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80章 出师未捷

第八十章 出师未捷

滕冲的帝国中央军、杜德祥的湖庆部队和史大尉的部队组成帝国的中路军,在指挥体制上帝王四世示令:“滕冲指挥帝国中央军和杜德祥的作战部队,负责前线的战事;杜德祥坐镇后方,负责后勤保障和物资补给,史大尉派来的部队归杜德祥指挥”。

帝王四世把中路军分成前线的作战部队和后方的后勤部队,滕冲统一指挥开往前线的部队,杜德祥坐镇后方负责物资运输补济的后勤保障工作,滕冲和杜德祥分工明确,权职分明,使双方在作战中能形成合力而不会互相掣肘。

滕冲的中央军来到长宁城,跟杜德祥、王祥敏会了面,大军会合于长宁城,淮军当前的战情和渡江旋即摆到将领们的面前。滕冲问杜德祥,当面敌情如何?杜德祥说道:“敌人正在对岸加固城防和沿江各渡口的防御工事”。“看来淮军决心留守岭北了。”滕冲肯定地说。“既然淮军决意死守,在渡江一事上还有烦杜都尉为我们提供详实的情况。”滕冲有求于杜德祥道。杜德祥表态说:“这事我会在接下来召开的会上为滕将军详细介绍。”

在召开的会上,杜德祥请陆良虎少尉为滕冲和他的部将详述蛟兰江对岸各渡口的情况。陆良虎的部队跑到孙炳南那里后,帝王四世派他到湖庆去,归杜德祥指挥。陆良虎由于在岭北呆过一段时间,比较熟悉岭北的情况,所以杜德祥就让陆良虎为滕冲及他的部将介绍对岸的地貌。

陆良虎拿着一根指挥棒,指着在大架子上挂着的地图讲解道:“在蛟兰江对岸的岳黄城的上下游,分布着不少渡口,上游接近岳黄城的渡口有兔石矶、燕子矶,下游接近岳黄城的渡口有栖潭山、八斗洲、笆霞山和划河口。兔石矶的石山高达百余米,迎江一面是垂直于江面的陡峭石壁,如要渡江,只能在兔石矶两侧滩涂登陆,因此兔石矶不是一个良好的登陆地点。燕子矶的地势跟兔石矶相差不大,只不过它离岳黄城更远。相比较,下游的栖潭山、八斗洲和划河口是较为合适的登陆地点,尤其是栖潭山虽然地势不低,但山坡绵长舒缓,相对容易攀登,且中间有缺口将其分成东西两段。山脚距离江滩的距离约有千米左右,显然是非常适合的登陆场。”

“照你说,适合登陆的靠近岳黄城的都在下游。”王守仁说道。

李理问陆良虎:“划河口呢?划河口那边的地形如何?”

陆良虎给李理解答疑问道:“划河口北侧的山非常陡峭,虽然不过几十米高,但是沿江一侧许多地方都是九十度的绝壁,千余米的山脉几乎绝少有缺口可以翻过。江水上涨,江滩会更狭窄,一旦大军抵达,势必被拥塞在山脚而难以逾越,所以在划河口登陆是非常不利于我军的。”

“除了这些,在岳黄城的下游还有其它的渡口吗?”林赖风问陆良虎道。

陆良虎回答道:“还有东西梁山,也适合登陆,只不过东西梁山距岳黄城有点远,有近百公里的距离。”

“杜都尉,除了讲到对岸的登陆地点,我们这边是否也有相应的渡口跟登陆点遥相呼应。”滕冲问杜德祥道。

杜德祥回答说:“我们这边的江岸也有不少渡口,完全可与对岸的登陆点一一对应”。

李理说起了渡江的要点:“我军要想成功渡江,控制制江权极为重要,同时也要考量选择适宜的登陆点,这两点对于大军能否成功渡江都不可或缺。”

王守仁发言说:“只要能让我们的部队成功过江,击败淮军不成问题。”

“王将军壮气,不过我斗胆借一言,对面的淮军可不像你想的那样好对付,即使王将军能成功过江,能否在登陆地点立足恐怕也是一个问题。”许懋达提醒王守仁道。

王守仁看了看许懋达,底气十足地说:“怕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骑兵部队,对付对面的淮军,就他们那些步兵,一旦在陆地上跟我们较量,他们的劣势是相当明显的,赢他们不会有问题的。”

