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字体: 16 + -

第5章 诗选(4)

    戏子由

    宛丘先生长如丘〔1〕,宛丘学舍小如舟〔2〕。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3〕。

    斜风吹帷雨注面〔4〕,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从饱死东方朔〔5〕,肯为雨立求秦优〔6〕。

    眼前勃蹊何足道〔7〕,处置六凿须天游〔8〕。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9〕。

    劝农冠盖闹如云〔10〕,送老齑盐甘似蜜〔11〕。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常低气不屈〔12〕。

    馀杭别驾无功劳〔13〕,画堂五丈容旃旄〔14〕。

    重楼跨空雨声远〔15〕,屋多人少风骚骚〔16〕。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棰〔17〕。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唯诺〔18〕。

    居高志下真何益〔19〕,气节消缩今无几〔20〕

    文章小技安足程〔21〕,先生别驾旧齐名〔22〕。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23〕。

    

    此诗作于熙宁四年之末,初到杭州通判任。

    诗分三段,首十六句写苏辙(时为陈州教授),次十句自写,末四句合写。

    此诗诗题为“戏子由”。戏,开玩笑。苏辙住房矮,站起来就碰壁顶,所住房少,家人纷扰,顾不上。确有可笑处,然而这种笑是苦笑。苏辙吃的是咸菜加盐,他不计较,无怨言。一般认为他自己不争取改善,不合时宜可笑,然而这正看出他的气志。作者写自己,则是与辙相比。自己住宽房大厦,辙不如;而自己不得已鞭打疲民,与不愿结交的人敷衍,气节消缩,不及辙。二者相较,高下立分。结尾写文章无用,则为二人共同感受,异中有同。

    此诗乃为寄苏辙而作。兄弟手足,于他人所不能言、不愿言者,可于此发之。此诗充满愤激之情。苏轼不满王安石新法,此诗有代表性。苏轼愤激之情,源于对大部分新法认识上的分歧。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出现不少问题。然而整个说来,新法是经过长时间反复考虑提出来的,自是强国富民的系统方案,苏轼对这一点有不同理解。

    虽然如此,就诗而论,此诗是一首好诗。苏辙的形象,个人形象的自我刻画,跃然纸上。高度夸张而又十分可信,因为苏轼敞开心扉,真实。

    唐人亦在诗中发牢骚,然常以委婉出之,苏轼此诗愤激过甚,未免有些过头。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此其一。

    

    〔1〕宛丘先生:谓苏辙。辙时为陈州(宛丘)教授,弟子称师为先生(见《礼记》郑玄注),故云。丘:孔子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身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辙身长,戏以孔子比。

    〔2〕学舍:陈州州学教授之所。

    〔3〕欠伸:伸懒腰。

    〔4〕帷:帐幕。古人建立馆舍从事教学叫设帐;校舍中设有帐幕,大约是分学生为几等,以帐幕隔之。

    〔5〕东方朔:《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曾经对汉武帝说,身长仅三尺多的矮人的薪俸是一袋粟,二百四十钱,我长九尺多,和矮人的薪俸一样,矮人饱得欲死,我却饿得要死。汉武帝大笑,稍稍做了一些改变。任从:听便,不管。此句意为辙不管那些吃得饱得要死的矮人们的讥笑。

    〔6〕优:扮演杂戏的人。秦优;秦国的优人,谓优旃(zhàn)。《史记·滑稽列传》载,旃是一个矮人。秦始皇时,一次安排酒宴,天下起雨来,站在阶下拿着武器做保卫工作的人,淋了雨,有寒意,旃很怜悯他们。一会儿,殿上上寿呼万岁,旃大呼那些拿武器做保卫工作的人,你们个头高,有什么用,却在雨中站着,我虽然很矮,却能舒舒服服地在屋里呆着。于是,秦始皇命令那些人分做两半,轮流工作。此句之意为,苏辙宁肯站在雨中,不求秦优这样的人。

    〔7〕勃蹊:争吵。此句意为,眼前屋小,家人争吵,不值得计较。

    〔8〕六凿:由喜怒哀乐好恶六情造成的纷扰。天:自然。天游:游于自然,超然物外。此句之意谓,处置六情纷扰,须心灵与自然共游。出《庄子·外物》。

    〔9〕“读书”二句:《乌台诗案》:“是时朝廷新兴律学,轼意非之,以谓法律不足以致君于尧、舜。今又专用法律而忘诗书,故言我读万卷书不读法律,盖闻法律之中无致君尧、舜之术也。”按,朝廷新兴律学,在熙宁四年六月。作者此二句乃反语讥讽。又,《乌台诗案》乃记录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逮进御史狱始末情况的书,其中大部分是供词,以上“是时”云云即供词。

