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字体: 16 + -

第8章 诗选(7)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锦里先生自笑狂〔1〕,莫欺九尺鬓眉苍〔2〕。

    诗人老去莺莺在〔3〕,公子归来燕燕忙〔4〕。

    柱下相公犹有齿〔5〕,江南刺史已无肠〔6〕。

    平生谬作安昌客〔7〕,略遣彭宣到后堂。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末。张子野,名先,是著名的词人,有《安陆集》。其词见《全宋词》;诗也写得好,但传下来的不多。述古,陈襄之字,年长于作者。诗人,有《古灵先生集》,今传。此时为杭州太守。张先年八十五买妾,虽老犹风流,自然为人们津津乐道,也是作诗的好题材,陈襄叫作者写诗,作者就写了。

    此诗是游戏笔墨。虽说是游戏,但要高雅,不能流入粗俗。此诗的一个特点,就是扣住张先姓张,诗句中使事,全用张姓事。张先读来,感到非常亲切;众多诗人读来,感到新鲜、别致。此诗的出现,活跃了诗坛气氛,在当世广为流传,称为佳话。

    苏轼读书多,经、史、子典籍和许多诗集、文集,都在他脑子中,随时可用。这是作好此诗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梁代有个学者任防,博学多记,但写出的文章却不流畅,当时的学者和诗人沈约就不钦佩他。为什么呢?因为任防的“才有限”(见宋黄彻《蛩溪诗话》)。这就是说,“才”是苏轼写好这首诗另一个重要原因。他驱使书本,完全为我所用,写来圆转流畅,对偶精切。博学与多才,二者苏轼都具备了,而且自然融洽。这在两宋恐怕没有第二个人可以相比,在中华全部文学史上,大约也不多见。

    

    〔1〕“锦里”句:《苏轼诗集》引宋人注:杜甫《南邻》诗:“锦里先生乌角巾。”古成都谓锦官城,故亦谓之锦里。杭州临安县,吴越王钱缪赐名衣锦城。而苏轼《临安三绝》之二,又有副题名《锦溪》。此诗特取“锦里先生”四字,以言子野。时陈述古作杭州守,令轼作此诗,可以想见“先生”当谓苏轼。句中“自笑狂”,当是说张先(子野)自己认为八十五岁买妾,实狂放不羁之举,超出世俗。

    〔2〕“莫欺”句:承上句言。九尺:言身高。鬓:靠近耳边的头发。苍:灰白色。此句谓张先自称:不要认为我老了,不中用了,看不起我。、

    〔3〕“诗人”句:《苏轼诗集》引宋人注:“唐贞元中,有张氏者,遇崔氏女于蒲,小名莺莺。元稹为作《续会真三十韵》。尝与李绅语其事,绅又作《莺莺歌》。出《丽情集》。”《丽情集》已久佚。中华书局出版的《元稹集》,有《续会真三十韵》。此句“诗人”指张先,“莺莺”谓买的妾。

    〔4〕“公子”句:《苏轼诗集》引宋人注:“《汉·外戚传》:成帝尝微行,出,过阳阿主,作乐。上见赵飞燕而悦之。先是有童谣曰:“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盖帝每微行,尝与张放俱,而称富平侯家,故有张公子。”又引另一宋人注:“或说张祜妾名燕燕。”微行,便服出行。

    〔5〕“柱下”句:《苏轼诗集》引宋人注:“《汉书》:张苍,秦时为御史……汉文帝四年为丞相,十余年,病,免相。后口中无齿,食乳,女子为乳母,妻妾以百数,年百余岁乃卒。”此句谓张先与张苍不同,尚有齿。

    〔6〕“江南”句:《苏轼诗集》引清人冯应榴注:“《本事诗》云:刘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李司徒罢镇,在京慕刘名,邀饮。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鬓髯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又,李绅镇淮南,张郎中又新罢江南郡。张尝为广陵从事,有酒妓,不果纳。犹在席,目张,张题词盘上,李即命妓歌以送酒。疑先生所用指此,但‘无肠’二字,又借用自诗也。”按:白居易《山游示小妓》诗,有“莫唱杨柳枝,无肠为君断”之句。《苏轼诗集》引宋人注转引。

