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
字体: 16 + -

第○二八章 下政攻城

    第○二八章 下政攻城

    “二纵队代理队长冯达飞。( 起笔屋最快更新)”这位陈维政没有研究过,只是在一些穿越小说中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没想到这个人居然还是从红七军走出去的,而且职位相当不低。这位是广东连县人,毕业于广东陆军测绘学校,黄埔一期第四队,会开飞机,会修枪械,还会打炮。这是个人才,如果能把他留下来,能解决很多大问题。

    “三纵队队长韦拔群。”这位就是拔哥,长得很普通,四十岁不到的人,看起来象是五十大几的,真是岁月艰难催人老。让大家意外的是,陈维政这回没有敬礼,而是从小皮夹里拿出黄仲平的党证,交给韦拔群,说:“见过师兄,这是我师父的遗物,告诉我有机会见到师兄,让我们代为问好。”

    韦拔群大惊,连忙接过党证,一看,大叫道:“黄仲平老师?遗物?你是说黄仲平老师已经故去?”

    陈维政点点头,说:“四一二事变时,他逃了出来,带着儿子,一路向西,说是来找你和陈伯民,二七年底,在金城江逝世。”

    “他的儿子呢?”韦拔群说:“他儿子我认识,在广东农讲所的时候,我们经常逗他玩。”

    “他一直跟着我,现在就在外面。”陈维政还没有说完,韦拔群已经撒腿跑了出去,大声叫着:“地宝,地宝!”

    看到韦拔群失态的跑出去,一群人都很惊愕,韦拔群不是冒失的人,能表现成这样,一定不是开玩笑的事。冯达飞在陈维政手上拿起党证看了看,对李谦说:“是仲平先生的党证,他是恽代英老师的好朋友,我见过他。”

    “四纵队队长黄治峰。”李明瑞继续介绍。陈维政见礼过后说:“我知道黄队长,还记得黄队长的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哪肯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这首诗,一直鼓励着我,今天,终于看到原作者了,此行不虚。”

    “看来我也要做两首诗才行,一首好诗,流芳千古啊!”因为韦拔群的失态,邓斌感觉气氛有点重,开个玩笑,缓和气氛。

    “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哪肯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龚楚读着这首诗,问:“老黄,这首诗我怎么越听越熟悉。你是不是抄人家的?”

    黄治峰一张长脸拉得比马还要长,嘴里却笑着说:“这首诗也不是我的首创,是日本的一个诗人叫西乡隆盛,作的一首诗:男儿立志出郷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靑山。我觉得不错,就改了一改。”

    “改得很好。”邓斌说:“日本人是学若无成不复还,那是个人行为,老黄的报答国家哪肯还,完全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行为,是中华民族所有有志青年的行为,改得好啊!”

    陈维政笑道:“龚参谋长听过不奇怪,因为,井冈山的毛润之先生也曾经仿用这首诗做过一首励志诗:那是1909年,毛先生写了一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我记得是这样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邓斌朗朗读了一句:“好句,老黄,你和"mao ze dong"同志还是英雄所见略同。陈团长,你的知识相当的广博啊!”

    “师傅留下很多文献资料,我只是看了其中的部分而已。”陈维政说。

    “呵呵呵,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你还有一个共产主义大儒的师傅。”邓斌赞道:“虽然我不认识黄仲平同志,但是,他能教出你,教出韦拔群这样的学生,可以想象他的深度和厚度。”

    介绍完了几个人,看到大家谈得很融洽,李明瑞问:“陈团长,你们袁振伍参谋长呢?他怎么没有来。”

    “报告总指挥,袁参谋长今天带队去金城江拉练去了。”陈维政说。

    “拉练?什么拉练?”李明瑞问何建良。

    “拉练是一项训练方式,紧急集合后,全员身负单兵装备,拉到野外进行机动训练。”何建良说,他也是才知道这个意思,现买现卖。

    “懂了懂了。”邓斌恍然大悟的说:“就是拉出去练练的意思。”

