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字体: 16 + -

第7章 诗选(6)

    赠别

    青鸟衔巾久欲飞〔1〕,黄莺别主更悲啼〔2〕。

    殷勤莫忘分携处〔3〕,湖水东边凤岭西〔4〕。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

    这是一首爱情诗,隐含有一个爱情故事;严格地说,此诗是这个故事的上半部分。是男赠女。

    一个男子,爱上一个女子。这个女子,不是名门闺秀,也不是倚门出卖色笑的微贱女人;她有貌(这是必要的),有才(能做诗,也许还能画),有艺(能弹、能唱),地位比那些微贱女子高,但仍然是风尘中人。她希望得到自由,但得拿一笔钱来赎身;如果是官府注过册的(即入籍),那得经官府批准。所幸这些阻力已扫除了,她可以自由了。

    按照常情,她自由之后,男子可以和她谐百年之好;但是事情并没有那样简单,男方或者已有了家室,或者父母反对,女方自然知道这些。这就为这个故事抹上了凄凉的色彩。

    自由是好事,但也从此不能像过去那样来往了。女子情意深重,禁不住泪水流。男子也放心不下情人,一再叮嘱她不要忘记过去经常一起倾诉情意的地方,那就是西湖东边凤凰岭西边。两人难舍难分。悱恻缠绵,令人感动。

    诗首二句,是客观抒叙,第一句用“青鸟”这个神话中西王母的使者来比喻那个多情女子,赋予了她一种神秘的色彩,兼有一些高贵成分,是对她的高度评价。第二句借戎昱故事说明爱情的曲折与凄雅。三、四句转为女子第一人称口吻,说离情。题目“赠别”,实则是代赠。

    

    〔1〕青鸟:旧题汉班固《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一青鸟从西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乘紫车,青气如雾,有二青鸟如鸾,夹侍王母旁。”后代借指使者,这里指作者写诗赠别的那个女子。衔巾:《杜诗详注》卷二《丽人行》:“青鸟飞去衔红巾。”注:“红巾,盖妇女之饰。”意为妇女系着以做装饰的。此句意为那个女子系着心爱的饰物,早就要离去。

    〔2〕“黄莺”句:唐韩混(huàng)镇浙西,戎昱为其属下,郡有酒妓(客人饮酒时,用她来斟酒助酒兴的),与戎昱情意很深,但被一个上司召去,列于册中,专门侍候人饮酒。戎昱不敢留,在一个湖上为她饯行,做了一首歌词赠送给她,其词云:“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以后的一天,这位酒妓在韩混席上唱这首词,韩即命召她去的那个上司,给那个酒妓百匹细绢,马上送她回去,并对那个上司进行了批评。“黄莺”云云谓此。见《本事诗·情感》。黄莺亦指作者写诗赠别的那个女子。

    〔3〕殷勤莫忘:意即为“莫忘殷勤”,以叶平仄倒过来说。殷勤:亲切、亲密的情意。分:分开;携:携手,相会。

    〔4〕风岭:凤凰岭,在西湖之南。

    次韵代留别

    绛蜡烧残玉斝飞〔1〕,离歌唱彻万行啼〔2〕。

    他年一舸鸱夷去〔3〕,应记侬家旧住西〔4〕。

    

    此诗紧接上首《赠别》而作,是代女方回答男方,是上首所讲故事的下半部分。

    诗题云“留别”,第一句写送别热烈场面。这个女子大约很有一点名气,为她送行的人很多,酒席的席面上酒杯交飞,便可以看出来。次句说这个女子面对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为他们流露出来的情绪深深感动,饱含着告别情意的歌,一遍一遍地唱着,想停下来也不可能。歌终究有一个尽时,歌尽,继之以流不完的眼泪。歌和泪是对来送她的人的回答,但是,她最属意的,只有一个人。和上首一样,以上二句是客观抒叙,后二句转为女子第一人称,铺陈别意,切题。

    后二句直接对她的意中人说,虽然在过去相当长时的交往中,你对我爱之无微不至,卿卿我我,似乎可以永远不变,但谁知道,我走了以后,你会怎样呢?后二句和上首一样,是她对他的反复叮咛嘱咐,也是内心热切的盼望:“如果你辞官不做,要归隐田园,千万要带着我一起去。”

    结果会怎样呢?不确定,迷茫,迷惘。等待她的可能是凄苦。

    此首和上首都是爱情诗,虽然它们所表现的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合乎规范的爱情,但仍然是爱情,因为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感人的。

    

