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25章 正确的路线

第二十五章 正确的路线

罗夫康率部向东南移动了一段距离,停了下来,方圆百里袅无人烟,罗夫康把一排空无一人的木屋作为自己的指挥所,以之为中心,派出侦察人员在几百公里内拉起警戒线,严密注视敌人的动向,尤其是部队右翼一侧,有无敌人的身影。至少到目前为止,罗夫康把守的后方还没有出现敌人。

一个黄马军的骑兵向他这边驶来,这名战士神态疲惫,连同他骑着的马也一样疲乏,战士沙哑地说:“捷,捷报”。这名战士被扶下马,喝了口水,歇息一下。罗夫康向他打听“捷报”一事,战士吐出几个字:右大将,全歼右大将,一万多人。然后,稍息片刻,那名黄马军骑兵匆匆忙忙向史大尉报捷去了。

全歼右大将一万多人,罗夫康听了之后,心里挺高兴,回过神一想,觉得有点不对劲。据他所知,帝国境内并无右大将的部队,右大将是蒙古汗军的将领,可帝国境内没有成建制的蒙古汗军的部队,帝国境内没有,难道是在蒙古汗国!?这个想法在罗夫康的脑中一闪而过,他有点不敢相信,也许他觉得自己想得太多了,毕竟此事还未得到证实。

不过,一提到右大将,罗夫康忽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已过去二十五年了。罗夫康问老团长郑维浩是否记得二十五年前帝国军队进攻蒙古汗国一事。

老团长郑维浩说,当然记得,这事怎么能忘呢。

郑维浩是帝国一师中最年长的人,过四十五岁的他向着五十岁迈进,因为在进入特兵队之前郑维浩当过都团,罗夫康等人遂称他为“老团长”。

罗夫康和郑维浩两人坐在木屋旁,聊起了二十五年前深刻影响帝国的那件事。

二十五年前,纪元一六五年,帝王二世末年,由于当时蒙古汗军在帝国西北地区横行肆虐,极为猖獗,帝王二世令陶省利将军率七万兵马,其中骑兵三万,讨伐蒙古汗国,借以缓解蒙古汗国对帝国西北部施加的军事压力。大军出发之际,帝国的一个诗人特地作了一首出征的诗,罗夫康在帝国特高课学习时读到过这首诗,至今罗夫康仍能把它背出来:

瀚海云长暗雪山,

孤城遥望狼居山。

草原百战穿灰甲,

不破蒙汗誓不还。

陶省利将军出师,一开始屡破敌阵,在源河以南,击破右大将部,斩杀近二万人,掳获牛羊无数。本来可以见好就收,没想陶省利率部竟一路渡过源河,朝西北方向继续追杀蒙古汗军残部,不料,被蒙古汗王墨顿的十万铁骑拦住去路,陷入重围,“马蹄声碎,喊声声咽,尸横遍野,长雁悲鸣”,陶省利将军以下七万将士全军覆没,无一人生还。

罗夫康认为陶省利七万将士的覆灭的原因有二个,一个是孤军深入敌境;另一个是兵力不占优势,尤其是骑兵,处于绝对的劣势。从中罗夫康得出一个道理,即要跟蒙古汗军进行主力决战,没有骑兵的优势,是很难打赢敌人的。

老团长郑维浩感慨地说,也是这次作战的失利,使帝王二世深受打击,不久便逝世了,此后帝国军队再也没有主动进攻过蒙古汗国,一直在被动挨打。

虽然此事过去已久,但罗夫康和老团长聊起这件事,依然唏嘘不已。这是一件令帝国永远悲怆的往事。

周世阳的五千人,顺着西南方返回,周世阳认为队伍越偏向西南越安全,一路马不停蹄,为了照顾重伤员,女眷把自己坐的马车让给重伤员使用,几个人挤在一起,乘坐一辆马车。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一路又催促快速行进,不少战士骑在马上不知不觉打起嗑睡,从马上摔了下来。女眷纷纷抱怨,走得太快,太急,要休息一下。周世阳听到抱怨声,考虑到路途遥远,队伍是该休息一下了。

周世阳的妻子桂芬对他说,不少战士因疲劳过度出现掉队,很多人要求原地停下来歇息后再走。周世阳见不远处有戈壁滩,指着说:“我们到那片戈壁滩休息一下”。

来到戈壁滩上,看到众人疲惫不堪的样子,周世阳又提醒了几句:“大家休息期间,不要生火做饭,敌人可能就在不远的地方,你们做饭会被敌人看到,暴露队伍的目标。”

