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36章 名不虚传

第一百三十六章 名不虚传

自从罗夫康命令哈盛莱派部重筑凌河城后,汉弗里发现罗夫康和周宾等将军的工作忙碌了起来。罗夫康和周宾等人清楚地知道,凌河城的修筑涉及到了一个作战问题。这是罗夫康第一次指挥大兵团与金军作战,事关帝国在北方的命运,罗夫康对这次出兵作战所遇到的问题都必须事先全部考虑到。金国的君王及将领指挥带兵打仗的水平,金军迅猛穿插分割的能力,机动灵活的作战风格,强悍旺盛的战斗意志是有目共睹的。罗夫康和周宾对在与金军的作战中可能会碰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考量。罗夫康和周宾设想他们率部与金军作战可能会碰到以下几种情况:金军会对帝国一师采取穿插分割的战术,但只要帝国一师各部紧密衔接,金军的分割穿插就无法得逞;金军可能会率部迂回切断帝国一师的后路,对帝国一师形成包围的态势,但罗夫康认为在双方兵力几乎同等的情况下,金军君王及将领恐不会做出这样的行动,因为断敌退路并想围而聚歼是建立在双方兵力相差悬殊的基础上的;金军可能会置当面帝国一师不顾,抽出一部分转而去攻打阿里斯达城,就像当年对庞倪胄那样,吸引帝国一师率部回援,在帝国一师回援的途中寻机与帝国一师决战。

考虑到金军灵活多变的战术,罗夫康也想出了种种相应的对策,在召集联队长以上的将领的开会上,罗夫康说道:“金军在作战中惯用穿插分割的战术,但只要我军在移动推进时稳扎稳打,密集靠拢,不给金军留下可以穿插分割我军的战机,金军的这一战术便无法得逞。金军可能也会迂回到我军的侧后,切断我军的退路,并对我军形成包围之势,想对我军围而歼之。但是帝国一师有十多万人马,金军在兵力上无法对我军形成有效的优势,他们想包围我们并吃掉我们,是那么容易的吗。一旦金军切断我们的后路,想围住我们,我们也不用惊慌,全军与金军决死一战,到时三旗军也会加入战场,援助我们。我们在兵力上对金军有明显的优势,在与金军的对决中不会处于下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金军派出一部兵力转而去攻打阿里斯达,想迫使我们回头救援。我们不能中了敌人的诡计,碰到这样的情况,到时我们应该奉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帝国一师应先集中全力攻打当面的金军,决不能分心去回援阿里斯达。”

罗夫康认为,只要帝国一师十多万人马密集靠拢,稳扎稳打地推进,并坚定不移地与当面金军决战,就能使这场战役朝着最有利于帝国一师的方向进行:重兵对垒的作战恐怕是金军最不愿意看到的。罗夫康对来犯金军兵力的推定是建立在第一次凌河之战的经验主义上的。罗夫康认定金军这次前来的兵马人数不会超过十五万。周宾提出了质疑:“也许会来的更多”。“不会,上次凌河之战,金军总共来了十四万人马,受制于他们国家的人口,才过了五年,他们的兵力不会增加太多。即使金国的兵员不止这个数,他们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兵马都派过来,总是要留下一部分的。所以这次他们派过来的人马不会超过十五万。”罗夫康相信自己的判断。

但是即使罗夫康为出征的帝国一师将士制定出了最适合他们自己的作战指导方针,罗夫康也确信金军派出的兵马总人数不会超过十五万,还有一个决定战役胜负的因素也必须引起他的高度重视,那就是维持帝国一师官兵作战的后勤物资的保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关系到帝国一师能否击败金军的关键,一旦帝国一师在与金军野外作战时出现断粮或粮草接济不上的情况,那对于罗夫康来讲,这才是最致命的。

在后勤物资的保障上,除了带足作战所用的武器装备,对粮草的充足供给是重中之重。罗夫康对帝国一师后勤长官下令,各部要带上三个月的口粮。为了防备金军来攻阿里斯达城,罗夫康下令把阿里斯达城外的粮草全部转移到城内的山中,不给金军留下一粒粮食。

在指挥体制和人员安排上,罗夫康和周宾亲率出征的部队,前往凌河迎战金军。出征的帝国一师官兵共计十三万六千余人,其中骑兵十一万(含战车部队),步兵炮兵工兵等兵种约二万六千人。“老团长”郑维浩留下来,指挥留在阿里斯达城内外的守军,约三万八千人,其中一万人马部署在城外的山背后,其余留守城内。

