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235章 尊严的代价

第二百三十五章 尊严的代价(大结局)

公元二六三年,明凌晨当上帝王的第一年,即帝王七世元年,这一年,饼德将军八十六岁,在诸多帝国一师的高级将领中,饼德将军是最为长寿的一个。饼德将军的老伴芬丽兰也七十多岁了,身体很好。在经历了几位帝王的变更后,饼德唯一希望的是帝国能和平安康。帝王也没忘了饼德这位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关芝曌刚当上帝王时给饼德去过一封慰问信,向饼德将军问好。饼德对这封信的署名为“帝曌”有点惊奇,后来饼德听说是帝王五世明尚丰的夫人关芝照当上了帝王,关芝照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关芝曌,因此就有了“帝曌”这个称呼。后来,饼德听说在帝国的益甘丰州爆发了一场王族之间的内战。饼德唯一希望的是这样的战事以后不要再发生了。

传纪作家张济甫又来到饼德的家中拜访他。在张济甫眼中,饼德将军真是一个福将,儿孙满堂,晚年的生活也是其乐融融。人老了就很喜欢怀旧,饼德也不例外,他买了很多画,挂在屋里的墙上,这些画多是与帝国一师有关的,其中有帝国一师当年在北上作战的一幅画,叫《北进》;有罗夫康将军在凌河城与梁栋成握手的画,叫《会合》;有罗夫康将军与饼德将军在一起的画,叫《帝国自有后来人》;有金西之战中帝国一师战士在雪地上作战的画,叫《血战》;有攻打金都米里斯提的画,叫《最后的胜利》;还有《盛大的晚宴》等。饼德还把许多将领的画像搜集在一起,做成了一个画册,不时翻看,这本画册中有帝国一师的将领,也有金军的将领。每当看到画册里的这些人物的画像时,饼德的心里总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饼德与他的另一个夫人纳兰儿的儿子已有二十四岁了,快结婚了。芬丽兰问饼德:“你什么时候去见见纳兰儿和她的儿子?他二十四岁了,快结婚了。”饼德惊讶地说:“啊,这么大了,对,他是快结婚了,纳兰儿跟我说起过了。那是得看一下。”芬丽兰问:“那你什么时候去看一下?人家为你付出了这么多,好不容易给你生了一个儿子,而你呢,却不放在心上。”饼德说:“我都这么大了,出行一趟不方便,等他结婚的时候我会去的。”“是吗,那这可是你的事,你自己做主吧。”芬丽兰对饼德说。

饼德还是蛮想着纳兰儿,毕竟两人也度过了一段段愉快的日子,纳兰儿与饼德两人的画像也挂在屋子里。每当看到纳兰儿,情愫就会在饼德的心中荡漾。亏得纳兰儿的怀孕数与产出不成正比,不然纳兰儿能为饼德生下七个孩子。若真是这样,饼德的头也会相当的疼。纳兰儿会到隆德区看望饼德,有时自己一个人过来,有时带着儿子一块过来。坊间有些人开玩笑地说,饼德不仅是帝国一师中最长寿的将领,也是帝国一师最能让女人怀孕的将领。

张济甫这次到饼德家来,是把自己写的一本书《还原战争的真相》赠给饼德将军。当张济甫走出饼德的家时,他看到眼前的风景令其感到舒畅惬意,“见蓝天白云,绿草青山,清新的空气在风的抚动下令人感到舒畅,一朵朵艳丽的花儿摇枝招展,蝴蝶翩飞,蜜蜂飞在花上,好一幅瑰丽的自然景色”。帝国沐浴在和平之中,而和平带给帝国人们的是安宁和稳定。在和平的大环境下,帝国的发展得到了保障。

农业,是帝国的基业,它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精耕细作的农业继续发展。北方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采用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在岭南的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与此同时,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除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外,一些原产于海外地区的高产且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引进帝国,并且逐步推广。这样,就能使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粮食总量的增加就能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在帝曌时代,棉花、蚕桑、茶叶、油菜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领域。

在农业中,种植业是最基础的产业。种植业中的一些农作物是维持人和牲畜生命的口粮,农作物和人一样,也会“生病”。自然界中,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达一千五百种。另外,把农作物作为口粮的不仅仅是人类,还有昆虫、老鼠等人类的“小伙伴”。自然界中,线虫引起的病害达一千多种,危害植物的昆虫多达数千种,鼠类等啮齿类和其他脊椎类有害生物也有几十种。此外,还有几百种杂草也“不甘寂寞”,它们拼命争夺土壤里面的养分,造成农作物营养不良,导致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所以,除了各种天灾人祸,那些病、虫、草、鼠更是严重威胁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同人类争夺粮草的重要对手。消灭这些病、虫、草、鼠害的武器就是人类研制出来的农药。

