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字体: 16 + -

第12章 诗选(11)

    赠狄崇班季子

    狄生臂鹰来〔1〕,见客不会揖〔2〕。

    踞床咤得隽〔3〕,借箸数禽入〔4〕。

    短后桷裘豹〔5〕,犹溅猩血湿〔6〕。

    指呼索酒尝,快作长鲸吸〔7〕。

    半酣论刀槊〔8〕,怒发欲起立〔9〕。

    北方老猁子〔10〕,狂突尚不絷〔11〕。

    要须此懔悍〔12〕,气压边烽急〔13〕。

    夜走追锋车〔14〕,生斩符离级〔15〕。

    持归献天王〔16〕,封侯稳可拾〔17〕。

    何为老猎师〔18〕,日使群毛泣〔19〕。

    

    《苏轼诗集》记此诗于元丰元年(1078)。今从。

    狄崇班,失其名。崇班,宫廷内地位较高的职事。季子,小儿子。

    此诗首十句,刻画狄生形象。作者在一间屋内见到了他,就把所见所闻记了下来。首句写进门。鹰是很凶猛的动物,现在服服贴贴立于狄生的臂上,足见其人之不同一般。次句写进入。不会揖,不像揖的样子,他不习惯这些礼法,正是豪侠之士的特性。三、四句写坐下。数打猎得到的禽类,其中有伶俐可爱得人喜欢的。五、六句写衣着。短后衫,椈豹裘,是豪侠之士有代表性的服着。猩血尚湿,知适从猎场回(诗末已交代狄生是猎师)。七、八句写饮酒。豪气扑面而来。九、十句写论武。怒发起立,千言万语道不尽满腔怨抑不平之气。通过狄生的行动、服着、语言,刻画出来了他的勇武形象。

    后十句为议。首二句论辽人为国家心腹大患。三、四句谓正需狄生这样勇武之士,守卫边疆。五、六句写狄生在边疆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七、八句写狄生定可立功边疆,为保卫国家做出贡献。末二句,作者抒发无限感慨:这样一个可以为国家立大功的非同寻常的有用之才,只是一个猎师,而且还将继续下去。这里,作者批评了朝廷长期执行的苟安赂辽政策,正是这样的政策,英雄才无用武之地。

    作者塑造的要为国杀敌的勇士的形象,在他的诗里有重要意义。

    

    〔1〕臂鹰:手臂上放着鹰。

    〔2〕揖:古代的拱手礼。见客面时应有的表示。

    〔3〕踞(jù):蹲或坐。床:古代说的坐卧之具;与现在所说的床专指卧具不同。咤(chà):夸耀。同“诧”。隽:才智出众。据以下“借箸”句,乃指“禽”,此禽大约伶俐可爱。

    〔4〕箸(zù):今俗言筷子。

    〔5〕短后:谓衣之后幅较短,便于动作。《庄子·说剑》谓“吾王所见剑士,皆……短后之衣”。桷(jú):木名,即柏树。椈豹裘:清张道《苏亭诗话》:“《埤雅》:椈性坚,有脂而香。椈豹,言以椈叶豹形也。唐时有掬豹锦。《旧唐书·李德裕传》言:玄鹅天马椈豹盘絛,文彩益奇。盖以此锦为裘也。”

