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10章 一统山河

第一百一十章 一统山河

亚摩洛尼之战结束后,第二纪元随之落幕,第三纪元开始了。第三纪元的早期,伊曼鲁努的国王达迦?伯斯力瓦做了一件重大的决定,把都城由圣列斯哥迁到提丽亚托娜斯。伯斯力瓦觉得圣列斯哥太小,已无法展现伊曼鲁努帝国的强大,他打算另造一座宏伟大气的王城。伯斯力瓦下令建造提丽亚托娜斯。伊曼鲁努人对提丽亚托娜斯的建造花了三年的时间。按照国王伯斯力瓦的构想,提丽亚托娜斯依然沿袭一部分伊曼鲁努帝国原有的建筑风格,整座王城以白色为主色调,屋顶用灰泥涂抹或蓝色圆顶盖住。与旧王城圣列斯哥不同的是,新的王城提丽亚托娜斯要比旧王城高得多。国王伯斯力瓦要把新王城建成巴拉达努上最高建筑物。伊曼鲁努的建筑师、设计师、能工巧匠们按国王的要求,齐心协力,把提丽亚托娜斯打造成了一座高约三百米的圆锥状建筑物,圆环状的城墙,城墙内是一栋栋房屋逐层拔高,房屋与房屋之间是四通八达的道路,一直延伸到主城的最高处,王城的宫殿,国王的住地。

站在提丽亚托娜斯宫殿的观望台上,国王伯斯力瓦一眼望去,底下的景色尽收眼底。作为巴拉达努上的统治者,伯斯力瓦对眼前的一切甚感满意,满意于自己的统治,陶醉于君临天下的豪情万丈之中。渐渐地,伯斯力瓦开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当岁月爬上了他的心头,年迈体衰的老国王的心中滋长出了渴求长生不老,益寿延年的想法。于是,在伯斯力瓦得知在西面的密林中有一座住着巫师的古城堡,那里有长寿的秘方时,伯斯力瓦动用了手中的王权,派出他的军队发动了一场西征,去寻找那座古老而又神秘的古城堡。

伯斯力瓦没能等到他的军队找到古城堡就病逝了,但是在他后面的国王却没有停止寻找古城堡的努力,终于西征的伊曼鲁努军队找到了那座古城堡。城堡内并无巫师,它已被废弃很久了,没有巫师也就没有长寿的秘方。西征的将领把发现的情况报告给了国王。国王下达了指示,既然有古城堡,肯定会有想要的结果,耐心等待,总有新的发现。西征的将士就照国王的命令守着这座废弃的古城堡。后来,国王又下了命令,叫西征的将士再抽出一部分继续深入,寻找巫师的踪迹。[注]

漫无目的的寻找,苦苦的等待,在丛林中的邪恶生物的不断侵袭下,伊曼鲁努帝国的力量就这样白白消耗在国王病态的思想上,直到伊曼鲁努人再也支撑不住了,才夺路而逃。在这场持续时间达几百年的西征中,伊曼鲁努帝国在西边茂密的丛林中损失近五万人马,伤残十多万,耗资无数,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得到。

伊曼鲁努人能结束这场漫长的西征,还得得益于克里斯蒂人的进攻。正是古老的伊曼鲁努帝国感受到了新兴的克里斯蒂国的威胁,为了对付克里斯蒂人咄咄逼人的攻势,伊曼鲁努的国王才决定停止西征的行动,全力应对克里斯蒂人的挑战。

克里斯蒂人起源于何时,无从得知。不过我们知道的是早在第三纪元的前期克里斯蒂人就生活在了巴拉达努的土地上了。克里斯蒂人生活的流域由于跟伊曼鲁努帝国隔着布拉哈山脉,彼此间互不通气。在伊曼鲁努的史书中,伊曼鲁努人是越过密哈拉比峡口,深入到斯波尔摩流域,才发现那里有人居住,他们就是克里斯蒂人。彼时的克里斯蒂人原始落后,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住的房屋都是茅屋。克里斯蒂人处在一个松散的原始部落的状态中。

