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君来不负清
字体: 16 + -

第九十一章 失和

原本听晗就很是固执的认为自己若是非要住到这皇宫之中,非要寻着这未知的人物的人生脚步走下去,那也就只有那满载记忆的承乾宫是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是以这会对胤禛解除承乾宫封条,让她搬进去的决定是没有半点异议的。 所以至于封号什么的,那就是次要的了。

只是听晗对于胤禛会这样‘明目张胆’的召告天下自己是他最心爱的女人的行为,仍是不免有些惊讶的。 毕竟印象当中,爱新觉罗胤禛该是不可能为爱做出如此疯狂的事情来的才对啊!毕竟在爱新觉罗.福临之后,皇家对情之一字尤其是帝王的感情尤其戒备。

这无疑会使听晗成为众矢之的。 虽然在她之上,尚有一个在年羹尧倒台之前将非常受宠贵妃娘娘的存在。

不过听晗并不介意。 能够这样名正言顺的站在他的身边对她曾经是种奢望,何况现在这样?女人都是虚荣的,再明白事理,再不计较身份,也终究希望能够得到所爱之人的肯定。 所以现如今,她非但不为成为众矢之的而感到害怕,反倒为此欣慰万分!

何况,她相信胤禛的能力。 自古后宫会特别混乱,除了女人们之间的斗争不断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皇帝过于软弱,耳根子过软,尤其是在感情上。

所以虽然不愿意承认,但父亲顺治在这方面确实无法与胤禛相比,所以母亲当时所背负的压力是自己所不能比拟地。 而胤禛是个强势、有威信的皇帝。 前朝他都能在那么混乱的局面下震慑住。 康熙末年那么混乱的局势他都能扭转过来,何况这区区后宫?

再说了,此刻凤印的执掌者可是那拉氏而不是那懦弱的蒙古皇后。 这个天生就是当皇后的料地女人,又怎么可能允许后宫出现什么不对之处?何况这个皇后清楚的明白自己若想安心地坐在这个皇后的位置之上,谁是她最大的助力。

+++++++

为了避讳皇帝的名讳胤字,所有先皇皇子的名字都必须改‘胤’为允。 唯有胤祥,胤禛的意思是他不需要更改名讳。 但胤祥却坚决不肯。 执意跪求胤禛让其改名允祥。 胤禛无奈,只得点头。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 雍正帝封允禩为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允祥为怡亲王,允祹为履郡王,已废太子允礽之子弘皙为理郡王,以隆科多为吏部尚书。

由于还在丧期,康熙也还未入土。 大大小小的祭祀便始终一直在进行着。 人们不论真哭泣也好假伤心也罢,都在为那难得地千古一帝的离世哀悼着。 说真的,这样磕磕拜拜的日子真的有些烦有些累,只是绝没有任何人敢有任何异议。

但饶是如此,这期间仍是发生了三个小cha曲。

一是先朝的后妃之间的瓜葛。

胤禛既然已经继承大统,那么德妃理所应当在拜忌康熙时跪在最前面。 但说实话,论到身份尊贵,她实在还差一大截——尤其是那出身高贵的郭络罗氏家地康熙宠妃之一的宜妃。 也就是现在的宜太妃对她最为不满。 也因此,在拜忌康熙的时候,她毅然决然的毫不给面子的跑到了德妃地前面,惹得德妃气到不行!而后,宜太妃又称病坐四人软榻见胤禛帝而受训斥。

胤禛随后就下令让宜妃的儿子之一的五阿哥允祺将她接出宫外奉养,并勒令其未经宣传再不许进宫。 听起来这样的‘惩罚’似乎很仁慈。 没有多少实质的东西。 毕竟宜妃先是冲撞的是新君雍正的生母后又冲撞了新君雍正本人。但其实,这对在宫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宜妃却是天大的折磨!她的尊贵她地地位全部源于皇宫源于康熙对她地宠爱。 如今,康熙已经不在了,她一离了皇宫就意味着她将什么都不是……但这不能怪谁,这是皇宫里所上演的永恒不变地风波。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怪只能怪她过分骄傲,以为如今的形势还是曾经。 怪只能怪她没办法生一个可以继承皇位的儿子……

至于另一件事,则是传说中的母子失和事件。

胤禛即位的合理性本就一直存在争议。 如同野史所流传的,说他弑君夺位,修改遗照的传言多不胜数。 胤禛所顶的压力本来就大的很,只是一直撑着没有外泄。 免得被人有机可乘。

听晗也曾出于好奇的询问过这件事。 换来的却是胤禛那失望眼神。 听晗为此很是自责与懊恼,悔的肠子都青了!

