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史评杂论
字体: 16 + -

第二十一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因长于说事而著名,又称《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间的军政外交斗争。全书杂记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约十二万字。所记载的历史,自“智伯灭范氏”始,至“渐离以筑击始皇”止,上接春秋五霸,下启嬴秦独尊,记事约二百四十年。

《战国策》的作者至今仍无有定论。相传,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故而,刘向按照国别加以编订,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战国策》。因此,该书并非一时所作,也非一人之力,刘向只是其校订者和编订者。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的最为完整的著作。其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较为直接地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该书的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用渲染夸大的手法,气势宏大、感情充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常以寓言阐述道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耳熟能详的寓言皆出于此。

《韩非子》中讲:“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战国中后期,由于自身的衰落和秦、齐两家的崛起与扩张,处在东西夹击下的三晋国家为图生存,只得谋求外交手段以弥补自身军政实力的不足,“合纵连横”之策也由此诞生。从地域上看,当时的弱国以韩、赵、魏三国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可抑制秦国,同样也可以遏制齐国,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形式如何。从策略上讲,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兼并、维持固有格局的策略。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其实施兼并、打破固有格局的策略。战国时期,山东六国多次发起“合纵”运动以对抗秦国的崛起,但鲜有成功的案例。其原因是多层次的,但最根本的不外乎以下两点:首先,纵横家过分重视依靠外力,并非像法家的商鞅、李悝等人注重从改革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将其视为国家强盛的关键,致使国家本末倒置,至多只是化解危机,并不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反之,秦国推行“连横”策略之所以能够成功,使得秦国蚕食三晋、开华夏一统之风,这是因为其利用“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方式,达到了对外兼并土地的目的,配合了当时秦国耕战政策的推行,大幅度地调高了秦国的综合实力。其次,山东五国各怀鬼胎,每个国家距秦国的远近不同,且遭受其威胁的大小各异,以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发力点,即使一时能够齐心,但各国的思想也会因战争形势的发展而逐步走向分歧,“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朝秦暮楚总是难免的,除非盟军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彻底的胜利,否则时间永远是一切同盟的克星。总之,外交是列国争霸与兼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要时刻记住:外交永远是为政治和军事服务的,一个国家若想傲然屹立于世界,必须以自身的绝对实力为保障,只靠着几个说客的纵横捭阖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