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传
字体: 16 + -

第72节:第十一章〓滇川迷茫,崖暖铁索寒(5)

蒋介石分析道,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兵力最多不会超过五六万人,而分据千余里地区,处处布防,处处薄弱。目下四川各路修碉围困封锁,赤区日渐缩小。区内气候奇寒,粮荒严重,红军在此地区生根不易,固守殊难,最有可能向西北转移。因此,薛部的任务一是堵截红军向西北转移,二是及时在甘南阻击红二十五军。

蒋介石还特别强调,中央军官兵与川军比肩作战时应友好相处,毋存歧视态度,各部队长要以身作则,指导部署。同时,将第三路军第二纵队(胡宗南部)改归薛岳的二路军指挥。

胡宗南部原是十九路军改编而成,有三个师,官兵多是广东人,机动能力强,薛岳指挥起来比较顺手。此时,薛岳在川甘边的堵截兵力相当于13个师,有10余万人。

这是蒋介石入川以来的最重要的一次部署,一方面集中入川的中央军全力在川甘边堵截,企图和红军决一雌雄;另一方面派李韫珩进入西康接受刘文辉防地,企图将来与藏军对峙,显示中央军力已至边陲;同时将川康军改编为国军,逐步结束川军的割据局面。

为了掌握甘肃地势,薛岳率部顶着酷暑烈日,8月13日自江油北行,于24日到达甘肃文昌、武都地区,与胡宗南部取得联络。

这一路走来,尽是崇山峻岭,深谷湍流,羊肠小道,蜿蜒其间,尤为赣湘滇黔诸省未见。官兵们徒步行军,已感困难,军资运输,更成问题。薛岳不得不命令士兵,甚至雇用民夫,用肩扛背驮,确保粮食运往前方。一旦碰上下大雨,河水暴涨,运输跟不上,前方的队伍就得挨饿,有些士兵发牢骚说:“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饿死山谷。”

薛岳到达贫困的甘肃文县,由于粮食缺乏,也只好以包粟烤饼和稀饭充饥。在此情况下,薛岳、周浑元、吴奇伟、胡宗南等分别向蒋介石诉苦,请组织铁肩队运粮上前方。

铁肩队有两个支队共两万余人,是蒋介石为追堵与包围红军专门组织的一支战略辅助队伍,也是他支持中央军的特殊组织。蒋介石接到薛岳等的请求后,命令铁肩队迅速行动,做好中央军的后勤保障,但因山高路险,气候异常,仍接济不上。

反观红军没任何后勤保障,其长征是如何的艰难。

为了对付红四方面军,薛岳把吴奇伟部和胡宗南部进行联防,构成川西北的“平松防线”,东起古江油关、西经平武八河场(属吴纵队),八河场以西经松藩、包座(属胡纵队)。

胡宗南见红军主力动向不明,非常着急,便派出一个营向毛儿盖进行搜索式侦察。该营遭红军痛击而败撤后,胡宗南不仅不恼,反而高兴。他向薛岳报告说,已大致了解红军的准确地点,他们不可能走草地,一定走松藩,否则自取灭亡。

薛岳因而建立层层封锁线,并做好藏族上层人士的工作,想把红军困死在松藩一带。

9月中旬,由于川军第三路在叠溪封锁红区取得“成效”,红军粮荒严重,蒋介石在叠溪召开有各部队参谋长或高级幕僚参加的所谓“封锁会议”,相互交流作战经验。

蒋介石除规定藏民区坚壁清野外,还恶狠狠地规定两条禁令:一是前线军民有偷运粮食到红区者处死;二是藏民有参加红军者以“通敌罪”论处。

会议期间,薛岳接到蒋介石的秘书长杨永泰的来电说,红军日食野菜,久缺食盐,饥寒交迫,行将瓦解,希转告前线将领最后坚持,“完成八年茹苦含辛,安邦定国之丰功”。谁知没过几天,他又突接到胡宗南来电,该纵队骑兵团在草地边缘搜索,进抵巴西附近发现红军一部已过草地。

薛岳慌了,一面电告胡宗南,速令伍诚仁的四十九师由包座向巴西方面出击,乘红军后续未到前进行猛袭,一面电告大昌加紧布防,别让红军跑了。

蒋介石根本没想到红军会通过几百里无人烟的草地,进行大迂回运动。当得知红军如天兵般出现在班佑河边的巴西地区、大败胡宗南的四十九师后,他怒电薛岳、胡宗南将四十九师伍诚仁撤职,由副师长李及兰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