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97章 夺帝大戏

第一百九十七章 夺帝大戏

一队墨绿色的士兵进入了中西亚的一个国家的城池,该城池被金军控制着,有数百名金军盘踞在这座城池内负隅顽抗。帝国一师的战士与城内的金军展开了巷战,双方对垒射击,人数占优的帝国一师战士不断压缩金军的控制区域,在近距离的射击砍杀下,逐一消灭顽抗的金军官兵。金军的困兽犹斗也让帝国一师的战士付出了不小的伤亡。身处在异国他乡,远离后方的帝国一师将士在中西亚一个个陌生的城镇中与熟悉的敌人金军交战。虽然作战的帝国将士不认识他们所处的区域,更不认识他们战斗的城池,但是只要他们看到金军这个熟悉的敌人,他们就会立马进入战斗状态,把眼前的敌人消灭掉。

在得到罗夫康的认可后,饼德很快就发动了中西亚之战。饼德派出二万人的部队,其中一万八千人为作战部队,另二千人为搜寻队,即负责搜查捕捉金军主力的部队。一万八千人的作战部队,由副联队长多里亚带领,下辖三个大队,分别是特洛尼的第一大队,亚登兰的第二大队,威林冲的第三大队,每个大队五千人马,另有联直属队三千人。饼德给多里亚的出征任务是逐一肃清中西亚国家里盘踞的金军,并协助搜寻队寻找金军主力的踪影。多里亚率二万人马出征中西亚,多里亚制定了按就近原则,一一消灭那些踞守在中西亚诸国中的金军。多里亚先派出侦察队查探中西亚国家的敌情,发现哪座城镇有金军据守,便杀将过去,把这座城镇的金军消灭掉。据守在城内的金军抵抗甚为顽强,每每与帝国一师的战士展开激烈的巷战,寸土不让,令帝国一师的战士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伤亡的代价。但是,金军抵抗越凶猛,帝国一师官兵的反击就越激烈,凭借着步炮兵的协同及火器上的优势,帝国一师的战士不断杀伤城内的金军,夺取了一座又一座被金军占据的中西亚的城镇。

在波浪式的推进中,多里亚的部队屡战屡捷,这当然要归功于在中西亚那些国家的金军兵力稀薄,一座城镇只有几百个金军战士,当然抵挡不住多里亚部队的攻击。金军的主力还没有踪迹,依据之前的战斗情况,多里亚认为金军的主力还在前方,那些仍在中西亚的金军没有多少人马,无需集中太多的兵力对付,一个大队足以对付那些在中西亚国家的金军。在向西的推进中,多里亚让威林冲的第三大队负责清剿南边的中西亚金军。威林冲的第三大队在攻打南边的一座有金军的城池险遭不测,这座城池的城门大门紧闭,威林冲的第三大队用火炮轰开了城门后,冲进了这座城,与金军展开了战斗。没想到这股金军早有准备,他们通过设置陷阱机关,巧妙的伪装让冲进城的帝国一师官兵吃尽了苦头,有的帝国一师战士被尖尖的毛竹活活刺死,有的战士被大石活活压死;一个帝国一师的战士身中二十多箭,像一只刺猬倒在了血泊之中,令人心悸。在没有防备下吃了亏的帝国官兵很快提高警惕,变得小心翼翼,在逐屋逐街的争夺中,残存的金军在构筑的工事和民房中顽抗。帝国的炮兵把金军的藏身之地轰成一片废墟,金军的战士发起了自杀式的冲锋,被帝国一师的战士一一击毙。

