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10章端午绣球,第11章节日高歌
首日、首战后,一连几日,相对比较平静。
美国侵略者全然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坏了,他们不敢再贸然行动,肆无忌惮地轰炸了。只是偶尔派几架侦察机和战斗机,超低空飞来飞去,神出鬼没,偷偷摸摸,骚扰一气,便赶紧逃之夭夭。
利用这个战斗的间隙,部队抓紧时间休整。转眼之间,到了“端午节”,炊事班的同志们开始忙碌了起来。为了让大家过好这个战场上的“端午节”,司务长鲁平早在几天前,就开始了盘算。他的计划是:节日晚上,让大家吃上一顿地道川味的“六菜一汤”,还要有啤酒,江米粽子;晚上还安排了“晚会”,这顿饭要和晚会同时进行,边吃边演边看,热热闹闹的过一个“端午节”。
“端午节”头天的一大早,鲁平就给他的部下“发令”:“今天,我们要把明天晚餐的东西全准备好。备好了材料,明天就等着上厨烹炒了。听我的安排,小孙和小李,你们制定一下菜谱,小赵,你去越南老乡那里买些江米、大枣。”
“我们干些什么呢?”一个银铃般的声音飘过来。大家回头一看,是金花和银菊,她们知道炊事班人手肯定不够,就来帮厨了,正站在门外。一看到她们,炊事班的战友们,甭提多高兴了!连连鼓掌表示欢迎!两姐妹立刻就成了司务长的左膀右臂。司务长让金花布置晚会会场,安排程序,当主持人;银菊主动提出和小赵一起,去购买江米。一切安排妥当后,大家分头忙碌了起来。
再说小赵和银菊,向阵地不远的一个小山村走去。这个小山村,紧靠701#高地,座落于“七夕河”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谅山地区的一个避暑山庄。他俩边走,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色。
“银菊,到战场来,你不害怕吗?这可不是女孩呆的地方?”
“不怕,有你们在,我怕啥?再说这正是我的工作呢。”银菊不敢示弱地说道。“小赵,听说那天往阵地上送饺子,其中就有你一个,能给我具体再讲讲吗?”
“有什么好讲的,那也是我的工作。”小赵微笑着,反唇相击。
“你当时不害怕吗?飞机就在你的脑袋上面?”
“没害怕,就想着怎样骗过敌人,怎样赶快到达阵地。”
小赵本不想细讲,可银菊哪肯罢休,非要小赵祥祥细细的道来。她拿出了记者特有的“采访魔法”,三句两句就撬开了小赵的嘴巴。最后,小赵乖乖的,把那天发生的事情如实地招了出来。小赵一边讲,银菊一边听,一边问,还一边记。他俩边走,边讲,一个讲的是那样的投入,一个听的是那样的入神;听着,讲着,问着,记着,,,一种对英雄的敬意,在银菊的心中油然而生。
边走边聊,不知不觉的来到了“七夕河”边的小村庄,从老乡那里买好了东西。小赵背着江米,银菊拎着大枣,就往回返。
回来的路上,两人像老朋友一样,越谈越想谈,越谈越投机。从小时候的理想,到现在的状况,谈的是那样的投机,又是那样的和谐,不知不觉地便回到了阵地,两人好像都没说够,大有相见恨晚的遗憾。这时的银菊,心中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小赵哪里知道,为了搞好这次采访,23岁的银菊,早就把他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小赵今年25岁,家在天津,是个超期服役的老战士了。1964年全军“大比武”时,因为他做得一手好饭菜,被评为模范伙食兵。他做的饭菜好吃,到了他复原时,从领导到战士都不愿意叫他走,他就留了下来。从心里讲,他也不愿走。他从小到大,一直想当英雄。当兵后,让他干炊事兵,他知道上不了前线了,可一直也不死心。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成为伙食标兵。还一直想有朝一日上前线,当个“伙食兵英雄”。
由于他迟迟的不复员回家,这次又随部队开拔,也不知是凶是吉?家中那位谈了多年的女朋友,便不愿再无尽无休地等下去,就与他分了手。开始,他也很难过,后来一想,这样也好,不能志同道合,还不如就此分手。
上前线之前,小赵就顺顺利利地处理完了这件事,一身轻松的来到了前线。参战的第一天,他就用手中的锅碗瓢盆与美机作了一次精彩的周旋,真的成了一名“伙食兵英雄”,这让他好不高兴。
这天的晚上,银菊久久不能入睡,小赵的身影总在她的眼前出现:小赵,名东亮;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白不黑,生就一副儒生摸样,眉清目秀,眼神里又时常显出羞答答神采……作为一名记者,她被她所采访的对象深深地打动了。这名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从小到大都一直在崇拜着英雄。今天,活生生的英雄赵东亮出现在了自己眼前,还是自己的天津同乡,真是让她心动。银菊心想:”他,多么可敬!又多么可爱!”
