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传
字体: 16 + -

第70节:第十一章〓滇川迷茫,崖暖铁索寒(3)

随着隆隆的马达轰鸣声,蒋介石的专机驾到,每到一处,它都低飞俯视一转,以示“高空视察”,并抛落下蒋介石的手令,手令大意谓:“所有中央部队必须绝对听从薛司令官指挥,继续渡江北进,如违,军法严办!”然而,这一招并无实效,蒋军部队士气仍然一蹶不振。

巧渡金沙江成功,是红军这次战略转移中取得的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这一胜利,数十万敌军被甩在金沙江以南,红军得以在会理休息了五天。

二、穷追不舍,疲惫不堪

金沙江,源于青藏高原,奔腾南来,在元谋境内突然来了个急转弯,甩开了与之并行的澜沧江和怒江,独自掉头北上,形成了有名的长江第一弯。奔腾的金沙水,在海拔5000多米的哈巴大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冲出了3000多米深的大峡谷。

5月10日,天空下着绵绵细雨。薛岳收到川康边防总指挥兼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发来的电报,说红军主力在通安、会理地区出现,请求增援。薛岳因而电令各纵队分开渡江,其中吴纵队在皎平、纳平、鲁车,周纵队在红门,李师在(乾干)盐井、树节各渡口。

谁知各部在到达地点、准备搭浮桥渡江时,又碰到新的困难,一是很难找到搭桥的材料,二是水流湍急,难以搭建,根本无法渡江。其实这也是当时红军渡江时所碰到的困难。薛岳只好改变渡江部署,吴纵队转向元谋金沙江渡江,周纵队和李师转向巧家渡渡江。

由于江面有1500多米宽,只有两只小船,日夜抢渡,还渡不了一师人。船小人多,气候闷热,各部队不听渡江指挥官的调度,滇军官兵还与中央军的官兵打起架来,弄得吴奇伟、周浑元、李韫珩等彼此埋怨,大发脾气。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折腾,薛部各纵队才全渡过金沙江。而红军早已过西昌、冕宁向大小相岭前进,相距一个星期的行程。

就在薛岳忙着渡金沙江时,红军一面围攻会理,一面在此召开了会理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北上通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的计划。于是,红军放弃攻打会理,急行军500公里,穿过崎岖的羊肠小道,抢在川军完全封锁大渡河之前,赶到大渡河。

渡过金沙江后,薛岳立即命令各纵队沿着会理、西昌大道前进,企图追上红军队伍。

5月天气,本来在云贵高原是清凉的,可是金沙江至会理一带却非常炎热,整天热得使人头昏脑涨。薛岳在会理下令官兵解下冬服,轻装前进。这一命令,致使部队后来攀越雪山时,不知冻死了多少人。

5月19日,薛岳进会理城不久,便接到蒋介石的电报,说,共军主力此次渡金沙江进入川南,张国焘所率红四方面军渡嘉陵江西移,企图会合于川西另造苏区,此乃我军聚歼良机。现将川军刘元璋的四个旅归薛岳统一指挥。着薛总指挥晓谕各军官兵,人人洞悉80年前石达开率师十万尚败亡在大渡河的故事。今共军形势远非石达开可比,尤望各军师长人人效法当年骆秉章生擒石达开的壮志,与川军同心协力,在大渡河南北夹攻加以聚歼。

薛岳不敢怠慢,没有在会理停留,命令部队直赴西昌。

薛岳部在西昌休息了十几天,继续向北前进,经冕宁、越西,越大渡河到富林;然后分兵两路,一路沿大渡河东岸向泸定前进,一路经大相岭向雅安前进。

部队经过大相岭时,山上天气很冷,虽六月天气,亦有积雪。薛部官兵皆是夏装,衣服单薄,哪里受得住,沿途冻死不少士兵。薛岳自己也只好披上马背用的垫毡爬过大相岭。过后清点人马,每连冻伤冻死的多则20余人,少则十余人;加上沿途逃亡、病、伤以及厌战自杀、枪伤、借故离队等等,每连剩下人数,最多不过六七十人,这真是拖死了中央军。

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处在一个河谷地带,两岸都是几十里的高山,在这样的深沟里,大部队无法展开,极易被伏击消灭。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就在这一带,被清军消灭的,石本人也被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