    大家一听,轰堂大笑。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陈维政没想到龚楚是个很健谈的人,什么话他都插得进去:“我们的兵,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睡觉,从来没有搞过正经的训练,达飞、李谦,你们和袁振伍一样,都是黄埔出来的,怎么,你们的带兵方法有这么大的不同。”

    “这不一样。”张云逸不爱听了,护犊子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我们一直在运动作战,到河池还没有几天,气都没有喘过来,八军就不同了,九月底到这里,已经驻扎了一个多月,坐也坐够了,不拉出去练练,都养出板油了。”

    “这个年头,想养出板油,只怕不容易!”邓岗说:“想要养出板油,必须占领城市,经营城市,富裕城市,发展城市,只有城市发展了,才有可能养出板油。”

    “我同意!”答话的是陈豪人:“大革命时期,我们在座者很多人都在广州,那时候,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发展也很快,如果不是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我们从城市包围农村的愿望早已实现。”

    说到这个话题,陈维政就不说话了。但是有人想让他讲话,这个人就是邓斌:“正权,你的教师仲平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我的老师,因为受到四一二事件的追杀,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意见是很大的。过去,之所以有广州的大好局面,是因为有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合作,国民党政府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国民党反动派跟我们走向了对立面,我们继续在城市中闹革命,更多的要考虑这个因素。”看到邓岗几次起势想打断他的话,陈维政加快了语素:“刚才陈主任说得对,如果不是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我们从城市包围农村的愿望早已实现。问题是现在国民党反动派已经叛变革命,我们就必须重视这个问题,是不是还能象过去一样去城市闹革命?老师从繁华的城市来到金城江这样的农村,他首先感觉到的是中国农村的广阔以及中国农民的众多,他一直珍藏着"mao ze dong"先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认为,只有从农村着手,才能解决问题。”

    “这编文章你这里有吗?”邓斌问。

    “这里没有,不过有一本活的。”陈维政说。

    “活的?”大家都不解。

    “我小师弟,老师的儿子,老师拿这编文章给他做识字本,他从头到尾都能背。”陈维政说:“看看他跟我师兄谈得怎么样了,可以叫他进来背给大家听。”

    “不急不急。”邓岗终于有机会打断陈维政的话:“陈团长,既然说到了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样看占领城市这个问题的。”

    “我的老师是这样认为的:实力决定一切。对实力的考察是综合性的,比如我们进攻柳州,兵力的对比,总人数的对比,拥护我们的群众和拥护对方的群众对比,思想武器的先进性对比,人们的倾向性对比。我不是决策层,不掌握这些资料,因此,我不敢乱说。”陈维政说。

    “不是乱说,是说得非常对。”邓岗说:“实力决定一切,我们的综合实力是要高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先是广大的工人阶级是我们的强大支援,广大的无产阶级是我们的坚实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能成功。在农村,我们经历的失败太惨烈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工人阶级的配合,没有无产阶级的支持,因此我们找不到一个落足之地,作战如流寇,打了就走。中央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必须要占领城市,才能取得全国的胜利。”

    “这可不一定。”邓斌的反对意见又出现了。

    局面,又回复到陈维政刚刚进来时,这一次,邓岗的阵营里增加了陈豪人和李谦,邓斌一方,则是孤军奋战,其它人,全部保持中立,不做声。

    陈维政知道,这是一个已经过时的中央意见,1930年李立三实际主持中共中央时期推行的攻打中心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冒险主义路线。当时李立三制定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城市暴动计划,要“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向共产国际发电请示。遭到共产国际远东局否决。但是在李立三的策动下,不顾共产国际远东局的反对,中共总书记向忠发于7月16日命令武汉、南京举行暴动、上海总罢工,争取一举夺取全国政权,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

    7月27日,中共红三军团在彭德怀的率领下攻下湖南省省会长沙,建立“苏维埃政府”,震惊中外。

    8月6日,红军被迫从长沙撤退,武汉暴动、南京暴动均遭流产,并先后丢失了洪湖及右江等根据地。在国民政府的统治区内,先后有11个省委机关遭到破坏,武汉、南京等城市的中共组织几乎全部瓦解。

    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立三路线被中止。瞿秋白再次主持中央工作。

    陈维政想说,但是说不出来,心里很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