这座名叫丁克林的小城给威林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威林冲后来说:“盘踞在这座小城的金军不足百人,而我们却为此付出数百人伤亡的高昂代价,其中阵亡士兵一百五十多人,教训深刻”。令威林冲印象深刻的还有城外向他的大队冲过来的一支上千人的金军骑兵部队。在中西亚的作战,威林冲之前还没碰到过人数上千的金军部队。所以,当这支金军骑兵部队杀过来时,威林冲和他的大队人马有点猝不及防,不过,威林冲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很快就率部反击这支金军的骑兵部队。金军的骑兵部队也不恋战,占了点小便宜后便向西北方撤退。威林冲率第三大队的一部人马紧跟着追了过去,直到行近至一座叫帕番的城市,停止了脚步,因为他们发现在帕番这座城里,金军人马云集,至少有数千人。威林冲马上把这事上报给了多里亚,多里亚在得到这一情报后,他感到帕番是金军在中西亚的一个“支点”:“搜寻队在这一范围附近没有找到金军大部人马的身影,而帕番却云集着这么多人马,显然这是金军的有意为之,帕番是金军反攻我们的一个支点,也是力图据守的大本营。看来帕番在金军眼里很重要,不然他们不会派那么多人马到这里。”

认识到这点后,多里亚集结所部兵马攻打帕番。第一大队特洛尼认为攻打帕番要慎重,因为这很有可能会引来金军的主力部队,“既然帕番对金军这么重要,我们若攻打帕番,金军不会轻易放弃,可能会派主力部队来援”。多里亚不以为然,他说:“帕番只是敌人实施未来反攻的一个桥头堡,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其实也并不重要。倘若敌率主力来援,这不正合我意吗。到时我们引出金军主力,饼德将军和罗夫康将军便会率主力部队来援,我们根本不用为此担心。”多里亚虽然这么说,不过做起事来倒也蛮谨慎的。多里亚先是让搜寻队观望帕番附近是否有敌大部,同时对帕番的敌人作了一番调查。在得到帕番附近没有敌大队人马及侦知帕番城内只有数千金军人马后,多里亚迅速作出了攻打帕番的部署:亚登兰的第二大队正面攻击帕番,特洛尼的第一大队在左,威林冲的第三大队在右,对帕番的两翼实施包抄,联直属队的步骑兵为预备队。

多里亚的部队开始攻打帕番,亚登兰的第二大队正面强攻帕番之敌,特洛尼的第一大队和威林冲的第三大队完成两翼的包抄后,三个大队的兵力合力攻打帕番,帕番城内的金军力渐不支,除一部脱逃外,留在城内的金军集中到西北高地上凭险据守。多里亚集中了数十门火炮,猛烈轰击山上的金军,在炮火的轰击下,帝国一师的战士冲了上去,与金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消灭了在山上的金军。帕番遂被多里亚的部队占领。

多里亚向饼德将军汇报攻占帕番的战况,饼德在表彰了多里亚所部将士的同时,命令多里亚在攻占帕番后停止推进,所部停留在帕番一带,稍事休整,先让搜寻队察探周围的情况,摸清周边区域的情况,再作下一步的行动。于是,多里亚的部队在帕番一带停了下来。

在一个多月的中西亚作战中,多里亚的部队共歼灭金军三千七百五十多人,自身伤亡四千六百多人,其中有二千一百多名官兵阵亡。多里亚部队的中西亚之战,肃清了从葛达巴力到帕番一带的金军。

在饼德率部发动中西亚之战时,在脱布涅顿庆顿城的罗夫康收到帝王明威俊给他的一封告令,帝王明威俊命令罗夫康进都。明威俊并没有告诉罗夫康进都干什么,按理说,快到年末,罗夫康也确实应该进都向帝王面告这一年的战况。帝王四世二十三年,帝国的北方发生了太多的事,围绕着与西金军的作战,罗夫康率领的帝国北方军在取得了对拓善跋的西金军的初胜后,决定围歼西金军,可最后却让金军主力跑了。现在饼德的第一集团军正在中西亚与金军部队作战,是否能碰到金军主力,并与金军发生决战,还不得而知。虽然这一年,罗夫康的部队在卡布诺尼人的国土上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是,罗夫康没能歼灭金军主力,反而让西金军逃到中西亚,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罗夫康就此事上报帝王,在陈述了战况后,更多地是谈到了为什么没能阻止敌人外逃的原因。罗夫康把未能识破敌军外逃的企图的原因归咎于是无法得到准确的敌情:“我们在卡布诺尼人的国土上作战,深入其境内,由于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土地上与敌人作战,对西边敌人的动向我们无法得到准确的情报,因而也就无法判明敌人的真实企图,并进而导致我们在无法掌握敌情下作出准确迅速的对敌斗争,让敌人能从容不迫地把他们的主力部队撤逃出去。”

