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字体: 16 + -

第10章 诗选(9)

    书韩干《牧马图》

    南山之下〔1〕,淠渭之间〔2〕,想见开元天宝年〔3〕。

    八坊分屯隘秦川,四十万匹如云烟〔4〕。

    骓马丕驷骆骊骝〔5〕,白鱼赤兔马辛皇〔6〕。

    龙颅凤颈狞且妍〔7〕,奇姿逸德隐驽顽〔8〕。

    碧眼胡儿手足鲜〔9〕,岁时剪刷供帝闲〔10〕。

    柘袍临池侍三千〔11〕,红妆照日光流渊〔12〕。

    楼下玉螭吐清寒〔13〕,往来蹙踏生飞湍〔14〕。

    众工舐笔和朱铅〔15〕,先生曹霸弟子韩〔16〕。

    厩马多肉尻雕圆〔17〕,肉中画骨夸尤难〔18〕。

    金羁玉勒绣罗鞍〔19〕,鞭箠刻烙伤天全〔20〕。

    平沙细草荒芊绵〔21〕,惊鸿脱兔争后先〔22〕。

    王良挟策飞上天〔23〕,何必俯首服短辕〔24〕。

    

    熙宁十年(1077)春,苏轼经济南到了汴京开封。三月初三日,他的朋友王诜(晋卿)送唐韩干画马十二匹,共六轴,求苏轼为跋,作者于是作此诗。

    据《名画记》,韩干,唐玄宗天宝中供奉(在皇帝左右供职),玄宗命他专画外国与中国的名马。此诗就以此为大背景展开,展示唐之声威。“南山”三句言开元、天宝间牧马场之广,大局面,跳跃而出。“八坊”二句言牧马之多。“骓驱”二句言品种之多。“龙颅”二句言姿态之奇、之异。“碧眼”二句言外来牧人;其时“外国名马,重译累至”(《名画记》)。以上大背景皆事实,作者以此作为韩干出面之铺衬。“柘袍”二句言皇帝亲临观画师作画,为第二层铺衬。“众工”句为第三层铺衬,完成声势。“先生”句韩干方出面。其人作画造诣之高,可以想见。以下即写韩干作画造诣。“厩马”二句赞美能于“肉中画骨”,得多肉之马之精神。“金羁”三句赞扬韩干之马得天全,表现出它们活泼的天性。“平沙”二句赞扬韩干笔下众马轻逸快捷,奔驰于广阔草原上。画至于此,可谓神品(《名画记》即谓韩干马居神品)。“厩马”二句后方着题,清代评论家纪昀谓为“章法奇绝”(纪评《苏文忠公诗》卷15)。末二句表面上是赞美韩干如王良,补足上面之意,实则“以骐骥自比”,讥讽执政大臣无能尽我之才(《乌台诗案》),题外出奇。

    此诗为句用韵的七言古诗,即柏梁体,清代评论家予以高度评价,或谓“骨干气象”可与杜甫等(《唐宋诗醇》);或谓“浑雄道妙”胜李白。

    

    〔1〕南山:指秦岭山。

    〔2〕汧(qiān):水名,源出甘肃省东南,至陕西宝鸡市流入渭水。《史记·秦本纪》:“非子(人名)居犬丘,好马及蓄,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主管)马于淠、渭之间,马大蕃息。”

    〔3〕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

    〔4〕“八坊”二句:《新唐书·兵志》:“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监牧之制始于此。……自贞观(唐太宗年号)至麟德(唐高宗年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置八坊岐(岐州)、豳(豳州)、泾(泾州)、宁(宁州)间,地广千里,一曰保乐,二曰甘露,三曰南普闰,四曰北普闰,五曰岐阳,六曰太平,七曰宜禄,八曰安定。”以后马政日废,开元初马稍稍复,始二十四万,至十三年乃四十三万。杜甫《天育骠骑图歌》:“当时四十万匹马。”秦川:自大散关以北达于岐、雍,夹渭川南北岸,沃野千里,以秦之故国,故称秦川,其地在今陕西、甘肃两省境内。作者所说秦川,乃《唐书·兵志》所说的“岐、豳、泾、宁间”。隘:意谓广大秦川地区还不够用。如云烟:言其盛。

