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史评杂论
字体: 16 + -

第十四 形格势禁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魏王豹以探母病为由回到封国,封锁了河关,切断汉军退路,叛汉而与楚约和,对固守“成皋-荥阳”一线的汉军造成了致命威胁。汉王派郦生说服魏王豹不成,同年八月,遂任命韩信为左丞相会同将军曹参率兵击魏。韩信抓住“魏军兵力过分集中、国都大梁相对空虚”的布局缺陷,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令曹参率大军假意与魏军对阵于临晋河口,作强渡之势,暗中遣汉军精锐于夏阳轻装减负以木罂巧渡黄河,奔袭大梁。魏军不得以,仓促分兵回救大梁,汉军乘势大破魏军,生虏魏王豹,灭魏设河东郡。

“奔袭大梁”是韩信投奔刘邦以来第一次独立指挥的战役,如果说“汉中对策”是韩信戎马一生的序幕的话,而“奔袭大梁”则是这一传奇的真正开启。在击灭魏王豹后,韩将军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因为其深深地知道:项羽英武果敢,楚军骁勇善战,绝非魏王豹和魏军所能比拟的,特别是项羽“快速迫击、择机突袭、利用间隙、直插心腹”的标志性战术串联,楚军凭此虏王离之巨鹿、破汉王于彭城,气宇雄冠诸侯,堪称亘烁古今。汉军虽有破魏之胜,但与楚军相较仍不免处于下风。

因而,韩信认为:与楚以力相搏,不如以势困之,应充分利用时间这一重要因素,使得汉军出秦川三军并进、攻城略地后,占据了坚实战略纵深、较多进攻线路的战略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弥补自身战术上的劣势。故而,其向刘邦上书,提出了“分兵三万,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策略。

韩信此计意在分兵北上,若一举击灭赵、燕、齐三国,既可发展自身的势力,又可扩充兵员给养,同时也可在态势上对楚军形成合围之势。这可以说是一个抢占先手的强制招法,楚军此时不得不应。而由于扼守“荥阳-成皋”一线的汉军刘邦部的存在,楚军又不能盲目北上,与韩信争锋于燕赵之间,其原因在于一旦楚军北上,据守于天下心腹之地的刘邦部必然乘势东进,引兵绝其粮道,断其归路。若真如此,形势对于楚军则是大大的不利。项羽也看出了形势的严峻,如令汉军韩信部做大,很可能会使自己处于以孤楚对抗天下的窘境,但由于汉军采取的“奇正分兵、迂回包抄”的策略,使得楚军“形格势禁”,一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得举全楚之力强攻荥阳进行搏杀,力图击破汉军主力,擒贼擒王,使得各路汉军不战自乱。然而,此计正中汉军下怀,刘邦依托荥阳、成皋之险,敖仓之粮,与楚军展开拉锯战,拖住楚军。这样,汉军一来可以依仗地利最大限度的消耗楚军的实力,使其士气消沉;二来也为北上的韩信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从而为汉军最终实现对楚军的战略合围提供了条件。由此可见,韩信在楚汉争霸的谋算中业已胜出项羽一筹,此后项羽处处受制,楚军兵力亦不得伸展。

汉军这种强大的军事态势,正是由于韩信巧妙的奇正分兵而形成的,但这种分兵并不是随意的,是有讲究的。中国象棋中有一句名言“车正永无沉底月”,说的就是单车对车炮残局中,单车只要能抢先占据中线,车炮方就没有“沉底月”的杀法,虽有子粒优势,但终无法取胜。博弈如搏战,可见兵力的分布位置与出动时机对于战局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如果韩信分兵南下荆楚,以袭楚军后方,虽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威胁,但楚军也不难应对。楚军完全可以置汉军刘邦部而不顾,在楚地与韩信部决战,这样无论刘邦部参不参战,其固有的地利优势都没有发挥出来。一旦楚军获胜,进而分兵攻取关中,刘邦则失王业之基。因此,韩信此次奇正分兵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赵、燕、齐三地本不是楚军之虚,然而由于“荥阳-成皋”一线汉军刘邦部的存在,就变成楚军的空虚之处了。真可谓千古高手不过于化敌之实为其之虚。此外,如果军队分兵过早,就容易暴露我方军事行动的真实意图,易遭对手分隔包围各个击破,而军队分兵过迟,又可能会使我方坐失良机,不利于兵力的展开。因此,“兵善其位,动善其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军事指挥者水平的直接体现。

上文中我们多次提到“势”这个词,那么“势”究竟是什么呢?飞刀认为:势是军事领域的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其含义是指军事指挥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运用自身军事实力,通过改变己方正兵与奇兵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运动,从而造成有力的态势和强大的冲击力。往往我方军事行动的主动性越强,对敌方产生的牵制力越大,我方变化越紧凑,则产生的势也就越强。而强大的“势”可以在牵制和打击对手军事实力的同时,摧毁其作战的信心与意志,有助于我方彻底战胜对手,取得最终的胜利。

韩将军的“分兵三万,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借此对楚实施战略迂回包围的军事构想,可谓是楚汉时期的惊天手笔。此战略构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汉军在楚汉战争初期出秦川后占据的“荥阳-成皋”之地利,以及获得的坚实战略纵深、较多进攻线路的战略优势,并充分利用楚汉两大势力对峙的地缘宽度,分兵略地、迂回包抄,利用时间这一重要战略因素,做大做强自己,同时消耗楚军的实力与士气,从而弥补汉军在战术上的劣势。韩信“以势制楚”的策略的实施,促成了日后汉军的不断壮大和楚军的日益衰落,决定了日后楚汉战争的走势,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