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字体: 16 + -

第6章 诗选(5)

    画鱼歌

    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

    渚蒲披折藻荇乱〔1〕,此意岂复遗鳅鲵〔2〕。

    偶然信手皆虚击〔3〕,本不辞劳几万一〔4〕。

    一鱼中刃百鱼惊,虾蟹奔忙误跳掷〔5〕。

    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6〕。

    岂知白梃闹如雨〔7〕,搅水觅鱼嗟已疏〔8〕。

    

    熙宁五年(1072)冬,作者作于因公务赴湖州途中。画,同划,即钩。此诗,苏辙有和韵。辙自注云:吴(今江苏、浙西一带)人用很长的钉子加在杖(大约是竿子一类的东西)头上,用杖画水捕鱼。叫画鱼。

    此诗首四句写捕鱼者意不善。天寒,鱼在泥,易捕。画鱼者以钩画水,势如耕犁,渚蒲披折。耕犁,泥都翻过来,渚蒲披折鱼无藏身之地。画鱼者之意不仅想捕尽水中之鱼,泥中之鱼,连鳅鲵也不肯放过,深刺画鱼者手段太过分。中四句写画鱼者行为后果。画鱼者常常有失手的时候,但他们还是不停地画着。一些鱼终于被击中,一下子许多鱼都跳跃起来,连虾、蟹也忙乱地跟着一起跳。画鱼者破坏了他们宁静的生活。末四句由画鱼者的画鱼扩展到其他人捕鱼。养鱼者非常爱鱼,因为他们的生活所需;插竿冠笠,防止其他生物如鹈鹕的侵扰,保护措施很周到。如今捕鱼者一味以捕鱼为乐,养鱼人该如何生存。

    此诗为短篇七古,但有波有澜,局面开阔。记亲身所见,刻画如画。意存时事,略过常度。盖激情所至,面对新法扰民的现实,欲不言而不可。

    

    〔1〕渚:水中小块陆地。这表明画鱼者捕鱼的所在是湖。蒲:生在水中的一种草。藻:生在水底的水草。荇(xìng):一种水生植物,即荇菜。此句意为,画鱼者在湖中横冲直撞,扰乱了水乡的平静生活。

    〔2〕鳅:俗所说的泥鳅。鲵:《苏轼诗集》引宋人注,鲵有鲸鲵之鲵,有鱼子之鲵,此乃言鱼子;按,鱼子当谓小鱼。遗:遗留。

    〔3〕虚击:没有击中。

    〔4〕几万一:几乎万分之一。言很少击中目标。

    〔5〕误:没有目标,慌乱中不知所措。

    〔6〕插竿冠笠:插着竿子,在竿子上戴上斗笠,好像有人站着做守卫。鹈鹕(tíhú):一种水鸟,沉到水中吃鱼。

    〔7〕梃(tǐng):木棒。白梃:白色木棒。此句意为,人们拿着白色木棒,闹个不停,“插竿冠笠”又有什么用呢?

    〔8〕搅水:搅动湖里的水,搜索鱼。上句和此句已从捕鱼者用画鱼不择手段地捕鱼,扩展到其他人的捕鱼,因为用白梃闹鱼和搅水搜索鱼,不是画鱼的力量所能达到,而且很有声势、规模,手段也更猛更暴。这种扩展,是顺势形成的,人们不注意,就觉察不到。如果说,作者写画鱼者的捕鱼,还可以就事论事,而在这里,矛头就非常明显了。

    吴中田妇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1〕,庶见霜风来几时〔2〕。

    霜风来时雨如泻〔3〕,杷头出菌镰生衣〔4〕。

    眼枯泪尽雨不尽〔5〕,忍见黄穗卧青泥〔6〕。

    茅苫一月陇上宿〔7〕,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8〕,价贱乞与如糠粞〔9〕。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10〕。

    官今要钱不要米〔11〕,西北万里招羌儿〔12〕。

    龚黄满朝人更苦〔13〕,不如却作河伯妇〔14〕。

    

    熙宁五年(1072)冬初,作者因公务到了湖州,结识了贾收。收字耘老,湖州乌程人。他极佩服作者,有《怀苏集》,又作过怀苏亭。此诗作于湖州,诗题下自注:“和贾收韵。”

    此诗分两段。上段八句写秋天久雨带来的灾害。“杷头”一句写出雨之久,平常景物变成了表现力极强的奇句。“黄穗卧青泥”,写雨害之深。农民“眼枯泪尽”又有何用,然又不得不于无可奈何之中,搭棚陇上,采取一点挽救的措施,尽点心意,读来令人心酸。非深入农村、了解民情者不能道。

