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字体: 16 + -

第9章 诗选(8)

    雪后书北台壁

    其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1〕,夜静无风势转严〔2〕。

    但觉衾稠如泼水〔3〕,不知庭院已堆盐〔4〕。

    五更晓色来书幌〔5〕,半夜寒声落画簷〔6〕。

    试扫北台看马耳〔7〕,未随埋没有双尖〔8〕。

    其二

    城头初月始翻鸦〔9〕,陌上晴泥已没车〔10〕。

    冻合玉楼寒起粟〔11〕,光摇银海眩生花〔12〕。

    遗蝗入地应千尺〔13〕,宿麦连云有几家〔14〕。

    老病自嗟诗力退〔15〕,空吟《冰柱》忆刘叉〔16〕。

    

    此二诗作于熙宁七年十二月。时作者初到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为密州知州。

    此诗其一自黄昏写至次日清晨。先是下小雨,得之亲见。继则入夜写雪下,得之静中体验,并非亲见。庭院中雪已堆起,竟然一点不知道;地面上的积雪的反光,从书幌中映入,以为天已五更;雪堆压着画簷,落下来,发出声音,还以为是一种寒气所致,真切传神。最后写清晨观雪景,末句尤妙,马耳山双尖之所以没有被埋没,就因为它陡直,雪花都存留不住。妙就妙在体物之真。

    其二是其一的继续,扣住题雪后。初日翻鸦,睛泥没车,都是真真切切的实景。第三四句放眼四望,大好雪景尽收眼底,宋人叶梦得赞之为“超然飞动”(《石林诗话》卷下)。五六句关切农事,自是雪后份内事,发自内心。好雪应有好诗,末二句自叹诗力,并非故作谦词。

    此二诗以窄韵、险韵得盛名。“尖”、“叉”二字都属险韵、窄韵。王安石《王临川集》卷18有次韵六首,南宋时有个吕文之(成叔)次韵达百首(见《渭南文集》,陆游语),历代次韵的人指不胜屈,佳者甚少。即以王安石而论,他所用“诸天夜叉”、“交戟头叉”等字,支凑勉强,贻人口实(参见《唐宋诗醇》卷34)。而作者运用自如,才高气雄,方回赞为“冠绝古今”(《瀛奎律髓》卷21)。虽然如此,但学诗者却不可盲目模仿。

    

    〔1〕纤纤:言雨之细。

    〔2〕严:寒气凛冽。

    〔3〕衾(qìn)稠(chóu):衾,被子;稠,单层的被子。这里泛指被盖。如泼水:和泼了水一般,言盖着被子也不觉得暖。

    〔4〕堆盐:这里指堆雪。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就好像在空中撒盐一样;《世说新语·言语》有这样的比喻。

    〔5〕书幌(huǎng):书斋里的帷幔、窗帘。幌,帷幔。《苏轼诗集》引清王文诰注谓此句:“五更,乃迟明之时,未应遽晓(没有马上亮),而我方疑之,复因半夜寒声,渐悟为雪也。此乃以下句叫醒上句,其所以晓色之故,出落在下句也。”

    〔6〕寒声:雪大而有声(王文诰语),馀参注⑤。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附录》卷中:“凡雪堆积簪端树杪,积多则成块。堕落朴簌有声。第六句最是静中体验语。”

    〔7〕“试扫”句:苏轼《超然台记》有“因城以为台”之语。北台:州治诸城北面城墙上的台。马耳:山名。《超然台记》:“南望马耳、常山。”

    〔8〕双尖:指马耳山的双峰。此旬意为群山为雪所封,而马耳山的双尖还没有为雪所埋没。

    〔9〕“城头”句:意谓雪停了,太阳刚露面,乌鸦就在城头上翻腾。

    〔10〕陌(mò):田间的道路。这里兼指街道的道路。

    〔11〕玉楼:言楼台在雪的覆盖下,成为白色。玉,言其白。合:连接,合拢。

    〔12〕银海:银色的海洋,突出其自。

    〔13〕遗蝗:熙宁七年下半年,密州一带,蝗虫为灾。“遗蝗”谓遗留在地面的蝗虫子。一般情况下,是以蒿蔓裹之而埋之于土中,见《苏轼文集》卷48《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苏轼诗集》引宋人注:“雪宜麦而避蝗,故为丰年之祥兆。蝗遗子于地,若雪深一尺,则入地一丈,麦得雪则滋茂而成稔(丰收)岁,此老农之语也。”