    〔6〕猩血:《太平御览》引《华阳国志》:“猩猩,其血可以染朱罽(jì)。”朱罽,一种红色的毛织品。猩血红。

    〔7〕长鲸吸:杜甫《饮中八仙歌》有“饮如长鲸吸百川”之句。此句之意为,狄生拿到酒,动作很快,就像大鲸鱼吸水一样,喝起酒来。

    〔8〕槊(shuò):古代兵器。论刀槊,讲刀和长矛的使用方法及性能等。

    〔9〕“怒发”句:《史记·燕世家》言荆轲“怒发上冲冠”,乃此句所出。

    〔10〕猁(zhì):疯狗。北方老猁子:喻谓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

    〔11〕狂突:失去理智,东冲西撞。狂,神经错乱。突,冲撞。絷:本意为拴缚马足,此乃拴缚之意。

    〔12〕懔(piāo)悍:轻疾勇猛。

    〔13〕气压”句:意为狄生应该到迫切需要勇猛之士的边防线上立功,以其气势压倒对方。

    〔14〕追锋车:晋代的一种轻便快速的骡车。车行迅速,故以追锋为名。这里所说的追锋车,取其快速。

    〔15〕符离:陈汉章《苏诗注补》:“韩昌黎《贺白兔状》云:符离,实戎国名。此本《汉书·卫青传》。”此谓辽。级:首级,人头。

    〔16〕天王:此指宋天子。

    〔17〕拾:得到,捡起,言其容易。

    〔18〕老:原作“走”,据《重编东坡先生外集》改。“老”为形容词,此作动词用。猎师:以打猎为职业的人,有尊敬意味。

    〔19〕群毛:指禽类、兽类。言“群毛泣”,可看出狄生打猎的本领高强。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杏花飞帘散余春〔1〕,明月入户寻幽人〔2〕。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蒴〔3〕。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4〕。

    山城酒薄不堪饮〔5〕,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6〕,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7〕。

    

    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

    《苏轼文集》卷68《记黄州对月诗》:“仆在徐州,王子立(适)、子敏(通)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于是作者作此诗。《苏轼诗集》卷20《次韵前篇》(前篇为《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有“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之句,亦写此时事。

    此诗写月、写酒、写花,更写人。

    首句写花,点时令。次句写月。李白“举杯邀明月”,明月应邀而来,于是“对影成三人”,月多情。此处之月,则已为主人,不仅是邀人,而且是寻人,多情之至。三、四句写作者应请赏月、赏花。作者善于体物,随物赋形,此处月中花影,清幽超远,高妙入神。五、六句写花与酒。花与酒相互映发,再加上悠扬的洞箫声,兴致酣畅。七、八句写酒写月,更突出月。“杯中月”虽有白居易《寓龙潭寺》“云随飞燕月随杯”的影响,然此处所写更为形象,更见爱月深情。九、十句由爱月而惜月,随着洞箫声断,月将落,酒亦将空,与友人的欢聚,不得不暂时分散,惆怅之情,不能自已。末二句由惜月转而惜花,平添几分感伤情调,寄寓人生无常之理。

    此诗情景交融,声调流美。不使事,直写,读来新颖。

    

    〔1〕余春:剩下来的春天,即晚春。此句之意为,晚春的一个夜晚,随风飘落的杏花,飞落在竹帘之上,把剩下来不多的春天给驱散了。

    〔2〕幽人:幽闲雅静的人。

    〔3〕炯(jiǒng):光明的样子。炯如流水:谓月光清澈如水。涵青蘋:似水月光穿过杏花之后,投下斑斑花影,宛如沉浸在流水中的青蘋一般。青蘋:水萍,其大者叫蘋。蘋生浅水中,叶有长柄,柄端四叶成田字形。涵:沉浸,涵泳。

    〔4〕长条落香雪:皆指花。杜甫《遣兴》有“狂风挽断最长条”之句,白居易《晚春》有“百花落如雪”之句。此句与上句化用了杜甫与白居易的诗意,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

    〔5〕山城:徐州。山城言偏僻,作者身为知州,有谦逊之意。

    〔6〕洞箫:古代的箫,以竹管编排而成,称为排箫。排箫以蜡蜜封底,无蜡蜜封底者为洞箫。今称单管直吹,正面五孔,背面一孔者为洞箫。

    〔7〕明朝”二句:意为满树杏花经恶风一吹,便只剩绿叶下点点残红,在地面上栖息。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肩舆任所适〔1〕,遇胜辄流连〔2〕。

    焚香引幽步〔3〕,酌茗开净筵〔4〕。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5〕,草木自苍然〔6〕。