无法得到准确的情报,这确实制约了罗夫康判明敌情,并进而制定出正确对敌方策的决断力。可以说,当战火烧到金国的上区后,由于那片区域是罗夫康和帝国北方军的将士从未去过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对罗夫康和他的将士们来讲,也是陌生的。罗夫康派出的侦察兵深入金国上区探查金军的动向变得困难重重。在金东之战中,沈澄的部队之所以没能按原定计划误入达勒善的金军部队的内部,原因也是出在提供的情报有误上。饼德在金西之战中去文给罗夫康,说道帝国的部队进入卡布诺尼人的国土后,无法探明敌人的动向,就像是“瞎了眼,聋了耳朵,在跟当面金军作战,只能走一步才能算一步,根本无法得知后面的敌人的部署和动向,促使我们在与敌人作战中往往举步维艰。”

罗夫康知道,自己在金西之战中让金军主力跑了定会引发中央一些官员对他的指摘,但罗夫康必须首先察看帝王对此的态度。谭佐相已经去世了,罗夫康在中央少了一个为他说话的人。不过,罗夫康感到诺统尉和奥副统尉还是支持他的。就在罗夫康有点担心地等着帝王对金军主力外逃的回音时,最后等来的却是一封签署着“帝国中央”,以帝国中央名义下发给他的回文。文中,“帝国中央”对罗夫康说,“敌军北逃,至为遗憾。希罗夫康将军及北方各部将士再接再厉,取得对金军最后的胜利”。从文中,“帝国中央”给予罗夫康的更多的是勉励,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对罗夫康的金西之战都持相同的态度。帝国的一个军事专家毫不留情地批评罗夫康发动对西金军的攻势时忽视了北面,没有对西金军采取三面围攻,而是从南边和东边发起进攻,这么做不就是放敌人往北边跑吗。一些中央官员认为罗夫康的北方军没有尽全力进攻西金军,原因是罗夫康的帝国一师在与前沿金军的对垒战中竟与敌人“磨蹭”了数月之久,实在叫人难以相信,“这攻坚战难道就这么难打吗?”有些官员则认为罗夫康在发动金西之战时没有派兵封堵敌人向北逃窜的退路,在没有对敌军合围前就冒然发动两面攻势,遂造成了让敌军主力逃出金国的重大失误。毫无疑问,在许多文武高官眼中,金西之战是失败的,没有取得预定的作战目的。这一点,罗夫康也不讳言,他认为自己发动的金西之战是“不成功的”。

在金西之战中罗夫康作战的纰漏让他自己又成为众人争论的焦点人物,不过罗夫康并不很介意,在他看来胜败乃兵家常识,不足为奇。此时令罗夫康心中惴惴不安的是帝国高层的政治动向,从曼蒂兰斯特传出来的流言让罗夫康的眉头不得不一次次皱一下。听闻帝王沉迷于女色,开始懈怠理政;听闻帝王宠爱如夫人,想立如夫人的儿子为下一任帝王;听闻帝王身体日渐恶化,已多日不理军政事务;听闻帝王的两个儿子,明尚丰和明尚德这两个储君为争夺帝王之位拉帮结派,搞得帝国中央各级官员惶惶不安……这些流言蜚语传到罗夫康的耳中,让罗夫康顿感烦躁。这些流言绝不都是空穴来风,有些只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夸大了一点,不过有一点罗夫康还是能判断得出来,那就是帝王四世明威俊已年老体衰,看起来病得还挺重,不然帝王的两个儿子就不会为争夺帝王之位闹得剑拨弩张了。而以“帝国中央”名义给罗夫康的回文,也印证了罗夫康对帝王病得很重的判断,如果帝王身体安康,像这类军事上的复文是不会以“帝国中央”经手并署文的。