科学家做过试验,如果不施农药,因为病、虫、草、鼠的侵害,会使农作物受损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其中由于病虫害引起减产的达百分之五十三,当然不同农作物的减产情况各不相同,列表如下:

苹果减产百分之九十

黄瓜减产百分之八十五

甜菜减产百分之四十

水稻减产百分之三十五

土豆减产百分之三十五

萝卜减产百分之三十五

柑橘减产百分之三十四

大豆减产百分之二十六

甘薯减产百分之二十三

小麦减产百分之二十

由于杂草引起农作物减产的是百分之二十一,不同农作物的减产数据也各不相同,列表如下:

大麦减产百分之六十三

菜豆减产百分之四十

花生减产百分之三十七

水稻减产百分之三十六

小豆减产百分之二十七

旱稻减产百分之十九

小麦减产百分之十四

大豆减产百分之十二

玉米减产百分之十一

甘薯减产百分之十

由此可见,农药不仅能够防治病、虫、草、鼠的危害,而且还可以通过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来提高产量,以确保粮食的供应。

要想发展农业,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就要在施(化)肥喷(农)药,建设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以及培育新品种等方面做文章。

在大农业中的“种林牧渔”中,种植业是基础行业,畜牧业需要种植业的支持,供人类食用的哺乳类、禽类需要用粮食喂养。比如每公斤猪肉得消耗七公斤粮食。吃肉实际上等于多消耗粮食。比如作为驮畜的骡马,它们是要用口粮来喂养的。畜牧业的活动范围是在陆地上,而渔业的活动范围则是在水中。对于人类来讲,海洋是最广阔的水域。海洋是人类祖先的禁地,人类无法在水下呼吸,海水也不能直接饮用,所以人类征服海洋的历程要比征服陆地艰难得多。但这点困难毕竟难不到聪明的人类,人类发明了独木舟、小舢板、远洋帆船,还发明了鱼钩、渔网、地笼、毒药和炸药,游得再快的鱼也逃不掉。

于是,海洋野生动物逐渐笼罩在了人类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再难逃脱。渔民们先从最有经济价值的野生物种开始抓起,先是鲸鱼,然后开始捕捞鲨鱼,只是因为鱼翅可以卖大钱。再又盯上了体型稍小一点的物种,比如鳕鱼、金枪鱼、三文鱼、沙丁鱼、大小黄鱼、大龙虾和海龟。

鲸、鲨鱼和金枪鱼都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相当于陆地上的狮子、老虎和猎豹,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它们的数量大幅下降,就会导致次级捕食者数量暴增,其结果就是小鱼小虾这些被捕食者数量锐减,对人类来说这可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

海龟虽然不算是顶级捕食者,但它们的作用也很大。海龟喜欢吃水母,海龟数量大幅下降后,水母的数量就会暴增。水母这玩意没什么营养价值,身上却有毒,更糟糕的是,水母是吃小鱼的,水母成灾的海域小鱼迅速减少。不过,对于那些能吃水母的人来讲这也不算是件事,他们能把完全无味的水母做成凉拌海蜇皮,也算是一道菜。

在海与陆地之间有一条间带,涨潮时海水可以进入内陆的深地,退潮时便会留下大片滩涂,科学术语称之为潮间带。这是很多海洋生物产卵的地方,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海水离陆地越近,就越浑浊,我们在近海看到的海水通常都是浑浊的黄色,而不是蓝色,蓝色的海水只有在深海中才能见到。近海的海水虽然不好看,但黄色说明水里泥沙多,营养丰富,鱼喜欢。在位于大江入海口,江水本来就富含营养物质,再加上季风和上升的海流使得海洋中富含养分的深层水不断升至表层,让这一带海域更加肥沃,为浮游生物提供了大量养分。浮游生物相当于陆地上的绿色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浮游生物多的地方就会有鱼。

在沿海和岛屿上的渔民,他们往往会用笼网这种定置网,利用潮汐产生的推力把鱼赶进网中。由于近海海域的潮汐力量很大,海水又很浑浊,鱼看不到渔网,一旦被水流冲进来就跑不掉了。当地渔民们利用每天两次的潮汐把鱼诱进早已安置好的笼网中,只要每天按时来收两次就可以了。除了笼网,渔民还发明了各种捕猎海洋中的野生动物的工具,其中有一种蟹笼,是一种专门用来捕螃蟹的定置工具,用铁丝和尼龙绳编织而成。笼子里预先放置一个诱饵,螃蟹要想吃到它,只能从一个喇叭状的开口钻进去,但却再也出不来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在制作各种捕猎海洋生物的工具时,定能让猎物进得去,出不来。

