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史评杂论
字体: 16 + -

第一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整《诗》、《书》、《礼》、《乐》等古籍,为《周易》作传,编撰《春秋》、《论语》,对于华夏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人文巨匠,在治国的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被后人称为“德治”或“礼治”。该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此后,孔子还打破了传统官家的教育垄断,开创私学,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儒门七十二贤人就是杰出的代表,其中有很多人都成为了各国的栋梁之材,为儒家学派的延续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孔子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创立者和奠基者,其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后华夏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和部分无不打上了孔子思想的印记,至今儒家学说的影响仍随处可见。而孔子对人类最为重要的贡献便是其对“仁”的发现,以至于后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仁”,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从字形上讲“仁”字从人从二,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将其进一步升华与提炼,与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诸多内容,并将其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同时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儒家学说。以儒家而言,“仁”的内容包涵甚为广泛,而核心则在于“爱人”。从道德修养上讲,作为一名合格的“君子”首先要懂得自爱,讲求“慎独”,不失时机地巩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如此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这是一个人安身立世的根本,也是追求儒家“爱人”理想的基点所在。此后,孔子把这种“仁”的学说引入政治领域,进而形成了“仁政学说”的雏形,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社会民生民愿的关注,对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发展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的肯定,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孔子的治国理论,格外重视对于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认为社会一员不论尊卑贵贱都应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将其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儒者最终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则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靠他人来推动的,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这种“仁”并非一般的小恩小惠,而是主张有德者积极出世为民,推行以“仁”为本的政治,借以实现天下大同,方才是“大仁”的体现。遗憾的是,孔子对于“仁政”的理想只是存在于理念阶段,缺乏可操作性,在竞争激烈的春秋乱世中很难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采用。不过,我们仍可以鲜明地看出:在孔子的执政理念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可分割的,提倡以下层百姓为对象,以礼乐为主要工具,辅以刑政,试图达到“名人伦”的目的,从而稳定民心、稳固统治。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和荀子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正是在孔子的人文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内贤”是指儒者的道德目标,通过修身将自身的道德人格提高到理想的境界,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君子;“外王”则是指儒者的社会政治目标,具有高尚道德的君子应该积极参与到经邦济世的活动中去,让自己的道德风范惠及他人和社会。通俗地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借助自身的优秀道德去积极地影响他人,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道德与政治的一体性,“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通过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这种以提高个人修养为基础的治国理念,充分地肯定和调动了社会成员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了儒家与其他各家学派相比的鲜明特征,至今仍然散发着不可磨没的人文主义光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