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15章 摊牌时刻

第一百十五章 摊牌时刻

哈盛莱和他的将领看到包围深克利特的金军撤离了,哈盛莱不敢确定金军是不是真的撤了。哈盛莱派出侦察兵跟踪金军,看看金军是真的撤退还是另有图谋。侦察兵跟踪金军回来后,汇报侦知的情况:金军向北一路远去,是真的撤退了。闻知金军离去的动向后,哈盛莱和将士们心里一阵高兴,连日来心头上紧绷的弦得以放松。只是,哈盛莱有些放心不下,他还不知道阿里斯达城怎么样了,新来的统帅罗夫康将军有没有击退来敌?阿里斯达城守住了吗?看金军仓皇撤退的迹象,哈盛莱本能地感到金军没有在攻城中讨到半点便宜,敌人是被击退的。

当得到帝国的军队在金军两翼迂回时,阿里札不得不下达部队撤退的命令。阿里札的金军撤退的速度相当快,两翼迂回的帝国军队只是抓住了阿里札部的尾巴。战后陈世允向罗夫康汇报:“由于敌军撤退迅速,我军只碰到敌军的后卫部队,厮杀在一起,未能给予敌人更大的重创。”罗夫康没有对出击的大部队苛求责备,考虑到这是一支刚到北方的大队人马第一次作战和金军的狡黠,罗夫康没有指望出击的十万人马能给攻城的金军有多大的杀伤。罗夫康只是希望出击的十万兵马能击退来犯的金军,守住阿里斯达。只要能达到这一目标,罗夫康不在意帝国一师能消灭多少敌人。所以,罗夫康传话给带队出击的陈世允、张国雄、段举飞和董向焘,“在与敌人的较量中,若敌人急于撤退,尽量多地杀伤敌人,但也不要贪图冒进,过于深入追击;在无法抓到消灭敌人的战机下,不可急功近利,要适可而止”。

阿里札率部迅速撤退,使他的部队逃脱了帝国军队的围追堵截。金军后卫部队的拼死抵抗,保证了主力部队的安全撤离。出击合围的帝国军队在接到罗夫康“适可而止”的命令后,没有深入追击。阿里札的金军就这样灰头土脸地离开了帝国。在与亚克萨的金军会合后,阿里札下令部队先到安莱托布休整,然后再回到米里斯提。

罗夫康击退金军的消息在北方传开后,北方各地的将领和百姓都为之松了一口气。当他们得知金军气势汹汹杀向阿里斯达时,都为罗夫康和阿里斯达的军民捏了一把汗,不知道罗夫康和他的将士面对金军的攻击能否守得住阿里斯达。现在从阿里斯达的捷报传来,在让人们心头一振的同时,也给那些对北方时局持悲观态度,惶惶不可终日的人打了一针强心剂,使他们看到了北方战局好转的迹象。

金军贝勒阿里札的心情暗淡,满怀希望的出征换来的是无功而返的结局。这让阿里札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阿里札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君王迈卡威,换句话说是阿里札不知道迈卡威会如何处分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阿里札去见君王迈卡威。迈卡威单独召见阿里札,在看到阿里札写的战报后,迈卡威指出了阿里札攻打阿里斯达城犯下的两个错误:“一是没有直接攻打阿里斯达,先去攻打深克利特;二是见深克利特不好打,并没有集中全部兵力去攻打阿里斯达,错误地把亚克萨的一万多人留在了深克利特,白白地把他们浪费掉。”听了君王迈卡威的指摘,阿里札点头承认,自己又说了一个攻打阿里斯达失利的原因:“对帝国军队的力量估计不足,低估了敌人的力量”。

迈卡威点点头,对敌人的低估确实是出征失利的一个主因。除了以上所述的三个攻打失利的因素,迈卡威和阿里札心里都清楚,出征军队的粮草的不足也是攻城失利的一个因素。阿里札心里知道,即便帝国军队不主动出击,对他的部队实施合围,阿里斯达的守军再坚持一段时间,阿里札的金军也会因粮草不济而主动撤退。而出征的金军所带粮草的不够则是建立在金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和对敌人实力估计不足上的。从这一层面来看,批准阿里札率军出征的君王迈卡威也要对这场作战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迈卡威知道自己也要为这次出征的失利负责。这次出征行动的决定下的过于草率,且战前各项工作准备的都不够充分,对敌情也不够了解。总而言之,迈卡威认为阿里札的出师攻打阿里斯达是打了一场没有把握的战役,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鉴于阿里札率军南征没有造成太多的伤亡,即便阿里札在战场上不犯错误,帝国军队的强大和受到粮草制约也注定阿里札无法取得对罗夫康胜利的可能。因此,君王迈卡威对阿里札率军出征所定的结论是:“无功也无过,免于处分”。

金国君王迈卡威没有处分阿里札,认为阿里札既无功劳,也没犯什么错误,放了阿里札一马。逃过一截的阿里札心里轻松了不少,但是阿里札却高兴不起来。失去了这次立功的机会,他阿里札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再次得到独自带队作战的机会,也许这是他生平的第一次,亦是最后一次。

击退了来犯的金军,阿里斯达的军民们喜气洋洋。汉弗里高兴地对罗夫康说:“我们这次打退了金军的进攻,为我们赢得了几年和平的宝贵时间。”罗夫康笑了笑,这次战斗的胜利确实意义重大,正如汉弗里所说的,“赢得了几年和平的宝贵时间”。卡布诺尼人要发动下一场对帝国北方的攻击可能要准备一段时间。罗夫康对汉弗里说道:“我们就可以趁此时机整顿我们的防线,把帝国北方的军民团结在一起,共筑一道抵御金军的长城。”