“这里都是荒沙荒地,没有水,又怎么能做饭。”一个女眷说道。

周世阳回话说:“我只是提醒你们一下,你们饿了,就吃点干粮,辛苦几天,等碰到自己人就可以解脱了。”

周世阳坐在滩地上,前面是一望无垠的黄沙,夕阳西下的天空飘浮着几朵血红的云霞,他转过头看看北方,心中忐忑不安,周世阳感到北方有股逼人的杀气袭来,大批的蒙古汗军似乎正朝帝国边境急驰而来。

当蒙古汗王得知自己的国土遭到帝国军队的进攻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帝国的军队不是在千里之外吗,怎么突然跑到蒙古汗国的领地来了,袭击了圣城,还跟右大将的部队火拼上了。但是,看前来报告的蒙汗骑兵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神情慌张,说话吞吞吐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得绘声绘色,听起来不像是假的。蒙古汗王命左大将率部前去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前来汇报情况。

左大将走出王庭后,在一旁的左贤王说:“汗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帝国军队真的向我们发动进攻,我怕光凭左大将是难以应付的,应该再多派人马去才行。”

蒙古汗王听了左贤王的话后,从王位上站起来,走了几步,思虑过后,作出了决定:他亲自率军,左右两贤王随同,各带一部兵马,去探个究竟。

周世锋一觉醒来,发现天怎么还没亮,周世锋不知道,他已睡了足足一天,周世荣的部队又在原地多呆了一天。阿勒儿密切关注周世荣部队的动向,他对负责盯视周世荣部队的侦察人员叮嘱,要快,发现敌人动向快,回来汇报快,要尽最大努力以最快的速度把敌人当前的动态报给他。在阿勒儿看来,传递情报的速度关系到能不能截住这支敌军。

拓善跋觉得阿勒儿做事太精细了,他认为敌军在原地迟迟未动,应抓住这一时机,率军跨过沙漠,主动与敌作战,一举把敌人歼灭掉,而不是在沙漠中等着敌人的到来,再予以截击歼灭,这样做不仅会让敌人跑掉,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拓善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阿勒儿,阿勒儿没有采纳,阿勒儿有自己的打算,一个精打细算的想法。拓善跋见阿勒儿坚持己见,碍于他是金军最高指挥官,只好随了他。

阿勒儿得到周世荣部队开拔,向西南方返回的情报后,迅即把部队集结在西南方一线上,等着周世荣部队的到来。阿勒儿心感欢悦,好戏又将要开始了。

周世阳的人马走出了瀚海沙漠,周世阳回头望了望那片风沙走石,死寂沉沉的沙漠。有一百多名重伤员永远留在沙漠里,被风沙遮盖,被黄沙吞没。一想到这,周世阳心里抱怨五弟的鲁莽,使部队走了这么多路,来时容易,回时难,重伤员缺医少药,整日呻吟,不少女眷因沙漠昼夜温差大,伤风感冒,有的人还发起高烧,战士们脸上沾满了沙子,一副疲劳乏力的样子,整支队伍狼狈不堪。现在走出沙漠,踏上草地,空旷的草地暗伏杀机,敌人有可能会发现他们,一旦被敌发现,就他那支队伍的人员组成及精神面貌,与敌交战,不是必死无疑,就是九死一生,周世阳心里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心中七上八下。

周世阳拿着指南针,看了一下,队伍不再往西南走,改为向南,因为周世阳认为向南走能碰到罗夫康的部队。周世阳催促队伍加快速度,尽快向罗夫康的一纵队靠拢,越快越好。周世阳推测一下,自己的队伍如能快速行走,三四天就可与罗夫康的部队会合,当然,中间肯定要停停走走,那样的话,至少得四五天。周世阳心里默默祈祷在这几天里可千万不要碰到敌人。

周世阳的队伍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没碰到敌人,却遇到了墨绿色的罗夫康的士兵,他们是侦察兵,看到周世阳一行人,很快认出是自己人,上前跑过去。周世阳看到他们,好像见到亲人一样,兴奋异常,忙问他们,你们罗将军现在何处?周世阳得到的回答是:罗夫康部距离这里有三百多公里。周世阳请求侦察兵为他带路,这样的话,他的队伍就不会走弯路。

在侦察兵的引导下,周世阳的队伍走上了正轨,周世阳的心里着实安宁不少,因为他的队伍正行进在正确的路线上,离目标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