克里斯蒂人文明程度的提高得益于伊曼鲁努人的言传身教。在伊曼鲁努人的帮助下,克里斯蒂人有了自己的文字。克里斯蒂人的文字是在伊曼鲁努人母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伊曼鲁努语的衍生物和进化品。有点类似于甲骨文和现代文字一样,是同宗同源,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克里斯蒂人能够读懂伊曼鲁努的古老的语言。伊曼鲁努人教克里斯蒂人建造砖石混凝的房屋,制造铁器,提高农业耕作生产的效率。当然,伊曼鲁努人手把手教克里斯蒂人这么多有用的好东西并不是没有目的的。伊曼鲁努人对克里斯蒂人的谆谆教导是建立在伊曼鲁努人对克里斯蒂人的统治的基础上的。伊曼鲁努人对克里斯蒂人的开化是有目的的。伊曼鲁努人不断从克里斯蒂人那里攫取他们想要的资源、粮食、矿产资源,如铁、铜、银、金等,渔业资源等。可以说,伊曼鲁努人在提高了克里斯蒂人的文明和科技水平的同时也从克里斯蒂人那里拿走了不少东西。

克里斯蒂人的文明和科技水平在伊曼鲁努人的帮扶下不断提高。当一个民族的文明和科技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原先的松散的部落的原始落后的形态显然渐渐无法适应现状。在克里斯蒂人心中逐渐有了要成为一个大集体的统一部落的形态,而这个大集体的统一部落的形态即是国家的雏形。就在这时,一个叫昆德?尼夫安豪的克里斯蒂人的部落首领顺应了全体克里斯蒂人的要求,对统治他们的伊曼鲁努人道出了克里斯蒂人的呼声:把所有的克里斯蒂人组织在一起,建立一个统一的大集体。

昆德?尼夫安豪没有把话直接向伊曼鲁努人挑明,他采用了一种比较机智的说法。昆德?尼夫安豪对管理他们的伊曼鲁努长官说:“当前的克里斯蒂人组织松散,彼此互不照应,这样一直持续下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对你们的征收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能把这些克里斯蒂人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大集体,这样你们对我们征收各样东西,不仅征收的效率大大提高,征收的产量也会增多。所以,我认为,把克里斯蒂人组织在一个集体内,对你们来讲是非常适合的,也是有利于你们的。”伊曼鲁努的官长听了尼夫安豪的话后,觉得尼夫安豪说得很有道理,遂同意了尼夫安豪把克里斯蒂人组合成一个大集体形态的请求。

克里斯蒂人组合成一个大集体后,定名为克里斯蒂集落,推昆德?尼夫安豪为集落道领。克里斯蒂人成立集落后,依旧臣服于伊曼鲁努人,满足于伊曼鲁努人在克里斯蒂人土地上的索求。这样的状况维持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直到韦勒?加夫贝默当上克里斯蒂人的首领后。韦勒?加夫贝默认为克里斯蒂人没必要继续匍匐在伊曼鲁努人的脚下,听从伊曼鲁努人的召唤。而克里斯蒂人若想摆脱伊曼鲁努人的统治,就必须把伊曼鲁努人赶出去,并停止供给伊曼鲁努人的索求。

韦勒?加夫贝默决定采取二步走,第一步先把伊曼鲁努人从克里斯蒂人的土地上请出去,然后再走第二步,切断对伊曼鲁努人无偿的利益输出。韦勒?加夫贝默为了实现自己的“第一步”走,对伊曼鲁努的长官说道:“我有一个想法想跟你说一下,如果伊曼鲁努人不想劳累地把大量的物品资源搬运到提丽亚托娜斯,我们可以为你们效劳,亲自把你们要的东西送到你们的手上,这样就少了你们的舟车劳顿,不知你们意向如何?”伊曼鲁努的长官听韦勒?加夫贝默这么一说,心里自然感到高兴,就把克里斯蒂人的这个想法传递给了伊曼鲁努的国王。国王点头同意后,那些在克里斯蒂人地上负责办理此事的人员全部回去了。加夫贝默的第一个目的基本达到。

