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震四方
字体: 16 + -

第十八章 (正文)入文院 童生重考(一)

    转眼一周已尽,已经到了科举重考的时候。这一天,重考的儒生有条不紊的走入考试的地点——文院。

    文院正门之后的广场十分宽阔,萧运稍稍抬头,就见近处的天空已是蔚蓝无云——这两天本是阴雨连绵。文院头这片蓝天却呈不规则的圆形,圆形之外乌云密布,依旧在下雨,仿佛有一种恢宏的伟力驱散附近的乌云,保证考试顺利。

    等两千名考生全都进入文院之后,一起走到圣庙前,考生两侧站着士兵衙役,前面是本地官员,众人最前面是江南州主、州文院院君、国文院学正共三位州试考官。

    在圣元大陆上,“文院”是极为重要的体系,和军方、文官并称各国三大体系,负责教化万民,负责科举,也是各地最好的学校,一旦人族同强大的龙族或灵族进行交战,文院的师生便会赶赴战场——这就是之前签生台上的白衣考官为何会招募人员前往被龙族围攻的吴国了。

    在县级或府级,院君地位大都略次于县令或知府,但在各州,州院君论官位和州牧等同,论文位往往超出,整体地位也超过州牧。就以江南城为例——江南院君地位是大于江南州牧的。

    文院又称“学宫”,掌管学宫的必然是各国内阁四相之一的“文相”,又称“代夫子”,因为有资格称“夫子”的只有孔子一人,乃天下师。

    所有文院学宫的真正掌管者只有孔子一人,院君也好,文相也罢,不过是代孔子管理文院学宫——圣院则更是如此,完全是由圣道世家传承与掌控,规范着各国和人族的矛盾以及在关键时刻挽救人族于危难之中,就拿十年前的龙族圣龙“荒”攻打吴国,文院对于“荒”毫无办法,便是由圣院中赵家亚圣赵正道前去援助,才稳定了局势并且斩掉了“荒”。

    而相对于文人而言。文院是圣人讲经之地,而各衙门只是国君朝廷的一部分,在许多读书人心里,文院地位更高。

    三位考官之前立着一座半人高的青铜色香炉,三支粗大的檀香正冒着青烟,传出阵阵熏香。

    青铜香炉之前是圣庙,红墙黑檐,朱门赤柱。

    最里面有一尊孔子立像,孔子立像之下是较小的六位亚圣立像,分别是周文王、孟子、荀子、曾子、子思子和颜子。

    在两位亚圣立像下,则竖立着几十位半圣的圣牌。

    萧远诧异地看着圣庙,他可以清晰地感应到这座建筑散发着一种实质但无形的力量,有山岳之威,碧海之阔,而且似乎自己可以直接吸收!

    “那恐怕就是圣庙蕴含的圣位才气,也是驱散乌云的力量。”萧远暗想。

    州君高喊:“拜圣人!”

    所有人弯腰行礼参拜。

    州院君高喊:“拜亚圣!”

    众人再鞠躬。

    “拜圣人!”国学正高喊。

    众人第三拜。

    接着县院君诵读《祭列圣文》,

    萧远记忆里有这篇文章,原为半圣董仲舒所作,文中列出每一位列圣的名字和一句概括,董仲舒去世后由孔子的嫡系后代“衍圣公”添加。

    接着,国文院学正宣读考场规矩。

    最后,州君宣布开考,众考生在衙役的带领下根据自己考牌的号码步入考房。

    方运仔细看了一眼自己的考牌,上面写着“天甲辰三”,然后背着书箱慢慢寻找。

    考房是一排排连在一起的黑色小屋子,每两排之间的道路足够两辆马车并行。

    考房坐北朝南,屋高不足一丈,萧远如果进入里面平伸两臂就能碰到东西两面的墙壁,非常狭窄。

    里面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马桶,桌子上有个盛着清水的笔洗,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萧远找到自己的考房,站在门口看了看,从坐下开始,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一旦离开考房就视为考试结束,不可重新进入考房。