她明白。 哪怕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他,误会他,她都没有怀疑他的资格!他肯定希望她能够坚定的与自己站在一起!哪怕这件事情是真的,但他确实是个好皇帝,何况当下的形势他不得不为之:如果今天站在这个成功者位置上的人不是他,那么将面临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不管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他内心的煎熬绝对是最大的。 那么,作为妻子,作为他最在乎的人,她绝不可以再去揭他的伤疤!

听晗立刻就进行了道歉,并与胤禛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 这才不仅使胤禛对听晗的问话带来的伤害得到释怀,更使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更为深刻。 听晗也暗暗的警告自己绝不可再犯相同的错误了。

但可惜德妃不是听晗。

她对胤禛的信任本来就少的。 她从来都认为,她的两个儿子里面,只有十四胤祯才有资格继承皇位。 因此,当外面流言蜚语满天飞的当口,她非但没有记住她不仅仅只有一个儿子的事实而帮胤禛辟谣的意思,反倒将胤禛叫到了自己的跟前,质问道他是不是谋朝串位了!!!!

德妃质问胤禛的时候,是在胤禛前去向她问安的时候,当时听晗恰好随行在侧。 听到德妃这样问话的时候,听晗冲上去撕烂她的嘴的心都有了。 偏碍于礼数动弹不得,只能紧紧的抿嘴不说话,怒瞪着德妃不放。

胤禛却很神奇没有多大的反应,大概是早就习惯了自己母亲对自己的这种恶心态度。 他闻言没有对她多说一句话,只是淡淡的淡淡的看了自己的母亲好久好久。 胤禛不说话只盯着你的压迫力有多大,听晗不是没有领教过。 听晗的怒瞪在胤禛面前简直渺小得不知道是什么。 所以哪怕是作为母亲的德妃,哪怕是一开始认为自己理直气壮的德妃,都不免被他看得头皮发麻了。 而后更是忍不住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改口风说是只是听说而已,倒不是真的怀疑胤禛云云……

胤禛的心思听晗多少可以理解的。 对于从来就不爱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母亲,多说只回无益,不如不说。 而从那天之后,那些有份在德妃面前嚼舌根的人,就全体人间蒸发了。 德妃身边的宫女太监全部大洗牌。 德妃所在的永和宫更是冷清到了极致……叫人不得不感慨,这对母子啊!

而最后一个cha曲,则是年氏流产了。

本来,那么多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已经很叫人头疼和辛苦,偏胤禛又把劝德妃接受皇太后头衔的重活交到了那拉氏跟年氏的头上,这压力之大对一个孕妇而言有多难消受不言而明。

德妃会拒绝接受太后的头衔听晗当然清楚,历史上记载的那么清楚明白,想遗忘都不行。 亲身经历后的听晗更是无法理解和容忍德妃的无理取闹。 总觉得,即便从小感情不亲厚,那好歹也是自己怀胎十月的亲生骨肉吧?至于这样么?何况,作为母子,她难道就不清楚一荣具荣,一损具损的道理么?那些被胤禛打压住的对头人的额娘们的下场难道还不能叫她有所警觉么?

而年氏的流产则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发生的。 那天德妃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又收到什么风声,说是胤禛因为心虚而不肯让十四胤祯进宫见她。 可事实上十四胤祯当时却是在从西北赶回京的路上,如何来见她?虽然明眼人都清楚,他即便回来了,胤禛也肯定不会那么轻易让他们母子见面的是没错。 可那毕竟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嘛!

但是,就因这样一个空穴来风的事情,德妃便开始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对于好不容易才答应了的接受太后头衔一事又临时变了卦,并且死都不肯搬出永和宫,弄得那拉氏、年氏纷纷措手不及。 而后,德妃又上演起了那传说中的一哭二闹三上吊等戏码,弄得整个永和宫是人仰马翻的,乱七八糟。 年氏就是因为场面过分混乱,才会一个不小心被桌角绊倒的……

于是,这对本就十分十分失和的母子,至此再没有和好的机会。 年氏胤禛对她再没感情,她腹中的骨肉也的的确确是胤禛的亲骨肉,德妃的亲孙子好不好?德妃如此冷血,如何叫人不心寒?

所以自此以后,胤禛给德妃请安的时间索性改在了每日德妃未起身的凌晨时分;德妃却也跟他杠上了,索性义正言辞的指出自己绝对不当这名不正言不顺的太后……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谁都没有让步的意思!

可是上天似乎觉得只他们母子二人闹腾不够热闹似的。 因为很快的,那让这对母子失和的真正原因,康熙朝的大将军胤祯便终于正式回到京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