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史评杂论
字体: 16 + -

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

飞刀史评杂论 春秋篇 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

吴王阖闾在取得王位之后,召见孙武、伍子胥等人,共议图霸大计。孙武认为:楚国常为列国之强,独霸江淮已久,吴国若想中原图霸,又必以江淮之地为基,故时下万般大事应破楚为先。然而,楚国地广人稠,人民殷富,军队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并且楚国在江淮一带,世为霸主,属国众多,业已形成了以楚国为核心的政治联盟。因此,在此情况下,吴国不宜与楚硬拼,还需运用谋略,进一步疲惫楚国,待其国敝民疲之时,方可全力进攻楚国。伍子胥非常赞同孙武的见解,并献上一条“三师疲楚”的妙计,此计包含两个部分,其一,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国边邑,楚进吴退,楚退吴进,在避免与楚军接触的同时,充分调动楚军,最大限度地消磨其斗志。其二,待到楚军人困马乏,麻痹轻敌之时,集中三军优势兵力,出其不意,击溃对手。阖闾充分采纳了两位贤臣的建议,立即展开行动,接连袭击楚国的夷、潜、六等地。楚国不知是计,每次皆以全军抵敌,吴军忽南忽北,使得楚军疲于奔命,士气低沉。通过六年的持续骚扰,楚军将领对于吴军的军事骚扰已然熟视无睹,误认为吴军每次仅是骚扰而已,放松了应有的警惕,这就为吴国举国攻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吴王阖闾九年秋,楚兴师攻蔡,蔡昭侯求救于吴,唐成公闻讯,亦遣使入吴,表示愿与蔡、吴联合抗楚。孙武考虑蔡、唐两国虽弱,但居于楚之侧背,若得借其道,吴军可避开楚军的正面防线,从其侧翼进行战略迂回,直插楚国腹心。因而立即建议阖闾接受蔡、唐的请求,并制定了沿淮河西进,途径蔡、唐两国深入迂回楚国西北,直逼楚都郢城的进军路线。此举一来可以进一步麻痹楚军统帅,使其误以为吴军如以往一般,仅是短线出击求援蔡国;二来使得吴军避开楚军重兵布防的区域,由其守备薄弱的侧翼迂回突袭,避实击虚,出其不意。阖闾完全同意孙武的计划,于是年冬,亲率吴国三万精锐,逆淮河西进,汇集蔡、唐之众,直趋汉水。楚军慌忙调整部署,仓促沿汉水西岸布防。吴军乘势于柏举打破楚军主力,一举攻入楚都郢城,楚昭王匆忙中逃奔随国。

是役,吴国君臣在对楚、吴实力进行客观比较之后,既没有不顾实际地与楚力拼,也未消极地等待楚国自行消减或是露出破绽,而是积极地运用谋略,通过“三师疲楚”之计,主动上手,完成敌我双方优劣的转化。另外,奇袭楚国的作战中,孙武巧妙地利用唐、蔡之地,实施大迂回战略,乘楚军疲惫之时,东北部防御空虚之隙,进行战略突袭,千里袭人而军不劳,真实地诠释了“以迂为直”的重要军事原则。“迂直”是古代兵法中常用的一对范畴,“迂”即道路迂远、曲折,泛指不利的条件,“直”指道路近、通达,泛指有利的条件;“以迂为直”则是指,在行军或作战中,示敌以迂远,待敌意已怠,复可诱之以利,使敌心不专,后倍道兼行,路虽远而行实速。飞刀以为:战争不是画几何,作算术,是人与人之间智慧的博弈,勇气的对抗,是互动的,而非静止的,是柔性的,而非刚性的。因此,直线短,但常常难行,曲线长,而往往易至,了解到这一道理,指挥者才能纷繁变化的战场上,化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

——————————

楚昭王(约前523年~前489年),芈姓,熊氏,名壬,又名轸,楚平王之子。

作者题外话:该文章于2010年4月20日/21日,被推荐至新浪网/,飞刀在此感谢博导老师和锐博客的推荐与支持!2010年4月21日,被收录到,飞刀在此感谢博导老师和的指点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