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史评杂论
字体: 16 + -

第十 吴子

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军事家。后世将其与孙子并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四十八篇,后已佚失。现今流传的《吴子》,为宋神宗时的版本,含“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等六篇,分上、下两卷,可能是后人托名所著,但基本上反映了吴起的军事思想。《吴子》一书的核心思想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所谓“文德”,就是“道、义、礼、仁”,并以此治理军队和民众。吴起认为“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强调军队、国家要和睦,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作战。所谓“武备”,就是“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必须“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其把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根本上提升部队的战斗力,自身的实力也将作为日后指挥者任何军事谋略的根本出发点。

吴起对于军事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其结合了法家政治思想的治军理念。《吴子》中以“治兵”“论将”和“励士”三篇的篇幅,阐述了这一先进的军事理念。其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低的标准是:要有具有才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严明统一的号令,要有公正有力的赏罚。具体说来,吴起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提高军队的士气。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在魏国打造了一支当时天下闻名的精锐之师——魏武卒。据《荀子?议兵篇》记载:吴起要求武卒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驱百里,并且到达战场后,能立即投入战斗。同时,国家对入选的武卒给予很高的物质待遇,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武卒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讲,魏武卒是一支具有优秀身体条件、精良军事装备、过硬军事技能和巨大物质刺激的部队,从实体到精神,其强悍的程度均是当时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魏武侯时期,秦国曾起倾国之兵伐魏,而吴起仅以武卒五万,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于河西大破秦五十万之众,这次“以一胜十”的经典战役深深地印证了吴子治军理念的正确性。

吴起既是一名政治改革家,又是一名军事理论家。他的成功体现出:政治革命对于军事领域的巨大影响,一种先进而平等的政治为军队战斗力所带来的根本性转变。拿破仑时期,以自由平等理念武装的法军作战勇猛顽强,连败欧陆诸强;列宁时代,信奉共产主义精神的苏联红军各个舍生忘死,屡挫多国干涉军,如此等等,莫不如是。而最先意识到这一点,却是一位来自古老东方的智者——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