    下段八句,写钱荒为灾过于雨灾。纳税要钱,而稻贱不值钱;税还得交,边防费用还得出,钱从何来?卖牛。“虑浅”一句极沉痛。农夫非不知无牛田不能耕,无屋何处庇风雨?然除此以外,别无他法。朝廷当官的是善良农夫最后的寄托,然而他们表里不一,信不过。农夫的活路完全堵死了,最后一条路就是去死。笔墨凝炼而深刻。末句点“妇”,知道以上云云,乃是吴中田妇的感叹之声,安排巧妙。

    此诗是作者表现民生疾苦的名篇。作者体恤民情,此诗实为不满新法而发。虽然后来他被迫承认了认识上有片面之处,但新法由于执行的偏差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也是事实。作者形之笔墨,给当政者参考,是有意义的。

    

    〔1〕粳(gēng)稻:吃起来不黏的稻。吃起来黏的叫糯稻。

    〔2〕庶:庶几,表示推测或希望之词。霜风:霜随着秋风到;霜风起,已是深秋。此句之意为,渴望不几天深秋就来到了。

    〔3〕泻:言其大,言其猛。不是黄豆般那么大,而是一股股地倾倒。

    〔4〕杷(pà):通钯,农具,有齿,用以耙梳、聚拢。杷头出菌:因潮湿不使用而生菌发霉。镰生衣:指长了锈。

    〔5〕跟枯泪尽:出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6〕忍见:不忍心见到。穗(suì):谷类结实的顶端部分。黄穗:指成熟的粳稻。青泥:肥沃的田里,泥带青色。

    〔7〕茅苫: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乃草棚之类。垅上:田边上。垅,原意为田埂。

    〔8〕赪(chēng):红色。肩赦:言不堪重担,肩被压得红肿了。

    〔9〕乞:请求。与:卖给。粞(xī):碎米。此句意为,米价低贱,和粮、碎米一样,还得请求买主买。

    〔10〕虑浅:见识短。不及:(想)不到。

    〔11〕“官今”句:王安石推行的新法的免役法,叫老百姓出钱雇人服应服的差役;青苗法用钱来开支;农田水利法中有给农民发放贷款的内容,放、还贷都是用钱。于是下面就出现了严重的钱荒。这是这句诗所表现的现实。

    〔12〕羌(qiāng):我国古代西部民族之一。此乃泛指西部少数民族。熙宁五年,朝廷为了抗击西夏,王安石接受王韶的建议,对西北沿边少数民族武装进行招抚,组成正兵三万。史书称之为“蕃兵”。组织这支队伍,花去不少钱粮(“蕃官”更给以很优厚的待遇)。参《宋史·兵志》。“万里”,言其远,非实指。

    〔13〕龚黄:龚遂、黄霸。遂作汉朝的渤海太守,霸作汉朝的颍川太守,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宽政爱民的好官。“龚黄满朝”是反语,讽刺朝廷官员标榜自己是好官,而实际正是反面。

    〔14〕河伯:河神,水神。战国魏文侯时,邺(yè)地(今河北临漳)的乡绅、官员和女巫假托“河伯娶妇”,愚弄老百姓。西门豹作邺的父母官,为民除害,把巫婆掷往河里,此事遂绝。此句意为走投无路不如投河自尽。“作河伯妇”乃借喻。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

    其二

    凛然相对敢相欺〔1〕,直干凌空未要奇〔2〕。

    根到九泉无曲处〔3〕,世间唯有蛰龙知〔4〕。

    

    此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冬。王复,钱塘人。精于医术,目的是济世活人,筑室在杭州候潮门外。除此诗外,作者还为他作了《种德亭》诗;作者说以“种德”名王复的亭子,因为他所种的是德。秀才是说才能优秀的人,宋代对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的美称。桧,桧柏,俗称子孙柏,干直立,长丈余。

    此诗谓桧“直干凌空”,言其外;根也直,言其内。赞扬王复是一个高尚的人,表里如一。

    此诗后两句曾经引起过很大的风波。作者在黄州,宋神宗几次要用他,宰相王珪说苏轼有“此心唯有蛰龙知”的诗句,是对陛下不敬,因为陛下飞龙在天,他反而把地下的蛰龙引作知己。神宗说从古以来称龙的很多,如荀氏八龙(东汉时),孔明卧龙,难道是人君吗?作者的诗虽然得到神宗的正确理解,但也没有用他。以上所云,出自王巩《闻见近录》。王巩与作者的关系在师友之间。此外宋代尚有多种书记载此事,内容略有不同。

    

