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史评杂论
字体: 16 + -

第九 项羽分封

秦朝末年,诸侯衅秦,楚怀王派遣项羽、刘邦两支部队,一北一南对秦军作战,并与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为王。刘邦军兵力虽不及项羽的诸侯联军,但利用秦帝国与诸侯纠缠于巨鹿之际,一路向西急速挺进,在经历了一系列激战后,于前206年十月,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秦帝国灭亡。刘邦在谋士张良和部将樊哙的建议下,将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全部封存,还军霸上。随后,刘邦又召来关中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与众人“约法三章”,并派人和故秦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百姓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前206年十二月,项羽率众诸侯兵抵达函谷关,见有汉军把守,心中大有不快。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命令名将英布率领楚军先头部队进攻函谷关。英布不愧为当世名将,很快就击败了刘邦的军队,占领了函谷险地,楚军主力由此进驻戏西。之后,项羽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战饭,奇袭霸上的刘邦军,一场恶战在即。刘邦的谋士张良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在他的斡旋下,刘邦与项伯相见,刘邦借机拉拢项伯,双方约为亲家,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鸿门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极力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将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问其来历后,随即赐饮。樊哙也乘机为刘邦的开脱,项羽无言以对,刘邦趁如厕的机会一走了之。随后,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亚夫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项羽感觉刘邦对其威胁不像想象中的巨大,便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无能。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门宴”。

项羽虽然没有听从范增的计谋,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但其对楚怀王坚持“先入关中者王之”的决定十分不满。项羽凭借手中掌握的四十万诸侯联军,屠咸阳,夷秦宗室,并于次年开始了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行为——重新分封天下诸侯,史称“项羽分封”。一方面,阳尊怀王为义帝于郴县,而暗中密令英布、吴芮、共敖将其杀死于南迁途中;另一方面,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分封给诸侯、部将和降将为王。这十八个王分别为:汉王刘邦,都南郑(今陕西汉中)、雍王章邯,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南)、塞王司马欣,都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翟王董翳,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北)、西魏王魏豹,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河南王申阳,都雒阳(今河南洛阳东)、韩王韩成,都阳翟(今河南禹县)、殷王司马邛,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代王赵歇,都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常山王张耳,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九江王黥布,都六县(今安徽六安北)、衡山王吴芮,都邾县(今湖北黄岗北)、临江王共敖,都江陵(今湖北江陵)、辽东王韩广,都无终(今天津蓟县)、燕王臧荼,都蓟县(今北京西南)、胶东王田市,都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齐王田都,都临淄(今山东临淄东)、济北王田安,都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项羽分封之时,关东地区基本掌握在旧贵族势力的手中,项羽真正控制的地盘仅有关中而已。但是,仅关中一地却聚集大批的灭秦功臣,他们不但有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势力和为数可观的军队。此时,项羽最需直面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各地旧势力和关中新势力,消除这两大势力对于自己的威胁,使自己顺利地号令天下。《义门读书记》中,引用著名学者冯钝吟的话,“楚兵初起,忧在亡秦,须立六国以树党。六国立,则秦已失天下,独有关中耳。秦已灭,则患在诸侯。尽徒故王王恶地,羽之谋也。此亦有不得已者,但不知桓,文处此当何如耳!”由此可见,项羽当时显然是利用与其出生入死的新兴势力(多为具有军权的实权派将领),以兵权兵威为基础,打压关东六国旧势力,将其迁往偏远地区,离开自身盘踞多年的统治根基。自己也借助这次分封,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由无尺寸之地的诸侯将领摇身变为王梁、楚九郡的西楚霸王,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天下的掌控者。同时,将自己的部将、同盟都分封在了自己的疆土的四周,其实际的控制范围又何止九郡?此外,项羽还把自己的劲敌刘邦封在秦朝流放罪人的巴蜀地区,以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军降将给予钳制。因此,可以认为,“项羽分封”是灭秦以后,以项羽为代表的军事实力派人物为了自身利益,对于六国旧贵族势力的一次打压,以及同盟者之间的一次战略妥协。

历来关于“项羽分封”的评论不一,而其自身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两点:其一,将秦国三降将封于秦地,牵制刘邦。刘邦入关后与秦川父老“约法三章”,百姓称颂,深得民心,而章邯等人率军与天下义军周旋三年,秦人死难不计其数,最后二十余万降卒又被诸侯悉数坑杀,而此三人只身随诸侯入秦,秦人恨之入骨。这也就为日后,名将韩信率领汉军快速平地关中、还定三秦埋下了伏笔。其二,因旧怨,对齐国实力派人物田荣的不封,对名将彭越和陈余的漏封。这一不公平的举动果然引起了田荣的举兵攻楚,结果导致关东大乱,牢牢拖住项羽,给汉军出兵关中创造了时机。此外,彭越和陈余也都在日后的楚汉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牵制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刘邦汉军的助手。其实,就“项羽分封”这件事而言,问题并不是很大,关键在于日后刘邦的谋士张良、陈平、郦食其等人善用纵横捭阖之术,将这一问题不断扩大升级,最终成为汉军击败项羽的重要砝码。正如《鬼谷子》中讲,“险者,罅也,罅者漳也,漳者成大隙也。险始有腾,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险之理也”,也就是说,所谓“险”就是瑕罅,而“罅”就是裂痕,小裂痕会变成大瑕罅。当裂痕刚出现时,常有预兆,就应该设法加以对付堵塞,使其变小,使其不再扩展,使其消失,并从而有所获,这就是“抵隙”的原理。同理,如果善于发现和利用对手内部与其同盟间的矛盾,任何小的裂痕也都可能成为对手的致命漏洞。究竟孰成孰败,就要看决策者发现问题、把握机会的能力和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