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61章 国之大事

第一百六十一章 国之大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出自古代兵法家孙子之口的话翻译成今天通俗的语言,意思就是:打仗是关系到一个政权存亡和个人生死的大事情,必须明辨秋毫,容不得半点马虎。自从罗夫康派饼德率四万五千帝国一师将士屯驻在凌河城外后,许多人认为罗夫康对金作战的下一阶段很有可能会主动出击,挑起与金国的大战。不光外面的人是这么认为,帝国一师的不少将官也在热衷议论下一步对金作战的行动。在费朗的四万多金军进驻在丰舟永龙一带后,帝国北方军队与金军在金国下区的火药味渐浓,帝国军队在北方的下一步行动似乎有了些眉目,一些将官在讨论着接下来帝国一师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作为北方战区的统帅,罗夫康同样在思考着对金军的战略行动。在稳固北方前线的防线后,罗夫康把消耗金军的有生力量当作下一步跟金军作战的行动准则。可问题来了,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消耗金军的有生力量呢?

罗夫康心里明白,如果不消灭金军的有生力量,就想夺占金国的土地,即使吞下去了,也会被迫吐出来,这一点埃西霍筑垒推进的失败就是近在眼前发生的活生生的实例。只有消灭金军的军事力量,才能占领金国的领土,因此灭敌和占地谁在前谁在后,罗夫康已然心中有数。而要想消耗金军的有生力量,就必须要同金军作战,那么罗夫康心中在思索着帝国北方军队该如何寻求与金军的作战,是引诱金军主动出击?还是在诱敌不成的情况下,帝国军队率先出击,深入金国,寻求与金军的决战?金军的将领向来是足智多谋,狡猾多疑,要想调动金军冒然出击,不是件容易的事;若帝国军队主动深入金国攻击金军,歼灭当面费朗的金军,罗夫康就怕费朗的金军及金军的亲王贝勒不会让帝国军队如愿以偿,必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夺取战争的主动权,把战斗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帝国北方军队一旦深入金国,必然会不断拉长大军的供给线,给金军创造歼灭帝国军队的战机;且帝国军队深入金国,有可能无法保持密集推进的队形,一旦各部衔接不紧密,出现一部突出的态势,金军恐不会放过这个歼灭帝军的战机;况且供给线拉得过长,要是被金军切断粮道,孤悬在外的帝国大军又将如何面对这一不利的处境。思来想去,罗夫康认为在没有胜利的把握下,帝国军队盲目出击存在很大的风险,“我们的敌人也在等着我们犯这样的错误,以求一劳永逸地打击重创我们,取得对我军的胜利”。罗夫康身边的参谋官也跟罗夫康有相近的想法,在他们的战术推演中,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若帝国军队主动深入金国,寻求与金军作战,需要承担无法预知的巨大风险,且胜利的前景不明朗。

主动攻击金军,冒然挑起战争,罗夫康没有必胜的把握,当年庞倪胄率大军出征金国的失败也能为罗夫康敲响警钟。也正是有此担心,帝王四世明威俊不断下文告诫罗夫康当前北方战局以稳为主,切不可“冒然出击”。在事关北方全局的大事上,对于主动挑起与金军大战,罗夫康不敢轻举妄动,在条件还未成熟下,罗夫康只能暂且以稳为主,静待时局的变化。与金军的大规模战事,涉及到几十万将士的性命,无论如何马虎不得,这也令一向谨慎小心的罗夫康不得不慎重对待,不能急功近利,杀鸡取卵,饮鸠止渴。

为此,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罗夫康想清楚了,“在当面金军不向我军发动进攻的情况下,我军绝不能率众主动击敌,更不能率主力大部队深入金国,与金军作战。必须稳住防线,只有在有极大胜利的把握下,在不主动击敌,不深入金国的情况下,才能发动对金军的进攻,反击金军的攻击”。

虽然罗夫康传达给帝国一师将士当前阶段对金军奉行“敌不出击我不击,敌来袭我反击”的方针准则,但是仍有一部分将官热衷于对金军主动出击,希望通过攻占金军重镇(安莱托布)来达到歼灭下区金军的目的。罗夫康知道一些将官一腔热血,总想着主动击敌,因此罗夫康觉得有必要召开一次扩大会议,召中队长及以上的将官开会,说明帝国一师当前对敌的方针策略:

当前我们与金军没有什么战事,各部将官在训练自己的士兵备战,有些将官会热衷谈论接下来我军与金军作战的问题。不少将官倾向于主动出击,想先下手为强,冀希于在金国攻城掠地来达到消灭金军的目的。想法也许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就困难重重。我们主动击敌,敌人会让我们如愿以偿吗?我们深入金国,大军的补给线会被拉长,我们越深入,补给线被拉得越长,我们给敌人留下的破绽越多,我们遭受敌人打击的风险就越大,甚至在敌人的猛攻下出现大的伤亡。我们在没有取胜的把握下,便不能冒然开战,陷自己于不利。大军进入金国作无依靠无明确目标的移动,十分危险,而若想通过攻占敌人一重镇来消灭金军主力,则显得不够稳重。因为我们不知道敌人对此会作何反应,在我们无法判明敌人的动向前,我们就无法评估作战胜利成功的几率,对战斗胜利亦自信不足或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对北方目前的战局而言,有这种倾向的行动是一种潜在的风险。总之,在敌情不明朗的时候,我们不可冒然出击,应该静待局势变化。冒险不是盲目出击,逞一时的匹夫之勇,而是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大胆决策。