加夫贝默把伊曼鲁努人“请”出克里斯蒂人的土地后,没有立即与伊曼鲁努人翻脸,而是依旧维持着原有的关系。加夫贝默知道克里斯蒂人无法一下子切断与伊曼鲁努人的关系,很多克里斯蒂人对伊曼鲁努人怀有感激之情。是伊曼鲁努人为克里斯蒂人创造了文字,提升了克里斯蒂人的文化水平;教克里斯蒂人门类俱全的工艺制作,提高了克里斯蒂人的科学技术。加夫贝默认为伊曼鲁努人为克里斯蒂人所作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伊曼鲁努人传授给克里斯蒂人的好处不是无偿免费的,克里斯蒂人也给了伊曼鲁努人大量他们想要的东西。克里斯蒂人从伊曼鲁努人身上得到了许多,可也付出了不少,所以加夫贝默觉得克里斯蒂人并没有欠伊曼鲁努人什么。

加夫贝默不满意伊曼鲁努人在克里斯蒂人头上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他感到伊曼鲁努人在奴役克里斯蒂人,想要克里斯蒂人听命于伊曼鲁努人的话,加夫贝默感到了不平等,他不愿克里斯蒂人一直在伊曼鲁努人的管控之下。克里斯蒂人应该独立自主,摆脱伊曼鲁努人的控制,与伊曼鲁努人平起平坐。

加夫贝默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他首要做的便是说服他的同僚改变对伊曼鲁努人的看法。加夫贝默对他的同僚们说道,伊曼鲁努人之所以会把很多东西教给我们,为我们带来好处是有目的的。他们这么做是想控制住我们,攫取我们土地上他们想要的东西,伊曼鲁努人是在奴役我们。加夫贝默不停地向他的同僚们灌输伊曼鲁努人是在奴役克里斯蒂人的思想,来改变他们对伊曼鲁努人的看法,从思想上切断他们对伊曼鲁努的情系。前后过了十多年的时间,加夫贝默感到内部的条件已经成熟,便于第三纪元一二○八年正式告于伊曼鲁努人不再无偿进贡,并与同年八月,建国立都。

加夫贝默建立克里斯蒂国,把克里斯蒂人组成了一个国家,立都城于塞亚浦斯,加夫贝默为克里斯蒂国的第一任国王。克里斯蒂人建国立都的消息传到伊曼鲁努国王那里,伊曼鲁努国王也萨?埃里扎建认定克里斯蒂人绝无立国的权力,因为克里斯蒂人的土地是伊曼鲁努帝国的一部分。也萨?埃里扎建发誓要给韦勒?加夫贝默点厉害瞧瞧。埃里扎建要加夫贝默牢记教训,只有伊曼鲁努人才是他们的主人。

伊曼鲁努国王埃里扎建派出三万军队讨伐加夫贝默。伊曼鲁努帝国的出兵正中了加夫贝默的下怀。因为加夫贝默对克里斯蒂人说过,如果我们成立国家,伊曼鲁努人是不会赞成的,他们会派兵攻打我们,原因很明确,伊曼鲁努人不想我们统一富强,伊曼鲁努人想继续奴役我们。事实正如加夫贝默所说的那样,伊曼鲁努人不会听任克里斯蒂人立国,与他们平起平坐,果然派兵来攻打克里斯蒂人了。大敌当前,克里斯蒂人变得空前团结,尤其是跟随加夫贝默的那些战士长官,更是紧紧团结在加夫贝默的身边,万众一心,迎接伊曼鲁努人的进攻。