    〔1〕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敢相欺:谁敢相欺。

    〔2〕凌空:迫近天空;言其高。未要奇:不要奇;守其本分,不以高自居。

    〔3〕九泉,地下深处。此句谓根是直的。

    〔4〕蛰龙,伏藏在地下的龙。

    法惠寺横翠阁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1〕。

    吴山故多态〔2〕,转侧为君容〔3〕。

    幽人起朱阁〔4〕,空洞更无物〔5〕。

    惟有千步冈〔6〕,东西作帘额〔7〕。

    春来故国归无期〔8〕,人言秋悲春更悲〔9〕。

    已泛平湖思濯锦〔10〕,更看横翠忆峨眉〔11〕。

    雕栏能得几时好〔12〕,不独凭栏人易老〔13〕。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14〕。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见吴山横处来。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春。

    法惠寺,五代吴越王钱氏建,旧名兴庆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改名法惠寺。

    诗写法惠寺横翠阁。阁在吴山上,先写吴山。首二句,作者抓住吴山朝夕景象不同多变化的特征,朝为横,暮为纵。这可以和作者元丰七年写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句联系起来体会,进一步得到其妙处。作者赋予吴山以人的思想感情,三四句写吴山峭拔就显得特别亲切。接着写入横翠阁,从静中观察吴山,表现出吴山的美,山、阁相倚生辉。

    以上八句写景,以下十句言情。

    此时,正值新法推行,作者产生了一些情绪,思乡之念于是出现。“春来”四句写思乡。春悲更超过秋悲,一反前人之意,可见心中凄苦。“雕栏”四句由思乡感叹百年兴废,沧桑代谢,寓人生哲理于中,读者不禁为之怆然。末二句从伤感而旷达,自信可与吴山长存,“吴山横处”与首二句自然呼应。开阖起伏,显出非凡功力。

    全诗光色鲜明,清代评论家汪师韩谓为“清丽芊(qiān)眠,神韵欲绝”。纪昀则谓之“短峭而杂以曼声,使人怆然易感”。

    此诗上八句五言,后十句七言,仍属七言古诗。随意之所之,韵脚变换转折,整齐中有变化。苏轼大才,各种体裁都能得心应手,七古驰骋天地广阔,更适合他。

    

    〔1〕吴山:在杭州城中,杭人祠伍子胥于山上,因名曰胥山(据《咸淳临安志》)。吴山的面貌早晚不一样,清早看它,长长的横在面前,像一条带子,晚上看它,只见高高的一堆。并不是因为吴山本身有什么变化,而是因为早晚的光线不一样。

    〔2〕故:原本,原来。

    〔3〕转侧;转过身,侧过身,不断变换自身的位置。为君容:为您献上修饰过的容貌。

    〔4〕幽:幽静,幽雅。幽人:高雅之士。起:建起。朱阁:这里是指法惠寺的横翠阁。古代寺院里的楼阁常常是红颜色,红楼朱阁不但指妇女的闺阁,也可以指寺庙。唐李涉《早春霁后发头陀寺》就有“红楼金刹倚晴冈”之句。

    〔5〕“空洞”句:意为阁里空空洞洞,什么东西都没有。更:承上整个吴山而言。吴山呈献给大家的是自己的容貌,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而阁里面更是如此。

    〔6〕千步冈:千步长的山岭、山脊。冈:岭,脊。此乃指吴山。

    〔7〕东西:自东到西,自左到右。帘:窗帘。额:额头,门面。此句与上句意为,只有一座吴山自左到右挡在朱阁的窗外,仿佛是遮窗的帘子。暗点阁名“横翠”。

    〔8〕故国:故乡,老家。

    〔9〕秋悲: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句。

    〔10〕泛:漂浮。泛平湖,乘船漂浮于平湖之上。平湖:指西湖。濯锦:成都濯锦江,即锦江。传说古人在江洗织出来的锦,愈洗色泽愈鲜明。濯:洗。

    〔11〕峨眉:嘉州峨眉山。作者家乡眉山离峨眉山不远。

    〔12〕雕栏:雕刻的栏杆,指高贵华丽的建筑。

    〔13〕凭栏:倚靠着栏杆,以欣赏、品味栏杆外的景色。以上两句袭用南唐李后主“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及“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词意,呼应“春更悲”。

    〔14〕悬知:料想。草莽化池台:为“池台化草莽”的倒装。莽:丛生的草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1〕,山色空蒙雨亦奇〔2〕。

    若把西湖比西子〔3〕,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之春。

    第一句写晴天的西湖,晴天西湖湖光的美妙;第二句写雨天的西湖,雨天西湖山色的迷人。此诗诗题是“饮湖上初晴后雨”,说明上二句是实际见到的景象。诗人巧用虚词:一个“方”字,一个“亦”字,就把湖光、山色、晴天、雨天完全联结在一起。扩而大之,无论朝夕,无论春夏秋冬,西湖都美妙,它写的不是一时和一处。上述描写只是西湖的外貌。