    〔7〕“平生”二句:《苏轼诗集》引宋人注:“《前汉书》:张禹弟子尤著者,彭宣、戴崇。禹爱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责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禹将崇人后堂,饮食,妇女相对,优人弦管,铿锵极乐,昏夜乃罢。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日晏赐食,不过一肉,卮酒相对,宣未尝得至后堂。”按,张禹封安昌侯。“安昌”:此指张野。彭宣:作者自谓。谬:错误,谬误;这里是说不恰当,不适宜。此二句意谓很长时间以来,我就是张先的门客,但作为他的门客,并不合适,因为没有得到他的信任;如果他看重我,就应该让我到他的后堂去看看,与他的众姬妾见见面。略:随便,不拘形式,不拘礼法。这是与张先开玩笑,活跃气氛。

    书双竹湛师房

    其二

    暮鼓晨钟自击撞〔1〕,闭门孤枕对残釭〔2〕。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3〕。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冬。

    《苏轼诗集》引清人注:“杭州广严寺,有双竹相比(成双作对)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竹寺。

    此诗其一为:“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此诗可以理解为应僧湛师之请而作,亦可理解为夜宿湛师房,而后题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三即谓此二诗为“宿馀杭寺赠僧”作)。今作后者解读。

    此诗突出一个“清”字,表现一种清景。僧人暮鼓晨钟,日复一日,习以为常,与其他人无涉,显得清,心境清,环境清。关起门来,一个人倚靠着枕头,面对着欲熄灭而尚未熄灭的残灯,显得清,心境清,环境清。现在是冬天,屋内有炉火,拨开白色的灰,里面还有一团通红的火块,说明火炉已经燃烧了很长时间,夜已经很深了,愈觉清。于是,躺了下来,雨萧萧地下着(也许是现在下,也许早已下),更清。

    全篇语句清新通脱,准确地表现了这种难得的清景,也表现了作者十分超脱、宁静的情怀,值得细细咀嚼。钱钟书在他的《宋诗选注》中,选了这首诗,其用意或者在这里。

    

    〔1〕“暮鼓”句:写寺中僧人日常生活,晚上自击鼓,早上自击钟,参禅礼佛。

    〔2〕釭:灯。“釭”原作“缸”,据宋刊十行本改。纪昀《苏文忠公诗》卷十二评:“查本改‘钮’为‘缸’,嫌与‘朝钟’字碍耳。然暮鼓、朝钟,自是一日工课;闭门孤枕,自是工课完后之事。”

    〔3〕萧萧:雨声;亦可理解为寂静的环境的表现。

    和述吉冬日牡丹

    其一

    一朵妖红翠欲流〔1〕,春光回照雪霜羞〔2〕。

    化工只欲呈新巧〔3〕,不放闲花得少休〔4〕。

    

    此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冬,此所录者为其一。

    牡丹花一般在初夏时开放,现在提前到冬天开放,这是自然界的一种个别现象,自然是作诗的好题材。就诗论诗,这是一首好诗。他责备造物主,责备得对,因为它自己把造化的规矩打乱了,造物主应该无言以对。读来清新不俗。

    然则此诗却首先是一首政治讥讽诗。据《乌台诗案》:“熙宁六年任杭州通判时,知州系知制诰陈襄,字述古。是年冬十月内,一僧寺开牡丹数朵,陈襄作诗四绝,轼当(尝)和云。……此诗讥讽当时执政大臣,以比化工,但欲出新意擘画,令小民不得暂闲也。”讥讽是这组诗的共同基调。如此组诗其二就说:“漏泄春光私一物,此心未信出天工。”

    清代评论家纪昀在《苏文忠公诗》卷11评此诗与其二“二首寓刺却不甚露,好在比而不赋”。所谓赋,就是铺陈、叙事。此首只是就花说花,就牡丹说牡丹,没有写新法正在施行的事。有讥讽之意,但是含蓄,我国传统诗词的诗教很注重这一点。纪氏的评论十分中肯。

    

