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11章 救世主

第一百十一章 救世主

克里斯蒂军的主动进攻,步步紧逼,伊曼鲁努军步步退却,使伊曼鲁努国王吉丹?斯托比亚意识到克里斯蒂人已今非昔比,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如今克里斯蒂军处于攻势,伊曼鲁努军处于守势。从前线传来消息,克里斯蒂军的兵马正在不断增多。种种迹象表明,克里斯蒂人正打算发动新的强大的攻势。而退到淮唐国的伊曼鲁努军不能再退,再退的话克里斯蒂人就要打到伊曼鲁努帝国的家门口了。国王吉丹?斯托比亚决心向驻留在淮唐国的伊曼鲁努军增兵,并停止持续数百年之久的西征。国王斯托比亚心中隐约感到,日益强大的克里斯蒂国将会成为伊曼鲁努帝国的最大的隐患。

克里斯蒂国国王明建杰见自己的军队在与伊曼鲁努军的战斗中,连奏凯歌,不仅收复失地,还夺占了伏洛加和萨里特,把伊曼鲁努军打到了淮唐国。现在他的军队与伊曼鲁努军在淮唐国的边界线上对峙。明建杰不肯就此收兵,他还要继续扩大战果。明建杰开始不断向前线增兵,梦想着把伊曼鲁努军打回到他们的老家,顺便吞并淮唐国。

伊曼鲁努帝国和克里斯蒂国各自往前线增派大量兵力,两国重兵的决战一触即发,不可避免。鉴于前线伊曼鲁努军兵力不足三万,国王吉丹?斯托比亚火速向前线送去三万兵马,交由前线的尼尔诺科指挥。国王斯托比亚再另派六万人马,在威什姆伦的带领下,偕同尼尔诺科的兵马一起,联手对付克里斯蒂军的进攻。国王吉丹?斯托比亚制订出了与克里斯蒂军决战的作战计划:在克里斯蒂军主动进攻时,尼尔诺科率部顶住敌人的进攻,威什姆伦在尼尔诺科部与敌混战时,率部杀向敌人,击溃敌人的进攻,必要时可一路追击,力争获得更大的战果。

这边伊曼鲁努国王制订出了一个具体的作战计划,克里斯蒂国国王明建杰渴望他的军队再接再厉,希望能打败在淮唐国的伊曼鲁努军,把伊曼鲁努军赶回他们的国土,夺取淮唐国。明建杰不断向前线增兵,在前线的克里斯蒂军达到二十万之众。虽然前线的将领报来伊曼鲁努军的兵力增加了,有决心固守的迹象。身边的官员也提醒明建杰伊曼鲁努军恐不会轻易放弃淮唐国,很有可能会与前来进攻的克里斯蒂军拼死作战的建言。可明建杰不以为然,他按部就班要求前线的将领做好战斗的准备,对当面的伊曼鲁努军发动进攻。

克里斯蒂军的进攻开始了,尼尔诺科率部拼死抵抗克里斯蒂军的进攻,两军激战在一起,一时难分胜负。威什姆伦得知克里斯蒂军发动攻势后,快马加鞭,率领着六万伊曼鲁努的骑兵部队,赶到战场,投入到与克里斯蒂军的战斗当中。克里斯蒂军渐渐不支,开始退却,威什姆伦率部乘胜推进,紧追不放。在伊曼鲁努军如虹的攻势下,克里斯蒂军又将出现全线崩溃的迹象。好在后面的部队及时制止住了前面部队的溃逃,在成泽来将军的沉稳指挥下,克里斯蒂军稳住了阵脚,并构筑防线抵御伊曼鲁努军的进攻。在伊曼鲁努军的进攻下,克里斯蒂军丢掉了萨里特大半土地,才得以稳定了防线,抵挡住了伊曼鲁努军的进攻。