    〔10〕冠:礼帽;盖:车盖。此指官吏的服饰和车。闹如云:热闹得很,就像不断出现的云彩一样,言多。熙宁二年四月,朝廷派遣官员,到各地考察农田水利赋役诸法执行的情况。劝:勉励、鼓励。原来目的,是鼓励农民生产。

    〔11〕齑(jì):调味。引申为调味的细碎咸菜。此句之意谓苏辙以咸菜加盐的清苦生活自甘,有以此送老之意。

    〔12〕“门前”二句:谓苏辙坚持操守,不向权势者和宵小之徒屈服。

    〔13〕馀杭:旧郡名,即杭州。别驾:通判的别称。馀杭通判,苏轼自谓。

    〔14〕画堂:泛指用画等艺术品装饰起来的厅堂,五丈:宽和阔,言办公的地方宽敞。旃:上画龙形竿头系铃的旗。旄:竿头用旄牛尾为装饰的旗。容旃旄;能容旃旄竖立,足见其高。

    〔15〕重楼:楼上有楼。跨空:两座以上的楼相连,跨于空中。雨声远:因为楼高、楼多,下起雨来,雨声好像在很远的地方。言所住屋多屋高。

    〔16〕骚骚:风声。因为屋多人少,行动起来,觉得有风声。

    〔17〕“平生”二句:《乌台诗案》:“是时多徒配犯盐之人,例皆饥贫,言鞭棰此等贫民,平生所惭,今不耻矣。以讥讽朝廷盐法太急也。”疲氓:劳累过度,没有精气神的农民。棰(chuí):马鞭。当时,不少老百姓为了能活下去,贩卖一点私盐,逃避盐税。盐法规定,对贩私盐的人,严厉处罚,首先是用马鞭抽打。虽然用马鞭子抽打贫苦百姓是作者平生所耻,但盐法苛急,现在自己处在通判的位上,也不得不抽打。

    〔18〕“道逢”二句:《乌台诗案》:“是时张靓、俞希旦作监司,意不喜其人,然不敢与争议,故毁诋之为阳虎也。”阳虎:即阳货,春秋后期鲁国季孙氏家臣,后专擅国政。他想结交孔子,孔子不喜欢却又不得不敷衍。苏轼以张、俞不可得罪,不得不敷衍,“心知”云云即写敷衍。

    〔19〕“居高”句:抒发对自己不满的情绪。居得高,志气低下,有什么真正用处。

    〔20〕“气节”句:承上句言,说自己气节所剩无几了。

    〔21〕程:效法。

    〔22〕“先生”句:谓与辙旧日文章齐名。

    〔23〕“如今”二句:意谓文章既无用,就交给时人评论吧。

    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1〕,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2〕。

    

    《苏轼文集》卷十《牡丹记叙》:“熙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余从太守沈公(立)观花于吉祥寺僧守磷之圃(园)。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数。酒酣乐作,州人大集,金盘彩篮以献于坐者,五十有三人。饮酒乐甚,素不饮者皆醉。自舆台阜隶(地位低微的人,如仆人等)皆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作者并作诗记此。吉祥寺,据《成淳临安志》,寺乃宋初建,寺甚大,多牡丹。

    官民一起赏花同乐,是一件盛事,虽可用多一点篇幅铺叙,然而作者只凝炼于此七言绝句之中。作者着重写两个细节,一是簪花。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小小的波澜,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添了不少情趣。说明包括作者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这种亮相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很有意义。

    另一个细节即卷帘。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这里还要提一点,就是作者为什么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这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象空间,说全上钩,这就太实了,不活。诗贵活。

    

    〔1〕簪花:插花。羞:不好意思。《苏轼诗集》卷十六有《坐上赋戴花得天字》。戴花和插花,一类的活动。

    〔2〕“醉归”二句:用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上钩即卷帘。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1〕,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2〕。

    农夫辍耒女废筐〔3〕,白衣仙人在高堂。

    