    〔1〕绛蜡:红蜡烛。斝(jiá):古代酒器名,这里是说酒杯、酒盏之类。飞:飞舞。酒杯飞舞,说明饯别酒会的人多,相互碰杯。

    〔2〕彻:彻底。唱彻:唱遍;行:双眼流泪。万行啼:那么多参加饯别酒会的人都哭了。

    〔3〕舸(gě):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谓春秋时范蠡(lǐ)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以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chī)夷子皮”。没有说携带美女西施一起去。唐杜牧《杜秋娘》诗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意为西施跟着范蠡走了。苏轼的依据在此。然据明代学者杨慎考证,吴王失败以后,越把西施浮在江水之上,让她随鸱夷(皮口袋)以终结自己的生命。越所以把西施装在皮口袋里,是因为受到伍子胥的忠心的感动,以此惩罚西施。因为伍子胥死后,就装在皮口袋里,沉之于江中。杜牧把伍子胥的鸱夷误为范蠡的鸱夷。见杨慎《升庵全集》卷68《范蠡西施》条。虽然苏轼的依据是错误的,但这个故事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4〕侬家:我家。以上两句借范蠡、西施的历史传说,预测爱情故事的凄美结局。

    於潜女

    青裙缟袂於潜女〔1〕,两足如霜不穿屦〔2〕。

    鳍沙鬓发丝穿柠〔3〕,蓬沓障前走风雨〔4〕。

    老濞宫妆传父祖〔5〕,至今遗民悲故主〔6〕。

    苕溪杨柳初飞絮〔7〕,照溪画眉渡溪去〔8〕。

    逢郎樵归相媚妩〔9〕,不信姬姜有齐鲁〔10〕。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春天的杨柳飞絮季节。作者因公务经过於潜,记亲眼所见。

    “青裙缟袂”的着装,说明作者所写的“於潜女”是劳动妇女。“两足如霜”,说明她们年轻;“不穿屦”,便于劳动,现在正是乡村的大忙之时,突出了她们的劳动。此诗首二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诗的第三、四句,写於潜女的特殊发饰;点出“走风雨”,紧紧扣住劳动,农家妇女就是不停顿地风里来、雨里去。第五、六句说到这种发饰,出自祖传,原来於潜女的发饰是古装。古装的传下来,说明民风的淳厚,说明於潜女良好的成长环境。

    作者写了於潜女着装朴素的美,写了她们足如霜皮肤白皙青春形体的美,写了她们的发饰的古朴的美,一种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她们十分可爱。她们不同于闺阁女子,也不同于一般都市女子。

    以上,作者着重写的是於潜女外在的美,末四句则写她们美好的精神世界。她们照溪画眉,是那么爱美。她们公开地、大胆地把自己的美献给情郎或丈夫,她(他)们在劳动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挚的爱情,以致作者不由得赞叹古代姬、姜大族美女赶不上她们。

    至此,作者相当完整地塑造了一群劳动青年女子的形象。

    

    〔1〕缟(gǎ):白色。袂(mè):袖口。缟袂:这里大约是说白色的上衣。

    〔2〕霜:白。屦(lǚ):鞋子。

    〔3〕(zhā):张开的样子。沙:即“娑”(suō),盘旋,轻扬。沙:形容女子的鬓发。柠:据《苏轼诗集》宋人注,当作杼(zù)。杼,织布的梭子。

    〔4〕蓬沓:苏轼《於潜令刁同年野翁亭》有“溪女笑时银栉(zhì)低”之句。自注:“於潜妇女皆插大银栉,长尺许,谓之蓬沓。”栉,梳子,篦子。障前:指大银栉遮住前额。此句与上句意为,妇女的头发为大银栉绾住,好比横穿织布机的带丝线的梭子,她们就这样地在风雨之中走来走去。

    〔5〕老濞(pì):汉高祖之子刘濞,汉初,濞封为吴王。《苏轼诗集》宋人注谓濞乃指吴越王钱氏。此句之意为,於潜女的打扮装饰,系传自父辈、祖辈的宫妆。

    〔6〕遗民:本来意义为国亡了的老百姓。这里的意思是,吴越国统治过的老百姓的后代。故主:老主子,此谓吴越王。

    〔7〕苕(tiáo)溪:水名。一名苕水。有二源,出浙江天目山之南者为东苕,出天日山之北者为西溪,合流入太湖。东苕溪流经於潜县境。

    〔8〕画眉:妇女用黛色描饰眉毛。这里是说妇女们映照着溪水洗头洗脸,不光是画眉毛,而且也不一定用黛。

    〔9〕媚妩(wǔ):即妩媚,谓姿态美好。相媚妩:一群妇女在情郎或丈夫面前,表现自己美好的姿态。

    〔10〕“不信”句:西周初,姜尚封于齐,齐女姜姓,大族;周公姬旦之子封于鲁,鲁女姬姓,大族。此句之意为,不信齐国姜姓、鲁斟姬姓的大族美女能赶上於潜女的美。

    有美堂暴再

    游人脚底一声雷〔1〕,满座顽云拨不开〔2〕。

    天外黑风吹海立〔3〕,浙东飞雨过江来〔4〕。

    十分潋滟金樽凸〔5〕,千杖敲铿羯鼓催〔6〕。

    唤起谪仙泉洒面〔7〕,倒倾鲛室泻琼瑰〔8〕。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有美堂在吴山之上,与海门相望。此诗实乃即兴之作。

