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传
字体: 16 + -

第5节:开〓篇〓薛岳是谁(2)

当年廖承志给蒋经国的信中,引用了这样的名句:“相逢一笑泯恩仇。”用在今天的国共关系中,应当是何等的恰当。胡锦涛与连战在北京握手一笑,国共多少恩仇就如过眼之云烟!国共的良性互动,不仅为现在的两岸关系带来重大的利好,也为过去长期压抑在一个民族心灵中的惆怅,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释放空间。

两篇文章的观点可谓异曲同工,或者是“英雄所见略同”。不仅于此,凤凰卫视台在其著名栏目《风范大国民》上也专门介绍《虎将薛岳》。

那么,薛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他从1896年出生,到1998年去世,几乎走过了漫长的20世纪,是民国史上一个重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11岁就成为陆军小学的插班生,14岁就加入同盟会,与叶挺等同为陆军保定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学生。他最早加入孙中山组建的第一支部队——援闽粤军,参加过历次北伐和东征,也跟随过张发奎反蒋,是老资格的国民党将领和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精忠报国”,是他一生的追求。

在国民党将军中,薛岳素以能战、苦战、善战著称。抗战期间,更以四次指挥长沙会战饮誉中外。叶挺曾盛赞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当永垂不朽”。张治中则夸他是“百战将军”。

他又是一个和共产党部队作战多年的反共将军。是他,红军长征时,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八个师穷追不舍,给红军造成很大威胁,可以说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他也长追了两万里。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有劳伯陵兄远送”。是他,在解放战争时,坐镇徐州,与陈毅、粟裕部队鏖战华东。新中国解放初,薛岳在海南构筑“伯陵防线”,毛泽东寄语解放海南岛的前线将领:“你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

薛岳的家乡广东省乐昌市九峰山是个美丽的地方,笔者撰写本书前特意与几位朋友走了一趟。那是2006年的4月,一个“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季节。

早就闻上九峰山的路曲折难行,身临其境,果然是弯曲险峻,一侧紧靠连绵的大山,一侧悬着深谷悬崖,小车得小心而耐心地向上盘旋着。因是晴天,视野甚好,放眼处,层林绿翠分明,偶然还发现一两树晚开的野桃花,煞是养眼。

小车大概爬了半小时的山坡,山势平缓下来,前面就是九峰镇,漫山遍野都是大片大片的李树桃树,翠绿如旗,如果早半个月来,可见银花红花相间,飘满山谷。

九峰镇不大,但乡土气息浓厚。薛岳的家乡就在离九峰镇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村名叫“小坪石村委大路下村”。车到村前,就可见薛岳家的祖屋,矮矮的一栋平房,几乎与村里其他屋无异,显然他的祖上并不富裕。他发达后,在祖屋边建了座薛氏家祠,请于右任题的字,虽破损严重,仍可见当年的繁华。

家祠旁边有一座三层高砖木结构的楼房,有些西式建筑味,只是人去楼空,让人平添几分遐想。在抗战时期,身在前线的薛岳还为村里捐建了一个小学,用其父名命名,叫“宗元小学”。可惜校舍现在已十分破旧,被推倒重建,成了另一所希望小学。

薛岳的父亲薛宗元原本是普通农民,可他病逝时正是第一次长沙会战大捷之际,薛岳一时名声远扬。父以子荣,薛岳在胜利后为父亲举行了隆重葬礼,蒋介石等为之题写挽联,墓园也建得十分壮观,有牌坊、石台、石狮、石亭,还有守墓人的房,只是“文革”时全遭破坏。我们来到实地,仍能见墓园边倒着几根石雕的残柱,上面刻有“湖南省政府”字样,真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薛岳是1949年离开大陆的,在台湾待了近半个世纪,直至1998年病逝。其直系亲属都在台湾或海外。我们在村中只见到他的一个远房亲戚。他对薛岳的情况也不大了解,只提供了几张薛岳晚年与儿孙合影的照片。

他说,听台湾回来的亲戚介绍,薛岳晚年时,有些当年日本兵的后裔想到薛岳在台湾嘉义的寓所去拜访他,说要感谢薛将军在长沙会战后把战死的日本兵尸骨收集在一起,给予厚葬,十分人道。薛岳一听日本人就来气,说他们杀了这么多中国人,还不肯认错,坚决不见,非常有个性……

离开薛岳故居,我想起了辛弃疾的一句词: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