    此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夏初。

    灵感观音院,在杭州上天竺。五代石晋时,刻观音像,吴越王钱俶(chù)梦白衣天人,乃广殿宇,号天竺看经院。仁宗嘉祐末,以祷雨有应,赐名灵感观音院。

    首三句叙所见所闻,蚕快要吐丝,麦快要黄熟,雨不停地下着。大约雨已经下了一些时候,作者出来,决不是游玩,而是观察雨情,体察民情。下二句既写所见,又写所感。男人不能下地耕作,眼看着麦子被雨水淋泡,将来吃什么;女人不能挎篮采桑,蚕吐不了丝,将来穿什么。作者只点了一下现象,留下了许多潜台词。作者到灵感观音院,自然会想到屡次给一方百姓带来福音的白衣仙人——观音菩萨。那么,她现在在哪里呢?啊,她高高地坐在佛堂之中,一如平时。也只是点了一下,留下了更多的潜台词。这里有责斥,作者的祖父苏序就曾毁过妖神的庙,作者在治平二年(1065)年初从凤翔回京师途中也曾责神。当然更多的是陈诉,希望观音菩萨施展法力,让雨不下。作者的深意不仅止于此,“白衣大士”还指有权势而无做为的官僚。

    此诗有古谣谚之风,用来陈民之情,十分得体。

    

    〔1〕欲老:快要老,指蚕快要吐丝。

    〔2〕浪浪(láng):形容雨声之响。

    〔3〕耒:锄土的农具。辍耒:不能拿耒去锄地。筐:采桑叶用。废筐:把筐废弃不用,即不能出去采桑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1〕,白雨跳珠乱人船〔2〕。

    卷地风来忽吹散〔3〕,望湖楼下水如天〔4〕。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5〕,无主荷花到处开〔6〕。

    水枕能令山俯仰〔7〕,风船解与月徘徊〔8〕。

    

    望湖楼,吴越王钱氏建(时已为宋太祖的初年),在西湖边。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作者游西湖后,回到望湖楼上,作此组诗,共五首,这里选录其中的二首。

    其一写江南地区夏天常见的骤雨自将下到下、到收、到睛迅速变化的过程。其始则黑云翻墨,继则白雨跳珠,再则风驱云散,终则雨过天晴,湖光依旧。开阖起伏,应接不暇。首句“黑云翻墨”对次句“白雨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形成强有力的声势,自然工稳。第三句一个“忽”字,突出骤雨说下即下说收即收、实非人所预料的特点。末句写湖面平静,望湖楼倒映湖中,湖天一色。此种景象,平常固有之,骤雨后更明显。作者善于把握动景,清代评论家纪昀谓为“人莫能及”。

    其二无大起伏,相对平静,然静中有动,静中寓动。作者坐在船上,看到鱼鳖逐人,野荷花盛开,动、植物的个性是那样得到尊重,各适其乐,自由自在。作者与他们已融为一体,享受这和谐的大自然。作者坐在船上,躺在水枕之上,随着橹的击水,船的起伏,他看到的是两岸的山的俯仰,仿佛山对他特别有情;他的小船随风飘荡、徘徊,月儿跟着船一起行动、徘徊,仿佛船儿、月儿都对他特别有情。他还是享受这和谐的大自然。这种情致,值得细细体会。

    

    〔1〕未遮山:这是夏天骤雨时常见的景象。黑云不用遮住整个山才下雨。刘禹锡诗“东边日出西边雨”,写的也是这样景象。

    〔2〕跳珠:言其大,言其急,言其猛。

    〔3〕卷地风:风卷着地,来得快,也去得快。

    〔4〕水如天:水中所映出的,和天上、和地面上一样。

    〔5〕“放生”句:《苏轼诗集》宋人注文谓,宋真宗时,杭州地方官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地,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仁宗时,杭州地方官沈遘也请朝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见《宋史·沈遘传》。放生,释放鱼鸟等小生物。有人为了祈福,买来释放。逐,你追我赶。

    〔6〕“无主”句:西湖既是禁捕区,同时也成为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面种植,于是出现了“无主荷花到处开”的景象。无主:自然生长的,野生的。

    〔7〕水枕:放在船上的枕头。船行在水面上,就好像枕在水上。令:使得。俯仰:起伏。枕在船上,船动,两岸的山随着动,好像是枕的力量,实际是船的力量。枕能令俯仰,写法新颖。

    〔8〕解:理解,懂得。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写的也是与月徘徊。

    望海楼晚景

    其一

    海上涛头一线来〔1〕,楼前指顾雪成堆〔2〕。

    从今潮上君须上〔3〕,更看银山二十回〔4〕。

    其二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5〕,电光时掣紫金蛇〔6〕。

    其三

    青山断处塔层层〔7〕,隔岸人家唤欲应。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8〕。

    