    第一句写雷。作者与友人正漫步吴山,完全没有料到,雷自“脚底”发出,大地震颤,而且是“一声”,雷之迅速,雷之威力,强烈显现出来。第二句写云。雷起云随,作者进入有美堂,浓厚云层纷纷涌入,围住了座客,用手拨时,就是“拨不开”,云层就是那么“顽”,不听使唤。大雨即至,读者感同身受。第三句写风。“风”何以“黑”?风裹挟着黑云。“海”何以“立”?风力猛烈。雨未至,声势已至。第四句写雨。雨乃“飞”“过”“来”,自远而近,越过钱塘江,迅速奔来。大自然壮美奇观,令人目眩。自雷起、云起、风起至雨降动态过程的描绘,淋漓酣畅。

    第五句写雨大,钱塘江水猛涨,江容纳不下,要溢出来。第六句写雨急雨密。好像上千个鼓手同时用棍杖敲击羯鼓,铿锵急促。鼓越敲越急,鼓点越击越密,鼓催着雨,雨越下越急,越下越大。

    也许作者是生平第一次经历从迅雷到暴雨降临这个大自然瞬息万变而又神奇壮丽的整个过程,感受十分深,要用诗记录下来。他想,谁能准确地把握这些变化而把它再现出来呢?只有李太白这样的仙才、天才。这里,作者自然不好明白地提到自己,但暗示出来了。他充满自信心,充满自豪感(认为李太白以外,别无他人),他写了,写得很成功。由此可见苏轼就是宋代的李太白。苏轼比起李太白,毫不逊色。

    

    〔1〕“游人”句:《苏轼诗集》引宋人注:“俗说高雷无雨,故雷自地震,即暴雨也。”

    〔2〕顽云:云层很浓很密。拨,分开。

    〔3〕海立:杜甫《朝献太清宫赋》:“四海之水皆立。”立:水涌起的样子。

    〔4〕浙东:古代以钱塘江为浙江,浙东乃指钱塘江以东的地区。

    〔5〕潋滟:水满溢动的样子。樽:酒杯,酒盏。金樽:贵重金属做的酒杯、酒盏。凸(tū):高出。此句比喻钱塘江水势汹涌,好像要突过江岸,溢出来。

    〔6〕杖:棍、棒或棍状物。羯(jié)鼓:羯族(曾经附属匈奴)传入的一种鼓,形如漆桶,用两杖打击,声音急促高烈,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此句以羯鼓之急促状雨点之骤密。

    〔7〕“唤起”句:《旧唐书·李白传》:“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自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馀章,帝颇嘉之。”史传里说的是唐玄宗唤醒他,诗里没有说谁唤醒,也许是天帝吧,因为李白是谪仙。谪仙:出自《旧唐书·李白传》,云:“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

    〔8〕鲛:传说中的人鱼。鲛室:鲛人所居之室,指海。琼瑰(guī):美石,珠玉。琼,玉;瑰,珠。这里比喻美好的诗文。《苏轼诗集》引宋人注转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临去,从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满盘,以与主人。”“倒倾”出此。积日,有些日子。

    宿九仙山

    风流王谢古仙真〔1〕,一去空山五百春〔2〕。

    玉室金堂馀汉士〔3〕,桃花流水失秦人〔4〕。

    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

    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5〕。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作者自注:“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谢之流。”《苏轼诗集》引宋人注,九仙山在临安县西十二里,山有无量院,东晋葛洪、许迈炼丹之地。作者所宿者乃无量院。

    首二句叙九仙本身,而以王、谢为代表。王、谢为出色的政治家,政事之暇,游赏九仙山这样的胜迹,其风度远高出世人,为当时和后世所景慕。称作仙人,乃由于此。然王、谢去后,再无高人至此,作者不禁惋惜山的寂寥和冷清。三四句叙寻访九仙遗迹。其结果除去几尊九仙塑像以外,别无它物,不免有失落之感。这两句就九仙本事及九仙山风物点化,对仗工稳,语句优美,自然高妙。

    随着这个思路,作者似乎应该着眼于赞颂九仙,进而步他们的后尘入九仙山学道,但他没有那样做。后四句,作者放下九仙。在作者的心目中,九仙并没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作者直抒胸臆,满怀深情地写出自己在九仙山的住宿生活,并热情颂赞九仙山的自然奇观。一种不羁之气,跃然纸上。令一般作家不可企及。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在《唐宋诗醇》中说此四句“磊砢妥帖”,清代评论家方东树《昭昧詹言》说此四句“兀傲奇横”,大约是这个意思。