    〔14〕宿麦:麦上年秋冬种之,经岁始熟,故称宿麦。宿,早先,过去。连云:谓一望没有边际,如云之相连。几家:几多家,多少家。此句谓麦苗长势旺盛,丰收可望。

    〔15〕诗力:诗的创作力。

    〔16〕刘叉:唐元和时人。少任侠,后折节读书,能为诗歌,尝从韩愈游,有《冰柱》、《雪车》等诗传世。诗语怪奇,但议论皆出于正。参《新唐书·韩愈传》附刘叉及《韵语阳秋》卷3。

    和子由

    送春

    梦里青春可得追〔1〕?欲将诗句绊馀晖〔2〕。

    酒阑病客惟思睡〔3〕,密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4〕,鬓丝禅榻两忘机〔5〕。

    凭君借取《法界观》〔6〕,一洗人间万事非〔7〕。

    

    此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而苏辙(子由)原唱作于熙宁七年春末任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掌书记时。

    苏辙之诗首句为“春去堂堂不复追”,扣春,借送春抒怀。作者之诗亦为抒怀,但与表示季节之春已无多大关系。首句梦里青春,即指逝去的美好时光。青春不再,想多作诗留住未来时光,以从伤感中振作起来。然而,这并非易事。

    第三句既叙事,又抒情,无可排遣,还是振作不起来。第四句既写物又写景,用一个“亦”字,上下熔成一片;句中的“黄蜂”,乃是比自己。这种对仗方法,令人耳目一新。第五句描写景物,第六句却又直接抒发个人情怀,入于禅,似乎忘却作诗,情绪变,对仗的方式也变。曲折有致,跌宕多姿。元方回《瀛奎律髓》卷26、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卷34对中二联都予以很高评价。

    作者很多僧人友人习佛教禅宗,作者对禅学有很深研究,现在要读《法界观》,想从华严宗理论中,进一步全面探讨佛经所揭示的人生真谛。这是因为,作者其时处于郁闷之中,很多新法与己意不合,然又不得不执行,自己的一些想法又不被朝廷采纳,故要从佛经中找慰藉。这样说来,此诗第二句“欲将”云云,只不过是一时之兴。

    

    〔1〕可得追:可追得到吗?能追得到吗?反问,意为不可追;然较之直言不可追力量强。

    〔2〕绊:套去马脚的绳,此谓约束,留住。馀晖:剩下来的时光。

    〔3〕阑:残尽。酒阑:酒喝完了。

    〔4〕“芍药”句:作者自注:“病过此二物。”意谓因为生病,没有看到芍药、樱桃的开花。

    〔5〕鬓丝:鬓边白丝,指年已渐大。禅榻:坐禅之床;作者其时已习佛教禅家之功。忘机:忘却机巧权变之心。

    〔6〕《法界观》:即《华严法界观》、《法界观门》,唐杜顺著,全名《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为佛教华严宗重要著作之一。后清凉澄观禅师又著《华严法界玄镜》,二卷,对杜著加以阐释。

    〔7〕“一洗”句:杜甫《送韩十四江省觐》一诗有“叹息人间万事非”句,末句由此化出。此句末有自注:“来书云,近看此书。余未尝见也。”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

    湖桥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1〕。

    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2〕。

    横湖〔3〕

    贪看翠盖拥红妆〔4〕,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段〔5〕,从教匹练写秋光〔6〕。

    霜筠亭〔7〕

    解箨新篁不自持〔8〕,婵娟已有岁寒姿〔9〕。

    要看凛凛霜前意〔10〕,须待秋风粉落时〔11〕。

    南园〔12〕

    不种天桃与绿杨〔13〕,使君应欲候农桑〔14〕。

    春畦雨过罗纨腻〔15〕,夏垅风来饼饵香〔16〕。

    

    此组诗作于熙宁九年(1076)三月初。文与可,名同,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县东)人。仁宗皇佑元年(1049)进士。北宋画家,文学家。熙宁八年知洋州(治所在今陕西洋县),作《洋州守居园池三十首》寄作者,作者为和诗。洋川即洋州。文同诗为五言绝句,作者和诗为七言绝句。所谓和,或次韵,或和其意,或因题而随意发挥。和的范围广。次韵诗,每句字数一定要一样,韵脚的字一定要一样(以此三十诗第一首《湖桥》为例,“明”、“行”、“声”即为韵脚),范围小。这里所说的和诗,实际是答诗;也是寄题,因为苏轼没有到过洋州。寄题必须合理地想象到文同在守居园池中的活动,必须创造出美妙生动的艺术境界,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共鸣,对对方的活动表示赞美。

