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89章 御敌之策

第八十九章 御敌之策

王守仁的骑兵部队与增援渡口作战的淮军交上了火,面对着帝国军队突如其来的打击,淮军一开始有点猝不及防,在骑兵猛烈的冲击力下,淮军被分割成一条条,陷入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岭北的战局对于淮军来讲可谓是急转直下。在岳黄城的张稼天得知帝国的骑兵部队登陆岭北已与淮军交战的情报,他知道大事不妙了,阻敌渡江的计划瞬间告吹,接下来他又该怎么办,怎么才能击退敌人的攻势。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帝国军队,张稼天实在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他在指挥室里来回踱着步,想来想去,最后张稼天想反正岳黄城肯定是保不住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把岳黄城以及所有守城的兵力都投入到战场,与帝国军队决一死战。张稼天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其他将领,见将领都没什么意见,张稼天见状用下命令的口气对他们说:“我们是军人,既然是军人就该为淮王,为岭南的安全流尽最后一滴血,现在战事危急,敌人来势汹汹,我们应坚定信心,放手跟敌人作最后的搏斗,以求死里求生,挽救危局。”

横下一条心的张稼天只能以倾注全力一搏的决绝方式来应对眼前敌人来袭的局面了。岭北的淮军倾巢而出,决心在岳黄城外与帝国军队决战。淮军放手一搏的孤注一掷的架势使王守仁感到淮军比他想象中的顽强得多。正当战局处于僵持阶段时,第二波登陆的骑兵部队赶到了战场,王守仁见援军到了,对领军的苏灿华将军说道:“你们从敌人的一侧绕过去,绕到敌人的身后,先把敌人的退路截断,正面先由我顶着,不能让敌人逃了。”苏灿华听了王守仁的话后,对王守仁说道:“要不我留一部分兵力给你,主力部队迂回到敌人身后。”“好的,那就这样吧。”王守仁答应道。

苏灿华领着主力部队开始迂回到淮军的背后,企图把淮军一网打尽。

在对岸注视着战情的滕冲得到淮军倾巢而出的情报,对站在他身边的林赖风说:“张稼天这是要狗急跳墙,拼死一搏了。”林赖风回答道:“那我们就奉陪到底。”滕冲点点头,表示同意,他随即下令,在已经巩固的登陆场上,把所有可派的兵力都运到对岸,加入战场,跟敌人作最后的决斗。

张稼天骑着马在战场上奋勇厮杀,眼见敌人越来越多,张稼天似乎看到自己黯淡的未来。声嘶喊叫的张稼天被帝国的步兵团团围住,双拳难敌四手,张稼天的坐骑被步兵的长矛刺倒,落地的张稼天依然起来奋战,誓死不屈,被步兵的长矛连击数下,被击倒在地,昏死过去。

淮军和帝国军队在岭北的大会战持续了好几天,终以滕冲的帝国中央军歼灭岭北淮军主力而收场。

帝国中路军在岭北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闻知捷报的滕冲高兴地笑了起来,对身边的将领说:“这下咱们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岭南的西面和岭北的战事快接近尾声,岭南的东边依然平静,负责岭南东面防守的淮军将领林润东已部署好东面的防线,林润东把自己所能指挥的淮军主力放在崃邑江一带,冀望于通过崃邑江这道水险,利用淮军在江面上有战船的优势,阻敌深入——这个部署与淮王的想法有出处。淮王的想法是把东边淮军的主力放在沱河和崃邑江之间的两侧,利用两侧山地的掩护,主力隐蔽在此,待敌人被阻于江边时,再从两侧杀出,对敌人形成钳形夹击的态势。只不过,淮王的这个想法是基于他当时设想中的在岭南东边与帝国军队决战的基础上的,而现在东面的帝国军队迟迟未动,反倒是瓮城那边帝淮两军打得是火热朝天,淮王在东边兵力上的投入明显不足,起码林润东是这么认为的,淮王只给了他二万五千人,让他去守脱布达犁和岭南的东边,这点兵力守那么大块地方,怎么够用。

林润东想起当初淮王对他说要在岭南的东边投入十万淮军,还说这十万淮军全交给他指挥。淮王把十万淮兵交给林润东指挥的许诺曾令林润东兴奋不已,他磨拳擦掌,早已做好在岭南东边痛击来犯的帝国军队的准备。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帝国军队在东边未闹出动静,林润东曾打算在东边与帝国军队决战的期待落了空。为了支持在岭北和瓮城的战事,淮王不得不把兵力优先派往这两个地方,至于东边,既然江宁的康泽生部采取守势,淮王也不打算冒然出击,决定在岭南东边的淮军采取守势攻略,遂没有向东边增加淮军。林润东的期望就这样落了空,他手头的淮军人数也与他所想的相差甚远。

虽然淮王说要岭南的淮军采取守势攻略,但是在林润东看来就东边淮军的这点兵力,即使是把有限的兵力资源集中于一点,守得守不住还要看到时前来进犯的敌人有多少。当然淮军有战船可以依靠,再加上有崃邑江的阻隔,挫败来犯敌人一二次进攻也许还是能够做得到的,只是从长远来看,淮军要想长久保住胜利,显然不容乐观。

林润东数次向淮王请求增加在东边淮军的人数,淮王只是在口头上答应他“看情况到时再给你们一些人马”。可是“看情况”的淮王一直未给林润东一兵一卒,惟一给林润东增援的指示是“在岭南东边的农村中组织起广大的农民们支持和策应你们的军事行动,抵抗前来进犯的敌军,须知能动员广大的农民投入到战争中,也能极大帮助你们阻敌深入,挫败敌人的进攻”。林润东看到淮王的“增援的指示”后知道淮王不可能再向他这边增兵了,唯今之计是在农村中做群众工作,可在林润东眼里,农民的参战对战争有什么影响呢?