如果用陆地上的狩猎来做类比的话,这种笼网和蟹笼的捕获方式就像是猎人布下的陷阱或者兽夹,这样一来猎手们就不必浪费体力追着猎物跑了,只需定期去检查一遍就行了。

帝国的一位诗人曾经这样描绘一座近海岛屿渔场的盛况:

无数渔船一港收

渔灯点点漾中流

九天星斗三更落

照遍珊瑚海上洲

农业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比如棉花,是制作纺织品的原料;毛竹可以用来制作凉席;成熟的丝瓜晒干后成为丝瓜络,可以纳鞋垫,是洗锅抹碗,洗澡搓背的日常用品;苎麻用来制作布、纸张、火药、麻袋等;猪鬃能用来制作刷子,刷油漆,刷机器;肠衣用来作肠线、弓弦、外科缝合线、球拍;等等。没有农业为工商业提供原材料,许多工商业无法发展起来,因为没有原材料,就制作不出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反过来,工商业的发展也能为农业提供所需的设备,如犁、铲子、锄头、化学肥料、农药、播撒机、打谷机等。农业与工商业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发展,农业的发展能带动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也能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的良性循环,而农业与工商业的发展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列图如下:

工商业→犁、镰刀、锄头、化学肥料、农药、播撒机、打谷机、收割机等→农业

农业→原材料(棉花、毛竹、生丝、丝瓜络、苎麻、羊毛、猪鬃等)→工商业

工商业→日用品、手工制品等工商业产品→人们

农业→农产品(粮食、蔬菜、肉类、瓜果类、酒类等)→人们

对农业与工商业之间互相促进发展以及对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

农业与工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等生产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在一些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纺织机不断被改进,提高了其生产效率。有的地方的纺织业,已开始用机器生产。在帝国的能人智士中,帝国学者印然成对生产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当旧的生产力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形态时,那么生产者就不会产生改进生产技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的需要。只有当生产力无法适应满足新的经济形态时,生产者才会迫切需要通过改进生产技术产生适应满足新的经济形态的新的生产力。所以,我们说生产技术更新升级的内在动力来自于生产力与经济形态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不断适应满足经济形态的过程,其实也是生产技术更新升级的过程。这两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农产品与工商业制品进入市场,进行商品货币交换,遂形成了商品货币的关系,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帝国的一个学者发现市场价格波动的周期。该学者对价格波动周期的阐述是:价格波动周期是因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引发物价和利润的起落。当物价大涨,有利可图时,就会引发产量大增,并进而导致物价回落,利润压缩;当出现盈利危机时,又会出现强制性淘汰过剩产能的现象。这样,又会引发物价上涨,利润上升,进而又会引发产能大增,如此循环反复,乃为价格的波动周期。

帝国的农产品与工商业制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海外,赚取外汇,使海外的白银大量流入帝国,并进一步促进帝国经济的发展,使工商业的分工合作变得更加细化,得益于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更多新的阶层及出现新的阶级。帝国把产品出口到海外,那么海外的国家也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出口到帝国。帝王五世六年,帝国向多洛亚德开放了四个通商口岸,使得两国经济交流变得更加通畅。帝国向多洛亚德开放的四个通商口岸的城市都在沿海地区,他们都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位于江河中下游,地势平坦,交通运输便利。

二、地处江海汇合处,河流众多,气候温润,为全年不冻港,利于内河航运,也利于海运。

三、工商业比较发达,有与多洛亚德人来往的海上航线。

帝国与多洛亚德签订了两国经贸交往的协定,其中有一条规定,两国都不准在对方国度销售麻醉性的上瘾物等毒品。如发现对方商人销售毒品的,其商人将会受到被销售国的处罚,被销售国有权根据情节轻重,对商人作出罚款,逮捕入狱,判刑,甚至处以死刑的处罚。

帝曌时代,帝国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帝国的商品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有很多销往国外。其中,帝国的瓷器因制作精美而畅销海外。帝国的瓷器生产分工十分细密,生产一个杯子,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制瓷业中心人烟稠密,每天从事各种生产,买卖和运输等行业的人不下数万。帝国的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产品大量销往国外,流入帝国的白银不断增多。流入帝国的白银要远多于流出的白银。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工商业市镇的兴盛,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荣。帝国超过五十万人口的城市就有六个,分别是曼蒂兰斯特、塞亚浦斯、芜州、湖州、波洛姆丹(中都)和浍樊城。商品生产的发展,给商人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随着商人数量的增长,逐渐形成了资本雄厚的地区性商人群体——商帮。

