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清
字体: 16 + -

第1**章 【光绪的思虑】

光绪皇帝将案前的报纸捏起来,对才进宫的翁同龢道:“翁师傅读这张报纸没有?”在自己的老师面前,光绪皇帝没有过多的做作。

翁同龢很小心地接过已经翻皱了的报纸,从上到下扫了一眼,说道:“皇上,老臣已通读了一遍。”

“依翁师傅看,我们大清与日倭能否真的在近期内开战?”光绪双眼热切地看着翁同龢。

“回皇上,依老臣看,短期内能不能打起来不是由我大清国和日倭国决定的。”

光绪不解地问道:“哦。不是我们双方决定,难道是泰西列强来决定?”

“回皇上,也不是由泰西列强.来决定。决定这场战争什么时候打起来的是朝鲜。”

“他们?蕞尔小国能决定二大国之战事?”

翁老头说道:“与我大清比,日倭乃.弱国尔,并不敢当真与大清兵戈相见。更不敢直接登陆我大清国土与我天朝大军直面相博。然日酋奋起之心不死,又必与我大清相战。正如该报之前所言,日倭早已不甘心蜗居那块贫瘠的荒岛,惟有击败我大清才能登陆西岸,才能占领我大清肥沃之地,……”

光绪有点不耐翁同龢的话,皱.了一下眉头,打断翁老头的话道:“翁师傅,您这话不矛盾吗?他们既然不敢与我大清兵戈相见,又何来想击败我大清的妄想?再说这与朝鲜有何关系?”

“正因为他们不敢直接进攻我大清,又必须进攻我.大清,所以其战争只能是在朝鲜开打。”

“朝鲜将成为交战之地,朕已知晓。朕问的是为何朝.鲜能定我们在短期内发起战争。”

“皇上是否还记得朝鲜甲申之乱?”

光绪不知道这老头为什么扯那么远,但还是点.了点头,说道:“朕记得。那次是倭人乘我大清与法兰西在云南、安南激战之际发起政变。亏了袁慰亭当机立断怒斥长官率四哨官兵驱逐倭兵,力保朝鲜国王不失,保住了我大清这个属国,免除了我龙兴之地的威胁。”

朝鲜甲申政变.发生在九年前(1884年12月),日本驻朝鲜公使竹添进一郎率日本兵劫持朝鲜国王屠杀亲中的朝鲜官员。在竹添进一郎的逼迫下,国王很快颁布了新政纲领,任命了新的官员,英国美国等西方列强的使节晋见了国王。视大清在朝鲜的军事力量如无物。

就在众人都以为朝鲜大局已定的时候,常驻朝鲜的小小四品同知袁世凯力劝自己的顶头上司吴兆有、张光前出兵平叛。吴、张二人当时都是一品、二品大员,他们坚持以等待国内命令不挑起战事为理由力阻袁世凯出兵。袁世凯最后以一句“……如果因为挑起争端获罪,由我一个人承当,决不牵累诸位”勉强说服他们,率仅仅四哨人马(每哨一百人)与占据朝鲜王宫的日本人和朝鲜卫兵开战。经过一番血战,赶跑了盘踞王宫的竹添进一郎,从日本兵手里抢出了朝鲜国王,从而使朝鲜没有落入日本人之手。

翁同龢苦笑了一下,说道:“袁慰亭战事取胜,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记得少荃在事发九天之后下发了一道‘目前办法,以定乱为主,切勿与日人生衅’的密令。哎,当时电报不能直达汉城,有什么指令须先得用电报发到旅顺口,再用兵舰送递汉城,实在是误事之极。”

少荃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字。

光绪明白翁老头说这话明里是感叹通信的不畅,实际是告李鸿章一状,说他对日消极。但此时光绪不想听这些,只想听到自己关心的答案。他心里甚至有点厌烦这个说话哆嗦的老头了。

翁老头自然知道光绪此时的心情不佳,但他就是想卖一个关子,就是想让光绪的印象更深刻。他接着说道:“战事是胜利了,但我们大清在这事的最后处理上却大大的失败了。可以说我们是大胜而败,而日本人是大败而胜,这个甲申政变给大清和日本之间的战事埋下了一个伏笔。日本人也有了一个引我们上钩的诱饵,可悲的是我们大清不得不上钩。而且他们随时可以利用这个来开启战事。”

光绪很不认同这个啰嗦老头的话,问道:“此话怎讲?翁师傅以前怎么不说?”