临近年末,帝王明威俊又发文给罗夫康叫他进都,处在这么一个风口浪尖上,帝王把罗夫康叫进都,显然绝不仅仅只是想听取罗夫康汇报那么简单。罗夫康知道,帝王让他进都,他不能不去,但是在去之前罗夫康要安排好自己去帝都期间帝国北方军的事务。罗夫康去文给饼德、董向焘和尼赛洛,告诉他们自己要进都面见帝王,由“副统帅郑维浩将军代行统帅之职”,在“郑维浩将军没有到来期间,你们负责指挥好自己的部队,不得有误”。在处理好手头的事务后,罗夫康和他的一队人马离开了庆顿城,先赶到阿里斯达城,与郑维浩见了面。罗夫康来到阿里斯达城,与老团长见面后,说了一些话。罗夫康问郑维浩:“听闻帝国高层不稳,帝王病危,两个王子为争夺帝王之位闹得满城风云,这是真的吗?”

郑维浩答道:“听上面传下来的口风应该不会有假。帝王的身体确实是不太好,两个王子长子明尚丰和次子明尚德确实都觊觎帝王之位在暗中较劲,互相拉拢一派人马,积蓄力量。”

“帝王有没有确定自己的接班人?确定谁先成为摄政王,接帝王的班?”罗夫康又问道。

郑维浩一五一十地告诉罗夫康道:“帝王钟意于长子明尚丰,但是次子明尚德也具有成为帝王的资格。两人都过了三十岁,品德兼优,看上去都具有执政的能力。所以明尚德对帝王之位就有了欲望,拉帮结派,用他的贤德意欲培植一批忠于他的人马,与明尚丰角逐帝王之位。”

听了郑维浩的话后,罗夫康不禁然地说:“看来王子明尚德野心勃勃,那帝王有没有确立明尚丰的储王地位?面对着二王子的夺帝行为,帝王不会无动于衷吧,如果他真的打定主意册立明尚丰为他的接班人的话。”

郑维浩说道:“帝王已经让明尚丰执政并参与军事决策了,帝王显然已意识到了明尚德的夺帝行为,听说已经开始打压明尚德一派的势力了,所以高层闹得人心惶惶,一些官员惟恐被说成是明尚德的人而遭到帝王的清洗。”

“原来是这样,看来储君的人选是明确的,现在帝王正在为储君的上位作扫尾工作,所以帝国高层才有些惶恐不安的气氛。”罗夫康点点头,说道。

郑维浩肯定地说:“是的,所以你这次进都可能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不过不会很大,你不用太担心。”

与郑维浩的一番对话后,使罗夫康对帝都的政治形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罗夫康与郑维浩在阿里斯达见面后,郑维浩向北赶往脱布涅顿的庆顿城,去代行罗夫康到帝都期间的北方统帅之职,而罗夫康则继续往南,赶往帝都曼蒂兰斯特去面见帝王明威俊。

来到曼蒂兰斯特,罗夫康住进了给他安排好的招待所,帝宫的侍官通知罗夫康明天下午参加一个会议。这个会议,帝王明威俊有要事与参会者相商,罗夫康必须得参加。第二天下午,在侍官的引领下,罗夫康进入了会场。一进入会场,罗夫康立马感到了这个会议的肃重,参加这个会议的人有诺统尉、奥副统尉、韩国谊学相、三个佐相、四大都尉,还有赵迪昊、杰王子等文武大臣。等与会者都到齐后,帝王明威俊走了进来,明威俊不是从大门走进来,而是从前面的一扇侧门大步走了进来,与会者见帝王走进来时,心中都有一些异样,帝王竟身穿着一副铠甲,表情严肃。帝王明威俊一到,与会者就位后,会就开始了。

帝王明威俊看着在座的各位,说:“在座的都已到齐,其中有不少的将领,今天我跟你们一样,也是甲胄在身。”明威俊一边说,一边拍了拍身穿的铠甲。“今天,我召大家来,有几件事要跟你们议一议,商量商量。”明威俊接着说道。罗夫康等人认真地听着帝王的话,时不时看帝王一眼,他们心里揣摩着帝王要跟他们说什么。不过,罗夫康能感到今天这个会非同寻常。