在行军序列的部置上,出征的帝国一师的将士分五路齐头并进,左右各二路,中间一路。左路为张国雄的第一联队和陈世允的第二联队,右路为董向焘的第三联队和段举飞的第四联队,中间一路即为罗夫康和周宾的师部直属的师纵队。这次出征的帝国部队全是罗夫康的帝国一师官兵,没有北方其他部队参与。罗夫康想通过这一方式给北方其他各部的将领看看帝国中央直属部队的雄威。这也是罗夫康带三旗军的统领及陆希莱登上高台观看帝国一师出征仗式的原因。罗夫康就是想让他们看看帝国的军威,增加他们对帝国军队战胜敌人的信心,并向他们彰显帝国的国威。因为军威是一个国家国威的非常显眼的体现。尤其是陆希莱,罗夫康叫陆希莱到阿里斯达,就是让陆希莱看一看帝国在北方的军事力量,目睹一下帝国北方部队的威容,增加他对帝国守住北方的信心。

当然,罗夫康不会忽视三旗军的力量。在哈盛莱、巴达武、卡德茨来到阿里斯达后,罗夫康对他们说道:“这次我率帝国一师十几万将士出征迎战金军,若我军与金军展开大兵团对决,激战在一起时,你们要做好准备,率旗军赶来增援,进入战场,我们联合起来一起对付金军。情况许可,我会派人传达这方面的命令,你们也要随时观察战情,以便到时作出及时的反应。”

听到罗夫康将军的话后,哈盛莱、巴达武和卡德茨点头同意,表示他们会听从罗夫康将军在战场上发给他们的一切指令。

一切准备安排妥当后,罗夫康给帝王四世写了一份简况,简述了出征前的各项工作,内容如下:

帝国一师出征将即,各项工作大抵都已准备安当。这次我军出征将士计十三万六千人,骑兵十一万,包括战车部队,骡马一万,由职等亲自率领,前去凌河,救援被金军围困的凌河城内的军民。另留下四万人守卫阿里斯达,委任郑维浩指挥。出征之前,职等令三旗军统领和陆希莱来到阿里斯达,作一番沟通和交流,以便到时作战协调一致,共同抗击前来的金国大军。这次,职等率帝国北方各部抗击来犯我凌河城的金军,决心击退金军的围困,彻底断掉金军围困我军的念头,巩固帝国在北方的防线,重新拾起北方军民对帝国的信心。

这次出征作战的前后,罗夫康在给帝王的呈文报告中,一次也没有提到“与金军决战”或“决战”这几个字眼。显然,罗夫康传达当前北方的局势时,有意回避了与金军决战这件非常重要的事。罗夫康之所以如此行事,是有他的想法的。北方的局势发展到了这一地步,与金军的作战业已成为定局。但是罗夫康率大军出征凌河是为了逐退金军对凌河城的围困,与金军展开的决战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要做的事。也就是说,决战只是过程,解围才是目的。如果罗夫康把这次解围定性为跟金军的决战,这会让罗夫康找不到下台的台阶。要是把这次解围渲染为是跟金军主力的对决,把帝王及中央那些文武高官的胃口吊得老高,那要是决战没打成,罗夫康将何以自处?到那个时候,保不定中央有些官员指责罗夫康畏敌不前,错失战机,不敢与敌决战等措辞,这显然会置罗夫康于不利处境。毕竟,话不能说得太死。因此,罗夫康把这次出征作战说成是为了解围,就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决战打起来就大打,决战打不成,变为小打或中打;不管怎么打,只要帝国一师能逼退金军,解凌河城之围,就算达到了目的。那些位居庙堂之上的中央官员们也找不到攻击他的任何理由。所以,罗夫康把此次出征的目的说成是为了解围,大大减轻了自己出征时身上背负的压力,减少了自己的后顾之忧。

自从罗夫康入主北方,就任北方统帅,他就一直在为这场战役做准备,现在是到检验罗夫康和他的帝国一师将士在北方这么多年来刻苦训练的成果了。联想到当年的北上作战,罗夫康把所有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可最后的结果还是出乎罗夫康的预料,北上作战最后以虎头蛇尾的方式告终。联想到当年胸有成竹率部偷袭瓮城,最后却遭到无可挽回的挫败。失败更能教育人。想到埃西霍的战败主要在于兵力上的不足,罗夫康不断向帝王索要兵马,以便在野外与金军的战斗中,使自己所部人马不落下风。在出征之前,罗夫康对与金军的战斗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想了一通,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以便在战场上碰到突发事件能迅速做出及时反应。同时罗夫康清醒地意识到了与金国大军的作战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战斗,必须对战斗的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

罗夫康对这场凌河之战做了充足的准备,相比较金军对此的准备却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在心理上。帝国一师的十三多万人马齐头并进,稳步地向凌河城推进,钢盔群汇成的墨绿色的洪流,汹涌前驱。用望远镜看到这一幕的金军将官大为惊骇,连忙向阿勒儿报告战况。阿勒儿得知这一情报后,顿感当前金军无法抵抗罗夫康来援的大队兵马的进攻,忙派人到金都米里斯提,向金国君王迈卡威请求增派大军。阿勒儿令藤山和莽泰各领一万五千人前去阻击罗夫康的部队,不使罗夫康的部队靠近凌河城,令卡豪率一万金军监视弗玻里圣的镶白旗,使巴达武的镶白旗军不敢轻举妄动,并担任阻击他们出城参战的任务。