    

    〔1〕“风流”句:《南史·王俭传》:“(俭)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盖自况也。”王俭(452—489),南齐时宰相。谢安(320一385),东晋名相。六朝时,王、谢世为望族,一般以王导(276—39,东晋名相)、谢安为代表。王俭所说的江左,包括东晋、宋(后来还包括梁陈)。以都城建康在江之左,故称。风流,风度超逸。真,亦为仙之意。

    〔2〕去:谓王、谢等人离开九仙山。五百春:举成数。王导、谢安、王俭距作者写此诗时,分别为七百多年、六百多年、五百多年。

    〔3〕玉室金堂:出《晋书·许迈传》。传谓迈为丹阳人,入临安西山,有在那里住下来的打算;他给友人王羲之之书云:“自山阴(今浙江绍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金堂玉室在此处谓华美的道观。馀汉士:谓无量院内尚竖立着左元放等得道之士的塑像。左元放为汉末人,以他为代表,故称汉士。

    〔4〕秦人:出陶潜《桃花源记》。记渭武陵人得桃花源,遇居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故云秦人。此谓左元放、许迈等得道之士。

    〔5〕冰轮:月亮。客:作者自谓。

    陌上花并引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1〕,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2〕,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3〕,为易之云〔4〕。

    其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5〕。

    遗民几度垂垂老〔6〕,游女长歌缓缓归〔7〕。

    其二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8〕。

    若为留得堂堂去〔9〕,且更从教缓缓回〔10〕。

    其三

    生前富贵草头露〔11〕,身后风流陌上花〔12〕。

    已作迟迟君去鲁〔13〕,犹教缓缓妾还家。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八月。作者这时因公务在临安做了短时间的逗留,作此三诗。、

    此《陌上花》三诗,是对民歌歌词的改编。作者在诗引中说明了来由。原来,这《陌上花》当吴越王和他的妃子在世的时候,是为赞颂吴越王和他的妃子之间的爱情;他们死后,则是怀念他们,百年不衰。由此可以想见,吴越王有德于民,其妃有惠于民,这是很令人感动的。诗引里援引了吴越王给他妃子的信中两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封信是此三诗的基调,值得反反复复吟咏、体会。从信中可以知道吴越王和妃子做过约定,每逢陌上花开就回来,现在陌上花又开了,提醒她一下。说“缓缓归”而不说“即归”,充分表现了吴越王对妃子的尊重,同时包含了他的殷切希望,表现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深厚;还表现了妃子对临安的一片深情,她实在有点恋恋不舍。难怪清初文学家王士稹说“二语艳称千古”(《渔洋诗话》)。文字的妙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吴越王的信,传自父老,经过了苏轼的加工,才能这样感动人。

    民歌多采用兴的手法,“陌上花开蝴蝶飞”就是如此,从大好的自然景物引入。用“垂垂”、“堂堂”、特别是“缓缓”等叠字,节奏舒缓从容,把郁结在心中的深厚情意慢慢表达出来。从“游女长歌”来看,年轻女子一边走,一边唱,当有舞相伴,十分优美。苏轼的学生晁补之这时也在杭州,也和了八首。王士稹说苏轼和晁补之诗都是绝唱,纪昀说此诗第一首“含思宛转”。

    

    〔1〕吴越王:谓钱俶(chù)。《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谓宋兴,俶“始倾其国以事贡献,太祖皇帝时,傲尝来朝,厚礼遣还国”。傲经常朝宋,即为此诗背景。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俶举族归于京师为止。

    〔2〕陌(mò):田间小路。

    〔3〕鄙野:粗糙,不雅。

    〔4〕易之:谓变换其词(保留其调)。

    〔5〕昔人非:作者作此诗时,距离太平兴国三年,已近一百年,当时之人自无在者。

    〔6〕“遗民”句:意为吴越王钱俶的遗民和遗民的子孙一年一年一度一度地过去,由少年到慢慢变老。

    〔7〕游女:出游陌上的女子。

    〔8〕軿(píng):车幔,代指贵族妇女所乘有帏幔的车子。翠:青绿色。

    〔9〕堂堂:公然,决然;堂堂正正。此句之意为,怎么样能够堂堂正正地把那辆有帏幔的车子留下来,不让它去。

    〔10〕从教:听任,任凭。

    〔11〕草头露:草头的露水,一会儿就干掉,比喻生前富贵不长久。

    〔12〕“身后”句:意为身后大家没有忘记她,为她唱《陌上花》。

    〔13〕迟迟:《孟子·尽心下》:“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比喻钱俶离杭州朝宋,迟迟其行,恋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