除此之外,帝国的造船业、造车业、冶铁、榨油、粮食加工、印染等也相当发达,一些地区,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商业市镇。

在帝国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中,医药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药物中,草木类占多数,所以药物学的著作名称往往有“本草”两字。医药学跟动物学和植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动物和植物都有医药价值。比如说野兔肉,不仅肉质细嫩香醇、味美,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益的药用补品。比如说丝瓜络,丝瓜络是由成熟的丝瓜哂干而成的。丝瓜络不仅能用来纳鞋垫,是洗锅抹碗、洗澡搓背的日常用品,还可供药用,有清凉、利尿、活血、通经、解毒、抗过敏、美容之效。比如说金针菇,可以抑制哮喘、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病症。比如说山楂,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比如说山药,有“益肾气,健脾胃”的滋精固肾的功效。比如说苦瓜,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为糖尿病患者理想的食品。比如说卷心菜,卷心菜新鲜汁液能治疗胃和十二指溃疡,有止痛及促进愈合作用,能够缓解肠胃不适。比如说柚子,能抑制口腔溃疡。比如说枇杷和梨,具有化痰、清热、镇静等的功效,等等。

正是因为很多动植物中有医药价值,所以,老百姓说药补不如食补,说得就是这个理。

帝国的建筑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且有些建筑是舶来品,如多洛亚德的塔楼城堡,只是有所不同的是,多洛亚德的塔楼城堡更多是用来作军事防御的,而帝国中部地区的塔楼城堡是用来作娱乐场所的。站在塔楼城堡、高楼的高处登高远望,诗人的诗兴澎湃涌出,吟诗一首道:

白日依山尽,

江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又有一诗写道:

故人东辞霞灵楼,

烟花三月下海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帝国社会经济繁荣,重视文化艺术,推动了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发展,大量诗歌诗词被创作出来。在帝国,有学识之人便能作诗作词,其中有一首描写鱼米水乡的景象:

清清河水明镜月,

杨柳青青杨柳青。

河中鱼儿时隐现,

浮藻丛中一点红。

有一首诗描写春雨,是这样写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伏加城。

随着城镇规模扩大和居民人口增加,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在帝国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娱乐场所,使人们的娱乐活动变得多样化,日益丰富起来,也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教育出现了新的学科,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毕竟,这些学科或多或少能与生产领域发生着关系,比如说生物学就与农业发生直接联系,工商业的生产涉及到物理、化学的知识,数学则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帝国,采矿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行业,人们对金、银、铜、铁、铅、锡、镍等矿的开采与人们的生活戚戚相关。金银是贵金属,是贵金属货币无可替代的金属,铜虽不属于贵金属,但它的用途很广,普通的钱币需要用到它。铁,是用来制造铁制工具的原料,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质。除此之外,对燃料,如煤的开采也是一个重要的开采行业,因为帝国早已普遍用煤作燃料,煤是帝国重要的一种能源。除了煤,帝国一些地区的人们已经学会对天然气和石油的开采和使用。懂得石油开采知识的人知道,有天然气的地方往往底下就有石油,石油的上方经常有天然气的存在。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ch4),作为清洁燃料使用。人们用天然气可以生火做饭,煮卤熬盐。相比较,人们对石油的用处就多了。从油井中开采出来的原油,即石油,是一种黑乎乎的黏稠**。它的成分很复杂,除有各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外,还含有水和氯化钙、氯化镁等各种盐类。石油不溶于水,它漂浮于水面。石油可用以点灯照明,把石油加在车轴和机械上,有润滑的作用,石油还可用于医药,并作为一种税赋上缴。当然,石油被用得最多的,是在军事上,制成武器,杀伤敌人。如油瓮里的油水就是石油和水的混合物,用来对付攻入城的敌人,倒下去点燃后,被油水浸过之地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把攻入城的敌人烧死。燃油瓶和燃油罐里面的油许多都是石油,点火把瓶罐摔破,油浸之地便会燃起火焰,熊熊燃烧,逼使躲在屋里、洞中或堡垒、碉堡里的敌人逃出来。

天然气和石油不是人们的必需品,所以人们对天然气和石油的开采远不如对盐的开采,这是因为盐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用的物资。在帝国,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用海水煮盐,在内地,人们是用人力或部分通过畜力掘凿盐井,挖取人们所需的食盐。