在这场大战中,克里斯蒂军伤亡七万多人,伊曼鲁努帝国伤亡三万多人。

决战的失利戳破了明建杰的美梦,迫使他不得不冷静地面对现实,伊曼鲁努军依然强大,克里斯蒂国的军队还不具备与伊曼鲁努帝国决战的实力。本想着要把伊曼鲁努军打回他们老家的明建杰得知他的军队在伊曼鲁努军的穷追猛打之下一路溃逃时,一度担心克里斯蒂军又要像以前那样被打回到江对岸。好在,在成泽来将军的英明指挥下,克里斯蒂的将士及时稳住了阵脚,没逃到江边。明建杰对没有出现的最坏结果深呼一口气,虽然丢掉了萨里特的大部分的土地,但总算还保留了一部分胜利的果实。对明建杰来讲,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在伊曼鲁努军依旧有旺盛强大的战斗力的情况下,明建杰知道,现在两军相持的局面就是双方军队实力对比的真实写照。

伊曼鲁努军与克里斯蒂军在萨里特相持着。在两军的较量中,伊曼鲁努军稍占上风,但是伊曼鲁努军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对克里斯蒂军有绝对的优势。伊曼鲁努军已没有消灭克里斯蒂军的能力了。伊曼鲁努国王吉丹?斯托比亚深知伊曼鲁努人已失去了往日呼风唤雨的霸主能力,眼下崛起的克里斯蒂国不可小觑。伊曼鲁努帝国对克里斯蒂国只能采取打压,抑制其进一步膨胀。为此,国王斯托比亚令在前线与克里斯蒂军对峙的伊曼鲁努军适时对当前之敌发起进攻,不时打击敌人,保持伊曼鲁努军的优势。于是,伊曼鲁努军与克里斯蒂军在萨里特的对峙线上呈现出的是一番大战没有,小战不断的局面。

伊曼鲁努军的不时出击,使克里斯蒂国的高层始终感受到伊曼鲁努帝国对克里斯蒂国的威胁。一百多年过去了,伊曼鲁努军隔三差五的主动出击,使克里斯蒂国国王明益虔认识到克里斯蒂国与伊曼鲁努帝国永远没有和平可言,伊曼鲁努帝国一直对克里斯蒂国耿耿于怀。因为克里斯蒂国曾是伊曼鲁努帝国的一部分。除非克里斯蒂国能彻底击败伊曼鲁努帝国,否则克里斯蒂国就永无安宁。鉴于此,国王明益虔制订了一个打败伊曼鲁努帝国的宏图计划。明益虔把打败伊曼鲁努帝国的计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把伊曼鲁努军都赶到他们的国土上,封闭伊曼鲁努帝国;第二步在伊曼鲁努的国土上与伊曼鲁努大军决战,消灭伊曼鲁努军的主力;第三步是彻底消灭伊曼鲁努帝国的残存兵力,夺取伊曼鲁努帝国的都城提丽亚托娜斯,取得对伊曼鲁努帝国的最后胜利。

打败伊曼鲁努帝国的想法早在明建杰当国王的时候就有过,但是直到明益虔执政时才提出具体的打败伊曼鲁努帝国的分步走规划。明益虔知道要想消灭伊曼鲁努帝国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首先,明益虔要做的是完成第一步,即如何把伊曼鲁努军赶进他们的国土。在萨里特的伊曼鲁努军一直与克里斯蒂军对峙着。明益虔在想,想着如何压迫萨里特的伊曼鲁努军,把伊曼鲁努军逐回到他们的老家。明益虔想来想去,发现无论怎么做,都绕不开要准备打大战这个具体的作战问题。伊曼鲁努的国王是绝不会放弃萨里特和淮唐国的。一旦克里斯蒂军对萨里特的伊曼鲁努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很有可能伊曼鲁努帝国会增派大量兵马与克里斯蒂军一决高下,到时克里斯蒂军胜负难料。国王明益虔觉得这么做心里没底,他不想看到当年明建杰的那一幕又在他身上重演。为此,明益虔制订出了一个两路出兵的进攻方案:分兵两路,一路攻打萨里特的伊曼鲁努军;另一路出密哈拉比峡口,深入到伊曼鲁努帝国的腹地,借以牵制住企图增援萨里特的伊曼鲁努大军。

明益虔这个进攻方案一出,赞成说好的人跟反对说不好的人一样多。明益虔对自己制订的进攻方案能否取得成功,心中也没个底,但他不想就此放弃。在明益虔执政的第十个年头,他挥兵两路,开始实施自己制订的两路出兵的进攻计划。