    西湖的美妙,更为重要的是在其神韵。后二句,诗人灵感涌发,把西湖贴切地比作古代美女西子。因为西湖和西子,都天姿自然,有其神似之处。西湖和西子都美在神韵。“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陈邦炎)。

    近代评论家陈衍在他的《宋诗精华录》中说苏轼“西湖比西子”的比喻,“遂成为西湖定评”。其所以成为定评,是因为它经住了时间的考验,得到了中外各地读者的普遍赞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超越了空间。清代评论家王文诰在他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说此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从这里去深入理解。

    

    〔1〕潋滟:水盛而波涛翻动的样子。

    〔2〕空蒙:隐隐约约,缥缈。

    〔3〕西子:战国时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施。

    湖上夜归

    我饮不尽器〔1〕,半酣味尤长〔2〕。

    篮舆湖上归〔3〕,春风洒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4〕。

    清吟杂梦寐〔5〕,得句旋已忘〔6〕。

    尚记梨花村〔7〕,依依闻暗香〔8〕。

    入城定何时〔9〕,宾客半在亡〔10〕。

    睡眼忽惊矍〔11〕,繁灯闹河塘〔12〕。

    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麞〔13〕。

    始悟山野姿〔14〕,异趣难自强〔15〕。

    人生安为乐,吾策殊未良〔16〕。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诗中“春风”句可见证时令。这首诗实际上是苏轼的一篇生活速写。

    开始二句,作者自己说饮酒的老习惯,这次饮酒也是这样。“半酣”,没有到醉的程度,然在朦朦胧胧之中。第三句说的“湖”,点题,即西湖。第四句写“洒面凉”,因为酒半酣,面部发热,经春风一吹故如此。“行到”二句点夜。“清吟”二句仍然切“半酣”,诗人作着作着,又睡着了,但一会儿又醒了,所以刚刚得到一句,马上就忘了。清代评论家纪昀说这两句是“神来”之笔。“尚记”二句说到“梨花村”,作者此时大约自梨花村来,其时梨花已开,暗香依依,作者似以为此时自身尚在梨花村,还是写“半酣”。“入城”两句,紧紧扣住“半酣”,写朦朦胧胧中的思维。“睡眼”两句,写河塘人声鼎沸,作者自朦胧中开始清醒过来。“市人”以下四句,实实在在是妙文,写出了杭州的老百姓与苏轼作为一个通判这样的相当高的级别(对于一州来说是如此)的官员之间的亲密无间。“失林麞”写半酣的失态,欲藏而无处藏,而此正显示出作者极为真率的一面。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官吏能如此揭示自身,实属难得。此无他,胸里坦荡,毫无芥蒂之故。末二句,似乎是说后悔从仕,其实不然,作者如实录下此场面,正以其难忘,有记下价值,其内心正以此为乐。

    在苏轼的作品中,这一首别开生面。

    

    〔1〕器:酒器,如酒杯、酒盏之类。不尽器:谓喝不完一杯或一盏。

    〔2〕“半酣”句:意为喝到半酣更好。

    〔3〕篮舆:竹轿,用竹子做的轿子。

    〔4〕苍苍:深青色。天色苍苍,已经入夜了。

    〔5〕清:排除睡意努力使自己头脑清醒起来(由于处在“半酣”状态,观以下“杂梦寐”可知)。

    〔6〕旋:一会儿。

    〔7〕梨花村:不一定有这个村名,以这里梨花多而云。

    〔8〕“依依”句:梨花发出的香味,从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正因为如此,所以对梨花有依依不舍之意。

    〔9〕定:究竟。

    〔10〕亡:走了。

    〔11〕矍(jué):惊惧,急视。

    〔12〕河塘:《苏轼诗集》引宋人注:“沙河塘,乃杭州街名也。”河塘当即沙河塘。又,《西湖游览志》云,沙河塘,宋时居民甚盛,碧瓦红檐,歌管不绝。

    〔13〕麞:兽名,即獐,鹿属,似鹿而小,无角,黄黑色。

    〔14〕山野:山林田野。山野姿:由于从山林田野中来,举止不合礼法的姿态。苏轼不止一次说自己有“野性”,自称自己是世农。

    〔15〕异趣:意为自己与世俗礼法、富贵人的意趣格格不入。难自强:意为很难适应世俗礼法、适应富贵人的意趣“振作”起来,和他们一样。

    〔16〕策:打算,决定,此处意为出来做官。未良:不完美,不好。此句意为不该出来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