    〔1〕妖红:《苏轼诗集》卷21《红梅三首》其二有“不应便杂妖桃杏”之句。妖,特别的红,非同寻常的红。此处所云“妖红”的“妖”,似有不适时而开之意。翠欲流:陆游《老学庵笔记》卷8:“东坡《牡丹》诗云:‘一朵妖红翠欲流。’初不晓‘翠欲流’为何语。及游成都,过木行街,有大署市肆日‘郭家鲜翠红紫铺’。问土人(住在当地而文化不高的人),乃知蜀语‘鲜翠’犹言鲜明也。东坡盖用乡语云。”陆游所以疑,因为“红”和“翠”颜色不一般。鲜明,犹言鲜亮。

    〔2〕“春光”句:是想象之词。由于牡丹特别红、特别鲜亮,到了春天,白色的雪霜交相掩映。雪霜感到羞愧,因为其白不能与之相称。

    〔3〕化工:自然的创造力。化:造化。呈:表现。

    〔4〕“不放”句:意为各种花开,都有一定的季节,现在牡丹提前开放,弄得其他各种花不得闲暇,也不得不跟随牡丹之后,想提前开放。这里代群花诉委屈,暗喻新法扰民。

    无锡道中赋水车

    翻翻联联衔尾鸦〔1〕,荦荦确确蜕骨蛇〔2〕。

    分畴翠浪走云阵〔3〕,刺水绿针抽稻芽〔4〕。

    洞庭五月欲飞沙〔5〕,鼍鸣窟中如打衙〔6〕。

    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7〕。

    

    此诗作于熙宁七年(1074)。

    首句用“衔尾鸦”比喻水车的车水,水随车上,不停止地流到田中;次句用“蜕骨蛇”比喻水车不车水时的静止状态。以水车车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尚普遍应用,八十年代亦偶有之,今尚有保存者。我的家乡安徽西部太湖就属于上述情况。水车是必不可少的农具。苏轼此二句,形容尽致,非亲见之,不知其妙。三、四句对水车的功能,予以充分肯定,水车车的水到哪里,翠绿就到哪里,稻长势旺盛。五、六句写旱情严重。不点出旱字,而写“飞沙”、“鼍鸣”,营造出旱情极为严重的气氛,不由得焦急如焚。七八句点出“老翁泣”,盼雨下,直抒胸臆。

    宋人葛立方在他的《韵语阳秋》中说后二句乃言“水车之利不及雷车所沾者广也”。这种说法,稍稍失之不周密。大雷雨产生的作用,比水车广,这是事实。但并不能因此低估水车的作用。苏轼充分肯定水车这种先进工具的作用,所以赋水车诗,但天旱无水可车,则非水车之过,水车之利,当有水可车时,实非大雷雨所能代替。

    此诗乃咏物诗,清弘历《唐宋诗醇》谓“赋物得此,神力罕匹”。纪昀评谓“句句奇矫”。

    

    〔1〕“翻翻”句:写水车动的情状。水车动时,像衔着尾巴的乌鸦。乌鸦不停地飞,不停地翻动,一只接一只,联在一起。以此形容水车的转动不绝。

    〔2〕“荦荦”句:写水车静止状态下的情状。蛇蜕去了皮,只剩下骨头,比喻水车停止时就像蛇的骨架。《苏轼诗集》引宋人注:“江淮间人,目(称)水车为龙骨车。”荦荦确确:体大而坚硬的样子。

    〔3〕畴:已耕的田地,此指稻田。此句写水车把水排灌到稻田的情状。水排灌到稻田以后,分流到稻田的各个地方,在翠绿的禾苗中不停地流动,禾苗此起彼伏,形成波浪,水由东到西,由此到彼,好像在云中走阵。

    〔4〕“刺水”句:谓稻田得到水后禾苗旺盛地长着。刺水:刺着水。水流到稻田,不用很深。绿针抽稻芽:大约是说吐穗。

    〔5〕洞庭:指太湖中的洞庭山。无锡临太湖。欲飞沙:沙要飞起,但还没有飞起。这是写天旱,因为旱久,地面的水蒸气都被太阳光吸收了,一起风就尘沙满天。

    〔6〕鼍(tuó):俗称猪婆龙,脊椎类爬虫动物,相传天旱时在窟中呜叫,声如击鼓。宋陆佃《埤雅·释鱼》引晋人《博物记》谓鼍宵鸣,“今江淮之间谓鼍鸣为鼍鼓”。打衙:击鼓。苏轼的晚辈诗人张耒《县斋》:“暗树五更鸡报晓,晚庭三叠鼓催衙。”击鼓原是为催衙门的人准备把今天的公事告一段落。此处是说旱势很重。