    先说《湖桥》。第一句着重写桥。朱栏画柱为何能“照”?以新油漆、彩绘,能发出光彩;朱栏画柱倒映水中与水面之朱栏画柱相映生辉,湖面为之鲜明。可见“照”之妙。次句写园池主人行桥上。自其举止着装,知乃公余过此。后二句写湖中龟鱼闻主人之声而出,知主人之乐;主人为龟鱼创造良好生存环境,亦欲龟鱼自得其乐。作者热情赞美主人与龟鱼之和谐相处,主人的旷怀可知。作者落笔高雅。

    次说《横湖》。首二句写湖边观赏荷花。荷叶环绕荷花,随处可见。用“翠”、“红”一点缀,便色彩鲜明。“拥”,极传神。荷叶甘心护卫荷花,荷花在荷叶丛中,永远保持高洁。文同原诗有“天机织云锦”之句。他把映在水中的荷花看成天空中美丽的云霞,而此云霞乃织女精巧的织成品,很富想象力。后二句写作者就文诗生发,拈出“段”,成为“天机云锦段”。于是,“天机云锦”就成为一段段、绵延不尽的长卷,境界更扩大。拈出“卷却”,要把这云锦一段段卷起来。卷起云锦,湖面成了一匹长长的白绢,暂时恢复了平静。白绢不断倒映天上和水中的景象;白绢为园池主人和作者提供了描绘秋天美好的画面,让人们尽情享受。用笔之妙,令人钦服。

    三谈《霜筠亭》。首句写新篁形态。新篁刚刚脱了笋壳,失去了保护,不免有几分柔弱。次句以“婵娟”指代新篁,与“不自持”有所不同。它已经显示出战胜严寒的内在素质,作者的观察由外在到了内在。第三句点“霜”,时间在推移。拈出“凛凛”,意味着力量和信心,但能否战胜严霜,还“要看”,要检验。如何检验?即末句所云“粉落”。粉落了,新篁坚挺,成为大竹,就不怕严霜施威。但这要等到秋风阵阵袭人以后。如粉不落,就没经住考验。这是一首哲理诗。自竹之成长,可以领悟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有经住自然界或社会的考验,才能得到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寓意深刻、丰富。

    末讲《南园》。文同原作写南园经营农桑,此诗乃以农桑为主旨。首二句写文同候农桑,说明他实实在在关心农事。后二句具体说文同关心农事,得到丰收,然出之想象,但合情合理。古代评论家把后两句诗说成“举因知果”,如“春畦雨过”、“夏垅风来”皆因,而“罗纨腻”、“饼饵香”则果(参《冷斋夜话》),让人们展开联想。作者这种联想法,运用得巧妙。

    

    〔1〕白葛:葛布所制的白色便服。葛,植物名,其茎之纤维可以织布。乌纱:即乌纱帽。开始时,用乌纱扎帽边。初为帝王贵臣所用,其后逐渐行于民间。这里是说闲居时所带的便帽。曳(yè):拖,牵引。此乃三十首中的第一首。

    〔2〕“桥下”两句:是说桥下的龟和鱼听到拄杖过桥的声音就出来。

    〔3〕横湖:据明曹学佺《名胜志》,横湖在洋县县城西,“远望若匹练(一匹白绢)之横,故名”。此首乃三十首中之第二首。

    〔4〕翠盖:指荷叶,荷叶乃翠绿色。红妆:指荷花。

    〔5〕天机:天上织女的机。云锦段(duàn):荷花映在水中,斑烂如锦。段:布帛中的一截。

    〔6〕从教:任教,任从。匹练:一匹白绢,形容湖面;练,白色的绢。

    〔7〕霜筠亭:此乃三十首中的第十四首。筠(yún):竹的别称。

    〔8〕箨(tuò):笋壳。解箨新篁:脱掉笋壳的嫩竹;篁:竹。不自持:需要他人或他物扶持。形容柔弱之态。

    〔9〕婵娟:美好的姿态。岁寒:一年中寒冷的冬天。

    〔10〕凛凛:自尊自重,不可侵犯的姿态。

    〔11〕粉落:嫩竹之上有白粉,粉落后,竹就坚挺起来。

    〔12〕南园:此乃三十首中的第二十九首。

    〔13〕夭(yáo):茂盛的样子,引伸为艳丽。

    〔14〕使君:汉代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候:占候、预测的意思。候农桑:预测农业生产的趋势,收成的好坏。农桑:农耕和蚕桑,泛指农业。