藤山和莽泰奉命率部阻击罗夫康的部队。对藤山和莽泰来讲,眼前的阻击战他们之前从未打过。以前他们总是处在攻击的一方,如今他们却要阻挡帝国军队的攻击,战场上攻守角色的易位使他们感到不是很自在。阿勒儿叫藤山和莽泰构筑防御阵地,不惜一切代价阻滞敌人的推进,等待援军的到来。为了调动藤山和莽泰率部卖力防守,阿勒儿对他们说道:“守得住,才能攻得下,眼下敌大兵逼近,你们只要顶住敌人的攻势,待君王率大兵援军的到来,我们即刻由守转攻,对帝军发起反击”。

藤山和莽泰来到岙子山一带,构筑防御阵地,挖沟筑垒,并派人抢占沿边两侧山头高地,阻滞罗夫康部队的前进。帝国一师的先头部队与担任阻击的金军的先头部队交上了火,帝国一师的新式火炮喷出一条条火舌,对占据山头制高点的金军施以精准猛烈的炮击,炮火向敌人纵深处延伸,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爬上山头,歼灭盘踞在山上的金军。帝国一师步炮兵的协同一致的作战,让占据山头要地的金军难以招架。与此同时,帝国先头部队的反复冲杀,虽然作战用兵规模不大,但帝国军队在进攻中展现出的锐势令藤山和莽泰感到了强大的军事压力。

一份份紧急军报从前线飞送到金都米里斯提,急报中金国君王迈卡威看到了罗夫康大军的强势:来援的帝国军队兵力“当在十万以上”,“敌兵源源而来,一眼望不到头”。迈卡威看到前线将领传来的求援紧报,心急如焚,迈卡威忙派费朗率三万金军先去救急,迈卡威亲率五万金军后至。

在行军中,罗夫康一再告诫帝国一师各部要紧密靠拢,稳扎稳打,步骑兵步调要相一致,注重对粮草的防护,对侧翼要格外关注。罗夫康率部的密集型推进因而速度不快,在得到先头部队已与金军短兵相接后,罗夫康令先头部队不可急功冒进,待大部队到来,再对金军发动攻势。罗夫康决心以大兵团密集推进的方式压迫金军,等部队准备到位后逐渐向前推进,要么迫使金军退却,要么与金军决战。

藤山和莽泰虽然连日击退帝国一师部队的多次进攻,但是随着当面帝兵越来越多,攻击越来越强烈,使藤山和莽泰渐感无力抵御。藤山和莽泰联合向阿勒儿要求,在敌兵逼人的攻势下,准许所部可逐次退却,待援兵到来后再予以反攻。阿勒儿同意了藤山和莽泰的要求,告诉他们“君王已派先头部队火速来援,将至,望诸贝勒将士奋力阻挡来敌,为反攻打下夯实的基石”。

就在罗夫康率部都赶到战场,各就各位,准备对当面之敌发动总攻时,费朗的三万金军也赶到了凌河。阿勒儿在得知费朗贝勒到来后,感到有了底气。阿勒儿从包围的凌河城的金军中再抽出五千人给藤山和莽泰。金军也调整了部署,费朗与藤山和莽泰东西两面出击,向当面帝军发动进攻,阻击帝军前进。

金军的反击开始了。

在营帐中,罗夫康审视着当前的战况,送来的战报令人欣喜,帝国一师已突破当面金军设置的二道阻击阵地,金军最后一道防线只等大军一齐出动,便可突破。除此之外,沿边两侧山头高地尽数被帝国一师占领。罗夫康听完捷报,点头说好。罗夫康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一件重要的事。罗夫康问周宾:“我们叫梁栋成无论如何都不要出城作战,只要守住凌河城的命令发出去了没有?”

