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苍龙
字体: 16 + -

第一一二章 张灯结彩 山庄盼过年

要过年了,自从杏儿哥在腊月十五那天,告别了清风道长以后。

先去黑松林与天香姑娘见面,又到了天香的家里一趟,把师父送给天香娘的人参,亲自送给了天香娘,并转告了师父的问候。

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

踏着没膝深的积雪,迎着夜晚呼呼的寒风,不过,这一次,杏儿哥可不怕了。

黑夜里无人,正好练习梨花轻功。

于是,他静心运气,全神贯注,在那明亮的月光下。

上山时,他就如同一个大的雪花,仿佛被风托着,飘飘悠悠的向山顶飘去;

下山时,他就如同一个大梨花,飘飘洒洒,从天而降。

回家的速度大大加快了,鸡刚叫三遍的时候,他已经站到了自己家的大门前。

听到敲门声,披着棉衣来开门的是娘,娘一见杏儿哥回来了,高兴地一把就把他揽到了怀里。

掀掀他头上包着的头巾,摸着他脸上的热汗,心疼地说道:

“你这孩子,黑灯瞎胡的,就不能慢一点走?”

杏儿哥见到娘的病全好了,也很高兴。翘起脚来,把自己的脸往娘的脸上贴了一贴,笑着对娘说:

“娘,你身体已经好了吗?人家心里惦念着娘呢!”

“这孩子,耍贫嘴,惦念娘还到处乱跑?”

杏儿哥的娘故意板着脸说道。

说着,关好门,娘俩就往屋里走。

“这不是回来与娘过年了嘛,以后娘往外撵,都不走了。”

杏儿哥边与娘斗着嘴,边扶着娘的胳膊往屋里走。

闲话少提,这杏儿哥回到了家里,就准备过年了。

说实在话,打这杏儿哥出生以来,他就没有好好的在家里过个安稳年:

先是年龄小,不记得过年是什么样了?

后来稍大一些,当知道姐姐被恶龙掠去,为救姐姐,跟着七叔日夜练功,已经忽略了过年;

接着,就是斗恶龙救姐姐;

然后,是金唢呐起祸端,自己避祸在三清观;

后来,又是思儿娘得病,战黑魔取药救娘亲,直到如今。

而今年,总算是安顿下来了。

杏儿哥找七叔与几个大爷商量,爷爷奶奶已经那么大的岁数了。

这几年,总让他们担惊受怕的,自己的娘也是大病初愈。

今年,怎么地、也得好好的过一个年,让他们的心里消停一下。

说起来呀,这过年的风俗,它的本意,就是使人们休息一下,高兴一点儿,解除一年的疲劳,以有利于来年的劳作。

却说这风俗的来历,相传是这样的:

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

有一年农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

“这神州的百姓,太勤劳,太辛苦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是,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

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

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

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

于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农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地跑到人间。

悄悄地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

药一下锅,就变成了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粒等。

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

女的开始缝新衣、绣花鞋;

男的开始杀猪、宰羊,谁都不想下地干活了。

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

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二喝起来。

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

有的还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跳舞唱歌;

有的邀邀约

看书网’最新‘,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赶回家;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

真是:“过个大年,忙乱半年”。

从一入腊月门,就开始忙“年事”,一直要到过了元霄节,这年才算是过完了。

现在,我们跟着杏儿哥,来追溯一下东北人的“年步”:

首先是“祭灶”。

在这之前,刘家庄里,根据每家过年的需要,要先拉出一个清单,交给杏儿哥的七叔,他负责采购。

现在,七叔有了一个行车的好伙伴,那就是杏儿哥。

山里人,家里没有钱,两个人得用毛驴车,先拉着各家的山货,到集市上先卖了。

等换了钱,再去买年货。

每年都是出山好几趟,才能把各家的年货买齐。

今年也不例外,虽然有杏儿哥跟着忙乎,因为要好好地过一个年,准备的东西比往年就要多。

这不,叔侄俩来来回回走了五、六趟,这全庄的年货才算是采购完了。

这么一来,从腊月十六早上到家以后,杏儿哥也没来得及休息,就投入到了采购之中。

转眼间,腊月二十三到了。

那灶王爷,是过年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个。

民间祭灶的风俗那是很早就有了,其实,那是先民们对火、灶的感激以及崇敬之情的表达。

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

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像个美女。

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

他除了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

所以,中国人早就会“贿赂”这一套。

等他腊月二十三要回天庭,上告天帝时,拿出准备好的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一番。

同时,嘴里还要喃喃地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

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祭食已简化成了“灶糖灶饼”。

因此,在腊月二十三那天日落以后,杏儿哥与娘及姐姐一起,先用“灶糖灶饼”供养了一下灶王爷,甜一甜他的嘴,粘一下他的牙,让他上天说好话,说不出坏话。

又酒过三巡,那是想把他灌醉了,让他专挑好听的说。

然后,把旧的灶王爷的画像,从神位上拿下来,拿到门前,混在烧纸中烧掉,这叫“辞灶”,意味着灶王爷已经上天去了。

这时,杏儿哥看到娘:还在灶坑里,抓了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反复祷告道: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杏儿哥知道,这祷告的目的是祈祷灶王,在向玉皇上帝奏报时,要专说家里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