    〔15〕畦(qí):田,地。罗:质地轻软的丝织品。纨(wán):白色细绢。

    〔16〕垅(lǒng):垅亩,耕地。饵(ě):糕饼。

    薄薄酒

    膠西先生赵明叔〔1〕,家贫好饮,不择酒而醉。常云:“薄薄酒,胜茶汤〔2〕;丑丑妇,胜空房。”其言虽俚,而近乎达〔3〕,故推而广之,以补东州之乐府〔4〕。既又以为未也〔5〕,复自和一篇,聊以发览者之一噱云尔〔6〕。

    其一

    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7〕,

    丑妻恶妾胜空房。

    五更待漏靴满霜〔8〕,

    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9〕,

    珠襦玉柙〔10〕,万人祖送归北邙〔11〕,

    不如悬鹑百结独坐负朝阳〔12〕。

    生前富贵,死后文章,

    百年瞬息万世忙,夷、齐、盗跖俱亡羊〔13〕。

    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两都忘。

    其二

    薄薄酒,饮两钟,粗粗布,著两重〔14〕,

    美恶虽异醉暖同。

    丑妻恶妾寿乃公〔15〕,

    隐居求志义之从〔16〕,

    本不计较东华尘土北窗风〔17〕。

    百年虽长要有终,富死未必输生穷〔18〕。

    但恐珠玉留君容〔19〕,千载不朽遭樊崇〔20〕

    文章自足欺盲聋〔21〕,谁使一朝富贵面发红〔22〕?

    达人自达酒何功〔23〕,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此诗作于熙宁九年(1076)。

    此诗因赵杲卿(明叔)之“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之语而发。赵杲卿这十二个字,很通俗,在饱学之士看来,也许不那么含蓄文雅,但却是立身处世的至理名言。其旨在知足安分。无贪欲之心,不伤害和侵害他人;心境保持平和的状态,不妒忌他人。知足安分而后自得其乐;知足安分而后不辱,始终保持自身的尊严。

    作者此二诗,皆知足安分之语。其二较之其一,更进一层。其一“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两个“胜”字,有比较,乃说理;乃议论。其二“薄薄酒,饮两钟;粗粗布,著两重”。转而为行动:此二诗若干字面略有消极色彩,然其实有益于世道的健康发展,有益于人的心灵的纯洁和净化。当物欲横流之际,尤为如此。作者此二诗,意在劝世、警世。

    此二诗影响很大。黄庭坚《山谷外集诗注》卷四即有《薄薄酒》二首。他盛赞此二诗“其言甚高”。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卷四有诗二首,为苏轼此诗而作。还有几个诗人为此写了诗,可惜没有传下来。

    此二诗为民歌民谣体,采用了民歌复沓的艺术形式。其一、其二的前五、六句,文字大体相同,在反复唱叹中,强化了知足安分的旷达情韵。从其形体看来,很像古代的民间曲子词。在作者诗作中,亦可谓别具一格。

    

    〔1〕膠西:古郡、国名,此代指密州。赵明叔:名杲卿,密州人,州学教授,见《苏轼文集》卷66《书刘庭式事》。

    〔2〕茶汤:茶水。薄薄酒:味淡薄的酒。

    〔3〕达: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随遇而安。

    〔4〕东州:即密州,《晋书·徐邈传》所云“邈既东州儒素”之东州,其地即在宋时的密州(参《苏轼密州作品赏析》)。乐府:原为古代音乐官署名,始于秦,延及西汉,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流行时所使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此指民间乐曲歌舞。

    〔5〕“既又”句:意为上面说的我所做的那一首,还不足以把我的意思全部表达出来。

    〔6〕噱(jué):大笑,发笑。

    〔7〕裳:原意为下身衣服,即裙。这里泛指衣服。

    〔8〕待漏:百官清晨早朝,事先集于殿廷,等待皇帝朝见。漏:古代滴水计时器,也借指时刻。

    〔9〕北窗:借指陶潜(渊明)的归隐生活。《晋书·陶潜传》:“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太古的人,羲皇,伏羲氏)。”

