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磨随笔
字体: 16 + -

奶奶庙与古兵刃

    村子的北面临河的那里有一座小庙,小到什么程度呢?进去三两个人都显得的些拥挤。这个庙呢,据说求子很是灵验的,十里八村的人们都会来这里求子,甚至还有更远地方的人不远千里来此求子。有道是来求子,自然有成了之后回来还愿的。说来也怪,里面供的不是送子娘娘,而是观音大士。也就是说这里不是庙,而是观音堂了。此为一怪,而村中的男人却不愿意叫观音庙,而是叫奶奶庙,上香不是说给观音上香,而是去给老奶奶上香。妇女们则是叫观音庙,不叫奶奶庙。估计在外地人看来这就是个送子娘娘的庙了,此姑且也算一怪吧。这其中的缘由却是没有人去刨根问底儿。



    幼时,无意间听大人们说的这个庙是唐朝时修建的,便暗暗将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并且曾经有一段时间深以为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疑惑也越来越大。庙一般都是锁着的,只有在过年或者其他的一些时段才会打开供人们烧香。小时好随着家中长辈去烧香,进去之后,对墙上的壁画很是感兴趣,有八仙过海,也有西游记的师徒四人,还有其他的就不怎么认识了。年长几岁之后,疑惑就来了,唐朝怎么会有西游记?怎么会有呢?带着这个疑惑纠结的思考了许久、许久。没办法,问了家中长辈,长辈也是一种那样的眼神看着我,怎么可能是唐朝的,这是明朝修建的,距今已有了四百年左右了。前推四百年正好是明末清初那段时日。虽说太行山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多次免受战乱兵灾所祸,因此保留了很多古代建筑,但宋以前的就很少见了,唐代的更是凤毛麟角,村子是明朝洪武年间才建立起来的,应该是不会出现明朝以前的建筑的。想起的同学所在的村子,有一座供奉玉皇的庙,庙中种有牡丹,每年牡丹花开时节会有各地的人前来观看。牡丹是宋朝年间从洛阳引进的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的是一个活着的历史的“见证者”了。



    村上修高速路正好要经过奶奶庙,这样子庙就非拆不可了,政府当时给出了解决方案是原封不动的将建筑平移到另外的地方。村中不只有这一个庙,还有三教庙,五道庙,河神庙,土地庙等。顺带着也就把这些庙翻新的翻新,保护的保护,迁移的迁移。



    由于高速路正好修在了村子和河的中间,以前平日里村民去河边洗涮衣服和拖把,天热了也下河去游泳,一般临河的都会有这个习惯吧,毕竟守着河不用它也照样流,所以不用白不用。说来也奇怪,河里的水看起来不是很干净,但是洗衣服却是洗的很干净,用村人的话就是,洗出来很漂,远比家里面洗的干净。



    为了让村民去河边正常洗衣而又不至于翻越高速路,于是在奶奶庙的前面挖一个桥洞。河边盛产河沙,十分有名,以前十里八乡的盖房子用的都是这里的河沙,后来由于成本问题就渐渐的用河南的河沙了。在河边挖桥洞挖出来的不是土而是沙子。村人纷纷赶着自家的驴儿车或是开着农用车手扶拖拉机来拉沙子,以备自家后续盖房子所用。



    而村民在拉回沙子之后在翻沙晒沙的时候,发现了许多已经锈蚀不堪的枪头,小箭头。那时没多想,现在细细回味,有许多有意思的乡间传闻。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乡间邻里有许多关于隋唐时期的传说,单雄信的聚贤庄在此地,秦叔宝也在此地卖的黄骠马。据此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罗成洞,据说是罗成的衣冠冢。演义中罗成被困流沙地乱箭穿心而亡,尸体被流沙吞没,人们找不到他的尸首只能置衣冠冢于此。村中的代代有此传说,小时候天黑了不舍得开灯,便坐在院中,伴着漫天的繁星,听老人访古。村边河流也有别名叫流沙河,从以前村人在河中淘沙经常淘出许多稀奇古怪的玩意。联系演义中所说的罗成于流沙之地被伏而亡,与部下一同沉入流沙之中。如果随着河中暗流,流经沿途并慢慢沉积于周边,千百年间积沙成陆,河流渐渐改道一旁。这样子村中因修路挖沙所挖出的古兵刃便有可能是千百年前那场战役所遗留在世间的唯一痕迹了。



    演义终究是演义,罗成此人是否真正存在还有待怀疑,那关于罗成之死的那场战役也就有待怀疑了。但锈迹斑斑的古兵刃却是真实不虚的,有可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别的将领率领着兵马于此地进行了一场殊死之战,最终胜利者活着离去,而失败者带着不甘长眠于此。无论当年的胜者亦或是败者,都做了古。或许是历史留了名的人物,也有可能是史中无名。关于这场大战可能历史并没有记录,有的话估么着也仅仅存在于县志或地方野史杂谈中的寥寥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