    萧远不由得紧握双拳,慢慢走进考房。

    “我一定可以!”萧远在心中坚定地说,想到自己的准备,萧远也就放下了一口气。却突然说道:“恐怕什么时候考试都没有这次紧张了吧。”

    萧远静静地坐着,抬起头看向天空,由于被屋檐挡着,只能看到小半个太阳。

    文院内的阳光变得格外柔和,方运哪怕直视太阳也没有任何不适。

    方运想起圣庙的那圣道才气气息,又不由得想起那使得吴江江裂的才气之剑,心中对这种神秘的力量更加渴望。

    东面传来马车声,越来越近。

    不多时,一辆马车缓缓出现在考房前,一道青衣人从马车上拿出一叠微黄的纸递过来。

    萧远站起来,双手接过试卷,颔首说道:“谢谢。”

    那送卷人微微点了一下头,看了一眼方运,继续架着马车,给下一个考生发卷。

    方运把试卷放在桌子坐下,看着既熟悉又陌生的试卷,露出古怪的苦笑。

    “哪怕到了异界也摆脱不了考试,前生就是学霸,不知此生不会继续做那中国第一人。”

    萧远心里想着,嘴角微微一笑,没有立即动笔,而是先翻看试卷。

    他曾看过一个故事,也给当年北大的学生亲自试验过,有一些人参加考试,试题非常多,可只考十分钟,不可能答得完,还多人急忙开始答题,希望尽量多写一些。

    但是,试卷的最后一道题却写着:只答最后一道题。

    哪怕是北大的才子,全班三十二人也有五人得了零分。

    于是萧远每次考试都会检查一下各张试卷,不是看最后一道题,而是仔细看有没有破损错漏。

    有一次前世,在期末考试时萧远便发现第二张试卷有问题,提前让老师换了,如果等答完第一张卷再换,会耽误不少时间。

    有了一次甜头,萧远就养成了习惯。

    试卷比萧远以前考试的试卷大了不少,共有五十页,三十页上印着考题,另外二十张是空白,若前面的考题试卷出了问题,考生可手动重新抄写整张试卷。

    纸张和印刷质量极好,泛着黄色的纸丝毫不比后地球水平差,萧远毫不奇怪,这可是才气的世界,如果在笔墨纸砚印刷等基础方面落后,早就被那狂暴的龙族和嗜血的灵族消灭掉了。

    方运粗粗看完,有了大概。

    试卷前三张是考部分列圣的生平或事迹,尤其是那种圣人历经磨难的事迹,其中圣人孔子和六位亚圣必考,看似简单,但答案必须是列圣经典中的文字,不能用自己的话回答,否则就不是请圣言。

    再三张是考列圣的诗词歌赋。

    其后十五张是各出一句话,然后填上前面或后面的原文。

    最后的九张全都是默写大段甚至整章的列圣著作。

    萧远轻声一叹。

    以前那个萧远记忆力很一般,加上背诵的内容大多与考试内容不符。并且在镇南将军府十年常住,虽然镇南将军府中也有专门的私塾老师,但是根本就不在和重视他。所以说中限制了他的思维。如果不出意外,那个萧远很难考中童生。

    萧远想着心事,默默回忆着前世自己对国学经典的记忆和理解,便心中大局已定,暗道:“萧兄,就让我帮你实现你的愿望吧。”然后就把笔墨纸砚等物拿到桌子上。

    别的中规中矩——(萧远发现那支银龙笔太过于引人瞩目,就收了起来),唯独用来压纸的两条镇纸比较奇特,别人的镇纸都是特制雕刻的玉石、金属、奇木,而他的镇纸只是一个黑色的如同石头一般的东西——这个是魏建树给他的。

    魏建树不愧是魏国栋梁,连考题标准和内容都能猜的个八九不离十,萧远回想了魏建树说对他的谈话。

    萧远铺好第一张试卷,用镇纸压在页面上端,看了眼第一题,就把水倒入砚台中,手持长条状墨锭慢慢研磨。

    萧远一面思考一面研墨,可对第一题毫无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