    〔5〕骓(zhuī):白色苍白相杂的马。驱:毛色黄白相杂的马。驷(yīn):浅黑间白的杂色马。骆:黑鬣(颈领上的毛)的白马。骊:纯黑色的马。骝:黑鬣的红马。騵(yuán):白腹的骝马。

    〔6〕白鱼:两目似鱼目的马。赤兔:红色马。骍(xīn):红黄色的马。皇,毛色黄白相杂的马。(hàn):长毛马。此句与上句乃综言形形色色的马。

    〔7〕颅:脑盖,头颅骨。龙颅:言其不凡。凤颈:《苏轼诗集》引宋施元之、顾禧注谓“龙形凤颈”为良马。狞:狰狞;妍:美好。狞且妍,这些马外形很凶恶,但质地纯良。

    〔8〕奇姿:特殊的姿态;上面所说的“狞”,其实就是奇姿。逸德:秉性纯良。驽顽:难以驯服、质地不好的劣等马。此句之意为,上等好马也夹着下等马。隐:隐藏,夹在中间。

    〔9〕碧眼胡儿:谓牧马人;据诗,知唐时牧马人多为长着碧蓝眼睛的少数民族的人。胡儿:西域少数民族。鲜:鲜明;此处意为灵活。

    〔10〕剪刷:剪毛和洗刷。此乃牧马人分内的事。帝闲:内廷的马厩(马棚)。《新唐书·兵志》:“以尚乘掌天子之御。左右六闲,一曰飞黄,二曰吉良,三曰龙媒,四曰驹赊,五曰驶騠,六曰天苑。总十有二闲为二厩,一曰祥麟,二曰凤苑,以系饲之。”

    〔11〕柘袍:黄袍,皇帝所服,代指皇帝。临池:谓临池学习书法。池,砚池。三千:谓宫女之多。

    〔12〕“红妆”句:谓众宫女光彩照人。

    〔13〕螭:传说中无角的龙。玉螭:用玉雕刻的螭。《苏轼诗集》引清冯应榴注转引《洞冥记》:“以金簪贯玉螭腹为戏。”此句之意为,楼下玉螭不断吐出清寒的水。水从螭腹中流出。

    〔14〕“往来”句:写马的活动。蹙踏:谓踢,踏。“飞湍”之所以“生”,乃由于玉螭不断吐出的水。

    〔15〕舐:以舌取食或舔物。这里是说用手舔笔。众工:众画工。朱铅:指绘画的颜料。朱为红色;铅则呈青白色。

    〔16〕“先生”句:杜甫《赠将军曹霸丹青引》:“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17〕尻脽(kāoshuì):臀部。

    〔18〕“肉中”句:本诗第⑩注引杜甫《赠将军曹霸丹青引》下二句:“干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杜甫《房兵曹胡马》有“锋棱瘦骨成”之句,崇尚画骨,故谓韩干画马多肉,不见骨相。作者谓厩马本来多肉,韩f却能“肉中画骨”,足见画马工力。夸:夸张的艺术手法。

    〔19〕羁:马笼头。勒:马络头。

    〔20〕箠(chuí):马鞭。箠:用马鞭子鞭打。烙(luò):灼,烧。伤:伤害。天全:不遭受任何伤害的自然状态,即本性。此处联系上句,作者的意思是,金羁玉勒绣罗鞍和鞭箠刻烙,只会对马构成伤害。

    〔21〕平沙:广漠的沙源,此谓草原。荒芊绵:草原上的荒草,长得很茂盛,绵延不断。芋,茂盛。

    〔22〕惊鸿: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鸿受惊就飞得快。脱兔:逃跑的兔子。比喻行动非常迅速。脱,逃脱。

    〔23〕王良:《苏轼诗集》引宋人注:“王良,赵简子时御者。”赵简子,春秋时人《淮南子·览冥训》说王良善御马。后引申为星名。《晋书·天文志》:“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车御官也。”“挟策飞上天”出于此。策:马鞭。