整个会场十分肃静,帝王明威俊看了看在座的各位,开口说:“我现在决定把长子继承的不成文的规定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不知在座的各位有何意见?”帝王的话声一落,与会的一些文武官员有点不知所措,所有的参会者都在揣测帝王说这话的意思。帝王明威俊说:“你们对此有什么意见,可以说一下。”韩学相思忖了一下,第一个站了起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自帝国开国百余年来,以帝王长子继承下任帝王之位已沿续至今,帝王二世和帝王三世都是长子继位,包括帝王您本身。虽然帝王的传承只是明确王子成为帝王须满足的三个要求,但是并没有明确帝王之位一定要由长子来继承。我认为,不明确由谁来继承帝王之位,能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能满足帝王传承的三个条件,保证帝国统治者的贤德才能,有利于帝国的长治久安。”

听了韩学相的话后,在座的一些文武官员点头表示同意,帝王明威俊问韩国谊:“韩学相,讲完了吗?”“讲完了。”韩国谊回答道。帝王明威俊接着又问:“其他人还有什么话要说吗?”刘温韬佐相站了起来,准备发言。帝王看了看刘佐相,说:“刘佐相,也有话要说”。刘温韬佐相从容不迫地说:“立储,乃国之大政,职等讲话是为国不为私”。

“说吧。”帝王明威俊对刘温韬说道。

“谢帝王。”刘温韬回谢道。紧接着,刘佐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立储之事,事关帝国之大计。帝王若要确定自己的接班人,直接指定就是了,以制度的形式强化长子的接班人地位,似有不妥之处,望帝王能三思而后行”。

帝王明威俊听了刘温韬佐相的话后,说:“这事我也就是先跟你们商议商议,还未作明确的定论。如果在座的各位都认为我的这一做法有不妥之处,那么此事留待以后再议吧。”“还有一件事,我要跟你们说一下。”明威俊接着说道。帝王明威俊这一说,与会者又紧张了起来,他们都在等帝王的说话。

“我决定免去王子明尚德一切职务,择日下放庄园之地。”帝王明威俊铿锵有力地说道。帝王明威俊神色严肃地问:“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吗?嗯!”见在座的文武大臣都不吭声,明威俊一锤定音道:“那就这么定了吧”。说完,明威俊就大步走出了会场。参会的文武大臣都站了起来,望着帝王离去的身影,面面相觑。

参加会议的人中,有些人的心灵受到了触动,他们或多或少跟明尚德有点关系,如赵迪昊;有些人则心安理得,因为他们知道明尚丰成为下任帝王是铁板钉钉的事,无须置疑;还有一波人不大清楚帝都的政治形势,对帝王这突如其来的行动有点摸不着头脑。不过,“察见帝王在会议上的表现,确立长子明尚丰为储君已无悬念,明尚丰将成为帝国第五任帝王”。

这是明尚丰的胜利。

帝王四世二十三年,明尚丰三十五岁,明尚德比明尚丰小三岁,三十二岁。由于明尚丰和明尚德都已过而立之年,所以他们两人都有成为帝王的可能。帝王的传承制度并没有明确要由长子来继承,明尚德认为自己成为帝王的机会来了。在这之前的几年时间,明尚德一直在积蓄着自己的力量,他广交好友,跟帝都的一些将领拉关系,其中就有赵迪昊。明尚德在征得帝王明威俊的批准后,去岭南考察期间就说出了要征服西南诸小国的豪言壮志。明尚德仔细分析了在自己的父王明威俊去世后帝国的形势,明尚德认为父王明威俊去世后,北方金国在罗夫康将军的指挥下大局已定;岭南南边的淮军苟延残喘,灭掉他们只是时间问题;西南诸小国是帝国开疆拓土的一个适宜的对象;“接下来我们面临的主要军事问题就是帝国与蒙古汗国的具体作战问题”。明尚德的这番言论很对渴望建功立业的赵迪昊的口胃。当明尚德向赵迪昊说到未来帝国的军事重心将会转移到蒙古汗国时,赵迪昊心里面是一阵高兴,他对明尚德表态道,自己愿为帝国效犬马之劳。