第二天“端午节”,按照昨天定的菜谱,小赵拿出了自己的手艺,为大家烹制丰盛、美味的川菜。银菊则站在一旁给他当助手,看他熟练的摆弄着那些油盐酱醋,锅碗瓢盆。那些青菜、鱼,蛋、肉,经他重组,全变成了美味佳肴,她都看呆了,又惊又喜。不知是火烤,还是羞涩,银菊的脸上一片红仆仆,时隐时现,绚丽斑斓……
晚上六点之前,地地道道的“六菜一汤”川菜系列、江米粽子、青岛啤酒和晚会节目全部准备完毕。
当晚,在越南的谅山脚下,“七夕河”边,庆祝“端午节”的晚会和聚餐会,准时开始了……
就在第一个节目演出之前,银菊悄悄地塞给小赵一个纸条,上面是一趟秀丽的字体,写道:“小赵,可敬可爱的老乡,假定你不嫌弃,就做我的男朋友,好吗!”
我们的“伙食兵英雄”赵东亮,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战火纷飞的越南前线,年轻漂亮的女记者---银菊,向他抛出了战地“彩球”。
第十一章节日高歌
淡淡的月色,甜美的粽子,清爽的啤酒,伴着大家喜庆佳节的美好心情;在农历五月初五的晚上,在越南前线阵地,在战斗的间歇中,我们举办了“端午晚会”。
这个晚会,舞台是那样的简陋,节目是那样的短小精悍,既没有歌星,也没有笑星,更没有乐队,也没有指挥,也没有五颜六色的灯光布景,也没有著名的主持人,可是,它却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哪台晚会,能够比得上它;没有哪次晚会的歌声,像她那样动听。我和战友们的一曲曲高歌,一声声朗诵,一句句台词,时常在脑海里浮现;那雄壮有力的声音,那激昂奔放的旋律,那朗朗笑声,时常在我的耳边响起……
啤酒几杯过后,我们的节目主持人、战地记者金花亭亭玉立地站了起来,她用热情洋溢的声音宣布:“端午佳节文艺晚会,现在开始。”阵地上,立刻响起了暴风鄹雨般的热烈掌声。
她接着又说道:“第一个节目,由炮兵大队长靳刚石给大家讲一个美好的故事。”一听说讲故事,大家马上来了情绪。在难忘的六十年代,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娱乐项目,说书听故事就是最大的奢望。你想,大家能不高兴吗?顿时,又响起了一片掌声……
在掌声中,靳刚石大队长走上了舞台。说是舞台,也谈不上什么舞台设施,也就是一个稍高点的坡地。他穿着整洁的军装,威武中透着儒雅,来自四川的他,最爱读书,古今中外的故事、故事中的谋略他知道的真不少,大家都管他叫“诸葛亮”。
他顿了顿---他那原汁原味的四川嗓音,对大家说:“知道今天我讲什么故事吗?我今天给大家讲一讲‘端午节’的来历。”
“呀?什么,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还有来历?”一时间,战士们七言八语,议论纷纷。
“是的,端午节不但有来历,而且有一个不平常的来历,且听我仔仔细细地慢慢道来!”靳刚石耐人寻味地说道。
听到这,会场上顿时鸦雀无声般的寂静下来。
只看见靳队长那儒生般的模样大大方方,只听见他那似乎是在课堂讲课般的声音话语滔滔,他一板一眼地说道:“话说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秦王不怀好意的邀请楚怀王赴秦国议和。楚国对去还是不去,开始了争论。守旧派认为国君应该前去议和,以爱国诗人屈原为代表的革新派反对前去。两派在一些国事问题上,历来意见相悖,这本属正常。可守旧派,为了达到自己的卑鄙目的,却不惜花言巧语的讨好楚王,对屈原恶意污蔑造谣中伤,致使屈原的地位大大下降,由原来被楚王的器重,到鱼目混珠被楚王的渐渐疏远,直至冷落。在此期间,屈原想到:楚国将要被灭,倍感痛心,他奋笔疾书,写下了《离骚》、《天问》等流芳千古的不朽诗篇。
在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屈原不计前嫌,冒死进谏楚王,陈述前去议和的利害,楚王根本不听,反而将屈原赶出国都府临淄,流放他乡。之后,楚王按照守旧派的意见,如期赴秦国议和,可是他一到秦国,就被秦王囚禁了起来,这时的他才醒悟了过来。但却为时已晚,他后悔莫及,忧郁成疾,三年后病死在秦国。不久,秦国攻破楚国,占领了国都,楚国被彻底灭亡了。
