报效边陲。

    〔11〕如满月:箭要发出去时,绷紧弓弦。

    〔12〕天狼:星名。古代以为主侵掠,以喻贪残、盗贼等。此喻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