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归途
字体: 16 + -

引子

引子

在缅甸北部茂密的山林里,有一个叫于邦的村落,这里地处偏僻,环境恶劣,平时鲜有人踏及。村民们也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

在于邦北部数里,有一片当地人谈之色变的地域。那里树木稀少,土地黝黑,地势坑洼不平,传说,这里曾经是一片乱葬岗。

据村里的长者讲,70年前中国军队曾在此与日本人大战,死了很多人,死的人就都埋在那里,那片地为什么这么黑?就是因为下面埋着死人骨头。

每当11月份雨季结束时,稀疏的林地里总会传来人的哭声。老人们说:这是孤魂野鬼想回家,他们一直等着家乡的亲人来接自己呢。

当地的年轻人谨遵长者的教诲,从不敢踏足这片土地,平时路过那里,也是绕道而行,久而久之,那里成了村里人的禁地。

然而这一天,十几辆车子突然驶进村落,平静的村落一下子热闹起来。从车下下来一群人,有老又少。他们一下车就打听一个去处,居然是村里的禁地。

从交谈中,村民们得知,这些人从中国来的。村民们随即明白,这些中国人是来接那些孤魂回家的。

在当地政府部门人员的引荐下,这群中国来客来到了这片坟地。70年的风雨侵袭,坟头早就消失,有的只是微微隆起的土堆,及其不好辨认。“刘领队,这里的坟都平了,究竟是不是这里呀。”

被称之刘领队的中年人望着这般景象,内心不禁有些凄凉。“去把王老请来。”

不一会,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搀着一位腰背佝偻的老人走进场内。“王老,你看看地方没错吧。”刘领队问道。

佝偻老人拄着拐杖,四处打量了一番。与七十年前相比,这里变化太大了,根本看不出原先的风貌。但从踏足这里之后,那股熟悉的感觉一直缠绕心头。突然间,老人眼前一亮。“没错,就是这里了。”

“好,我们开挖。”得到肯定答复后,刘领队招呼众人挖掘。

“叔叔,我爹的坟在哪啊?”古稀老人问道。

佝偻老人说:“你跟我来。”老人径直走向两颗松树下面,指着松树之间的小土堆说:“这就是你爹的坟。”

“叔叔,你能确定吗?”古稀老人有点不放心,毕竟70年的相隔,叔叔难免会记错。

而佝偻老人却肯定的说:“我能确定,你看这两棵松树。”老人像遇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抚摸着粗壮的树干:“这周围没有松树,当年我埋下你爹后,这两棵松树还是我从别处移植过来的。没想到长这么大了,当年我把它们种下的时候才这么高。”

老人的手放在腰间比量着。接着老人走向坟头说:“二哥,让你久等了,当年我说打完仗就接你回家,没想到这一等就是70年,今天我和凯旋来接你了。”

老人不禁潸然泪下。古稀老人安慰道:“叔叔,别伤心了,我们这不是来接我爹了吗。”

佝偻老人说:“去把你爹请出来。”

“哎!”古稀老人答应着,拿起一把铁锨,就去铲坟头。刘领队见状,赶紧叫来几个人帮忙。古稀老人毕竟年龄大了,挖了没一会就气喘嘘嘘。

刘领队劝道:“王大叔,您歇一会吧,让小伙子们挖就行了。”古稀老人摇摇头,表示自己还能坚持,因为下面埋着他从未见面的爹,他要亲手请出爹的遗骨。

七八个小伙子赶来和老人帮忙,一个小时后,一具骸骨重见天日。由于年代久远,骸骨已经散架,大家小心翼翼的把一块块骨头取出,用红布包起来。

佝偻老人一直僵直的站在坑外,望着众人工作,眼里已经饱含泪水。待一切完毕后,老人慢慢的蹲下,抱起包着骨骼的红布,说:“二哥,我们回家。”

一天后,第一批挖掘出来的遗骨准备归国安葬。一部分人留下继续挖掘,由于埋的人太多,且年代久远,坟头不好辨认,这里的挖掘工作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这时助理找到刘领队说:“王老希望从滇缅公路回国,可是那条路太难走了呀。”

“滇缅公路?”刘领队想了一下,说:“好吧,我同意王老的请求,就让我们也走一次先辈们曾经走过的路。”

客车在蜿蜒的山路中盘旋,这条公路及其难走,车子一会上坡,一会下坡,很多拐弯的地方紧靠着悬崖。这条公路很静,因为路途难走,很少有司机走这条路。

一只蜥蜴趴在路边上望着汽车驶去,似乎对这个突然闯入的大家伙充满好奇。

司机不停的抱怨着,咒骂那个选这条路走的人。佝偻老人虽然90岁了,但耳朵还好使些,听见司机的咒骂,面露不悦,说:“年轻人,你说话怎么这么难听呢?是我让走这条路的,你知不知道,当年为了这条路,我们死了多少人。”

司机一看当事人就在车上,赶紧抽了自己一嘴巴子,说:“老大爷,你可别生气,我嘴贱成不。”

见司机认错,老人也就不追究了。他坐在座位上,望着窗外的崇山峻岭,思绪已飘荡其中。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在那个中华民族存亡之际,自己和战友们就是踏着这条路出国作战。这是一条他们用生命捍卫路,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的路,也是他们日思夜想的回家之路。

一切仿若昨天,耳边又响起嘹亮的军号,老人仿佛又置身于炮火之中,熟悉的军歌回绕在耳旁:吾军欲发扬,精诚团结无欺罔,

矢志救国亡,猛士力能守四方,

不怕刀和枪,誓把敌人降,

亲上死长,效命疆场,才算好儿郎。

第一体要壮,筋骨锻如百炼钢,

暑雨无怨伤,寒冬不畏冰雪霜,

劳苦是顾常,饥咽芘与糠,

卧薪何妨,胆亦能尝,齐学勾践王。

道德要提倡,礼义廉耻四维张,

谁给我们饷,百姓脂膏公家粮,

步步自提防,骄纵与贪赃,

长官榜样,军国规章,时刻不可忘。

大任一身当,当仁于师亦不让,

七尺何昂昂,常将天职记心上,

爱国国必强,爱民民自康,

为民保障,为国栋梁,即为本军光...

客车渐渐驶远,公路又恢复了宁静。而我们的故事,也围绕着这一条路开始,在华夏危亡之际,这条路拯救了中国,若是没有它,我们的国家也许就被征服了吧。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