加夫贝默知道这一仗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克里斯蒂人能否摆脱伊曼鲁努人的控制。加夫贝默派出一支小部队引诱伊曼鲁努的军队进入到他预先埋伏的战场。伊曼鲁努军轻敌大意,中了加夫贝默的诱敌深入之计,在花岗墩之地遭到克里斯蒂军队的围攻,死伤大半,狼狈而逃。

加夫贝默打退了伊曼鲁努军的进攻,使克里斯蒂国的建立得到了巩固,也无形提升了加夫贝默在克里斯蒂人心中的威望。在成功保卫克里斯蒂国后,加夫贝默在密哈拉比峡口修筑了一道壁垒,并以此为基础,修筑了一座坚城,用来抵御伊曼鲁努人的进攻。

为了进一步消除伊曼鲁努人对克里斯蒂人的影响,加夫贝默下令克里斯蒂国所有子民今后的名字都改为四个字以下的名字,不能少于两个字。国王韦勒?加夫贝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明仲功。之后,克里斯蒂国的国王都姓明。为什么克里斯蒂国的国王会把自己的姓氏取为“明”字?大概是“明”字,它的左偏旁是个“日”,右偏旁是个“月”,有日月交相辉映,永照大地之意吧。

伊曼鲁努军讨伐克里斯蒂人失败后,伊曼鲁努国王也萨?埃里扎建当然不会善罢干休。他把这次出兵失败归为偶然,强大的伊曼鲁努帝国怎么会降服不了落后的克里斯蒂人呢。也萨?埃里扎建相信,他的军队能征服克里斯蒂国这个落后部落的民族,征服克里斯蒂人只是时间的问题。只是也萨?埃里扎建毕生都没看到他的军事征讨迫使克里斯蒂人向他臣服过。埃里扎建派出去讨伐克里斯蒂人的伊曼鲁努军都被挡在密哈拉比峡口修建而成的那座坚固的壁垒之外,克里斯蒂人在家门修筑的“篱笆”使伊曼鲁努的人马不得而入,被挡在“门”外。

眼见克里斯蒂国的安全有了保障,加夫贝默信心大增,他宣布正式建国立都,定都于塞亚浦斯,建国号为克里斯蒂国。在巴拉达努的疆土上,一个兴起的克里斯蒂国出现了,只是没人料到它会发展到何等的规模。伊曼鲁努人无法阻止克里斯蒂国的出现,但是他们心有不甘,不甘心失去这块肥沃富饶的土地。克里斯蒂人在密哈拉比峡口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壁垒,只有铁骑,缺少攻坚重武器的伊曼鲁努军队对眼前的深垒高壁无可奈何。伊曼鲁努国王迪克?托雷姆博吸取了伊曼鲁努人攻城失败的教训。托雷姆博认为伊曼鲁努人强在铁骑,胜在野外作战上,只有在空旷的土地上与敌人交战,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伊曼鲁努军队的威力。由于缺乏攻坚的重武器,攻击敌人的坚固壁垒,实是在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敌人的长处。因此,托雷姆博改变了前任国王埃里扎建的进攻思路,放弃攻打克里斯蒂人在密哈拉比峡口筑建的壁垒,把进攻的方向改向南,越过苏雷佩兰尔特,从克里斯蒂国的背后发起进攻。

苏雷佩兰尔特,即是以后的关西隘口,它是伊曼鲁努帝国通向南方的一扇大门。走出这扇“门”,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林立着一个个小国,他们的风俗、生活习性、言谈举止跟伊曼鲁努人有所不同。在文化水平和军事力量上也远低于伊曼鲁努人。早在伊曼鲁努人管控克里斯蒂人的时候,伊曼鲁努帝国就跟这些毗邻的国家,建立起主仆的依附关系。现在,伊曼鲁努的国王迪克?托雷姆博知道是到利用他们的时候了。