随着火器在帝国军队的广泛应用,冷兵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火器时代正在到来。不同类型的火箭、火炮、火枪被研发制造出来,成批量地装备应用。在对火箭的研发应用上,有记载的有几十种火箭。如多箭齐发的“一窝蜂”、二级火箭雏形“火龙出水”、飞船式火箭雏形“神火飞鸦”,还有反推火箭雏形“飞空砂筒”等。在火炮上,有各种不同口径大小的轻重炮。火炮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放在战车上,帝国还发明了一种连环炮,能一次性发射多发炮弹或连续发射,与骑兵偕同配合,能发挥很大的威力,杀伤力很强。帝国一师中主装备有这种炮车,在当年与金军作战中让金军尝到了帝国炮火的厉害。不过,这种炮车数量不多,因为载重量大,需要数匹马(至少得需要三匹马)拉才行,而且这种武器只配备在帝国中央直属的精锐军队中,装备率不高,不是帝国常规部队能使用的武器。在火枪上,到了帝王四世的时候,帝国就研发出了多种类型的火枪。不过,在罗夫康等帝国一师的将领眼中,鸟铳炮显然比火枪好使,鸟铳炮的威力介于火炮和火枪之间,携带方便,可单兵携带,也能在高速运动中放射炮弹,不受地形影响,是一种理想的野战中的火器。在特勒拉斯之战中,鸟铳炮就被当作了移动中的火炮来用,给金军造成不小的杀伤。

火器的好坏不在于它的威力的大小,而是看它能否杀伤敌人的同时,避免或减少己方的伤亡。如果火器不能有效杀伤敌人,或者它给己方带来的伤亡要远多于给敌人造成的伤亡,那么这样的火器能给己方军队带来多少价值,就需要被重新评估了,并做出留用或舍弃的抉择。不管火器有多么的先进,多么的好,用火器的是人,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火器的威力。在战场上,用到火器最多的是那些普通的战士。如果在战场上,将士没有作战的意志和奋战到底的决心,一见敌人就两腿哆嗦,发生溃逃的现象,那么再好再先进的武器用在他们身上又有何用呢。因此,我们可以说,影响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是人。千因素万因素,人的因素是第一。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的胜利往往需要用成千上万将士的生命才能获取。没有将士们的牺牲,就没有帝国对外作战的胜利。正如罗夫康所言,帝国对外战斗的胜利是“靠无数将士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自帝王五世十五年的通衢之战后,困扰帝国的两大外敌,蒙古汗国和金国所带给帝国的威胁得到了彻底的解除。到了明凌晨执掌帝国,开启帝王七世的时代,帝国境内已享受了三十多年的和平了。人们珍爱和平,讨厌战争,但是只要产生战争的因素没有得到根本的消除,战争的幽灵会一直徘徊在帝国的上空,挥之不去。

当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一个地区的实权人物出于野心、贪欲而妄图实现其扩张领土的政治目的时;当一个信奉同一宗教的群体为了实现他们的宗教信仰所要达到的政治目标时;当一个地区的同一族群遭到另一族群的威胁面临生存危机时;他们在实现政治混合着其他方式的目的的过程中要化解无法调和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便是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战争就这么爆发了。

只是人们会尽量阻止战争的出现和扑灭战争的火焰,因为这是深藏于人们内心的对和平的珍爱和渴望所致。和平给帝国带来的是一副安详的图景:

北疆的冰雪地,

南边的椰林树。

江河的绿稻田,

草原的牛羊群。

蜿蜒的长山谷,

山高林密深。

沃土翻浪,牛羊成群;

人群如梭,川流不息。

年年复复春种秋收,

复复年年辛勤劳作。

但愿风调雨顺收得好庄稼,

但愿娶上媳妇生个娃,

但愿日子平平安安过下去,

但愿国泰民安年年岁岁延续下去

……

山河锦绣,儿女情长。

英雄壮怀,天地沧桑。

当白发苍苍的饼德将军再次看到罗夫康将军的时候,他看的是以下几个大字:“罗夫康将军之墓”。在拜过了罗夫康将军的墓后,站在墓地上的饼德抬头望去,只见后面不远的平地上竖立着一个又一个普通官兵的坟墓,它们整齐排列,密密麻麻地矗立着。此时此刻,面对着此情此景的饼德耳边响起了罗夫康将军的那句话:“我们不应当忘记,正是这些普通的军民,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捍卫了帝国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

这就是,尊严的代价。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