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传
字体: 16 + -

第73节:第十一章〓滇川迷茫,崖暖铁索寒(6)

红军将新编第十四师鲁大昌部守腊子口及花冈之线的部队击溃,进入甘肃境内。胡宗南这才弄清红军先头部队万余人是红一方面军,而不是红四方面军,便急带第一师四个旅向甘南尾追红军。

9月24日,薛岳在文县接朱绍良等来电,判定入岷红军为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已退回毛儿盖。次日,蒋介石电令,将胡宗南纵队调回甘肃天水,第二路军全部回师川西,限令薛岳于10月8日到成都接受新任务。

在成都,蒋介石先后召见薛岳三次,除要他与张学良、刘湘交流对红军作战经验外,还命薛岳率第二路军八个师东开川、鄂边,进攻红二、六军团贺龙部。薛岳只好率部沿嘉陵江顺流而下重庆,完成川北陕南包围圈。谁知薛部尚未与贺龙红军照面,川西突然战事吃紧。

四、川西阻击,长追未果

此时,红军内部,为北上还是南下,展开激烈的斗争。

1935年8月初,中共中央在四川松藩县毛尔盖附近的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重申了两河口会议确定的集中主力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中共中央为贯彻此方针,将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北上,但担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却拒绝北上。

由于张国焘的错误主张,造成红军内部出现分裂。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坚持北上抗日的主张,已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合,并粉碎了蒋介石对陕甘边区的“围剿”。

而颇有个人野心的张国焘却于10月5日在阿坝另立“中央”,成立临时中央委员会,自任为总书记。他反对北上抗日的主张,命令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的一部分共八万多红军,向南开进,打开通往天全、芦山的道路,实现其在川康边创建根据地的计划,并于10月7日发布了《绥崇丹懋战役计划》。

历时十余日的该战役,红军击溃敌杨森、刘文辉所部共17个团,毙、俘敌约3000人,占领懋功、丹巴两城及懋功属之绥靖、崇化、抚边三屯和达维、日隆关等要镇。红军暂时的胜利,使张国焘头脑更加发热。他随即于10月20日发布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由于红军的英勇作战,该战役最初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红军先后夺取了宝兴、天全和芦山。

对于红军在四川的军事行动,以刘湘为首的川军军阀采取的是与自己利益“无直接冲突时就自保实力”的方针。因此,他在军事部署上从川西北到川西南千余里战线上,都重在防堵。红军进入川西平原,成都告急,重庆震动。触动了刘湘的根本利益,引起了他的极大恐慌。为保障成都平原,他急调所有川军主力部队,企图阻止红军前进。

红军方面集中了17个团的兵力,共约2万余人。川军前线作战部队合计16个旅,共39个团及一些独立营,近10万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倾斜。由此,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在百丈关一线拉开了序幕。

百丈关位于名山至邛崃间的大路上,是雅安通向成都的必经之地。这一带基本上是小丘陵,地势开阔,除了靠近百丈关的挖断山是横断公路的一座小山,其余无险可守。这样的地形适合大兵团作战,而不利于擅长游击战和山地攻坚战的红军。

11月16日,川军以六个旅20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红军阵地猛攻。红军指战员忍耐着连日作战的疲劳与优势之敌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方圆十余里内的水田、山丘、沟壑都成了敌我争夺的战场,杀声震天,尸横遍野……

经过近五天的反复争夺,21日夜,红军撤离百丈镇。

百丈决战是红军南下以来打得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恶战,也是红军南下以来从进攻转入防御的一个转折点。在该战役中,红军伤亡近万人,歼灭国民党军15000人。

就在百丈关血战中,蒋介石在重庆设立重庆行营,进行统一指挥。为保卫成都,他不仅调动20万的川军来阻击,而且还于11月10日,急命薛部折回川西,参加应对红军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