只是,明尚德的这种拉帮结伙,引发了帝国高层的不安。帝王明威俊也感到了明尚德争夺帝王的蠢蠢欲动的行动。明尚德认为自己尚武的个性与父王的性格颇为相似,肯定会受到明威俊的喜欢。为了展现自己武治的一面,明尚德上文给父王明威俊,请允许他带兵南下深入密林,铲除残存的淮军和他的那帮人马,为帝王分忧。明威俊一开始认为明尚德是个有魄力的人,可是随着一封封揭发信呈到帝王明威俊的眼前以及帝都官场上的流言,却让明威俊逐渐转变对明尚德的看法。一封从岭南发来的匿名揭发信披露了王子明尚德的好大喜功的一面:“他不仅要灭掉淮军,还要征服西南小国,言之凿凿,高谈阔论说起了帝王你去世后的帝国形势,颇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而帝都的一封匿名官员的揭发信,则说起王子明尚德“笼络人心,大谈帝王去世后整个帝国的军事形势,以此塑造自己在一些军事将领中的良好形象。通过这些方式,在王子明尚德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小团体。王子明尚德想通过不断积蓄力量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帝王明威俊在看了这些揭发信和听到一些流言后,对明尚德渐为不悦。有一次在公开场合上,明威俊就说到明尚德“好大喜功,不适合担当重任”。这句话传到佐相刘温韬耳中,刘温韬心中窃喜,刘温韬是王子明尚丰身边的第一谋士。刘温韬是明尚丰老师蒂德博士的朋友,出于这一层关系,刘温韬是拥护明尚丰的。但是,刘温韬在公开场合上却不偏不倚,并没有流露出偏向拥立明尚丰的言论,在很多人看来,刘温韬在两位王子的取舍上是一个中立者。可暗地里,刘温韬却没少帮明尚丰。在刘温韬的**下,明尚丰知道自己要成为储君,进而继承帝王之位,最重要的不是建立自己的团体,培植私人力量,而是要获取父王对他的好感。父王明威俊对他的好感,便是明尚丰接近帝王之位的最大的资本。明尚丰明白,自己要成为帝王,只需父王一句话,所以父王明威俊对他的认同便是他夺取帝王之位的最大优势。

在明尚德为夺取帝王之位广泛活动,拉帮结派时,明尚丰却用自己勤恳、踏实、沉稳的表现,赢得了高层不少官员的好感。在处理政务和协调人际关系上,明尚丰秉公办事,用宽严相济的处事作风平衡各派政治力量;在对外问题上,明尚丰不惮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颇有“真知灼见”之见;在帝王明威俊生病期间,明尚丰对父亲寒暄问暖,时不时到明威俊的病榻前询问父王的病况,尽一个儿子的孝心。帝王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可他也是人,也需要在生病的时候得到儿女的照顾和关爱。明尚丰用他的实际行动博得了父王明威俊对他的好感,况且知子莫如父,明威俊也清楚明尚丰处理军政事务的才能。可以说,明尚丰一直是帝王明威俊心中合适的接班人。

明尚德虽然也颇为出众,但是明尚丰比他更好。在帝王明威俊眼中,明尚丰具备了成为帝王的一切素质和能力。在选择谁成为他的接班人的问题上,帝王明威俊的取舍态度是明确的。最终,帝王明威俊确定了明尚丰为其接班人,并免去了明尚德的所有职务。

明尚德苦心孤诣为夺取帝王积累的资本和筹码在帝王明威俊的几句话后就像是被狂风吹散的沙子一样,顿时化为乌有。

明尚丰和明尚德在帝都上演的夺帝大戏,在波澜不惊中落下了帷幕,最终的结局是:明尚丰被确立为帝王明威俊的接班人,明尚德被免去了一切职务,“择日下放庄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