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200章 骄兵必败

第二百章 骄兵必败

一只只点着灯的热气灯笼飞上了天空,灯笼下面夹着一张张劝降纸,在灯油耗尽后,这些劝降纸就会飘落下来,落在米里斯提的城内。而在城外,照罗夫康将军的命令,三旗军和尼赛洛部要对城内的守军射出劝降信,劝城内的金军投降。这是罗夫康要求的对米里斯提的军民进行的政治攻势。不过,在那些习惯了打仗的将领眼中,用军事手段解决米里斯提才是首选,政治攻势不仅麻烦,更重要的是城内的金军压根不理这套。用围困的方式促使米里斯提守军的防御意志的瓦解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最直接最快的解决米里斯提守军的方式便是攻城,在战斗中解决敌人。冈仁齐、德里亚和法蒙克一致要求在围困米里斯提后,在无法劝降敌人的情况下应立即着手攻城。三旗军将军的一致要求经尼赛洛之手传达给罗夫康。罗夫康复文给三旗军将领和尼赛洛,同意他们准备攻城工作,攻城的日期在三月上旬,并提醒他们道:“城内有近六万金军,守敌实力雄厚,绝不是旦夕便能攻克。望三旗军将士和尼赛洛各部人马,攻城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切勿犯急躁轻敌的毛病,遇事沉着,一步步向前推进,不求急效,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我们的目的。”

米里斯提城外的三旗军将士和尼赛洛的官兵摩拳擦掌,开始做起攻城的准备。米里斯提城内的金军则早做好准备,等着帝国北方军的攻城。作为金国的都城,君王迈立阳集中了所有的金军死守米里斯提,米里斯提的金军有六万五千人。为了能守住米里斯提,君王迈立阳在外城和内城之间又筑了一道城,并对原有的外城和内城作了加固,可见迈立阳固守米里斯提的决心。迈立阳对米里斯提的防御策略是“层层固守,逐次抵抗,不放弃一屋一街,要与敌人争屋夺街,不放弃任何一寸土地。”迈立阳叫嚣道:“要让米里斯提变成帝国北方军的坟墓,要让帝国北方军在米里斯提血流成河。”

罗夫康看到由于米里斯提是金国的都城,城内的金军是绝不会轻易放弃米里斯提的,帝国北方军攻打米里斯提必然是场恶战和苦战。联想到当年岭南之战中罗夫康所在的西路军攻打瓮城所付出的惨重伤亡,罗夫康并不情愿让三旗军和尼赛洛部一味地强攻猛攻米里斯提,因为这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伤亡。依据帝国一师师部参谋团的估算,如果一味武力强取米里斯提,将会付出十万官兵伤亡的代价。这个代价在罗夫康看来是过于惨重了。所以,为了减少官兵的伤亡,罗夫康指示攻城的三旗军和尼赛洛部“困城,政攻,攻城,三项并举,在困城下,政攻不成就攻城,攻城停止再政攻,在攻城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力争用最小的伤亡达到作战目的”。

罗夫康的谆谆告诫没有引起攻城将士足够的重视,在一些攻城将士的眼中,此时在米里斯提的守军已然是一只瓮中之鳖,胜利似乎已是铁板钉钉的事了。帝王四世二十四年三月十三日,三旗军和尼赛洛部对米里斯提发起了第一次进攻,在守城金军的抵抗下,攻城的将士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却付出伤亡数千人的代价,尤其是镶蓝旗军有一百多人在攻城中被敌人设置的伪城中的油瓮之火活活烧死。得知攻城不利后,罗夫康迅速给尼赛洛部和三旗军下达了停止攻城的命令。

在攻城之战打响前,罗夫康令陈湘峰所部抽出五千人,在皮定丘海军舰队的配合下,到金国东边的海岛肃清岛上的敌军。陈湘峰令副联队长梁秦率五千官兵,乘坐皮定丘的舰队去肃清海岛上的金军。罗夫康指示陈湘峰,派部到海岛肃清残军,先打大的,察探岛上金军的虚实,所以这次我们登岛进攻乃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罗夫康不知道海岛上有多少金军,不知道皮定丘所说的那个尤大的岛有多少敌人。皮定丘在情报上所说的那个大岛的敌人人数在“千人以上”。在没有准确判定岛上敌人人数的情况下,罗夫康只能先去进行“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来察探敌情。