保守谨慎,患得患失,既有大干一场的雄心,也有不敢放手一搏的担心。明益虔的两路攻势即在他的谨小慎微和患得患失的心态下出场了。深入伊曼鲁努帝国的十万克里斯蒂军按照明益虔作出的“牵制敌人,避免与敌军作战”的指示,十万大军进入伊曼鲁努的领地后,就力图避免与伊曼鲁努军作战。上至国王明益虔,下至统兵的将领及作战的士兵,对破天荒首次进入伊曼鲁努帝国的土地感到惴惴不安,惟恐遭致伊曼鲁努军的攻击而有去无回。所以十万将士在伊曼鲁努帝国的国土上畏首畏尾,竖着耳朵,张大着眼睛,紧张地注视着自己的冒险入境是否引来了伊曼鲁努的军队。当克里斯蒂军的将士远远看到伊曼鲁努大军飘扬的旗帜时,犹如老鼠见到了猫的耳朵,惊恐万状,逃之夭夭。

奉命攻打萨里特的伊曼鲁努军的克里斯蒂将士,在得到五万援兵后,国王明益虔给他们下达的指示令统兵的贝帕森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明益虔告诉贝帕森攻打当面之敌要“攻得下,守得住,在攻击敌人的同时也要守住自己的阵地”。贝帕森对国王下达给他的攻守兼备的指示感到为难,既要攻,又要守,这怎么能做得到。贝帕森思来想去,他揣测出了国王的指示给他的暗示,要想做到国王攻守双管齐下的指令,就是遵循不求有功,旦求无过的行事准则:可以攻不下,但绝不能守不住。想到了攻守兼备的窍门,贝帕森心里就顿感轻松了不少,愁眉苦脸的他顷刻间就眉开眼笑。于是,贝帕森把所率的军队一分为二,分为攻击部队和防守部队。大军一分为二,大大削弱了克里斯蒂军的进攻力量。在伊曼鲁努军顽强的抵抗下,攻击欲望不强的克里斯蒂军无法取得进展。见此情状,贝帕森只好偃旗收兵,草草结束战斗并向国王明益虔交差了事。

明益虔制订的进攻伊曼鲁努军的计划在具体的实施中没有取得任何的战果。一场看似声势浩大的战斗最终演变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小打小闹,沦为了一场闹剧。

克里斯蒂人的军事实力并不逊色于伊曼鲁努人,他们缺少的是战胜伊曼鲁努军的勇气和信心。克里斯蒂国国王明宗恒清楚地知道要战胜伊曼鲁努人的军队,他的军队必须要有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勇气。明宗恒在任期间,除了提升军队的武器装备,厉兵秣马外,也重视将士对伊曼鲁努人的看法。明宗恒去世后,他的儿子明成隆继位。明成隆继承了他父亲的衣钵,开始全面推动对伊曼鲁努帝国的战事。明成隆认为,打败伊曼鲁努帝国的条件已经成熟。在武器装备上,克里斯蒂人发明了火炮,打破了冷兵器一统天下的时代。随着火炮成了克里斯蒂军的常规武器,克里斯蒂人的军械库里也就多了一件攻防的利器。而对面的伊曼鲁努帝国却仍停留在冷兵器的时代,不思进取。在克里斯蒂国日益强盛时,伊曼鲁努帝国则渐渐衰落。在兵力上,克里斯蒂人拥有的兵马也大大超过了伊曼鲁努人的军队。所以,在明成隆看来,克里斯蒂国的军事力量已然在伊曼鲁努之上,接下来要做的是制订进攻伊曼鲁努国的计划和坚定克里斯蒂军战胜强敌的信心。

