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圣胜佛
字体: 16 + -

第十四章 陛下,我不会让你再孤家寡人

    mon aug 24 13:00:00 cst 2015

    钟雅南听到老夫子说皇帝后面成了被人侮辱的对象,感觉到不可思议,急忙得询问夫子,“夫子,怎么会这样?陛下后面没有再重组中央禁军了吗?”因为他不愿意相信事件会朝这样的局面发生,他好希望皇帝陛下可以成功,重现书上所描写得盛世大唐,他迫不及待得想知道后面还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官榜上会说宦官扰乱内政,要晋王李克用进京主持,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是如何成为了晋王,这其中有太多的东西,他好想知道。

    听到钟雅南的询问,老夫子并未开口,只是不断得在那摇头叹气。不知道是不是他不知道这件事的形成,还是他不愿提。过了一会,老夫子终于开口了:“刚刚不是说皇帝陛下受人侮辱嘛,此事还是得从头说起。”老夫子喝了口茶,继续向钟雅南讲述着。

    陛下在面对两大削藩战役失败后,心中非常懊恼自己的决定,从而导致判断失误,责怪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听群臣的意见;同时也很沮丧自己即位后所做的削藩努力通通付之东流;伤心自己组建的禁军在这一战中损失殆尽;在后悔这些的同时,陛下也在恐惧李克用,怕他会用以武力相威胁。为了平息李克用的怒火,陛下又做出了一件非常痛心的决定,就是罢免了当初全部赞成出兵的官员,以向李克用表诚心。

    西川之役与河东之役,是陛下即位后进行的两次削藩战争,但是结果却与当初设想的大相径庭:西川之役虽然最终消灭了田令孜,但是却最终彻底失去了西川,让王建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河东之役虽然确实削弱了李克用,但是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中央禁军折损大半。而此时的朱温则坐收渔翁之利,助讨本身就提高了他的声望,他就此借这股声望大量的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势力。

    这两次失败使陛下的威望损失殆尽,逐渐沦落为诸侯们随意侮辱的对象。讨伐李克用的失败结局,使得藩镇对朝廷更加藐视和无理,而其中典型的就是最直接和最可怕的对手——李茂贞。此时的李茂贞已经加封为陇西郡王,势力有了大的发展,他开始对朝政关心起来,有了当皇帝的意思。一些大臣认为他指手画脚,眼中没有君主,便对他加以斥责。李茂贞不肯服软,立即修书一封反击。朝中也有一些大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也和李茂贞联合,对抗其他大臣,这使李茂贞更加骄横,言语当中经常有不恭敬之词。

    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七月李茂贞在一封写给陛下的信中嘲笑朝廷的软弱态度,信的结尾就是现在天下文人所唾弃的名言,“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陛下看完后勃然暴怒,便招宰相杜让能大人商议如何惩罚李茂贞,杜让能大人却进谏道:“陛下初登大宝,国难未平,茂贞近在国门,不宜与他构怨,万一不克,后悔难追。”陛下破口大骂杜让能大人:“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这正志士愤痛的时候,朕不能坐视陵夷,卿但为朕调兵输饷,朕自委诸王用兵,成败与卿无干。”宰相杜让能大人还是未能说服陛下,最终战争还是打响了,但结局还是以朝廷的军队失败告终。李茂贞打了胜仗,便马上领兵进军长安问罪。处于尴尬的陛下,此时上下两难。见到陛下如此尴尬,忠心的宰相杜让能大人站了出来,用自己的性命为陛下化解了一难。从此以后,大臣们也和陛下走的越来越远了。

    乾宁二年(895年),李茂贞又指使宦官们杀死了另一个宰相崔绍纬大人,崔绍纬大人死后,李茂贞便再次移师长安,陛下只能被迫逃往河东去寻求李克用的庇护。而走到半路上,却被李茂贞的盟友,华州刺史韩建追上,韩建恐吓陛下说:“车驾渡河,无复还期。”挟持陛下于乾宁三年(896年)七月十七抵达华州,吾皇乃堂堂一国之君就这样被奸臣幽禁了将近三年,这期间皇室宗亲覃王(嗣周),延王(戒丕),通王(滋),沂王(禋),彭王(惕),丹王(允),及韶王、陈王、韩王、济王、睦王等十一人被杀,直到乾宁五年(898年)才结束屠杀皇室宗亲。

    同年,朱温占据了东都洛阳,使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导致了让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建立暂时的联盟,他们决定宁可让陛下回到长安,也不能让他落到朱温手里。于是陛下在乾宁五年的八月回到长安,同时宣布改元“光化”,以资庆祝。并追封李茂贞为岐王,封韩建为许国公,封李克用为晋王。

