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酒仙
字体: 16 + -

第四章 潘家十三堡

    我奶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这一生过得也蛮苦的。因为爷爷死的早,她一个人在以前那个贫苦的年代,拉扯两个孩子,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她没什么愿望,唯一的念头就是让我爹和老叔娶上媳妇,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这就够了。



    她特别恨我爷爷,她临死的时候还对我娘说过,小云,把我自己葬在一个地儿,让我离你那死老公公远点。



    我娘当然不会听她的话,还是把她跟我爷爷合葬在了一起。



    我琢磨着,我奶奶说的也是气话,她就是怨恨我爷爷走的太早,把两个孩子扔给我奶奶,自己享福去了。



    按我奶奶的话来讲,她就是被我爷爷给骗来老潘家的。



    我爷爷长的特别精神,大高个,可以说是个美男子。他多才多艺,本身是个手艺人,会做木匠活,而且还拉的一手精湛的二路,还会吹唢呐。就是放到现在,也可以说是个帅气十足的小鲜肉。



    所以他经常跟着村里的唢呐队在附近的十里八村拉队伍跳秧歌,虽然赚不了几个钱,但是因为爱好这个,不赚钱也能图个乐呵。



    有一次他去隔壁村吹唢呐,我爷爷一眼就相中跳秧歌的一个姑娘。那姑娘浓眉大眼,身段苗条。我爷爷心里琢磨,自己要是能把她给娶回家,那我这辈子可就有福了。



    我爷爷当时就心动了,调子都吹错了,自己也浑然不知。



    吹完唢呐,散场的时候,我爷爷追上那个姑娘,对她说:“你想放洋枪不?”



    我爷爷嘴里的洋枪,其实就是匣子枪,学名毛瑟枪。



    我奶奶一听吓坏了,不理我爷爷转身就跑了。



    我爷爷也是,根本都不懂套路,跟女生搭讪,上来就问人玩枪不,人家不害怕才怪。



    但是我爷爷没那么轻易放弃,死缠烂打,隔三差五的就来我奶奶他们村吹唢呐。时间久了,两个人也就慢慢成了。



    后来两个人洞房那晚,我奶奶在被窝里抹着眼泪问:“你不是说你家富裕么,怎么就一间破土房呢,马呢,牛呢?我怎么连个毛都没看见啊?”



    我爷爷嘿嘿一笑,对我奶奶说:“马跟牛都出去吃草去了,说不准哪天就回来了。有人在不就行么,早晚都会有的。”



    那个时候,家里没钱,是真的不好娶媳妇,所以打光棍的人特别多,虽然现在也是一样,唉。



    那个时候,没钱要想娶媳妇,就只能靠一个字:骗



    有这么个故事;当时我奶奶村有个村花,她爹是教书先生,是前清的秀才,正准备考举人呢,袁世凯领着孙,中山进京了,所以这老秀才就在家里做了个教书先生,也过得逍遥自在,取了个婆姨,生了个貌美如花的姑娘。



    那姑娘,身段瘦长,柳叶弯眉,一点朱唇,生的楚楚可怜,一点都不像庄稼地里的人儿。



    可这自身条件一优秀吧,就爱眼光高,平常人家的的小伙子,人家根本看不上,瞧不上眼而,所以就迟迟没找婆家。



    忽然有一天,一个挺有名头的媒婆去到她家,跟这老秀才提亲,说是有个县令的儿子,找媳妇来了,相中你家姑娘了。这媒婆胡天胡地的一顿说,把这老秀才说的心花怒放的,这姑娘也是怦然心动,这要是嫁给县令的儿子,以后不就妥了?飞上枝头变凤凰了。



    一拍脑门就同意了,马上签了字画了押,同意了这门亲事。



    可他们忘了,这都已经民国了,还哪来的县令?



    等到把姑娘送过去,看到一间破砖烂瓦的小土房,老秀才傻眼了,一进门,看到炕上正躺着一个又黑又矮的瘸子。



    那瘸子一看媳妇送过来了,从炕上趴下来,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爹!”