翁老头拱了一下手,说道:“老臣也是看了《风雨报》才知道日倭的狼子野心的。皇上,请听老臣详说。”

光绪脸上的神色稍缓。

翁同龢说道:“甲申政变之后,日本先和朝鲜签订了一个《汉城条约》,明确规定朝鲜以国书向日道歉、赔款、缉凶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日本有权增加在汉城的驻军。不久之后,日本又和我大清谈判,对付开出的条件是:清军撤出朝鲜、惩处参与事变的清军将领、抚恤事变中日方商民。此事错在日方,我方谈判使者据理力争,此三条迟迟没有谈成。但少荃担心谈判破裂引发战争,故建议朝廷‘议处营官、赔恤难民两层,纵不能悉如所请,须求酌允其一,捭得转场而固和局’,并说‘日人最贪小利,……即使加恩优恤,谅不过数万元’。谈判的最后结果是我方答应对日方商民‘酌加抚恤’。”

这事光绪自然知道,他问道:“这是朝廷诸公商议而定,难道有什么问题?”

翁同龢叹了一口气,说道:“朝廷诸公不清楚万国公法,自然不如少荃明白其中的诀窍。我方所出的银子‘谅不过数万’这话不错,我大清也确实不在乎这点点小钱。可是,这不过数万的钱赔偿出去就让泰西列强以为袁慰亭平叛之事是错的,表示我大清在向日本人道歉。”

光绪大声说道:“岂有此理!我方出钱不是为了早日解决双方之纠缠,早日恢复朝鲜的安宁吗,好心难道错了?泰西人可恶之极!”

翁同龢见光绪发怒,越发平静地说道:“因为我方已经认输,谈判也就顺利起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时少荃的心情很好,在与日酋伊藤博文共进午餐时,说了下面的话:‘……,吾知贵国尚无侵占朝鲜之意,以后若有此事,我大清必派兵争战。若是大清有侵占朝鲜之事,日本亦可派兵争战。若他国有侵占朝鲜之事,清日两国全都应当派兵救护。因为朝鲜关系清日两国,是紧要的藩篱,不得不加以顾虑。目前无事,姑且讨论撤兵即可’。日酋大喜,实在没想到在这个时候还等获得一份大礼,能够取得在出兵朝鲜问题上达到与大清平起平坐的资格,而且享有了出兵朝鲜的主动权。可以说,当《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我们大清就将在朝鲜的一半权力拱手送与了日人。”

光绪完全傻了。作为一个皇帝特别是一个志大才疏的皇帝,他哪里会知道这么多细节?哪里会去查看李鸿章在吃饭时与别人的闲谈。

他也完全明白了翁同龢的话。过了好久,他才说道:“翁师傅是说只要朝鲜内乱一起,我大清就要与日本交战?”

“是的。日本就会借口他们的藩篱受到威胁而出兵。为了我们龙兴之地不受威胁我方相应地也必然出兵,清日二国战事的爆发时间就由朝鲜来决定,我们大清只能被动应付。除非我们不要朝鲜,放任日本兵在鸭绿江边虎视眈眈我大清的龙兴之地。”

光绪大怒:“不可能!我泱泱大国岂能坐视自己的属国落入他人之手?休想!”

翁同龢马上接口道:“所以我们大清应该早做准备,早日做好战争的准备。”

光绪犹豫地问道:“朝鲜只是一些狂妄之徒在小大小闹,难道真的会酿成滔天大火?万一我们大张旗鼓地与日本打仗,而日人没有准备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出兵,我们是不是也要大打出手?会不会又引来泰西列强的抗议?”

翁同龢回答道:“做好打仗的准备并非现在就陈兵于边境,我们可以从整顿内部入手,提高我大清军队的战斗力入手,这样泰西列强自然没有借口干涉。皇上,要将乾坤握于一手,皇上一定要做一件大事给某些人看看,要让天下人明白皇上才是天下共主,才能杜绝一些人的疑虑啊。”

未等光绪思考清楚,翁老头又说道:“老臣恳请皇上下旨严查军中作jian犯科、懈怠训练、贪污走私之人,严查糜烂国帑多年无果之人,如日人一样将有限的财税集中起来由皇上掌握。只有这样,我们大清才能与日本一战,才能不会如《风雨报》所言大清必败。此大清振兴之机,此皇上立威之机,乾坤扭转在此一举!”

说到这里,翁同龢往下一跪,大声道:“皇上!请当机立断!

听了翁同龢慷慨激昂的话,看着跪在面前不断磕头的老头,光绪刚开始发热的头脑一下冷静下来,背上甚至出了一层毛毛冷汗。眼睛从翁同龢的身上移开,看着幽暗的大殿上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心道:翁老头,您这话扫落的人太多了。不但扫了位高权重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扫了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扫了那个万万人之上的老妖婆啊。得罪这么多人,我还想不想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