“已经发出去了,有好几天了,应该送到凌河城了。”周宾回答道。

“好。”罗夫康轻声说道。

周宾对罗夫康说:“从战报上看,金军大部队的援军还未到。”

“是的,所以我们接下来的作战必须小心。周宾,你叫人传达一下我的命令,叫先头部队密切注意敌人的动向,从今日起要时刻防备敌人发动的反击,以免攻击的部队在敌人发动攻击时猝不及防,避免不必要的伤亡。”罗夫康说道。

周宾回应道:“好的,我这就派人给各部的将领传达这个命令”。

罗夫康和周宾清楚地看到,虽然金军处于守势,但是他们一定不会任凭帝国一师进攻,金军肯定会发动反击。只是令帝国一师的将士没想到的是,金军的进攻这么快就到了。

波诡云谲的战场,瞬息万变,任谁也无法对敌方动态了如指掌。就在罗夫康注意敌人反击的命令刚刚传达到第一线作战的前锋部队时,在部队的将士们还未对敌人引起足够的警惕时,金军的攻击已迫在眼前。

当罗夫康得知金军开始全线向当面的帝国一师发起进攻时,罗夫康密切注视着战场的动态。情报显示,金军分左右二路对帝国一师发动了进攻,西线金军的攻势猛烈,东线金军正向这里急驰前来。在参谋人员不断向罗夫康传来及时情报,并在地图上标注敌人所在的位置,罗夫康仔细看着地图上的敌军动向,用手点着地图上西线金军所在的位置,顺着东线金军移动的路线。罗夫康下达了命令:令第一和第二联队及师纵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顶住西线金军的进攻。

帝国一师的第一和第二联队及师纵队与西线金军激战在了一起,在帝国一师三部人马的拼死抵抗下,西线金军每前进一步都显得分外艰难。就在帝国一师用三个联队的兵力与藤山和莽泰的金军鏖战时,东线费朗的金军以快于西线金军的推进速度从整个平推的战线中突了出来。打击金军的战机就这么出现了,这就是罗夫康为什么命令第一第二联队和师纵队死死顶住西线金军进攻的原因。

战机转瞬即逝,罗夫康必须在东线金军与西线金军无法形成合力前,抓住东线金军冒进孤立的一部,予以歼灭。但是罗夫康要想完成这个作战设想,至少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一是第一第二两联队和师纵队必须能顶住西线金军的进攻,阻滞西线金军的推进;二是第三和第四两个联队必须把东西两线金军隔开,切断东线冒进之敌的退路,并对该部敌人予以包围。

罗夫康给第四联队的联队长段举飞和第三联队的副联队长董向焘下达了作战的指令:

段联队长、董副联队长,东线金军在未与西线金军会合前的行进中前头部队过于前倾,此是我军打击歼灭他们一部的绝好战机。而要想歼灭敌人一部,第三联队和第四联队必须通力合作。第三联队负责阻断东西两线金军的联系,使两路金军无法遥相呼应。第四联队负责切断分割东线金军前倾之一部或几部,对其予以包围,歼灭之。作战方案大抵如此,第四联队在出击作战中到底能围住多少金军部队,这视你们具体的情况而定。不要盲目贪大,出击时观察敌人的动向,行动注意隐秘,动作要快,务必速战速决。望你们牢记,令到后从速执行。

段举飞和董向焘接到命令后,准备行动。董向焘来到段举飞的营地商议如何协同作战。最后决定董向焘率部负责切断敌人向西线金军的靠拢通道,段举飞则率部对突出之敌予以围歼,董向焘所部视情况帮助段举飞部消灭包围之敌。当段举飞得知东线金军有一支数千人的部队独自驻宿,正等着后继部队到来时,段举飞感到战机来了。段举飞抽出一部乘着夜色悄悄绕到这部金军的背后,切断了他们的退路,董向焘派部也封住了他们向西的去路。一场围歼战打响了。

这部金军被凶猛杀过来的帝国骑兵杀得七零八落,昏头转向,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便成了冲过来的帝国骑兵的刀下鬼。仗打得酣畅淋漓,所围金军除一部分脱逃外,悉数被歼。清点战场,段举飞部共歼灭金军三千余人。捷报传到罗夫康那里,罗夫康听到捷报后,对传报的人说:“告诉段举飞和董向焘,我对这个结果很满意”。罗夫康的这句回话,多年以后董向焘仍十分清晰地记得,因为他很少听到罗夫康将军会对战果表示满意,更不用说“很满意”了。罗夫康这一反常态的表示反映了这场规模不大的围歼战对他有着重要的意义。

费朗在获知先头部队有一部被帝国军队吃掉后,令部众不要擅自行动,全军收缩在一起,向藤山和莽泰的人马靠拢。三千兵马的被歼并未对费朗造成多大的影响,反而给费朗提了个醒,使费朗的部下变得谨慎小心。费朗的东线金军正在向藤山和莽泰的人马靠近,而藤山和莽泰得到费朗的先头部队有一部被歼后,也停止了进攻,接应费朗的金军,与他们会合。

就在费朗与藤山和莽泰会合之际,金国君王迈卡威率五万金军赶到了凌河。迈卡威带队来到距战场不远的地方,登上高地举起望远镜观望着罗夫康的帝国一师,见帝国一师的兵马布阵严整,前后相接,紧密相连,遂对罗夫康有了一番理性的认识。放下望远镜,迈卡威不禁说了这么一句话:“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