阿里斯达保卫战结束后,罗夫康知道金军在短期内不会对北方发起攻击,北方暂时是安定了。打赢了进入北方的第一战,罗夫康和帝国一师在北方立稳了脚跟。眼下罗夫康认为自己首要做的是了解北方各个武装集团的状况,认识北方各军的将领,跟他们打交道,处理好跟他们的关系。

罗夫康写信邀请镶红旗的哈盛莱、镶白旗的巴达武、镶蓝旗的卡德茨到阿里斯达城共商北方的时局。哈盛莱、巴达武和卡德茨收到罗夫康的邀请信后,启程出发,赶往阿里斯达城。阿里斯达城因新来的统帅罗夫康的到来成为了帝国北方新的中心城市,阿里斯达城离弗玻里圣更远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莫亚比兹没了,就只能把阿里斯达选为大本营了,巴达武心里想着。巴达武未曾见罗夫康一面,未见其面已闻其声,罗夫康是帝国勋章的佩戴者,在与蒙金军的较量中屡立战功。罗夫康未到北方之前,巴达武断断续续知道了一些有关罗夫康的消息。现在罗夫康成了巴达武的顶头上司,北方集团军的统帅,巴达武对罗夫康要有所了解。巴达武和他的将领把罗夫康与前任统帅埃西霍相比较,埃西霍在巴达武的眼中做事比较保守,埃西霍信奉守势攻略,即便是攻,也是筑垒推进的保守进攻,结果筑的垒没推进多少,就损兵折将,丢城失地。大小凌河没了,连埃西霍自己和他的援军也未能幸免于难,大部被歼,余下的一部分逃到了弗玻里圣、威川脱克和深克利特,最后连莫亚比兹也没守住。一想到这里,巴达武痛心疾首。莫亚比兹的遭遇太惨,巴达武希望这样的噩梦不再重演。

罗夫康这个人能力如何?他是徒有虚名还是名不虚传?在巴达武的心中,罗夫康留下的更多的是问号。巴达武想既然帝王在这样的时刻让罗夫康主持北方的大局,说明罗夫康是有本事的。毕竟他是帝国勋章的佩戴者,而刚刚不久金军攻打阿里斯达失败后的仓皇撤离让巴达武对罗夫康有了一定的信心。巴达武觉得罗夫康还是有能力的,至少不会比埃西霍差。

金军从北方撤离后不久,巴达武就收到罗夫康发给他的邀请信。信中罗夫康请他到阿里斯达共商时局。看过罗夫康的邀请信后,巴达武即刻准备动身,启程前往阿里斯达。在信中,巴达武知道哈盛莱和卡德茨也会来到阿里斯达城。巴达武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哈盛莱和卡德茨了。自从上次三年前在莫亚比兹见到他们后,就再没见过。巴达武和他的一队人马来到阿里斯达,阿里斯达城两扇高大的铁门打开后,进入阿里斯达城的巴达武看到罗夫康和帝国一师其他的将领们正等着迎接他。巴达武朝着罗夫康等人走去,第一次见到罗夫康将军,巴达武对罗夫康的印象是,“身穿整洁的墨绿色的军服,笔挺的身姿透露着军人的气质”。

罗夫康和巴达武的手握在了一起。罗夫康面带微笑地说:“欢迎你们的到来,巴达武将军。”

巴达武回礼道:“很高兴能见到你们,罗夫康将军。”

罗夫康和巴达武握完手后,罗夫康向巴达武一一介绍站在他身边的周宾、郑维浩、陈世允、张国雄、段举飞、汉弗里等将领。巴达武到来后,哈盛莱和卡德茨也赶到了阿里斯达。三旗军的统领齐聚阿里斯达。当天晚上,罗夫康召集众将领开了一个时间不长的会,以后几天陆陆续续又开了几个会。罗夫康开会的一个目的是让三旗军的首领对其他的将领有所认识,相互增进了解。会上,罗夫康向巴达武、哈盛莱和卡德茨询问了他们防区的守备、部队的武器兵马及城内粮草物资储备等情况。通过开会,罗夫康对三旗军防区的政治结构、军事构造、民生经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罗夫康在会上,对巴达武、哈盛莱和卡德茨说起了日后他在北方要采取的行动:“我们以后在北方要做的是逐步收复失地,扭转被动的防御态势,重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首先第一步就是把凌河城重新夺回来,把防线稳定在凌河、锦央和塔子山一线上。”

罗夫康对巴达武、哈盛莱和卡德茨说起了他日后要在北方采取行动所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

阿里札率金军出征无功而返,金国君王迈卡威知道若要彻底侵占帝国的北方是一场长期艰苦的战斗,需要从长计议,要老老实实地按照之前所定的占领帝国北方的三步走目标来执行。金军迟早会对帝国的北方发起下一轮的进攻,只是要等到时机的成熟才会行动。罗夫康知道帝国北方的安定只是暂时,侵略成性的金军是不会老老实实地把军队一直关在“笼子”里的。罗夫康,这个奉行“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的帝国将领,他所认知的最好的防守便是进攻。只有主动出击,才是最有效的防守。

迈卡威和罗夫康彼此心里明白,双方军队对北方的争夺总有一天会到摊牌决战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