事实上,岭南的农民已经在参战了,把自己的儿子送入军队中,使淮军有近二十万,差不多每三户家庭就有一人参军。随着战争的深入,岭南的农民要供给淮军粮食,政府对农民粮食的征收也越来越多,农民所承受的赋税也就越来越重。淮王发动战争的成本让岭南全境的人来分摊,而农民所承受的负担比其他行业的人来得更重。林润东想来想去,把农民跟战争捆绑得过紧,不仅参战效果甚微,还会对农村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到头来受害的是岭南的所有人。

作为从岭南农村中走出来的一员战将,林岭东跟那些岭南的多数农民一样,对淮王抱有感激之情,正是淮王的支持,才让岭南少地无地的底层农民分到了田地。所以,也许他们中的有些人会对淮王发动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沉重负担心里有些微词,但无一人敢怀疑淮王的权威。但是,在岭南不是所有人都对淮王抱有敬意,随着战争的深入,战事渐朝着对淮王不利方向进行,在岭南有些指摘淮王的言论开始流传,说“淮王起兵,是叛乱,是以下犯上”;“淮王是帝国的人,用兵攻打帝国是谋乱”;“帝王才是帝国的最高领导,淮王只是帝王的一个部下,淮王出兵是背叛了帝王,是犯上”。当淮王听到这些对他不利的流言时,他只能用手头的武装力量对流言的散布者予以打击。不过,据说这些流言都是从外面传过来的,多数是脱布达犁那边的人在说,在岭南,这样的流言不多。淮王担心这些对他不利的流言会暗中动摇他在岭南人民心中的地位。只是,淮王的担心多少有点多余,因为在岭南广大的农民心中淮王依然受到他们的敬重。

淮军的将士几乎都是岭南的本地子民,且都是从农家子弟中出来的,因而他们对淮王忠心耿耿,这也是淮王推行岭南将士本土化的一个他想看到的结果。在起兵攻打帝国前,淮王就对淮军做了思想动员,说派兵攻打帝国是“为了保卫岭南”是为了“抵御帝国对岭南的进攻”。淮王号召淮军为“保卫岭南”而战。所以被灌输了与帝国开战是“保卫岭南”的思想后,淮军群情激愤,参战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仿佛他们的作战是高尚光荣的,是为了保护淮王,保卫岭南而战。

林润东当初对战争也抱有极大的热情,但他也是一个现实的将领。当战争的推进渐渐朝着对岭南不利的态势发展时,林润东也怀疑起这样打仗是否可取,对北面和西面的战况,林润东得到的消息不多。不过就在东边传来帝国有大部人马开始调动的时候,林润东就接到淮王这样一个示令,示令中写道,“要求岭南所有的村庄在敌军来临之际实行坚壁清野,要各村各镇各城的官长武装辖内的子民,抵抗敌人的进攻”。从示令中林润东敏锐地感到北面或西面已被帝国军队突破了,岭南有可能守不住了。接着瓮城被帝国军队攻占的消息传到林润东的耳中,印证了林润东的这个想法。

接到淮王发来的示令后,林润东除了遵照执行淮王下发的示令外,也加紧自己的防御部署。林润东的防御部署遭致一些将领的非议。金岭风对林润东将军的部防提出一点意见:“林将军,淮王不是要我们把主力部置在沱河和崃邑江之间,你把主力摆在崃邑江外,淮王不会有意见吧。”

林润东解释说:“把主力置于沱河和崃邑江之间的阻敌效果,以我们现有的兵力来看是难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战果的,现在只有把我们这些人马全放在崃邑江外,用战船封锁江面,才能挫败敌人的渡江。”

“沱河那边就放弃了吗?”唐骏来问道。

林润东回答说:“沱河面窄水浅,不利于战船的航行,也就无法达成封锁水面的目的,但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我已在沱河下游部有一批小型战船,待敌人全部渡过沱河,再封住他们的退路。”

面对着将领们对他的防御部署的质疑,林润东好不容易说服了他们,同意了他的防御策略。但是,不管怎样,林润东都无法掩饰在内心深处他对自己看似满意的防御之策没有十足的自信。晚上,当林润东的娇妻春娟在他的耳边吹起了“我们能不能打退敌人”的枕边风时,林润东感到眼前淮军的战争前景不容乐观。从情感上讲,林润东当然希望淮军能打退敌人的进攻,永保岭南;可是残酷的现实又告诉林润东在敌人的大兵压境下,岭南可能守不住。尤其是在他这边,就那点兵力,如果敌人人数众多,林润东也就只好尽力而为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林润东认为在现有手头上可供派遣的兵力下,他自己已做出了心中最好的御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