    忽登最高塔〔7〕,眼界穷大千〔8〕。

    卞峰照城郭〔9〕,震泽浮云天〔10〕。

    深沉既可喜〔11〕,旷荡亦所便〔12〕。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13〕。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14〕,孤灯同夜禅〔15〕。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抵湖州任知州,五月作此诗。

    此诗写端午一日游。“遇胜辄留连”乃此游特点。所游为“诸寺”,三、四句不点寺,亦知为寺。五至八句,纪昀评作者之诗谓为“神来”。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得天然、自然之趣,没有一丝一毫的人工雕琢。作者说“非至吴越,不见此景”,足见艺术上卓越的表现力与创造力,不能脱离实践。

    五至八句写寺中幽静、安恬景象。第九句写登飞英塔,笔锋一转。第十一、第十二两句,一山一水,气象开阔。《苏轼诗集》卷24《同王胜之游蒋山》,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夫”之句,得王安石盛赞(见宋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此二句可与比美。

    第十三、第十四两句由景入议。“深沉”谓四至八句,“旷荡”谓第十一、十二两句,景之特色不同,感受亦不同,皆所喜爱。第十五、十六句点出“晚”,最后四句写夜宿寺中。墟里生烟,孤灯夜禅,皆为一日游之组成部分。

    此诗按时问顺序写,平平常常之中,两出奇峰,或则幽静,或则开阔,详略各尽其致,各臻其妙。

    

    〔1〕肩舆: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晋、六朝时盛行肩舆,其制为二长竿,中设软椅以坐人。今旅游胜地爬山,犹有之。任所适:无目的,随抬舆的人抬到哪里是哪里。

    〔2〕流连:依恋不舍。胜:名胜。

    〔3〕引幽步:由人带引着,步行探访那些幽静、幽深而风景优美之地。幽:幽静,幽深。

    〔4〕茗:茶。净筵:素斋。

    〔5〕盆山:四面环山,如坐盆中。

    〔6〕“草木”句:意为草木自然成长,郁郁葱葱一片。此句及上三句,《苏轼文集》卷68《自记吴兴诗》:“仆游吴兴,有《游飞英寺》诗云(引此四句),非至吴兴,不见此景也。”

    〔7〕最高塔:飞英寺在湖州府署北,寺中有飞英塔,唐末所建。忽:原无目的,听说好就去攀登。

    〔8〕大千:佛家语,指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佛教以须弥山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

    〔9〕卞峰:即卞山,又称弁山,其形嵯峨,略如弁(帽子)状,在浙江吴兴县西北。照城郭:谓在飞英塔上,远远望去,卞峰的峰影山色,照映于湖州城郭。

    〔10〕震泽:太湖。浮云天:谓烟波浩渺的太湖,看不到边,浮在云天之际。

    〔11〕深沉:谓“微雨”、“小窗”。微雨、小窗,值得细细品味。

    〔12〕旷荡:谓“卞峰”、“震泽”。卞山、太湖,令人心旷神怡。

    〔13〕墟落:陶潜《归园田居》:“依依墟里烟。”墟里谓村落。

    〔14〕道人:谓释道潜(参寥)。时与秦观同在湖州。秦观《淮海集》有《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赋得深字》诗。

    〔15〕“孤灯”句:意谓与道潜于飞英寺孤灯之下,同参佛家禅理。道潜习佛家禅宗之理,作者亦深通禅理。此孤灯谓佛前的长明灯,同夜禅的实际意思是陪伴着打坐的道潜,释家夜晚要打坐。

    梅花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1〕,的梅花草棘间〔2〕。

    一夜东风吹石裂〔3〕,半随飞雪度关山〔4〕。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5〕,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6〕。

    

    元丰三年(1080)正月,苏轼赴黄州贬所途中,过麻城县东春风岭,作此诗。《苏轼诗集》卷38《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昔年”句自注:“予昔赴黄州,春风岭上见梅花,有两绝句。”即此诗。