明成隆和他的将领们一起商讨进攻伊曼鲁努的计划方案,商量来商量去都跟当年的国王明益虔的进攻方案相差无几:把主攻方向定在萨里特的伊曼鲁努军上,为了防止伊曼鲁努帝国向萨里特增兵,另派一支部队进入伊曼鲁努帝国,牵制其主力。有的将领提出对萨里特的伊曼鲁努军的进攻可采取正面攻和迂回攻的两面夹攻的方法。明成隆对正面攻和迂回攻相结合的新的进攻方法颇感兴趣,认为这个可以试一试。所有的将领都倾向于主攻萨里特的伊曼鲁努军,只有铁木哥一人提出了不同的进攻方案,铁木哥提出应把主攻的方向定在伊曼鲁努帝国的主力军上。铁木哥向国王明成隆陈述自己的这个进攻方案:我们若派兵攻打萨里特的伊曼鲁努军,总是提心吊胆怕伊曼鲁努人的增援,与其派一支部队进攻伊曼鲁努帝国,牵制其主力,不如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他们的主力军团上,倾注全力先与伊曼鲁努的主力决战。只有消灭伊曼鲁努的主力军,才能消除我们心中的忧虑。接下来解决剩余的伊曼鲁努军就会变得不再棘手,很多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铁木哥提出的先求与伊曼鲁努的主力军团决战的进攻方案让国王明成隆耳目一新。与其躲避与伊曼鲁努主力军的作战,不如主动决战,这确实是一个比先进攻萨里特的敌军更好的方案。只是在明成隆看来,深入伊曼鲁努帝国,与其主力军开战,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

明成隆问铁木哥:“你有胜利的把握吗?”

铁木哥答道:“有,只要国王给我足够的兵马,我就有把握打赢这场战争。”

“那你要多少兵马?”明成隆问道。

铁木哥说:“伊曼鲁努军的主力顶多也就十来万,国王若能给我三十万人马,我就有战胜敌人的把握。”

“三十万!”明成隆对铁木哥说出的给他那么多人马感到吃惊。因为这么多人马明成隆一下子给不了。明成隆对铁木哥说道:“这个你再容我想一想,你先准备起来。你的这个进攻方案是好的,我会认真考虑。”

明成隆心里倾向于铁木哥的进攻方案。当他心中认可这个进攻方案后,明成隆开始集结与伊曼鲁努帝国决战的大兵团。明成隆从北方调来了十万骑兵部队,集结了一支人数达三十万的大军。明成隆对这三十万的人马的调配是:五万兵马用于对付萨里特的伊曼鲁努军,其余的二十五万全部归铁木哥指挥,进入伊曼鲁努帝国与伊曼鲁努军的主力决战。明成隆依然要对伊曼鲁努军实施两面作战,只不过他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与伊曼鲁努的主力军团的决战上。

正当克里斯蒂国磨刀霍霍,开始做着准备,发动一场对伊曼鲁努帝国的大规模攻势时,伊曼鲁努帝国在年事已高的国王斯坦?曼萨塞乐的统治下,让伊曼鲁努帝国的子民看到他们的帝国逐步走向衰亡的迹象:

国王年老,

奸臣当道;

当昏聩的国王做起长生不死的美梦,

王子远征,

王室的血脉即断,

高贵的王族不再闪耀;

星光暗淡,

帝国衰亡,

子民遭殃,

希望不再,

一片黑茫茫。

这首在伊曼鲁努国子民中间传唱的歌谣里的国王自然是斯坦?曼萨塞乐,而歌中的奸臣是国王曼萨塞乐的宠臣弗里斯曼。弗里斯曼利用国王曼萨塞乐希望长寿的心结,挑拨曼萨塞乐与其儿子奥里布托的关系,怂恿国王曼萨塞乐让奥里布托远征,寻找益寿延年的泉水:“我的伟大的国王,有一件事我不得不告诉你”,说到这里,弗里斯曼对国王耳语道:“我听说,王子奥里布托正渴望早日继承王位,盼望着你早点死。”国王曼萨塞乐听到这样的话,心里自然大大不爽。弗里斯曼接着说道:“我从占卜师那里探听到,西边密林里有一个叫里约逊的地方,那里有一口泉水,喝了能延缓衰老,益寿延年。让王子奥里布托去那里为你采集延寿的泉水,不仅可以延长你的寿命,还能证明王子对你的孝心。”

国王曼萨塞乐点头同意,王子奥里布托率部西征寻找里约逊的泉水。不料途中遭到林中兽人的袭击,奥里布托和他的将士们葬身于密林之中。

弗里斯曼总会捡国王曼萨塞乐喜欢听的话来讲。在伊曼鲁努人的眼中,弗里斯曼野心勃勃,他意图要成为主宰伊曼鲁努帝国的国王,国王曼萨塞乐成了他的提线木偶,任他摆布。当伊曼鲁努军的将领提到克里斯蒂人发明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式武器,他们的军力已超过伊曼鲁努的时候,弗里斯曼当即反驳说:“这只是一个谎言。伊曼鲁努帝国是巴拉达努的统治者,克里斯蒂人是不入流的民族,他们永远只能在我们之下。”