    〔24〕辕:车前驾牲畜的直木。据《苏轼诗集》宋人注引《晋书》:“蔡谟戏王导,短辕犊车。”犊:小牛,牛子。短辕只能驾小牛拉的小车子。

    和孔密州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1〕,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2〕,人生看得几清明。

    

    熙宁十年(1078)四月,作者到徐州,就知州新任。孔密州,乃宗翰,接替作者知密州。和孔五诗,作于到任后不久。此所录者为第三首。

    据此五绝其他四题,知孔宗翰所咏者乃密州景物,则此《东栏梨花》,乃密州东栏之梨花。作者未具体指出此东栏在何处,然无须指出,作者及宗翰知之即可耳。密州城花多、园当也多。以意度之,东栏在某一园内,园内有栏杆,靠东边的栏杆处的梨花,特别惹人注目。作者在密州时很熟悉。大约宗翰的原作提到了这里,于是以“东栏梨花”为题作诗。

    诗首句写梨、柳从盛时走出,次句写盛时。为何作者不移次句为首句?一是考虑到全诗平仄音节,二是突出首句伤感情调,后者更重要。

    第三句可作多种理解。一为梨花自我惆怅,二为作者为梨花惆怅,三为作者借梨花抒发惆怅。最后一种理解更符合实际。

    末句“清明”双关。陆游有“悬知寒食朝陵日,驿路梨花处处开”之句。寒食在清明前一天。寒食、清明时,梨花盛开。“清明”指盛开的梨花。清明又是唐杜牧之“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令人感伤的节令。梨花由盛走向衰,作者伤感,清明又凭添几份伤感。二者相融合,天衣无缝。把伤感提到了人生的高度。

    此诗句句写梨花。写法不断变化,有的点出梨花,有的不点出,耐人思索,耐人寻味。蕴含甚深,“浑然天成”(明俞弁《逸老堂诗话》)。

    

    〔1〕“梨花”句:梨花正盛时白色。淡白,初夏时梨花之色。初春柳叶初生时是嫩绿色,至夏初,则为深青色。作者精确地把握了梨花和柳叶的特征。

    〔2〕惆怅:伤感、懊恼。一:原作“二”,据宋刊十行本《东坡集》及宋刊《注东坡先生诗》改。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以为“当作一”。今从。雪:喻指梨花。韩愈《闻梨花发》有“闻道郭西千树雪”之句,杜牧《初冬夜饮》有“砌下梨花一堆雪”之句。

    阳关词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1〕,银汉无声转玉盘〔2〕。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3〕。

    

    此诗作于熙宁十年(1076)八月。

    此诗为《阳关词》三首之第三首。《苏轼诗集》引宋人注“三诗各自说事”。不相属。

    首句写月亮出来前的景象,也是为月亮之出作铺垫。暮云收尽,天空中一丝云彩也没有。说收,天公似乎有意按照人意安排,自是得人欢喜。暮云收尽以后,更接近夜晚,此时是八月,有一点寒气散发,人们只是感到略有寒意,同时觉得遍体清爽,这也就是清寒。“清”,把握准确。作者没有说有风无风,但感觉是无风。仍然从清上可以体会到。次句写月亮出来时的景象。银汉无声,突出静,也说明无风。转,月亮出来时的动作。或从山中转出,或从天际转出。一个“转”字,把月亮写活了。转出来的是一个玉盘,玉言其洁,盘言其圆,恰到好处。至此,一轮光亮皎洁的中秋明月就呈现在人们面前。首二句写景。

    后二句抒情。中秋夜能与此轮明月度过,难得,好。唯其难得,不能长好,未免怅惘。第三句写出此种复杂心态。令作者怅惘的,还不仅此。人事迁徙无常,安知明年此时在何处,即使新的地方中秋遇此月,但不在徐州,心情自不一样。作者《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已悟出人生“应似飞鸿踏雪泥”,而“鸿飞那复计东西”不能由自己把握命运的道理。但还是不能自已,令人同情。

    此诗句句紧扣中秋月,是古人此类诗中难得的佳作。

    

    〔1〕溢:散发。

    〔2〕银汉:天河、银河。这里是说天空。

    〔3〕“此生”二句: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注:“这个意思在苏轼诗里屡次出现,例如《十月十五观月黄楼席上次韵》:‘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又《和子由山茶盛开》:‘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