    陛下一回到长安,宦官和官僚们之间的旧有矛盾又引起了另一场危机。以中尉刘季述为首的宦官垂死挣扎,进行最后的抗争,他们策划废黜陛下,想拥立太子为新皇。光化三年(公元900年)也就是今年十一月,宦官们实现了他们的计划,将陛下关在了他最熟悉的少阳院,听说为了防止陛下逃跑,又熔铁浇在锁上,每日的饭食则从墙跟挖的小洞里送进去。

    “这就是陛下目前的情况,我们这些天下子民目前只能求助于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了。我们的丰州处于李克用的势力范围,所以你看到的官榜为什么会是向他求助。”老夫子讲完了这些,仿佛一下又老了很多,连拿起茶杯的力气都没了,就这样让茶杯在自己的手中脱落。

    钟雅南刚听完老夫子阐述的当今陛下前前后后的事迹,心情低落到谷底。看着地上破碎的茶杯,拳头握得紧紧。如果以前你问他为什么要读书考取功名,他可能会说那是他爹的心愿;而这一刻,他知道他为了什么而读书了。

    读万卷书,不是为了行万里路,而是为了辅佐君王;三千大好河山,百万天下黎民百姓,因君王无可奈何,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藩王数十野心勃勃,夜郎自大;朝臣数百无能为力,见风转舵;内奴上千不得安分,结私营党;我皇如何治理天下?忠臣无奈被害,朝野一片狼藉;藩镇抢土占地,地方战火不断;我大唐再不整治,将一去不返。

    陛下,您本想再造我大唐盛世,无奈何内忧外患,使您伟业无法实现,旧忠臣虽然一批一批得离去,但我相信,只要您坚持得住,后面会不断出现大批忠心爱国人士,为您赴汤蹈火,帮您完成您的心愿。我不知他人如何,但是陛下,我不会让你再孤家寡人了,等我。

    “夫子,你这有多少书?我是否可以随意查看,我一定要努力考得进士,辅佐吾皇。”钟雅南在这一刻从未对功名这么看重。

    …………

    一老一少就这样一直在凉亭里,相面而坐,一下午却再无发出一语。

    “咚~”、“咚~”、“咚~”!直到黄昏时,庭院外传来了三声幽深的钟声。这三声钟声也打破了这静止的场景。

    “雅南,我饿了,我们做饭去吧。”老夫子站了起来对钟雅南说道,而后就向厨房走去。

    钟雅南听到夫子的叫唤声,连忙跟了过去。

    “雅南,你真的想入朝为官?如今这时代,文不如武,武功里出政权,夫子我怕害了你,所以如果你真想入朝为官可以考虑往军人去发展,有了兵权才有话语权。老夫子一边掏米一边对正在生火的钟雅南说道,经过一下午的政治讨论,他是越来越喜欢这个小少年了,年纪虽小,但是忠肝可照日月。

    钟雅南头也没回的,继续生着他的火。“子曾有云: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武能得天下,但得不了民心,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得人心得天下,一时虽快,但是来也快去也快。”钟雅南十分坚定自己的想法。

    老夫子听到这话,心口重重得颤抖着,心想着:是啊,孔老夫子早说过了,但是我们这些做为人臣的做法,哎,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不如一个小孩子看得透,妄读圣贤书啊!

    “对了,夫子,刚刚为什么会有钟声?哪里传来的。”钟雅南生好火后,突然冒出一句。

    “额~你不知道?我们学堂旁边就是开元寺,你来的时候没看到吗?”

    “没有看到。”

    “来,看见哪个塔了吗,这个塔就是开元寺的佛塔。”老夫子牵着钟雅南来到门口,指了指方向,告诉他开元寺在哪。

    “看见了,夫子,等下我们吃好饭了,一起去开元寺好吗,我想为陛下求平安。”钟雅南抬头看着老夫子问道。

    “嗯,好。但是今天不行了,开元寺现在已经关门了,我们明天完课了再去。”老夫子看着这一双真诚的眼睛,不愿拒绝他,哪怕他已经去求上千次了,他早知道根本无用,但是他还是愿意满足眼前这个爱国爱君的少年一个小小心愿。

    吃完了晚饭,两人简单得收拾下,就各自回房间了,挑灯夜读。

    钟雅南读了会书,就坐不住了,因为他不知道陛下还可以坚持多久,心里十分的不安,我好怕,有可能陛下晚上就会被宦官刘季述给杀害了。虽然我不信神、不信佛,但是为了陛下,我愿意求神求佛。想着想着,越来越坐立不安,他下床了。

    打开房门,来到庭院,看着佛塔,他出门去了。到了开元寺果然寺门已经紧紧得关闭了。

    敲了会门,并有任何的反应,他正准备离开,这时寺门开了,传来一道声音:“施主且慢,方丈说晚上酉时会有一少年登门拜访喊我等弟子在这等候,已经等候您多时了。”

    钟雅南听了出家人的话,感到不可思议:“方丈知道我晚上会来?”

    “是的,请随我来。”开门的僧人出门摆了个请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