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传
字体: 16 + -

第8节:第一章〓莽莽九峰,“老虎仔”出山(3)

谈笑间,到了1907年,薛岳放春假回家过年。这天,他随父亲到姑姑家玩,正好遇见了姑丈的一个叫扶堪坤的兄弟。这扶堪坤是清军驻广州兵营的一个军官(管带以上),已多年没有回家,此次是回家省亲的。

扶堪坤说话洪亮,为人豪爽健谈,他给大家说起山外的新变化,说别看山里面十分平静,外面这十年来可是闹翻了天,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庚子国变一个接一个,洋鬼子还打进北京,火烧了圆明园,皇帝老子也不得安宁。自从1901年起,朝廷推行“新政”措施,搞什么洋务运动,在我们军队里也学习西人,编练新军和警察,用上了洋枪洋炮,各省正兴办武备学校、陆军小学,为新军培养中下级军官,整个世界好像要变。

薛岳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他在学堂里就听进步的先生说,他们上的学堂就是政府在教育上推行“新政”的结果。他在新学堂里学的不再单纯是四书五经之类,还有数学、历史、地理等,眼界宽了,知识面也广了。先生们还说,国家正受洋人们的欺负,需要一批热血男儿为国家效力。这让从小喜欢听岳飞精忠报国故事的小薛岳有了一个大理想。

他趁大人们喝茶间,走到扶堪坤跟前,问道:“这陆军小学在哪里?我能报名吗?”

“陆军小学在广州呀。”扶堪坤见薛岳只有一米二几的瘦弱个子,有点怀疑,“你,你今年多大了?”

“我,12岁了。”薛岳站直身子,把胸一挺,答道。

其实,扶堪坤知道,薛岳实岁只有10岁,刚才是按农村算法,报了个虚岁年龄。但他没点破,又问:“你在新学堂都学了些什么东西?”

薛岳便像背书似的,把学堂里学的东西概括地说了一遍。

扶堪坤发现这孩子虽然年纪不大,但长得结实,尤其胸有大志,反应灵敏,接受知识快,是个可塑性人才,心中非常喜爱,便说:“现在陆小正在招生,春季开学。你已具有高小知识,可以一试。至于个子嘛——”他打量了薛岳一下,“到学校吃几顿饱饭,还会长的,关键得看你父母同不同意。”

薛岳一听甚喜,用眼光央求父亲的意见。薛父知道这是一个让儿子成才的大好机会,可想到儿子毕竟年纪尚小,要到这么远的地方读书,有点放心不下,便说:“回去跟你母亲商量一下,再作决定。先谢过扶先生。”

扶堪坤摆摆手说:“都是亲戚,谢倒不必。我看伯陵是个人才,可以一试。我因有紧急军务,除夕这天早上就要上路。你们如果同意,我带伯陵到广州。”

薛父有点惊讶:“走得这么急?”

“是啊,军务缠身,身不由己。”扶堪坤答,“何况陆小现在是第二期招生,报名的人多,得疏通关系。”

薛母李氏听说儿子要到广州上军校,而且除夕这天就要走,连团圆饭都吃不上,说什么也不同意。原因只有一个,人太小,没力气,不宜出远门,过几年再说。

薛岳缠着母亲,先是说了一箩筐一箩筐的好话,保证自己生活能自理绝不在人后。软的不行,他又来硬的,在地上又哭又闹。

薛母被缠得没法,指着后院说:“你看你父亲一个人在舂米准备做糍粑。你说你有力气,那好,如果你能一个人把这几石过年的米舂完,我就同意你去!”

“好,母亲大人说话可要算数。”薛岳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就往后院走去,接过父亲手里比自己个子还高的木棍说,“阿爸,让我来!”说着,咬着牙就舂起米来。

在乐昌,每年的冬至前后,农闲开始时,家家有打糯米糍和粳米糍的风俗。三四个乡民围在一起,在石臼上用长木棍捶打米饭时,还不忘唱上几句助兴,一人领唱众声和:“胜呀!打个糍粑呀!明年又一样呀!丰收又来了,大家共庆贺呀!”

几石的糙米,一个大人来舂,都感到吃力,何况是一个弱冠小儿。薛母想,他舂几下,腰酸背痛后,自然会打退堂鼓的。可是薛岳虎劲上来了,埋头就舂,个子不够高,就找张小板凳站在上面舂。寒冬腊月的,他却舂得脸红脖赤,额冒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