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苍龙
字体: 16 + -

第一一三章 山庄过年 沿用老风俗

一到夜晚,点亮灯笼,那真是五彩缤纷,翔鸾舞凤。

那时,街上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他们穿着新衣服,手里打着小灯笼,吵嚷着,欢跳着,奔跑着,放鞭放炮,充满了过年的欢乐。

今年特别高兴,二大爷还拉着杏儿哥一起,已经是好几次了,在祠堂门前吹唢呐。

到那时候,一街的小孩子,都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低声哼哼着。

刘家的几个弟兄和那些妯娌们,也会过来听听。

边听着,他们边悄悄地说着话,有时还低声的赞叹几句。

最令人高兴的是:有时候,老爷子拄着拐棍,拉着杏儿哥的奶奶,也会来到这里。

这时候,人群中就会爆发出一阵激动:

房子离祠堂最近的那家孙辈,就会一溜烟的跑回家去,拿来两张椅子,给两个老人坐下。

这两个老人也会逗弄孙子们,每到这个时候,他们就会从口袋里摸出一大把糖果,或者其他什么新鲜玩意儿,分给大家。

顿时,人群中道谢声就会连成一片。

不过,对于那些彩灯,老爷子规定:

除了祠堂门前挂着的那两盏大红宫灯,那叫长寿灯,要从除夕到十五整夜都亮着以外。

其他各处的彩灯,只在除夕和十五亮一整夜,其他的夜晚,每天只亮一个时辰,就要灭掉。

这样做:一来是为了节约灯油;

二来也是为了山庄的安全,山里风大,晚上打更的看不过来,极易起火。

灭了其他地方的灯,打更的只看好祠堂门前的灯,这就比较容易。

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做豆腐”,那是为了“斗富”,比一比看谁家来年更富。

“割年肉”,刘家庄从不养猪,那肉是七叔他们在山外买来的,每家都有份;

“杀年鸡”,这个得做,全庄里每一家都有鸡,宰杀几只,炖到锅里,庄子里那几天就处处飘肉香。

当然,过年的饮食很多,各家还得准备诸如年糕、炸丸子、年夜饭、更岁饺子等。

另外,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辛盘。

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用柏树叶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说是在正月一日饮用,能避邪祈福。

五辛盘即以葱、姜、蒜、韭菜、辣椒等五种辛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

说是可以关恶、除瘟、通五体,也有贺新的意思。

到了腊月二十八,出外经商、做工、或有事情的人,都要赶紧回家过年。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这种年的团圆,只有这种团圆,才像一条扯不断的纽带,祖祖辈辈的把一家人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过年时若没回家,无论对本人,还是对全家都是一个打击。

唐时诗人高适,曾有一首诗就是说这种心情的: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看:这是多么愁苦的心情!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

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狱中的犯人,也会被释放回家团聚。

为了过好除夕夜,其实,从腊月三十的早晨开始,各家就忙起来了。

那一天,杏儿哥是在鸡叫三遍时就起来了。

起来后,匆匆吃了早饭,然后,与姐姐一起清洗门上的旧春联。

清洗完后,把爷爷写的新春联贴到门上去。

又把大爷、二大爷给写的大红“福”字,也贴到大门上。

最后,是贴上门神。

门上布置好了,开始布置屋里

:看书*网女生^年有余》,都是来自杨家埠的。

就在杏儿哥姐弟俩忙着贴画的时候,三嫂也没闲着,她在准备年饭,还在和饺子馅儿。

等到了晌午,一家人便坐在桌子旁,开始吃年饭。

这年饭一般来说,应当是家里一年来最丰盛的一顿。

吃完了年饭,那那就准备包饺子了,这时候,山庄里的鞭炮也开始响起来了。

直到天一落黑,各家就要到庄子头上去请神灵和祖先。

那时,要先烧几张纸,然后,说出你要请的神名或者人名,把他领到家里。

家里已经布置好了他们的神位,摆上供品,烧上香和纸,一直供到正月初三晚上,烧几张纸,再把他们送到庄外,就可以了。

这时,不要忘了的事情是:要把新的灶王爷画像,也贴到他的神位上,并给他烧几炷香,表示他已经回来了。

这刘家庄里,在刘老爷子的爹还活着的时候,已经修了家谱,又在庄子里倒出一间房子充当祠堂。

所以,不用每家都把祖先请到家里。

而是天一落黑,由刘老爷子亲自带领儿孙,到那庄头上把祖先请进祠堂里。

在以后的几天里,再有儿子与儿媳率领着众孙男嫡女,轮流上供磕头也就行了,到时,再一起送到庄外。

可是,关于这件事情,对于杏儿哥家来说,有个例外:

虽然,杏儿哥他爹,已逝去多年,甚至杏儿哥连他爹的面都没见过。

但是,只要老爷子健在,杏儿哥他爹就属于小辈,是不能进祠堂的。

因此,杏儿哥的爹,是由杏儿哥自己请回家去的。

作为家中的父辈,出于孝道,必须请回家里过年。

那么,在杏儿哥的家里,供养的就是他的爹。

此时,小辈儿人被长辈要求:因为众神与祖先都在家里,所以,必须说吉利话。

到了半夜子时,据说那是财神下凡的时刻,家家家户户要放鞭炮,到庄口烧纸,那是迎接财神的到来。

所谓“发纸”,那是把“发子”二字读土了。

它的本意是:从新一年的子时就发财。

从此时开始,小辈们要向父辈、祖辈、家长们行礼辞岁,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

压岁钱原意是用来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发子”以后,要吃饺子。

然后,就是“守岁”:一家人吃着点心,喝着茶水,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语,静待天明。

天亮以后,便迎来了人们拜年的**。

杏儿哥与他姐姐,这一夜可忙坏了:

从“发子”以后,两个人先来到爹的灵位前,向爹磕头;

然后,又给娘磕头。

接着,就一起去给爷爷、奶奶、大爷,大娘等全庄上的长辈们磕头拜年。

待到回来时,天已大亮了。

看着他俩的模样,三嫂放声大笑起来:

原来这姐弟俩,这一晚上光顾着磕头拜年了,也没顾得上照照镜子。

现在,两人的脸上,由于外面鞭炮烟灰的熏染。

再加上磕头时,不断地把地上的泥土溅到脸上。

还因为走急了,不断的出汗,脸上这里一块黑,那里一块灰,已经成了两个“花脸狼”。

看到娘在笑自己,姐弟两人相视一看,也哈哈大笑起来。

在三嫂温暖的小屋子里,洋溢着三个人的一片笑声。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过年的狂欢日子。

等到过了初五,生活就会慢慢地恢复了平静。

初五也叫“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

所谓:“五穷”也叫“五鬼”。

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

首先提到“五穷”的是:唐代的韩愈,他在《送穷文》中说道:

“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

那天,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

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

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

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

可到了“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

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

然后,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

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

于是,吃饺子庆祝。

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求财也是这一天的重要主题,据说放鞭炮也与求财相关。

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到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清代顾禄《清嘉录》上记着:“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正月里的活动一直要到了正月十五,吃了元宵以后,才渐渐恢复平静。

本文由看书网小说(.)原创首发,阅读最新章节请搜索“看书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