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传
字体: 16 + -

第13节:第二章〓悠悠忠心,从军为报国(1)

第二章〓悠悠忠心,从军为报国

一、加入粤军,回师广州

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薛岳似乎更钟情于夏季。夏季像个直爽的汉子,要么是一轮火爆的烈日,无遮无拦的,挥洒着所有的热情;要么是一场倾盆的暴雨,痛快淋漓的,宣泄着胸中的一切。一场大雨之后,五月的潮汕大地显现出一派初夏的景象。田里的禾苗随风飘动,像涌动的绿海。

眨眼间,离开保定军校已经半年多,在南国阳光的曝晒下,薛岳皮肤黝黑,显得更为干练,已在紧张的集训中成长为一名标准的军人。他的老师、担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的邓铿非常喜欢这位有个性、爱思考、充满**的年轻人,特地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任上尉参谋。

薛岳参军后才知道,桂系军阀原本是不愿意让中山先生掌握军队的,但是,由于皖系驻闽的军阀李厚基正从闽南向广东进军,为了让中山先生率军去打仗,这才同意组建援闽粤军,并任命陈炯明为该军总司令。陈炯明率部从广州出发后,感到力量单薄,先把队伍驻扎在潮汕地区,就地增募了近10个营,并在邓铿的帮助下,进行严格训练,这才使部队力量得以精干充实,像稻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

1919年5月17日,“五四”爱国运动热潮席卷神州大地,中山先生见时机成熟,命令援闽粤军分三路向福建进攻。援闽粤军犹如过江猛龙,数月之间,连克闽西20余县,一举攻占闽南重镇漳州。

漳州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因旁有一水叫“漳江”而得名。陈炯明占领漳州后,迅速将援闽粤军扩编为两个军,共有两万多人,其中,陈炯明兼任第一军军长,辖五个支队;许崇智任第二军军长,辖四个支队;邓铿任总参谋长;并建立起以漳州为中心的“闽南护法区”。自此,粤军终于有了一块立足之地,暂时避开了桂系的锋芒,有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应该说,当时的陈炯明,富有一定的革新理想,他致力于“刷新政治”计划,兴办学校,提倡新学,推广新文化,开办“新闽学书局”。孙中山对陈炯明给予极大的资助,先后派朱执信、廖仲恺、许崇智、戴季陶等前往漳州,协助陈炯明工作。

陈炯明经过一番苦心经营,终于使其“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顿时,僻居一隅的漳州,名声大振,俨然成为国民党政治、军事的中心。薛岳亲身经历“新政”带来的新气象,心中涌动着投身时代大潮的理想。

然而,福建毕竟不是广东。薛岳内心还是十分期待能随粤军打回广东,以求大发展。其实,这也是粤军上下官兵的共同心态。

转眼到了1920年夏季,田里的庄稼一片泛黄。孙中山见驻广东的滇、桂军阀为争夺兵权而发生内讧,机会成熟,马上敦促陈炯明率军队回粤讨伐桂军。在这种形势下,陈炯明于7月16日在漳州举行回粤誓师大会,指挥粤军兵分三路,向广州方向挺进。

薛岳和其他粤军士兵久驻闽南,屡受桂军挫抑,思乡心切,积愤在胸,现听说要打回广东去,群情高涨,一个个都以破釜沉舟之志,作背水一战。因此,薛岳随参谋长邓铿率领的左路军自诏安出发,攻势凌厉,战斗力很强,犹秋风扫叶,直奔黄冈、澄海,并攻占汕头。

两军主力对垒,必是一场硬对硬的碰撞。惠城三面环水,城垣坚固,粤军苦攻不下。薛岳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战斗,格外兴奋。他多次要求上前线直接指挥战斗。

邓铿却劝他:“仗有得你打。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学习如何当好参谋这个角色,为将来做个好的指挥官打基础。”

邓铿是民国之初有名的将才。薛岳能在他身边工作,真是受益匪浅。

为打破困局,邓铿组织起一支80多人的督战队,以张发奎为队长,协同独立营作战。各军士气大振,凌厉无前,所向披靡,于10月22日占领惠州。

粤军正乘胜前进时,一个不幸消息突然传来。孙中山的得力助手、疾恶如仇的革命战士朱执信,9月21日为调停虎门驻军与东莞民军的冲突,在虎门遇难,年仅35岁。朱执信是薛岳加入同盟会的引路人。薛岳闻之,不禁痛哭流涕。

陈独秀给朱执信题写的挽联代表了众多粤军官兵的心声:“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11月2日,粤军进入广州,桂军各部早已逃遁。广州报纸报道说:“迨陈总司令抵省后,信息传来,市民欢跃,争相燃放串炮。统观种种情形,洵有万众胪欢之象。”

11月28日,孙中山由上海到达广州。当天晚上,国民党要人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和粤军高级将领许崇智、邓铿等举行盛大欢迎宴会,为孙中山等人接风洗尘。薛岳又可以见到神采奕奕的中山先生了。

二、担当重任,保卫总统

回到广州的那段日子里,薛岳工作十分繁忙。根据中山先生的指示,要把粤军第一师建设成为模范师,参谋长邓铿要参谋部迅速拿出一个具体实施计划来。

初步想法是,在粤军各部基础上选择素质较好的一部整编为第一师,加强军事政治训练,一方面为培养一支军事艺术娴熟、忠勇爱国,能成为打倒北洋军阀、铲除列强在华势力、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的先锋队;一方面罗致较有朝气的青年军官,以最新的组织编制和装备,施以最新的教育训练方法,使之成为粤军的模范,并以这些经验来改造其他粤军部队。

薛岳对这个计划十分赞同,专门请教邓铿:“参谋长,您打算怎么建立这支部队?”

邓铿早已胸有成竹:“我打算从粤军几万官兵中挑选素质较优、对革命比较忠心的年轻有为的官兵,编为第一师,由我兼任师长。部队组建后,将重视对各级干部的培养,有目的地对中下层军官进行轮流培训,以加强部队的军事、政治训练,使之成为全军模范师。”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这是我初步拟定的名单,你们几个参谋下去跑一趟,通知他们来开会。”

薛岳一看名单中有张发奎、叶挺、邓演达等人的名字,高兴极了:“这样好啊,把这么多有朝气的年轻军官调到第一师任职,我们粤军第一师一定能打造为一支精锐之师。”他顿了一下,又说,“参谋长,我有一个请求。”

“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邓铿爽快答应。

“我想,我想下连队去。”薛岳支吾了一下,终于把自己的要求说出来。

邓铿摸了一下他的脑袋:“你这个老虎仔,早知道你想打仗呢。好,我会考虑的。你快点通知他们来开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