    韩干马十四匹

    二马并驱攒八蹄〔1〕,二马宛颈鬃尾齐〔2〕。

    一马任前双举后〔3〕,一马却避长鸣嘶〔4〕。

    老髯奚官骑且顾〔5〕,前身作马通马语〔6〕。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7〕。

    前者既济出林鹤〔8〕,后者欲涉鹤俯啄〔9〕。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10〕。

    韩生画马真是马〔11〕,苏子作诗如见画〔12〕。

    世无伯乐亦无韩〔13〕,此诗此画谁当看〔14〕。

    

    此诗作于熙宁十年(1076),时在徐州。

    据宋楼钥《攻媿集》卷3《题赵尊道渥洼图》,韩干所画之马为十六匹,此诗诗题称十四匹,而实亦为十六匹。此诗为七古题画马诗中之名篇。

    诗首句、次句各写二匹,共四匹。三句四句各写一匹,共二匹。五六句奚官一匹,连前共七匹。七至十句写且饮且行之马八匹。十一至十二句写最后一匹。前后合计,共十六匹。奚官旬“骑且顾”把前六马和后九马联系起来。奚官闻六马长鸣而回顾,表明他先是朝后看的,因为后面还有九马,他要都照顾到。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错落有致。而处处以“妙言奇趣”出之(清汪师韩《苏诗选注笺释》)。如果一匹匹地叙述,就会流入平冗、琐碎。

    写了十六匹马,然后点题。第十三句“画马真是马”,得马之神,是对韩干的高度赞同。第十四句乃自赞,作者对自己的诗作充满了信心。作者自赞之意,则在引出末二句议论:世无伯乐、韩干,则虽有韩干画马之才,虽有为韩干画马之才之人题诗传神之功力之人,亦将无所得其用,可作多种联想。此诗十六句,随着意思变换,韵亦随着换了七次。如此任意驱使,正作者纵横才力使然。

    

    〔1〕并驱:同时前进。攒:聚集。攒八蹄:言此二马疾驰时,前后蹄相接,状如相聚。韩愈《昌黎集》卷三《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百马攒蹄近相映。”

    〔2〕宛:屈曲。宛颈:弯着颈子。

    〔3〕一马任前:指马踢后脚时,全身重量由前脚担任。双举后:双举起后蹄踢后一匹。

    〔4〕避:指后面的马避开前马的踢。嘶:马叫。

    〔5〕老髯(rán):长着须的老者,大约是胡人。奚官:养马小吏。骑且顾:骑在马上,并且照看着马。承上句,是说回头看那被踢的马。

    〔6〕前身:走在马的前面,向前面看。作马通马语:奚官懂得马的话,把自己作为马的一员,指挥马,和马交流。这里是就“一马却避长鸣嘶”一句讲的。王充《论衡》有人通马语的记载,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马解人语的记载。

    〔7〕微流赴吻:马饮水时将微微的水吸入唇吻。若有声:马饮水,发出的声音。

    〔8〕济:渡水很顺利。出林鹤:赞扬此马之能力,走在众马前面,和飞出山林的鹤一样。鹤在人的心目中,不同于一般的鸟。

    〔9〕“后者”句:意为后边的马要下水过水,像“鹤俯啄”那样低着头要饮水。啄:饮水。

    〔10〕“最后”二句:谓此乃全部所画马匹中之最后一匹。“不嘶”云云言其神态自若。

    〔11〕韩生:谓韩干。古人通称有才学之士为生,故此前《王维吴道子画》称吴道玄(道子)为吴生。

    〔12〕苏子:作者自谓。作诗如见画:欧阳修《盘车图》:“古画画意不画形,梅(尧臣)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作者有自负之意。

    〔13〕伯乐:古代善相马者。一说他是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淮南子·道应训》记他认为相千里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一说他是春秋末赵简子之臣,见《韩非子·说林》下。

    〔14〕“此诗”句意为世上没有伯乐这样相马的人,没有韩干这样画马的人,没有能传韩干画马诗精神的人,则此画、此马、此诗也就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感慨令人叹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