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16 + -

第六章

第六章

朱影冷着她的那张俏脸,冷冰冰地正『色』道:“皇后和太子在此伴随官家,今夜诸位卿家就留在福宁殿外轮流宿卫,宫中紧闭关防、人众无旨一律不得出宫,违者立斩不赦。”

对煞气腾腾的话众人心下到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皇后和太子在此伴的众位宰执禁不住戚戚然,看来赵谌是难以拖过今夜了,不过朱影采取的措施中规中距,时值宫中最紧张的时刻,太子留在皇帝身边,众位执政留在宫中,对于稳定局势有着莫大的好处,也杜绝了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的非分之想。

当王泽与李纲等人告退退出了大殿,他们一起聚集到了殿外的甬道上,一个个忧心忡忡,不言不语,横竖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大家各自想着自己的心思。

王泽心中很『乱』,但他并没有在朝政上考虑的太多,而是想到了城外别院中的女子们,还有虞蝶的呕吐,他在想这个时候玄武镇的薛郎中应该到了吧!

中秋的狂欢气氛还没有消散,就传来皇帝驾崩的小道消息,人们从惊愕到疑『惑』,从疑『惑』到不安,一时间街头巷尾像是闹翻了天,流言蜚语满天飞,各大报纸和小报上都充满了疑问,而且朝野上下要求朝廷说明皇帝倒底是怎么了,中秋之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李纲当即断言可能有人走透了内宫的消息,只是没有完全透『露』详情,至于是谁走漏风声,几乎不可查了。

王泽最不愿看到的是由于皇帝的突然驾崩而引起的经济动『荡』,为了稳定民心,他和李纲等人连续召开数天的会议,在王泽坚决不让的主张下,朝廷终于颁布了皇帝驾崩的原因,并隐含地指出女真的间谍亡命所为。正式的消息一经公布顿时举国愤慨,在王泽意料之中的是,要求北伐的呼声遽然高涨,连原本已经持中庸之论的人也高呼着复仇。

反倒是朝廷主战派领袖人物李纲显的冷静沉着,他言辞申斥前来请他挺身而出领导主战派要求北伐的呼声,因为他和王泽交往多年,不管他愿不愿意,但他已经深深地被王泽的理念所影响,深知目前朝廷在物资、人力上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准备,朝廷的经济危机虽然已经慢慢有了缓和的势头,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尤其是皇帝驾崩引起的惶恐,一个不小心,足以引起经济的混『乱』,当务之急还是要忍一忍,把国内的事先治理好,至少要稳定要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才能打上一仗,不然说什么也白搭。

王泽也很焦急,他身为宰相所受到的压力比李纲还要大,当他隐忍着巨大压力专心国事的时候,很久以前在河朔得而复失时市面上贴出的‘王相公卖国’的字条,又再一次地被人贴在大街小巷上,他的声誉遭到空前的诋毁,尤其是士林中的非议对他的打击最大,而且一部分来自凤凰山书院。

以王咏翎为首的一大批凤凰山书院师生,上书要求复仇北伐,并联系到靖康之『乱』,把此事上升到道义的高度,凤凰山日报整篇头版都是北伐之事,隐讳着批判王泽、李纲等人空喊北伐空号,事到临头反而畏缩不前等等。当然,也有为王泽辩护的,这些人往往是一些朝廷的重臣或是具有一定经济头脑的人物,他们能够接触到朝廷的真正情况,或是能够看清当今天下局势,并对之有相当透彻的分析,这些人的维护也相当有影响力,才能使王泽、李纲等宰执坚持下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如当年一样,宣抚司和大多数前方将帅持有稳妥的看法,只不过如岳飞等聊聊数人坚决要求北伐,形成不了对朝廷的太大压力,节臣、将帅能够听从朝廷节制,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在众议纷纷之中,赵炅在宰执的拥镞下当天就黄袍加身,韩皇后以母后在上不敢擅专为由,请与朱影一道垂帘听政,朱影却坚决婉辞,最后在王泽和李纲等人的劝进下,朱影推搪再三终于决定再次垂帘听政,由于韩皇后并没有如朱影一般的政治天分,可以说内朝完全由朱影把持。对于朱影把持内朝政务的定局,李纲、秦桧等执政大臣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朱影有她的政治底线,在他们看来,限制皇权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延续国体,免除皇帝胡作非为,并不是要废除帝制,朱影正好能够很恰当地维护皇室,她有这个政治资本和能力,当然她更有让维护皇统心意大臣放心的品德。

没有过多久,赵谌的遗诏就被公布,在宰执们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这道遗诏不吝为一场甘霖,把市面上的非议压下去不少,毕竟皇帝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的威望,再不济也是天子的意愿,直接站在道义的最高顶点。朱影在非议最高『潮』的时候抛出这手杀手锏,令朝廷重臣们尤为叹服,王泽亦是感叹不已。