杜德祥说道:“大军渡江的船只我会为大家筹备好,我这里再抽出五万部队协助你们作战。”

滕冲答谢说:“那就有劳杜都尉了,帝王已下指令,叫我们赶紧备战,早点打到对岸去,毕竟我们这里拖一时,就为淮军的防备争取了完善的时间,时间拖得越久,对我们就越不利,对淮军则越有利。”

对于帝国的中路军来说,进占岭北的序幕战实为登陆战,登陆战的成功是帝国中路军能否夺取岭北的关键性的第一步,第一步顺,后面也许就步步顺;第一步不顺,就没有下一步了。

滕冲登上长宁城的城墙,用望远镜远看着岳黄城,横亘在他们与岳黄城之间的是那条烟波淼茫的蛟兰江。

蛟兰江,发端于三岭之一的骑萌岭的埠穆山,它的上游的前半部分是条小河,与永平江汇合而成一条大江,下游经过中山沙洲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向东注入大海,另一部分则向南流入黄金甲故地。向东注入大海的那部分江水被称为蛟江,向南流经黄金甲的故地的大河被叫作兰河,蛟兰江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为选择合适的渡江地点,滕冲、林赖风和李理仔细研究地形、水情、敌情,沿江实地勘测江宽、水深和江速。上游江窄,水急,下游江宽水缓,而对岸的淮军把更多的兵力放在下游几个渡口上,显然淮军也知道下游的几个渡口更适合帝国军队的登陆。

滕冲、林赖风和李理三人开始商研渡江的对策,研讨的重点是该把主力部队登陆在对岸的哪个渡口上,为此肯定要派出一部分部队实施佯渡来牵制张稼天的淮军的兵力。只要帝国中央军能顺利登上对岸,并成功向敌人纵深处挺进,以帝国中央军强大的骑兵力量,用滕冲的话来讲是“获胜的机率极大”。

参谋官李理列出进占岳黄城的两个方案:

甲、直接从岳黄城的正面实施强渡,登陆成功后在岳黄城与淮军进行决战。

乙、分二步走,先在靠近岳黄城的几个渡口登陆,登陆成功后再进占岳黄城。

滕冲和大多数将领都选择李理列出的乙方案。登陆战的最大危险和困难,在于攻击部队需要冒着敌人的炮火渡过无遮敝的水面,一旦登陆,又将与后方隔绝。需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抵抗渡江,如此一来,登陆地点务须接近岳黄城。然而岳黄城守军云集,炮台众多,根本难以隐蔽渡江,更不易获取安全的登陆点,所以乙方案的渡江效果明显好于甲方案。

为了保证渡江的成功,李理制定出了一个多点渡江,主次分明的渡江作战方案:在斗鞋洲、八风塘、中腾埠、石沣陆、东龙波、辽鄱涪六处渡江,其中四处为佯渡,意在牵制淮军的兵力,一处为部分主力登陆地,另一处则定为主力登陆地。

李理的这个渡江作战方案很快获得通过,杜*也为渡江部队备好船只,帝国中路军的登陆战即将打响。

在这之前,由于东闽海王作战,王祥敏的三万帝国中央军被派过去镇压东闽海王的部众,帝国中路军即将打响的登陆战是在王祥敏的三万帝国中央军未参加的情况下进行的。

渡江部队出发前,滕冲给出战的将领上了一堂登陆战的常识课:“渡江作战的常识是第一波登陆的部队首先要全力开辟登陆场和坚守登陆滩头阵地,为迅速到达的第二梯队创造有利的登陆条件,待后续部队集结后才可向纵深推进。”

张稼天坐镇岳黄城,在密切关注着对岸帝国军队的动向,他判断帝国军队正面强攻岳黄城的可能性不大,多半是要从接近岳黄城的几处渡口实施强渡,为此张稼天控制了兔石矶、燕子矶、栖潭山、八斗洲、笆霞山和划河口的制高点,部署了数百至数千不等的守卫部队,同时,张稼天把驻守的岭北的淮军分为三部分:守城的部队、守渡口的部队以及机动部队,其中机动部队是岭北淮军的主力部队,随时增援守城或守卫渡口的部队。

帝国中路军首先在岳黄城的上游渡江,开始对免石矶和燕子矶的偷渡行动,帝国军队在上游偷渡兔石矶和燕子矶的情报被张稼天获悉后,岳黄城也遭到对岸帝军的炮击,这一切使张稼天意识到帝国军队的渡江作战开始了,且渡江作战的重点是在岳黄城的下游,在上游的偷渡是佯渡。