有时,托雷姆博在想他的父王埃里扎建为何不能早早想到从南边出发,也能打到克里斯蒂人的国土上。只不过多走了一些弯路。由于克里斯蒂人再也无险可守,在空旷的野外,剽悍的伊曼鲁努铁骑定能叫克里斯蒂人吃不了兜着走。一想到这里,托雷姆博感到自己英明的同时对自己父王的昏聩也是颇有微词。

伊曼鲁努国王托雷姆博派出十万军队,其中骑兵占半数,穿过苏雷佩兰尔特,借道淮唐国和萨里特,从伏洛加攻打克里斯蒂国。当伊曼鲁努大军南下的时候,克里斯蒂人在合并了益甘丰州和海州后,逐渐向南发展,开始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伏洛加的小国里头。伊曼鲁努军和克里斯蒂军在伏洛加迎面相逢,伊曼鲁努军随即向克里斯蒂人发动了进攻,克里斯蒂人根本抵挡不住伊曼鲁努铁骑的冲击力,被打得丢盔弃甲,五万克里斯蒂的将士只有一万多人渡江逃回来。

闻知捷报后,伊曼鲁努国王托雷姆博高兴不已,总算是让克里斯蒂人尝到伊曼鲁努人的厉害了。克里斯蒂人也想开疆拓土,扩张自己的领地,他们也配!托雷姆博心里愤愤想着。他感到克里斯蒂人也太狂妄自大了,必须得狠狠教训克里斯蒂人,让他们知道谁才是巴拉达努的主宰者。托雷姆博下令大将斯内丹雷率部乘胜追击,扫荡克里斯蒂人的地盘。大将斯内丹雷领命后,率部挺进,直到看到一条大江横亘在他们面前,才被迫停止前进的脚步。这条大江是克里斯蒂国最大的江,名叫沽罗布达江,发端于布拉哈山脉,从海州流入大海。面对着眼前的大江,斯内丹雷和他的将士因没有渡江的船只,只好望江兴叹。

由于伊曼鲁努国土上连条像样的大河也没有,所以伊曼鲁努人没有横渡大江的大型船只,更不会有在江上作战的战船。惟一能帮助伊曼鲁努人渡过沽罗布达江的就是海州人了。可是海州人已被克里斯蒂人拉到他们一边。没有大型的渡江船只,斯内丹雷和他的将士就无法深入克里斯蒂人的领土。

在国王托雷姆博的催促下,斯内丹雷命属下从当地采集征收船只,准备渡江。伊曼鲁努军的渡江准备搞得江对岸的克里斯蒂人人心惶惶,风声鹤唳。面临严重军事威胁的克里斯蒂国国内的政权发生更迭,政权的主导者安莱瑙大将被赶下台,王权又重新回到明姓的王族人士手上。明义健上台后,迅速采取稳定危局的措施。明义健认为伊曼鲁努人不善于在江河上作战,而海州的舰队则听命于克里斯蒂人,没有制江权的伊曼鲁努军想要渡江恐怕不会轻而易举。明义健叫海州的舰船控制住伊曼鲁努军渡江的江面,同时从北边抽调精锐部队赶到南面的江岸,坚守江岸防线。明义健把大量的兵力集中到沽罗布达江江边,决心利用大江的天险全力守住这条关乎克里斯蒂国生死存亡的防线。

斯内丹雷的部下征集到了几百只渡江的船只,斯内丹雷见此,下令渡江。没有渡江作战经验的斯内丹雷不知道,在没有制江权的情况下,强渡就是等于自杀。在江上载有伊曼鲁努战士的船只纷纷被克里斯蒂人的战船击沉,船上的伊曼鲁努士兵一个个落入水中,沉入水底淹死。见此情状,斯内丹雷下令停止渡江。克里斯蒂人和伊曼鲁努人就这样隔江对峙着。