而且朝廷连续下了三道任命王泽为同中书门下军国事的诏旨,王泽连续推辞避让后,第三次终于免冠接诏旨,令朝野上下颇为震动,但执政们却心平气和地看着王泽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水到渠成的事情你反对又有什么用?接下来王泽被恩赐为涼国公、开府仪同三司、食邑五千户实食封千五百户。李纲以参知政事接过了民政庶务权力,被赐为许国公、开府仪同三司、食邑三千户实食封千户,秦桧被赐为吴国公、特进、食邑两千户实食封八百户,赵鼎赐为建国公、特进、食邑两千户实食封八百户,而欧阳澈由于资历浅薄,仅仅赐为朝请大夫,其他众臣各有赏赐,但他们的官职没有多大变动。

这也是新皇登基例行的对朝廷重臣的加封,意图在于稳固新朝统治根基,朱影做的非常漂亮,不过是几个爵位而已,又没有实际意义的封地,朝廷还不缺实食封每户每日二十五文钱。

皇帝驾崩对朝廷而言并非全无一点好处,至少这次风波使宰执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应付士林的压力 。

御史中丞万俟禼在舆论对王泽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想火中取栗捞一点好处,直接联合部分台谏官尚书弹劾王泽不思先皇圣恩、胆小怕事、不思复仇等,大有一下子把王泽拉下马的势头,他们在士人中也有一定的市场。

可惜他聪明反被聪明误,以为借士林北伐呼声日高,对王泽和李纲指责非议之际,趁机发难也好一跃而成就执政名位,却不想在维持朝廷执政、尚书的权利体系稳定和朝廷必须要稳定内部政务,度过先皇帝驾崩与新皇登基的交接点问题上,六位宰执和六位尚书表现出空前的一致。面对几乎是铁板一块的宰执、尚书,几乎各大报社主流舆论都质疑万俟禼的真正目的,甚至连指责王泽的凤凰山书院部分师生,亦是把矛头转向御史台,原本书院中正反两股势力和中间持重论着也开始联合攻撼万俟禼,王咏翎更是毫不客气地署名名章,在凤凰山日报与江宁新闻、南京风闻报上刊登,直接指名点姓批驳万俟禼当此先皇驾崩之时,哗众取宠、攻撼朝廷、实居心叵测,其意图在于扳倒执政为自己获取升任执政的名誉。

士林中的风向亦是为之一变,又涌起了对万俟禼的非议,要求他请郡的呼声日高,有人当面指着他鼻子破口大骂小人,弄的万俟禼成了风箱里的老鼠,搞的自己两头受气。他在发觉势头不妙之际,立即前去求助于秦桧,毕竟他对秦桧还是挺巴结的,能够出任御史中丞,其中秦桧是出力不少的。

但秦桧这次却袖手旁观,毕竟万俟禼做的太过分了,什么时候弹劾王泽不好,偏偏要在这个**时期不识时务,最后端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且此时弹劾王泽就等于站在了朝廷宰执大臣的对立面,他恨的咬牙切齿还来不及,不落井下石就已经顾念往日情份了,岂能相助于他。

秦桧最后只对万俟禼说了一句话:“做王泽的对手,你万俟禼还不够资格!”

随着两名监察御史的请辞,万俟禼终于撑不住了,灰溜溜地上书请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泽并没有同意朱影已经做出外放的主张,反而把万俟禼罢御史中丞、改授权知都水监,御史中丞一职由大理寺卿李正民,大理寺卿由冯康国接任。

在很多人不明白的情况下,李纲、秦桧、赵鼎等明眼人看穿了王泽的心思,私下暗赞这招玩的的确是高明,即不给他人以报复的口实,又把万俟禼放在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庶务衙门打发日子,顺便把御史台清洗了一遍,手段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在意料之中的是,士林中传出对王泽不计前嫌的好评,使对他的非议减轻了不少。

无论执政大臣们感触为何,历经一个短暂的时间,利用一个原本不该出现的愣头青造出的事端,王泽巧妙地软化了士林对朝廷的批评,减轻了之争们的压力,也使秦桧能够腾出手来,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改良。

在暂时的惶恐之后,随着朝廷政局的不断稳定,民心还是逐渐安定下来,生民们最关心的还是如何赚钱度日,人毕竟是要吃饭的。新朝也不错,百姓还是能从新皇帝身上得到一些直接的或是间接的实惠,没人愿意空着肚子妄谈国事,再说该换了皇帝,民间对于经济方面的政策信心又强了几分,大家都心知肚明,随着王泽地位的再次稳固,又有宰执们共同力挽危局,他的政令必然不会受到太大的波动,相信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定然会继续推行。人心一旦恢复,市场自然而然地慢慢纳入正轨,艰难的日子终于出现好转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