张稼天判断对了帝国中路军渡江主攻的方向。

紧接着不久,下游的栖潭山、八斗洲和划河口遭到渡江部队的攻击,人数都不少,其中尤以进攻栖潭山的渡江部队人数最多。岳黄城附近下游所有山中,栖潭山是最高点,自栖潭山向东的江岸则再无险可守,划河口和八斗洲意在牵制,滕冲将一部分主力在栖潭登陆,意在将其作为坚强的登陆阵地,以利后续部队梯次安全登陆。

栖潭成为两军鏖战的地点,在得知栖潭是帝国军队主攻的登陆点后,张稼天立即令王剑东率机动部队的主力驰援守在栖潭山上的淮军,把上岸的敌人赶下江去。淮军和登陆的帝国军队在栖潭山山麓一带高低反复冲杀,双方寸土必争,“炮火弥漫,尸体狼藉”。正当淮军在栖潭与帝军激战时,张稼天忽闻笆霞山失守,登陆的帝军已占据笆霞山三边的山头,笆霞山一带帝军的船只云集,源源不断。

这时张稼天才恍然醒悟,原来帝国中路军主攻的地点不是栖潭,而是在笆霞山一带!

笆霞山在栖潭山的东面,从地形上看,江岸到笆霞山一带遍布水田沟渠。李理认为,这里沿江一带水田田埂与江岸成垂直走向,登陆后可以利用作为依托,抗击两翼淮军的夹攻,而向南则是山地丘陵,适合作为坚守据点。

帝国中路军的渡江部队攻击笆霞山一开始即获得奇效,登陆上岸的部队很快占据了笆霞山一带东、西、南的各山头,并乘胜追击——此时的帝国军队犯下了一个常识错误,第一波登陆的部队首要做的是开辟登陆场和坚守登陆滩头阵地,待后续部队集结后方可向敌人纵深处推进,而在笆霞山登陆的先头部队在攻克登陆场以南的山头后,不是坚守各山头据点,而是接着追击淮军,这显然违背了渡江(海)作战的登陆战的常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登陆战都要遵循这一常识,坚持这一常识的前提条件是一登陆便遭到敌军的猛烈抵抗,如果登陆后敌人一战即溃或拔腿就跑,那么登陆的先头部队可以乘胜追击,把开辟登陆场和坚守登陆地的任务留给后续部队,如果敌人溃逃,而登陆的先头部队不乘此追击,反而一味遵循渡江(海)登陆的常识,那么一个歼灭敌人的战机就这样白白失去了。可是登陆的先头部队追击溃敌也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敌人无法得到援军的有力支持,是全线溃逃,一发而不可收。问题是:现场指挥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得出这一准确的判断?这就是战争的复杂性的所在。

可以说,在笆霞山指挥第一波部队作战的程岭发将军在得到登陆场南面山头皆被自己的部队攻克,敌人向南逃去而作出乘胜追击的决定是有他的合乎常理的依据的。但是,当张稼天终于知道笆霞山是帝国军队主力登陆地点后,他动用所有可以出动的淮军的机动部队,火速向笆霞山增援,淮军增援的速度超出程岭发的预料,由于没有巩固山头阵地,增援的淮军打了追击的帝国军队一个措手不及,并又重新夺得失去的山头,开始从东、西、南三面压迫登陆的帝国军队。此时第一波登陆笆霞山的渡江部队还未完全上岸,而淮军正不断压缩渡江部队的登陆场,且兵力甚众,在淮军三面围攻下,背水作战的渡江部队有不能立足的趋势。在对岸观察战况的李理气得大骂程岭发没有派兵坚守到手的山头阵地,导致敌人迅速进入登陆场酿成现在的不利局面。

在栖潭,渡江部队在得到增援的淮军的猛攻下,始终无法夺得栖潭山,并在淮军的反攻下向江滩退去,在笆霞山到江岸一带,兵力处于优势的淮军不断压迫登陆部队,登陆部队力渐不支,在无法得到后续部队的支援下,已无力抵御淮军的进攻狂潮。

看到渡江部队大势已去,滕冲下令部队撤出战场,残存的渡江部队不得不掉头返回,打道回府。

滕冲指挥的帝国中路军的渡江作战可谓是出师未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