没有攻城的重武器,伊曼鲁努人拿密哈拉比峡口的坚城没辙;没有渡江的大型船只和战船,伊曼鲁努人无法渡过沽罗布达江。克里斯蒂人凭借着这两道天险构筑的防线挡住了伊曼鲁努军凌利的攻势。但是伊曼鲁努军并非没有机会深入到克里斯蒂国的腹地,一些将领曾提议大军翻越布拉哈山脉攻入克里斯蒂人的领地。可惜,这些翻越布拉哈山脉进攻克里斯蒂国的计划一个也没真正准备过。国王托雷姆博觉得这样做太冒险了。托雷姆博应该知道军事行动是要冒风险的,也许托雷姆博觉得这样做的成功性不大,不够稳妥,很有可能导致失败。国王托雷姆博的保守无作为促使伊曼鲁努国与克里斯蒂国长期对峙,而这恰恰给了克里斯蒂国喘气发展的时间。

南边无法扩张,西边是强大的伊曼鲁努帝国,东边是大海,克里斯蒂人的领土只能向北延伸。克里斯蒂人先后把纽爱尔、尼洛泊、弗里圣多、塔勒木、盛哥昂冷、脱布涅顿等北方诸小国并入他们的版图,成为一个个联邦自治区。克里斯蒂人与这些联邦自治区签订互惠条约,克里斯蒂人无偿给这些自治区的军民提供他们所需的食粮等必需品,为他们建造宜居的城镇,而北方的联邦自治区则为克里斯蒂人提供剽肥的战马,必要时响应克里斯蒂国国王的应召出兵参战。克里斯蒂人从北方得到所需的战马后,自己也开始培育这一适合作战的优良马种,组建了一支支骑兵部队。

正当克里斯蒂国蒸蒸日上的时候,伊曼鲁努帝国却每况愈下,如同跷跷板,一头上扬,另一头就下降。本来伊曼鲁努人的军队是有征服克里斯蒂国的机会的。如果不是伊曼鲁努人把大量的兵力用在徒劳无功的西征上,若能集中全部兵力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开战,克里斯蒂人决难守住一南一北这两条防线。要知道为了守住南边的江岸防线,当时的国王明义健把北边密哈拉比的守军精锐部队抽调过来,这就说明当时的克里斯蒂国的兵力无法同时应付两面作战。伊曼鲁努帝国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可以征服克里斯蒂国的机会,坐视克里斯蒂人渐渐变强。等到克里斯蒂国的骑兵不逊色于伊曼鲁努人的时候,伊曼鲁努帝国独霸巴拉达努的好日子也算是到头了。

克里斯蒂人决心主动对伊曼鲁努军发起进攻,收复沽罗布达江南岸被伊曼鲁努人侵占的土地。克里斯蒂军队乘船渡过沽罗布达江,对伊曼鲁努军发动了进攻。伊曼鲁努军在克里斯蒂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克里斯蒂军不仅收复失地,还夺取了伏洛加和萨里特,伊曼鲁努军退到淮唐国,与克里斯蒂军对峙。

克里斯蒂国国王明建杰认为伊曼鲁努人的辉煌已经过去了,克里斯蒂人的时代到来了。正是伊曼鲁努人的愚蠢造就了克里斯蒂人的今天。伊曼鲁努帝国在慢慢衰落,克里斯蒂国在渐渐变强。此消彼长,克里斯蒂国的军队已经有了打败伊曼鲁努军的实力。对自己军队实力的估计使明建杰开始展望起有朝一日打败伊曼鲁努帝国的那一天,做起了一统山河的美梦。

注:那座被伊曼鲁努西征的将士发现的古城堡,以前是否住过巫师,这不得而知。不过根据西征的幸存将士的所述可知,他们有时能从那座废弃的古城堡中看到巨魔的光环。一批批的兽人在这里集结,伊曼鲁努的将士与兽人之间不断爆发冲突,最多的一次兽人集结了几千兵力,进攻伊曼鲁努西征军在古城堡不远的驻地,被西征的驻屯军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