    〔7〕阿香:《苏轼诗集》引宋人注:“《搜神后记》:晋永和中,义兴人姓周,出都。日暮,道边有一新草小屋,一女子望见周过,周便求寄宿。向一更,闻外有小儿唤阿香云:‘官唤汝推雷车。’女乃辞行。夜,遂大雷雨。向晓,周看宿处,止见一新冢。”阿香事出此。则阿香实乃一女鬼。此句与上句(第七句)是说老天爷难道没有见到老翁在哭泣,应该刻不容缓地施雷雨,以急救老百姓于苦难之中(参清人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卷4)。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初惊鹤瘦不可识〔1〕,旋觉云归无处寻〔2〕。

    三过门间老病死〔3〕,一弹指顷去来今〔4〕。

    存亡惯见浑无泪〔5〕,乡井难忘尚有心〔6〕。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7〕。

    

    此诗作于熙宁七年(1074)。永乐,在秀州(今浙江嘉兴)西北十五里。文长老乃蜀僧文及,秀州报本禅院住持。

    这首诗是对文长老的挽词。首二句读之有飘忽无定的感觉,正显出悼念僧人不同于悼念世俗人。作者似乎在悼念他,又似乎不在,因为他在到处寻找,不过没有找到。妙处就在有意无间之间。

    清代评论家查慎行在他的《初白庵诗评》中说此诗三四句是“天然绝对”。自自然然,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痕迹,正显出作者的学富笔灵。二句皆谈佛理,融作者妙悟于其中,其下句尤耐人寻味。

    五六句一转工巧而入于顿挫。“浑无泪”,并非无泪,乃以泪源已竭,无可再流。因为近些年来,亲朋故旧辞世的太多了。这种无泪比有泪更为沉重。文长老虽为僧人,然亦难免有俗情。这两句重在俗情。文长老与作者同乡,二人乡井难忘,他的逝去,作者更感到沉痛,读来更令人感动。

    末二句引僧人与儒生的典故,十分贴切。圆泽比文长老,李源则自况。作者仰慕文长老高尚道行,欲续前缘于未尽,言有尽而情意无穷。清人赵克宜谓此诗“意沉着而语流美,七律佳境”(《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卷4)。

    

    〔1〕初惊鹤瘦:回忆上年(熙宁六年)见到文长老的情况。作者当时写了《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见《苏轼诗集》卷11)的诗。文长老病中很瘦,说“鹤”,很切合他作为僧人的身份。唐末五代,诗僧贯休尝说自己是“闲云孤鹤”(亦有作“闲云野鹤”者),愿到哪里就到哪里。见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30引《古今诗话》。因为僧人所居,原无一定的住处。再有,鹤本来就瘦,用“鹤”更切题。人们提到鹤时,往往加一个“仙”字,联想到驾鹤飘然远举。这里用“鹤”,还表示文长老与凡僧不同,有尊重之意。

    〔2〕云:谓文长老,参上条注释。云归:文长老已病逝。

    〔3〕“三过”句:作者于熙宁五年,曾到报本禅院拜访文长老,有《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诗(见《苏轼诗集》卷8)。六年再访诗,注释〔1〕已提及。连这次共三次。初过时已老,再过时又病,三过时却已死去。佛教把生、老、病、死作为四苦,见《大乘义章》。此句用了佛典。

    〔4〕一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极短。《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又云:“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去来今:指三世。佛教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前生、今生、来生)为三世。见《大宝积经》卷94。此句与上句言文长老病变之速。从作者说,感慨世事无常。从文长老说,似有解脱之意。

    〔5〕浑:全。

    〔6〕乡井:家乡。作者与文长老同为蜀人,故云。

    〔7〕“欲向”二句:《苏轼文集》卷13《僧圆泽传》(文末原注:此出(唐)袁郊所作《甘泽谣》)载:圆泽,洛阳惠林寺僧。宦家子李源,亦居寺中。源与圆泽游于外,途中圆泽卒。临终前,圆泽约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相见。后十三年,李源按期赴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此牧童即圆泽。结句暗示希望和文长老来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