弗里斯曼的话能让国王曼萨塞乐感到愉悦,却无法阻止克里斯蒂人赶超伊曼鲁努人的脚步。在伊曼鲁努帝国的人们依然沉浸于统治者的荣光中时,克里斯蒂人即将对伊曼鲁努帝国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

铁木哥把归他指挥的二十五万大军分为左路军、中路军和右路军,中路军由铁木哥亲自指挥,左路军和右路军分别由杜丘林和粟德诚指挥,铁木哥是三路大军的总指挥。铁木哥事先预计与他们作战的伊曼鲁努主力军不会超过十二万,手握二十五万大军的铁木哥拟订了对伊曼鲁努的主力军团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案:把伊曼鲁努的主力军团引到一片开阔地,整装列队等伊曼鲁努军团来攻,中路军在顶住伊曼鲁努军的进攻时,左路军和右路军从敌人的左右两翼实行迂回,切断敌人的退路,把敌人全部包围起来,围而歼之。

二十五万大军中,中路军有十万,左路军和右路军各七万五千人。在事先做好精心的准备后,克里斯蒂国的二十五万大军出密哈拉比城,进入到伊曼鲁努帝国的国土。铁木哥先派一部攻打匹利亚多姆,把伊曼鲁努的主力军团引出来。伊曼鲁努国王曼萨塞乐派出十三万铁骑,清剿攻打匹利亚多姆的克里斯蒂军。得知敌人精锐尽出,铁木哥把大军开到一片开阔地,派出一支小部队引诱伊曼鲁努铁骑的到来。

军中有些将领问铁木哥:“敌人真的会乖乖进入到我们准备好的战场吗?”

铁木哥肯定地说:“会的,他们一定会来的,因为他们从来没输过。他们的高傲,他们的贵族的尊严,注定会使他们来到这里,跟我们决战。”

铁木哥深信不疑,他相信伊曼鲁努的精锐主力一定会到来。果然,伊曼鲁努的大军没有失约,来到了铁木哥为他们安排好的战场。

伊曼鲁努的将士根本不怕克里斯蒂军。虽然在他们面前列阵以待的克里斯蒂军人数相当多,但伊曼鲁努的将士们却毫无惧色,因为他们之前从未输给过克里斯蒂人的军队。

决战开始了,伊曼鲁努的铁骑嘶喊着冲了过去,朝着当面的克里斯蒂军杀了过来。万马奔腾,喊声冲天,炮弹在伊曼鲁努铁骑的身边爆炸开花,在泥土的爆裂中,一个又一个伊曼鲁努的骑兵连人带马被炸倒在地,但是这不能阻止成千上万的伊曼鲁努战士穿过炮火地带,径直朝对方杀去。铁木哥的中路军的将士也不甘示弱,在一片马嘶人叫中跃出战线,迎面冲了过去。两军冲杀在一起,激战正酣。与此同时,铁木哥的左路军和右路军开始在伊曼鲁努军团的左右两翼运动迂回,像螃蟹伸出的两只大钳,对伊曼鲁努大军展开了钳形攻势,并切断了伊曼鲁努大军身后的退路。

经过十几天的战斗,伊曼鲁努的十三万铁骑被铁木哥指挥的三路大军全歼。伊曼鲁努帝国的脊梁骨被打断了,这成了推倒伊曼鲁努帝国的多米诺骨牌:匹利亚多姆、朗特赛丹、皮兰希里克等城镇一一沦陷,萨里特的伊曼鲁努军被克里斯蒂军歼灭大部,余部退回本土,难逃覆灭的厄运;王城提丽亚托娜斯在克里斯蒂军的围攻下,也最终陷落。

伊诺万夫的祖先就是在匹利亚多姆沦陷前,成功逃离战火纷飞之地,去寻找他们新的家园。那是一段艰辛的远程。伊诺万夫至今能哼唱他的祖父辈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所遭受的辛苦:

翻过远方寒冷的贡雅山脉,

睡过幽深古老的地窖山洞。

我们必须在拂晓前出发,

去寻找定居的新的家园。

高山上松树在怒吼,

雪山上雪片在狂舞,

深夜里冷风在呻吟,

树枝像火炬熊熊燃烧,

火光通红火焰四射,

在黑夜中飘起星星的火红之光。

伊诺万夫的祖父辈在逃亡的途中寻找到了他们新的家园——阿里斯达城,并最终定居下来。在伊诺万夫看来,没有那座城比阿里斯达城更适合伊曼鲁努人的居住。阿里斯达城的建筑风格散发着伊曼鲁努帝国的味道,有“小提丽亚托娜斯”之称。

罗夫康问伊诺万夫:“你们还想念伊曼鲁努帝国吗?”

伊诺万夫回答说:“没有。当王子奥里布托率部西征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伊曼鲁努的王室血脉已断。弗里斯曼这样的奸邪小人若篡位成功,伊曼鲁努帝国就会随之消亡。”

事实上,克里斯蒂国攻打伊曼鲁努帝国的战争持续了数年之久,伊曼鲁努的所有城镇全部毁于战火,包括王城提丽亚托娜斯。伊曼鲁努的将士和王室成员要么被杀,要么被俘,无一幸免,平民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死在战火中。克里斯蒂军占领提丽亚托娜斯后,明成隆下令把提丽亚托娜斯平毁,提丽亚托娜斯的所有石块据说都被运到克里斯蒂国,不知是被掩埋了,还是被销毁掉了。

伊曼鲁努帝国灭亡后,它的国土成了克里斯蒂国的一部分,就是现在帝国的西北之地。

明成隆称蒂后,克里斯蒂国改称为蒂国,后又改为帝国,明成隆即为帝王一世。明成隆去世后,明青栋继承帝位,是为帝王二世。帝王二世八年,明青栋开始在提丽亚托娜斯的遗址上兴建一座都城,起名为西都。西都在帝王二世十年建成,当西都建成的时候,曾有人预言,此城因建于毁灭的都城上,注定难逃毁灭的下场。果然,五十年后,帝王三世二十五年,西都被蒙金联军攻陷,全城被蒙金联军洗劫一空,毁于一旦,遭到浩劫。

由于伊曼鲁努的国土紧临西边的密林,林中深处潜伏着未知的邪恶的生物,克里斯蒂人不敢过于靠近,那片边缘的宽阔地带遂成了幸存下来的伊曼鲁努人的家园。林中的邪恶在滋长中蔓延,忽明忽暗,虽然它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胡作非为,但它们依然有一定的势力主导一块地域的霸权。只不过它们见不得光,所以也离开不了那片密林。不过,人们的恐慌却不因邪恶受到抑制而有所减弱。一首据说起于伊曼鲁努帝国的谣言广为流传,即便是在克里斯蒂国,这首谣言也有相当的流传度:

巨魔将在帝国的北方兴起,

诺卜达斯率领他的邪恶兵团会入侵帝国的疆土,

哈拉玛尼的利爪和巨翅会降落在辉煌的宫殿群上,

喷射的烈焰吞噬着光明的一切,

黑暗笼罩在帝国的上空,

帝国即将被毁灭。

当燕子湖泛起粼粼的金黄色波光,

一个将领和他创立的军队,

手持宙耶之剑与恶魔搏斗,

为帝国带来希望,带来光明;

否则一切都将不可避免,

一切都将不可避免。

当伊诺万夫问罗夫康是否听到过这首谣言时,罗夫康回答说有所耳闻,但并不清楚是不是伊诺万夫所说的这首谣言。伊诺万夫笑着说:“这首谣言也许不会成真,但从这首歌谣中我们能听出当人类在遭到灭顶浩劫时,人们心中渴望出现一个救世主来拯救他们,拯救人类。”

“救世主”,罗夫康听到这个词后,他笑了笑。罗夫康从来不相信世上有什么救世主,能单枪匹马地拯救全世界。谁也担不起这么沉重的负担,也没有这么强的能力。如果帝国真如谣言所唱的那样有朝一日会被黑暗吞噬,如果世上真有救世主的话,那么他一定是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那反抗邪恶的正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