    〔10〕珠襦(rú)玉柙:指皇室贵族的殓服。《西京杂记》卷一云:“汉帝送死皆珠襦玉柙(同柙)。”《汉书·董贤传》“珠襦玉柙,豫(事先准备)以赐贤。”唐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云:“珠襦,以珠为襦(短衣,穿在单衫之外),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线状衣物);要(腰)以下,玉为柙,至足,亦缝以黄金为缕。”

    〔11〕北邙(máng):山名,在今河南洛阳之南的北部。汉代以后,多有皇室贵族陵墓,后遂以此泛指墓地。

    〔12〕悬鹑,形容衣衫十分破烂。鹑,鹌鹑,其羽毛多斑纹而尾秃,此取其形似。百结,用碎布结缀成的衣服。负朝阳,向太阳曝背。乃古代寓言故事,见于《列子·杨朱》:“宋国有田夫,尝衣缢黂(音运汾,乱麻)……自曝(晒)于日,不知天下有广厦陕(音奥,深)室、绵纩(音矿,絮衣服的新丝棉)狐貉(皮裘)。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暖和),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后遂以“田夫献曝”讽刺异想天开、梦想发家的无知者。这里只用其向日曝背以取暖的实际益处。

    〔13〕夷、齐:商朝末年的两位隐士伯夷、叔齐。他们分别是商末孤竹君的长子和次子。一开始,孤竹君以次子叔齐为其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后来二人都逃到周。到周后,武王灭商,二人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盗跖:传说中的春秋末年大盗,名跖。《庄子·盗跖》篇:“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俱亡羊:都丢失了羊。此乃《庄子》寓言故事,见《骈拇》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亡其羊。问臧奚事(怎么回事)?则挟筴(同“策”,马鞭)读书;问毂奚事?则博塞(古代博戏)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相同)也。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此句意为,不必计较伯夷、叔齐、盗跖的谁是谁非。

    〔14〕著:同着,穿。重:层。

    〔15〕寿乃公:使我长寿。事见《太平御览》卷383应璩诗:“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馀岁,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置辞,室内妪粗丑。”乃公,谓妻妾的丈夫。丑妻恶妾可使之长寿。

    〔16〕隐居求志:语出《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义之从,唯义是从,即“行义以达其道”之意。《苏轼诗集》引宋人注,此句意“言丑妇可与同隐”。

    〔17〕东华:北宋首都汴京开封的宫城门名。《东京梦华录》:“(文德)殿前东西大街,东出东华门,西出西华门。”东华尘土:参阅《苏轼诗集》卷36《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自注:“前辈戏语,有西湖风月不如东华软红香土。”以上两句意谓,但愿隐居以求遂其志,本不计较在朝与在野。

    〔18〕“富死”句:字面之意为,有钱人的死未必输给生来就穷困的人。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卷14注云:“(金)王若虚《滹南诗话》‘东坡后篇自破前说’,当指此而言,然先生正反言以起下文也。”可从。此句在表面上看,似与前篇(其一)中所力贬功名富贵的说法相反,但观下文的“但恐”云云,则是为后文深一步贬抑功名富贵预作布置;也就是为事态的发展而预设的伏笔,所谓欲抑先扬,并非肯定“富死”,也不是“自破前说”。亦可这样理解,此句为倒装,意为生穷未必输富死。

    〔19〕珠玉留君容:古时传说,死葬用珠玉,可使尸体经久不腐。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云:“章圣讲《周礼》至《瑞典》。有‘含玉’,问之何义?讲官答曰:‘人臣卒,给之含玉,欲使骨不朽耳。’”章圣,宋真宗的皇后。

    〔20〕樊崇:西汉末人。《汉书·王莽传》:“赤眉、樊崇等众数十万人入关。……宗庙园陵皆发掘。”《后汉书’刘盆子传》:“樊崇起兵入关,发掘诸陵,取其货宝,遂污辱吕后尸。”

    〔21〕“文章”句:《庄子·逍遥游》:“瞽者(瞎子)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自:只。此句意谓,文章只足以欺骗盲聋,并不能垂名有世。

    〔22〕“谁使”句: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2载有古乐府歌辞云:“今日牛羊上丘垅,当年近前面发红。”许《彦周诗话》谓此为齐梁间乐府。此句当由此化出,其意为,谁使他一朝富贵,容光红润,最后的结局还是死。

    〔23〕达人:通达事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