梁秦的五千官兵乘坐皮定丘的舰队来到亚湾律加岛上,在登陆成功后,梁秦率所部官兵分成数批去搜寻岛上的敌人。在登陆的时候没有遭到敌人的进攻使梁秦滋生了轻敌的心理,再加上梁秦听信皮定丘所言认为岛上的金军也就只有千人,心里自然没有把岛上的敌人放在眼里。梁秦不知道的是,亚湾律加岛上的金军有六千人之多,岛上的守将汤宗也裕把金军都部署在岛内的纵深处。梁秦的人马分批搜寻敌人,使汤宗也裕看到了各个击破敌人的战机。汤宗也裕派小股部队吸引梁秦的几批人马,把各批人马分散开来,汤宗也裕集中兵力围攻梁秦的其中一批人马。得知战况后的梁秦迅速赶来救援,把被敌围攻的人马解救出来。汤宗也裕随即又发动了进攻,把梁秦部赶出了亚湾律加岛。

梁秦部在亚湾律加岛之战中伤亡一千多人,其中阵亡五百五十六人,几乎是以狼狈不堪的模样逃离了亚湾律加岛。这仗打得实在让梁秦感到窝囊。

攻城战失利后,又传来登岛战的失利,再加上董向焘的部队在金国上区的西边有三百多人被金军全歼的噩耗,帝王四世二十四年三月,这个月着实是一个让罗夫康感到晦暗的月份。各部作战失利后,罗夫康让他们写检讨信,总结失败的原因。三旗军的将领和尼赛洛写的检讨信中,这样说道“低估了对敌人固守城池的决心,没有想到敌人的火炮会如此凶猛,完全压制了我们”。“轻视敌人,没有看到敌人设计的圈套,带着一股盲目的无视敌人的胜利的情绪莽闯作战,出现了不必要的损失。”尼赛洛给罗夫康将军的检讨信中总结攻城失败的原因是:“我们在火炮上的准备不够,没有压制住守敌的炮火,导致我们在冲锋时遭到敌人炮火的大面积杀伤。还有我们对敌人的火攻认识不足,敌人在伪城里面设置了火带,增加了我们攻城的伤亡。”

梁秦登岛战中失利给罗夫康将军的检讨信中,写道作战失败的原因是对“敌情判断不明,在没有摸清敌人的情况下,分兵出击,结果遭到敌人的围攻,被敌人逐出了岛。”不过,梁秦的失利倒不是没有价值的,至少梁秦知道了亚湾律加这个金国周边海域最大的岛上有多少敌人:“从这次在岛上与敌人的作战,大致可估算出岛上敌军至少有数千人,约在五千到一万之间。”

董向焘的部队有三百多人被敌军歼灭,作为联队长的董向焘自然难辞其咎,董向焘不得不上文给罗夫康将军,检讨自己所部的作战失利:“金国上区西边金军残部,虽只有几千人,但是由于机动灵活,又在自己熟悉的地域里跟我们作战,使得他们对付我们是得心应手,而我们对付他们是疲于应付。因此,我们虽歼灭其一部人马,余部亦极为猖獗,变得更加虚伪狡诈,融入于当地百姓中,袭击我部小股人马。我方小股部队应付不足,遭致全歼,实为痛惜。”罗夫康对董向焘的检讨并不满意,他去文对董向焘说道:“敌人残部的灵活突袭,你们应该及早提高警惕。可是你们却并没有这么做。在这之前我就提醒你们,对敌人留在西边的残部应抱以重视。这部金军作战人数虽不多,但具有一定的战斗能力。对付此一灵活之敌,你们必须要动脑筋,以诈对诈,以狡对狡,以灵活机动对灵活机动,才能克敌制胜。希望你们能在这次作战失利后能牢记教训,总结失败的经验,找到消灭敌人的作战方式。至嘱。”

进入帝王四世二十四年以来,除了饼德部在中西亚之战取得胜利外,其他各部可谓是处处受制,连罗夫康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这二三个月处处是败招”。帝国北方军各部作战失利的原因是轻敌和对敌情不明。归根结底是帝国北方军在与金军的作战中完全处于强势的攻击一方,令对于弱者的金军潜意识地滋长出了轻敌自傲的心态,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盲目出击,这样怎能不打败仗。

就这几个月北方军作战的表现,罗夫康给帝王、帝国军部写了一份总结,内容如下:

帝王、帝国军部

进入二十四年以来,我北方军频繁出击,饼德部发起中西亚之战,三旗军和尼赛洛部包围金国都城米里斯提,并对其发动了进攻。陈湘峰所部五千人乘坐皮定丘的海军舰队对金国海岛上的敌人发动了进攻。董向焘的部队则在金国西区清剿残敌。由于各部对敌察探不明,除中西亚之战取得胜利外,其余各部都作战失利,遭到不同程度的伤亡。三旗军和尼赛洛部攻打米里斯提伤亡数千,没有取得任何进展。陈湘峰所部五千人在登敌之岛与敌作战中,伤亡一千余人,并被岛上之敌逐出了岛。董向焘所部近日有三百多人遭到数倍敌人的围攻,竟致无一生还。这些作战的失利,皆因各部轻敌冒进,盲动大意所致。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军在取得与敌人的一连串的胜利后滋生出了骄傲自满的心理,以为敌人不足为虑了,可以轻易消灭之。作为北方统帅,对各部近日来的作战失利,我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能免责。

北方区统帅罗夫康

三月二十六日

帝国军部在收到罗夫康的这封总结文件后,下文回复道:

罗夫康将军,胜败乃兵家常识,你不需对此过于自责。当下北方战局皆有利于我们,作战将士难免有骄怠之心理,有急于求胜之心态。所以你与北方军各部必须戒骄戒躁,对敌作战中应遵循可速胜之则速胜,不可速胜之则缓胜。只要我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前进,一定能够达到我们胜利的目的。希望罗夫康将军能晓谕北方各部将士,在与敌人作战中大胆心细,在察明敌情后,从容部署,稳扎稳打,不求急效,逐一击破敌之各部,以收作战之全效。具体事务由罗将军统筹部署,指挥北方各部将士打好接下来的作战,彻底歼灭在金国的敌军,为北方的和平稳定奠定夯实的基础。

在看到帝国军部下发给他的复文后,罗夫康的心里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他看到书写这封复文的人的包容大度和善解人意以及醇熟的文笔中透露出的对操纵全局的自信。从这封复文中,罗夫康能感受到书写者那种蓬勃向上的朝气,有“如沐春风之感”。此人是谁呢?罗夫康心里隐约已经知道这个人,也许他就是在帝王病榻站立的,被帝王钦定为接班人的王长子明尚丰。毕竟虽然帝国军部有三人,除了明尚丰还有诺统尉和奥副统尉,但是王子明尚丰才是军部的核心人物。

针对北方军在金国上区作战中出现的一连串的失利,罗夫康感到有必要召开一个会议,敲打敲打那些居功自傲,轻敌大意的将领。这次会议开得很大,凡是前线作战的主要将领都被通知参加此会,饼德、董向焘、冈仁齐、法蒙克、德里亚、尼赛洛、陈湘峰、朗鹏、梁秦等将官一一来到庆顿城,参加罗夫康将军召开的这个扩大会议。会议安排在庆顿城内一个大厅堂里,参加会议的将官聚集在厅堂内,人很多。参加会议的饼德感到这次会议“甚为肃穆,大家的表情都有点沉重”。饼德被告知北方军的其他部队在作战中很不顺,都吃了败仗,罗夫康将军为此很不高兴,所以特此召开了这个会。果然,当罗夫康将军走进会场时,他的脸色很严峻。罗夫康先扫视了一下在场的将官,表情严肃地说:“通知到会的将官都到了,这次我召你们来,就是要跟你们说些事。在座的有些人知道了我们作战的一些情况,一些人则不清楚。所以要召开这个会告诉你们我们目前在金国上区的战况。我们在金国上区的战况近二三个月可谓是很不理想。攻城失利,登岛失利,清剿不力,这几个月我们在金国的作战可谓是处处是败招。这是我自帝王三世二十五年、帝王四世四年以来又一个黑暗的时期。”

在谈到自己内心对这些失利的感受后,罗夫康接着又厉声批评作战的将领道:

现在我们在金国上区与敌人作战,由于金军主力已外逃它地,一些将领对仍在金国的金军开始怀有轻敌的思想。一些将领觉得自己的部队对付残存之敌是绰绰有余,在不察明敌情下盲目出击,仅凭自己的主观行事,导致出现不必要的伤亡,造成了严重的失利。一些将官在上报伤亡人数时轻描淡写,不把普通士兵当人看。要知道,一个士兵的阵亡会给这个士兵的家属带来多大的悲痛,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在战场上所取得的功绩是靠那些普通的战士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换来的。你们不体恤战士们,那战士们还会不会竭力为你们卖命?你们不尊重战士们的生命,不把死了几百人当回事,给人的感觉是阵亡几百人是小事似的,这种思想倾向要不得。敌人就是通过这种小规模蚕食的方式来逐渐消耗我们的军事力量,迫使我们疲怠,失去主动作战的能力,你们有没有想过?不要认为敌人不多了,便失去对敌人的重视和警惕,那样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我们前期作战的努力功亏一篑。我希望之前我们的作战失利能给在座的将官提个醒,让你们能重视敌人,不可再抱有轻敌自傲的心态了。

紧接着,罗夫康说到了在金国上区作战须重视处理好与卡布诺尼人的关系:

我们现在是在金国与敌人作战,对于我们来讲,金国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人地皆不熟,而敌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与我们作战,具备了地利人和。所以,他们人数不多的机动灵活的部队能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危害。我们在对付上区西边流窜的金军,一方面要调整我们作战的方式;一方面我们要切实处理好与当地卡布诺尼人百姓的关系。敌人融入与当地的百姓中,好比鱼儿落入水中。我们捕鱼的人,一网撒下去,只能捕捞一些鱼,多数仍在水中游走。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如何把那些鱼儿诱骗到我们的网中,把他们一网打尽。或者,把金军与他们的民众隔离开来,让他们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好比让鱼儿离开了水,跳到岸地上,一开始鱼儿在岸地上会扑腾扑腾地折腾几下,可时间一长,这鱼儿就奄奄一息,束手待毙了。所以,我们在金国与金军作战,必须要处理好与当地卡布诺尼人的关系,要想方设法减缓卡布诺尼人对我们敌对的情绪,切勿激化我们与当地的卡布诺尼人的敌对关系,起到为渊驱鱼的消极作用。

随后,罗夫康对那些作战失利的将官一一进行了点评和处分:对三旗军和尼赛洛的攻城以及梁秦部的登岛作战,罗夫康几语带过,也没有处分这些将领;罗夫康把处分的重点放在董向焘的第二集团军上。联队长董向焘被罗夫康给予了“口头上的严重警告”,副联队长朗鹏和达古彦,罗夫康对他俩进行严厉的批评;几个大队长虽作处分,但都给予“戴罪立功”,保留原职的机会,对几个犯有严重错误的副大队长和中队长,根据情节的轻重,分别给予降低待遇,撤职和革去军籍的处分。

会上,董向焘和他的将官承受了不小的压力。许多与会者认为罗夫康将军开这个会矛头直指董向焘和他的那帮将官。对其他将官,罗夫康只是给予温和的告诫,而对董向焘和他的那帮将官则严厉得多。饼德认为,此次会议重点是批评董向焘的第二集团军,这说明他们问题不少。董向焘的第二集团军在金国上区的西部的作战确实难让罗夫康满意,数万部队一段时间竟被几千敌人牵着鼻子走,而董向焘部的一些将官却喝酒玩乐,玩弄女性,甚至暴出了一个中队长与两个卡布诺尼女子偷欢中裸尸于**的丑闻。这让罗夫康火冒三丈,罗夫康认为董向焘部队似已渐渐失去了作战的积极性。故此次召开会议,罗夫康对董向焘和他的那帮将官不仅给予严厉的批评,并对一些将官作了相应的处分。

大概是意识到了自己在会议中着重批评处分董向焘和他的那帮将官了,罗夫康开始把话题集中到所有与会者上:

我刚才在会上对一些将领作了批评和处分,目的是让全体参加会议的将官都端正态度,重视起敌人。为什么我们在这之前能屡克强敌,那是因为我们之前在与敌人的作战中能放下姿态,抱着以弱者的心态去迎战强敌,战前总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作战中所部将士皆能同仇敌忾,与敌死拼到底。我希望我们这种对敌高度重视和拼死到底的斗志能延续下去。不能因为敌人的战斗力变得不那么强了,就出现轻敌自傲,麻痹大意的心态。在座的各位有的做得不错,有的做得不太好。我希望那些做得不太好的人能迅速改正过来,而那些做得好的人能继续保持下去,无则加勉,有则改之。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骄兵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