流放中的屈原大夫,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怀着万分悲愤的心情,带着失国的痛苦,投入了波涛滚滚的箔萝江,那天就是阴历五月初五。江边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前来打捞他的尸体,打捞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找到,又怕江中的鱼虾伤害屈原的身体,就向江中投入了许多的粽子、鸡蛋和黄酒,祈求鱼虾吃这些东西,别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这就是我要讲的故事。”
战士们听着听着,都听的都入了迷,呆呆地看着眼前的一个个粽子,仿佛看到了那滚滚的滔滔江水,仿佛也看到了祖国人民对英雄的一片热爱之情;仿佛也看到了屈原对祖国人民的一片无限热爱之情。这里,仿佛不是在越南战场,而是在祖国的箔箩江边……
这时,支队政委王佳音站了起来,给靳刚石大队长到了一杯热水,接着大队长的话题继续说道:“大家知道了吃粽子的来历,更应该知道,屈原不仅是一个古代的伟大诗人,更是一个爱国的民族英雄。我们每一个战士,就要向屈原学习,做当代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用’援越抗美’的实际行动,来帮助越南打败侵略者,保卫这块土地,保卫我们的国家。”他的话音一落,战士们一片掌声,大家明白政委的意思,这是在鼓舞大家,激励大家的士气。
这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句:“政委和战地记者金花一起,给我们来个男女声合唱,好不好?”大家齐声叫好。
王政委高兴地说,“我们夫妻不但要给大家唱一个,晚会的最后,还要教唱大家一首我俩共同谱写的歌,你们说好不好?”
听到这亲切的话语,战士们别提多高兴了,大家齐声一起喊:“好!”,那声音震耳欲聋,直冲云霄!
王政委和金花一起,用他们家乡的陕北口音,唱了起来,他们唱的是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夫妻二人用纯正的陕北音唱的这首歌,陕北的味道浓极了,大家都被那优美的曲调所吸引,不由自主的打起了节拍,好像就在延安的窑洞前。
接着,又演了几个精彩的节目,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纷纷拿出了各自家乡的“绝活”。这些“绝活”,有快板书,有歌曲,有舞蹈,有口技,有独奏,有笑话,还有相声,双簧,大家简直是在领略一番祖国各地,大江南北的拿手好戏,真开心。
不知不觉,一轮明月升了起来,高高地挂在天空,洒下了一缕缕月光;星星也在天上一闪一闪的,好像也要来参加晚会;还好像是一群可爱的儿童,正被晚会的节目所吸引,瞪着他们一只只明亮的眼睛跃跃欲拭,仿佛要来参加似的。
夜更深了,月更圆了,战友们的情话更浓了。为了明天能够更精神百倍的战斗,晚会也该到了临结束的最后时刻了。这时候,王政委站了起来,拿起了自制的指挥棒,说:“现在,我教大家一首歌,歌的名字叫[让捷报飞向祖国]。”
原来,这是一首庆祝首日告捷,战士们自己谱曲自己填词,自己唱自己的歌,尽管它的作者不是那么专业,但它却赢得了指战员们的喜爱。大家跟着政委的指挥棒,满怀深情地唱了起来,浑厚的男声和眩在一起,使歌声是那样雄壮有力,它表达出了中国军人不取得胜利,决不还家的信心,歌中唱道:
英雄的阵地,英雄的山梁;
英雄的炮手,矗立在江边;
保卫好大桥,保卫好公路铁路运输线;
中国好儿郎,美名天下传。
六月十日那天,敌人前来侵犯;
九架敌机轰炸,妄想断我运输线。
简直岂有此理,岂容胡搅蛮缠!
一枚枚炮弹装进高射炮膛,一个个战士怒目向天,摩拳擦掌;
敌机胆敢挑衅,我们就叫它屁股冒烟,走向死亡;
说时迟,那时快,……
只听炮声隆隆在怒吼,只见火舌滚滚冲向蓝天;
九架敌机中弹起火,全部击落在阵地前。
今日端起酒杯,想起我的家园,
祖国与我同庆,待我高歌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