    这一声爹,直接把老秀才气的昏了过去。



    但是已经签字画押了,想反悔是不可能的了,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谁都改不了的了。



    醒来之后这老秀才哭的这个惨啊,他恨啊,恨自己糊涂,坑了自己的闺女。



    姑娘也泣不成声,安慰她爹:“爹,这都是姑娘的命,不怪你。”



    这老秀才活活哭瞎了眼睛,没过年就病死了。



    后来据说这姑娘生了个娃,也是瘸子,没过几年,她也病死了。



    种种事件,反应出当时社会的荒诞黑暗,以及人们的固执守旧。由此可见一斑。



    我爷爷是骗了我奶奶,但是有一件事儿,却是真的。



    在生了我爹的时候,我爷爷开心的不得了,跟我奶奶说,这得庆祝一下!



    我奶奶还在喂奶呢,一听我爷爷这么说,有些发蒙:“怎么个庆祝法?你们老潘家有啥传统啊?”



    “你等着瞧吧,等我奥”我爷爷推门出去了。



    连夜跑到后山,爬上一棵系着红布的老歪脖子树,从鸟窝底下拽出来一个红布包。



    拿回家,爬上炕,捂捂手,从怀里掏出这个红布包,对我奶奶说,你看这是啥?



    我奶奶一扯红布包,吓得妈呀一声叫了出来,这红布里包的是把匣子枪!!



    我奶奶吓得赶紧用尿布把枪盖住,问我爷:“你在哪整的!你不要命了是咋的!”



    我爷爷没理她,拿了个碗摆在炕头,连干三碗白酒。抹抹嘴,拎着枪就出去了。



    “碰!碰!碰!”



    屋外传来三声枪响。



    给我奶奶吓得抱着我爹连夜回了娘家,说我爷爷是土匪头子,她不回去了。



    后来我爷爷去她家,跟我奶奶解释了这枪的来历,我奶奶才跟我爷爷回家,



    这里以前叫潘家堡。



    以前的老潘家,还真是胡子出身。前人们在这安家,建了十三个炮楼,所以又叫十三堡。



    当时正是军阀混战,袁世凯刚死没多久,世道正是乱的时候。靠天靠地的农民活不下去,有的胆子大的,就占山截道,当起了胡子。



    当时东北这边胡子特别多,几乎隔几个山头就有一股胡子。有的老百姓,经常被抢。辛辛苦苦一年收成,没等自己吃呢,就被胡子抢走了,你要是敢藏东西,那心狠手辣的胡子就要杀你孩子,草你媳妇。



    有的被逼的走投无路,只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自己也拉起杆子,跟他们对着干。



    但是这些被逼无奈的人,却往往不会主动去抢别人。他们要的只是保护自己老婆孩子,保证自己一年的收成不被人抢走,仅此而已。



    潘家堡子就是这种胡子。



    当时潘家堡子势力强大,人丁兴旺。堡子里百十来号人,有同族的,也有异性的,因为知道潘家堡子虽说是胡子,但是不害人,谁来都能给口饭吃,所以好多无家可归的人都选择来这里栖身,在这干活,吃口白饭,为的就是能不饿肚子,活下去。



    所以逐渐的,潘家十三堡,在这方圆百里就是势力最大的胡子。



    当时可以说是富的流油了,潘家堡有自己的磨坊,有自己的油坊,吃喝自给自足,马牛成群。



    过年用大缸装饺子,饺子都没有素馅,都是猪肉,狍子肉的;要是有老潘家的本姓人娶媳妇儿,宴席连摆八天,不放鞭炮,放匣枪,遍地的金筒子。



    小孩子过年要放鞭炮,那鞭炮都是用簸箕装的,一放就是一簸箕。



    还有各种‘神豪’事件,数不胜数。



    老潘家在那个年代兴旺到了极点,可物极必反。



    历史在不断地推动,后来慢慢的,因为某种不可抗因素,十三堡的潘家人分成了两支,一支往北去了,据说是去了黑龙江那边,另一支则还留在了这里,再也不做胡子了,只是务农。



    诺大的家业,传到我爷爷这辈,就剩这把匣子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