    其一首两句,于山行幽谷潺潺之中,引出梅花。此梅花生长于草棘间,特别令人注目。上引《十一月二十六日》诗,有“春风岭上淮南村(麻城属淮南西路,故云)”之句。大约为了梅花之故,苏轼在村上住宿。一夜东风之后,于是出现了末句所描绘的梅花像雪片一样随风飞落伴着行人度关山令人断魂(《苏轼诗集》卷21《正月二十日》诗有“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之句)的景象。这是极为难得的奇丽诗境,诗人捕捉到了。这个诗境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两次提起(以上已言及)。

    此诗题作《梅花》,初不专为梅花。其二即如此。

    其二一变前篇之情调。读其一,并没有感到贬谪意,其二则很明显。首句“把酒慰深幽”,因为有抑郁在。次句点出“无聊”、“愁”,因为“飞雪度关山”的奇丽境界已在行程中消失。“落”承上首,生出一番新意自然引出下二句。相伴者虽非关山,然有瓣瓣梅花落入的清溪三百曲,一个“幸”字,情调又稍稍回转。短篇亦有跌宕。

    

    〔1〕幽谷:幽静的山谷。潺潺(chán):流水声。

    〔2〕的:鲜明的样子。

    〔3〕吹石裂:夸张的说法,言风大。

    〔4〕度:过。关山:《苏轼诗集》引宋人注谓为“所往黄州之路”。盖谓在山中行进,山中多关,地志书谓麻城县即有虎头、黄土、木陵、白沙、大城等五关。

    〔5〕深幽,深沉的幽静,就是寂寞。

    〔6〕“不辞”句:此句与上句,承第二句“落”字。意谓梅花瓣落入溪水之中,送作者至黄州。纪昀评此诗,谓“从落字生情,奇幻”。曲:溪流弯弯曲曲。

    五禽言并叙

    梅圣俞尝作《四禽言》〔1〕。余谪黄州,寓居定惠院,绕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苇〔2〕。春夏之交,鸣鸟百族〔3〕,土人多以其声之似者名之。遂用圣俞体作《五禽言》。

    其二

    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

    溪边布谷儿〔4〕,劝我脱破裤。

    不辞脱裤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5〕。

    

    此组诗作于元丰三年(1080)。题材来自民间,用了不少民间俗语,比较接近农民,每句自二字至十二字不等,句式参差有变化。实际是歌谣,乃乐府的一种变体。共五首,今录“其二”一首。

    诗首句云下雨,次句云渡溪,其意在迅速扣题。三、四句即扣题。此诗乃叙事诗,“我”为事之主体人物。“我”来到了西溪边准备渡溪,布谷鸟叫了起来,劝他脱却破裤渡溪。但他却犹疑起来了,“不辞”二句似乎是“我”自言自语,似乎是“我”回答布谷鸟。似乎是作者代我说话。他为什么犹疑呢?是因为溪水太冷吗?不是,“我”不怕,就是有点冷,也不算什么。那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交不上租或不能按时交租,两腿遭到了官府或豪绅的毒打,虽然那是前两年的事情,但疤痕犹在,别人看见,总是不光彩,自己心里也不好受。于是回到了第二句,不渡,因为不可渡。揭露农民受苦现实,极为深刻。诗中农民善良的形象,令人不能忘却。此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佳作。

    

    〔1〕梅圣俞:北宋诗人。名尧臣(1002—1060),宣城(今属安徽)人。赐进士出身。工诗,与欧阳修为诗友。苏轼之父洵,与尧臣有交往。梅集《禽言四首》,分咏子规、提壶、山鸟(婆饼焦)、竹鸡。

    〔2〕蒲:草名。叶供编织,可以作席、扇、篓等用具。

    〔3〕百族:百类,百种。

    〔4〕布谷:鸟名。其鸣声似布谷。鸣又当播种时,故相传布谷为劝耕之鸟。《后汉书·襄楷传》:“布谷鸣于孟夏。”杜甫《洗兵马》:“布谷处处催春耕。”此云布谷儿,乃俗称。

    〔5〕“水中”句:句下作者自注:“土人谓布谷为脱却破裤。”盖“以其(鸣)声之似者名之”。照应上面第四、五句诗。瘢: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