在将士们闲暇时,罗夫康会不时召集将官,讲一些军事方面的知识,上一堂军事教育课。针对一部分将官迷恋于军事层面上的战略战术,罗夫康对他的将官们说道:

用兵打仗,指挥官率军出战,对敌所用的战略战术亦不可少,但过于把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战略战术上,则显得有失偏颇。战略战术的正确使用是建立在敌我力量的对比、战场现状、地形条件以及时机的把控上的。在屏蔽了战场上的客观条件,只专注于指挥官在战场上所采用的战略战术,那么便无法获取指导战斗胜利的诸多因素,甚至会起到误导的作用。把战略战术奉为金科玉律,不去观察战场的实际情况,殊不知战略战术便是从实战中提炼出来并加以运用的。战略战术和战斗胜利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有些人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有些人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放出去。我们用战略战术之箭,是用去射战斗胜利之靶。这才是我们在战场上须要采用战略战术的目的。

罗夫康引用了一首民间传唱的歌谣:

山上青松山下花

花笑青松不如它

狂风暴雪冰雪处

只见青松不见花

罗夫康引用这首歌谣,是想告诉在座的将官们,战略战术的存在价值是它的实用性:

我们在战场上采取战略战术,是来使用它帮助我们打赢与敌人的战斗。如果战略战术无法用在战场指挥将士去赢得战斗的胜利,只是用来看看,甚至反而促使我方将士在与敌作战中陷入不利境地。试问无视战场实际情况,对战略战术生搬硬套,纸上谈兵,那战略战术又有何用?它就如同是一套花拳绣腿,全然无用。

在阿里斯达,罗夫康对将官们的谆谆教导,向他们输入一些军事理论知识,在北方处于和平的时期,把自己的军事思想理念灌输到将官的头上,以便统一广大将士的思想,为将来应付更加艰苦的战斗做些准备。

在帝国的北方,处在最前线的是饼德的部队。在费朗的金军进驻丰舟永龙一带后,饼德的部队能明显感受到敌人的威胁,饼德所部的驻扎地是帝金两军对峙的前沿。罗夫康在帝王四世十三年的六月、九月及帝王四世十四年的三月,分别给饼德发来指示,告诉饼德及将领对当面费朗金军作战的方针原则。帝王四世十三年六月,罗夫康去文给饼德、多里亚和萨富默,写道:

金国派数万金军入驻丰舟、永龙一带后,敌人对你们的威胁近在眼前。当前局势敌不动,你们不必动,在监视敌人一举一动之下,你们不可操之过急,惟(一)要忍耐待机,但所谓忍耐待机,并不是让你们守株待兔式的等待,而是在诱使敌人下等待敌人的主动出击;(二)要掌握最大兵力,打击敌人必须集中最大兵力,用优势兵力才能歼敌一部,反之,分兵作战反而会给敌人找到各个击破我军的战机;(三)不可过于深入敌人的后方,当然出于作战的需要,你们可派出小部队佯装主力部队深入敌人后方,但绝不能率主力大部队深入敌人后方,这样反而会被敌人抓住歼灭我军的战机。具体怎么作战,在你们遵循以上三点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战况由你们全权做出具体的应对之策,在饼德的领导下,多里亚和萨富默及将领共同应对敌人在将来可能会发动的突袭,我们不遥制。

三个月后,罗夫康去文给饼德,告诉饼德“在局势未定不明朗之时,你们对作战的评估要至少考虑两种以上的可能性”:

……凡行动不可只估计一种可能性,而要估计至少两种可能性。在局势未定不明朗之时,你们对作战的评估要至少考虑两种以上的可能性。例如你们要调动敌人,敌人有可能被你们调动,也有可能不被你们调动;敌人有可能大部被你们调动,也有可能小部或一部被你们调动。所以在判断战局的发展和走向时,你们应当多设想几种可能性,对所有的变化都设想到,才能做到临危不惧,在敌人来袭时冷静观察,灵活的指挥,挫败敌人的进攻。

帝王四世十四年三月,周宾离世后,罗夫康想起了周宾在峡谷遭金军伏击并给他带来的教训,罗夫康去文给饼德,提醒饼德及所部将领:

前年周宾将军在途经峡谷遭一部金军伏击之事仍记忆犹新,此事也充分表明,敌人的小股部队可能会深入到我们的领地,对我军一部发动奇袭。你们应当严密监视当面敌人的动向,不可疏忽大意,有一时的放松。殊不知敌人既然第一次这么做了,很有可能还会来第二次。因而你们密切注视敌人的行动,应对敌人对你们发动的突袭(这种可能性很大)。但你们也不要冒然出击,被敌人的行动迷惑。不能把打仗当作赌博,要有应付困难的勇气,无往不胜的气概,但不能盲目冲动,意气用事,逞匹夫之勇。战争是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的,冒险不是盲目去试,而是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的大胆决断。初战必须要谨慎待之,绝不打无把握之战,要不战则已,战必胜之。

罗夫康在给饼德的去文中,谆谆告诫饼德对作战要谨慎对待,“不能盲目冲动,意气用事”,“绝不打无把握之战”,“不能把打仗当作赌博”。罗夫康要求饼德及所部将领对发动战争须慎重考虑,盖因用兵打仗,乃是“国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