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史评杂论
字体: 16 + -

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

飞刀史评杂论 春秋篇 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

越国位于吴国之南,为大禹之苗裔,封于会稽,族人文身断发,民风悍勇。在吴楚战争期间,越国常为楚之盟国,成为吴国腋下之患。孙武就曾注意到越国对于吴国的威胁,建议吴王阖闾,若想北上图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除后患。因此,吴王阖闾在西破强楚之后,便修养军队,勤练士卒,待机伐越。吴王阖闾十八年,越王允常卒,其子勾践即位。翌年,阖闾鉴于越国新丧,新王年幼,缺乏作战经验,便决定乘机兴师伐越,吴越两军对阵于槜李。勾践深知吴军久经沙场,战阵娴熟,若以堂堂之阵临之,全无胜算。故其在交战之前,命士卒驱百名死囚出阵,走近吴军阵前逐一自刭。这一奇招大出吴军的意料,惊得将士目瞪口呆,心绪难定。勾践乘机挥师进攻,吴军大乱,吴王阖闾亦被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伤其趾,亡于回军途中。阖闾死后,太子夫差继位,念念不忘槜李之耻,立志为父报仇,继续重用伍子胥、伯嚭等一干老臣,蓄积量草,扩军备战。越王勾践得知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决定先发制人,于吴王夫差二年,由水路北上击吴。夫差闻讯,起倾国之兵十万迎战越军,双方在吴境夫椒之地相遇并展开激战。两军由白日战至夜晚仍未分胜负,伍子胥设计,选两队舟师,乘夜色各举火把,高声喊杀,自两翼冲向越军。越军以为吴军援兵大至,惊慌失措,吴军主力借势发动总攻,越军溃退,直至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派大夫文种以重金贿赂吴重臣伯嚭,主动向吴国称臣纳贡,且割让大片土地,方才保住性命。因此战发生于吴国夫椒,故史称“夫椒之战”。

上述两个著名的战例,虽然胜者不同,战地各异,但所用的心理战术却是一般,槜李之战中,越军先是利用死囚自刭,扰乱吴军布置,摄心夺魄,为后续的正面进攻打下基础;而夫椒之战中,吴军则是利用夜色,以两翼舟师误导越军,使其误认为吴军增兵来袭,瓦解对手斗志,令其再无战心,致使越军一击即溃。势是军事领域的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其含义是指军事指挥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运用自身军事实力,通过改变己方正兵与奇兵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运动,从而造成有力的态势和强大的冲击力。然而,《道德经》中讲:“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也就是说“有”和“无”本是一体,都是深奥而莫测的,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本源。应用到军事上,可理解为:军队是由有形(实体)和无形(精神)两部分组成的,且二者同等重要,军队若想保持自身的战斗力,二者缺一不可。依此二元理论,那么兵势也应分为有形和无形的两种,或者在有形和无形中具有两种表现形式。故而飞刀认为:上述的势主要是有形中的势或者是势在有形中的表现;而势在无形中则表现为其对于对手心灵的震慑力,正是这种震慑力使得敌军心生恐慌,斗志瓦解。由此可见,攻心战术在两军交锋中是何等的重要,如应用得当,真可立见奇效,以一破万。另外,国家没有一支作风过硬、训练有素的军队,主将没有一颗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心灵,是很难在纷繁变化的战场上不被假象所迷惑,牢牢占据主动,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的。

——————————

禹,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曾经治过洪水。

允常(?~前497年),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

勾践(生卒年不详),姒姓,名勾践,又名菼执,春秋末期越国国君。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并于前473年灭吴,终成强国。

灵姑浮(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越国将领。

夫差(前496年~前473年),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吴王阖闾之子,早年为父报仇,英气勃发,几乎灭亡越国,后来沉迷于名臣美色,反被勾践所灭。

伯嚭(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吴国佞臣。

文种(?~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为勾践所不容,受赐剑自刎而死。

作者题外话:该文章于2010年4月26日,被推荐至新浪网,飞刀在此感谢博导老师和锐博客的推荐与支持!2010年4月27日,被收录到,飞刀在此感谢博导老师和的指点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