    熙宁五年(1072)八月,作者入试院监试。在试院中,登望海楼赋此组诗,其五首,录其三。望海楼,在西湖南凤凰山腰,能观钱塘江潮。

    诗其一首句镕铸前人《海潮赋》语,使之更加形象、生动,富表现力,易为读者所理解,可谓“出新”。次句写出海潮之变化迅速。末二句叙与友人观潮兴致甚高,作者与友人书,言此时心情“快适”。

    其二首句“横风吹雨”的壮观景象,以转眼雨过潮平,未得展开。“雨过”一句写潮平,心情亦平。清代评论家王文诰谓此句“确是逐日闲坐楼上看潮人语”。末句当时已传诵。熙宁六年,作者的前辈苏颂见到了此诗,有“楼上金蛇惊妙句”之语。

    其三写眺望隔岸西兴。末二句写秋风吹钟鼓声入西兴。弦外之音,悠悠不绝。作者神驰西兴,与西兴人共听此钟鼓之声,而西兴人亦与作者同观此钱塘江潮,可以引起联想者很多。

    

    〔1〕“海上”句:卢肇《海潮赋》:“夹群山而远入,射一线而中投。”意思是,海潮从两岸夹峙高山的狭窄江面上远远袭来,海潮潮头被逼集中到江的中流,形成一条线。作者此句写的就是这个海潮初来时的景象。

    〔2〕指顾:一会儿。指:手指,观看。指一指一看的极短时间。此句写海潮很快来到望海楼前,一会儿,汹涌咆哮,你挤我夺,你追我赶,卷起一堆堆的雪花。

    〔3〕“从今”句:上二句即是写上潮时的景象。此句写钱塘江上有弄潮儿,到潮水中,迎着潮头看潮。作者是和一些朋友一起登望海楼观潮的,大约是被涨潮时的壮观所吸引,有的人兴头很高,作者于是建议他们不妨迎潮头看潮。“君须上”谓此。君:指作者友人。

    〔4〕银山:汹涌奔来、卷起巨浪如雪堆的潮头。

    〔5〕“雨过”句:是说一阵雨过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缓慢地向上涨,钱塘江和与之相连的大海,碧玉似的。

    〔6〕“电光”句:意为远处几个地方乌云还集结在一起,酝酿着雨,不时一闪一闪地发出电光,在天空中划过,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要腾跃起飞。掣(cè):牵动,引动。

    〔7〕青山断处:不相联而相近的青山之间的中间地带。

    〔8〕“江上”二句:西兴离杭州很近,所以杭州的钟鼓声,西兴也能因风势很急的秋风传到。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上面说的“隔岸人家”,据《苏轼诗集》宋人注文引《杭州图经》,也是指西兴。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1〕。

    幽人行未已〔2〕,草露湿芒屦〔3〕。

    惟应山头月〔4〕,夜夜照来去。

    

    此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八九月间。梵天寺,在杭州城内凤凰山。吴越王钱氏建。守诠,一作志诠、惠诠。守诠原韵云:“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竟未掩,片月随行屦。时闻犬吠声,更入青梦去。”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谓此诗“幽深清远,自有一种林下风流”。

    此诗首二句写寻寺。时间是清晨。清晨的钟声更清晰,沿着寺里的钟声所指示的方向寻去,还是找不到。高入的住处真是与俗人不同,这么难找。中二句写人未见。寺总算找到了,但没有见到人,只看到他沾满露水的刚刚穿过的草鞋。他又走了。高人真是与俗人不同,不愿意和俗人打交道。末二句写高人与月为伴。写只有月亮才能在夜里他回来时见到他。高人喜欢幽静。

    清代评论家汪师韩直以高、洁评此诗,说此诗有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的“遗风”。苏轼大才,无适而不可。在作者诗集中,此类诗比较少见,清代评论家赵翼称之为“别调”。

    

    〔1〕烟:浓浓的晨雾。

    〔2〕幽人:乐于幽静不与世交的人,作者心目中的高人。

    〔3〕芒屦:草鞋。芒:如茅草但大些,长四五尺,快利如锋刃,可作绳或草鞋。屦:鞋。

    〔4〕应:应该。这是作者的一种推测,但这种推测实际是一种肯定。应是虚写字,如果字面肯定,那就是实写。这里,虚写留有余地,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