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16 + -

第一章

第一章

朝廷内外一片乌烟瘴气,牛鬼蛇神各显神通,李仁孝却躲在内宫中逍遥快活,对外朝事务虽然偶尔过问,却已经不如登基之初前几天那样勤勉了。

“陛下、不要再喝了,莫要伤了龙体!”

此时,在皇后的宫中,罔氏一脸平静地坐着,听着一名内侍小声地回报。

“。。。。。。陛下自入太后宫中,还未曾出来,殿外守卫森严,奴婢不敢靠的太近,详情无从知晓。。。。。。”

罔氏那张清丽的脸颊,始终却没有半点表情,甚至可以说是木然,待内侍说完后,她才淡淡地道:“好了,你们都下去吧!”

待潜出殿内宫女、内侍后,罔氏再也忍不住,两行清泪顺腮而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方关于宋军动向的军报不断传来,在夏国君臣中形成了一个不详的预感,那就是宋军已经完成重新整编,而且随着韩世忠、郭浩两支强悍的侍卫大军的到达,宋军的实力反而加强了不少,似乎新的攻势即将拉开帷幕。

另外又有一个新的军情传来,宋军由北侍军都指挥司西调一些中下级将校,分遣在西侍军中补任差遣,这是由潜伏在陕西的间谍花了大价钱,从陕西宣抚司中买出的参战部队序列名称和征调北侍军都指挥司将校的名单,是夏国至今为止搞到的最完善的情报,情报上所透『露』的信息不能不令李仁孝和夏国重臣们认真对待。

新皇登基后第二次重大的军事会议在皇宫中召开,李仁孝亲自主持这次军事会议,到场者有国相幹道冲,枢密使、晋王察哥,中书令、濮王李仁忠,门下侍中、舒王李仁礼,枢密副使王枢、兵部尚书曹价、卫戍军都指挥使移讹、御史中丞芭里祖仁、谏议大夫**公济、以及来兴庆述职的灵州监军使罔存礼,当然还有任得敬与枢密院都承旨任得聪。

李仁孝用了小半个时辰,才细细读罢前方战报,对于目前严重的危局,他已经有了较深的了解。眼前的形势已经到了危机四伏的地步,心下着实有些慌张,急忙向臣下问策道:“看来东朝已然恢复元气,却不知诸位卿家有何良策?”

幹道冲第一个出班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还是遣使谢罪,使东朝与我罢兵言和。”

这话虽说在往日激烈争辩,但从来没有在李仁孝面前提起,话声方落,众人一阵小声议论,连李仁孝的脸『色』也变的不太自然。

李仁忠冷笑道:“如国相言,大夏举国东附便是,何须劳神费力,做被人奚落之举。”

幹道冲含恨地瞪了李仁忠一眼,但他毕竟心存国事,当下朗声道:“大王缘何如此说,大王亦是俊杰之士,缘何看不透当前局势?云涧城下二十万大军几乎损失半数,侍卫亲军接着兵败,大夏主力消耗已经大半,铁门以东州郡全然糜烂。曲端元气恢复,眼看就要进军兴庆,试问国内还有多少可战之兵,仓庰内还有能支撑几时粮秣?”

李仁忠被反驳的哑口无言,不能回应说辞,他不能不承认幹道冲之言是正论。他也是亲身参于云涧城之战,对战场形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幹道冲说的不错,经过两场大败,夏军元气大伤,人口密集的夏、龙诸州的失去,使国家税收遭到空前的打击,尤其是横山地的失去,使夏军丧失了最优秀的兵员征集地,更致命的是两国正常贸易的中断,岁币的停止,必然使国内物价飞升,生民越加困顿,不断地消弱国家的实力,使夏国没有进行一场长期战争的钱粮,尽管现在还没有凸现出来。

夏国没有和宋全面对抗的本钱,当然也不可能和宋军长期征战,在场的大臣没有一个人否认夏国这个致命弱点。当年元昊虽然屡战屡胜,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全歼宋军的辉煌战例,但长期的战争搞的夏国穷弊不堪、民不聊生,军事上的胜利却带来国力的几近崩溃,不得已与宋和解,而后夏主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得了便宜就与宋修好,从不与宋打持久战。

但是,而今夏国与宋之间打的就是持久战,在他李仁忠看来,宋军来势汹汹、连战连捷,他们根本不可能放弃收复灵夏的大好时机,与宋和谈无异于文官们的痴人说梦,宋人或许能够和谈,但开出的条件可以想象,决不是夏国所能承担起的。

曹价与**公济却公开支持幹道冲的建议,他们一个是汉人、一个人深受汉化的党项人,在对宋朝的思维上保持高度的一致。

李仁孝并不知可否,他转首向察哥问道:“王叔久历军旅,以王叔之见,时下当取何策略退去宋军?”

察哥圆滑地道:“宋军势大、确难敌御,然祖宗之业、亦不可平白断送!”

李仁孝愕然后旋即明白,察哥说了等于没说,不禁气恼好笑,暗付这个叔父可真是圆滑,心底是主张抵抗,嘴上却是谁也不得罪。

“陛下,臣以为大夏绝难与宋长久相持,而宋举兵数十万,西侍军精锐几乎全部调动,此以往未尝有之,明显是要不取河曲誓不罢休。国相之言乃老成谋国,然终归是书生之论,试问宋军连胜岂能轻易放弃,这个时候与宋谋求议和,甚为不妥!”

王枢当先来了个标新立异,使李仁孝的目光一亮,连声道:“卿家有何妙策,快快说来、快快说来。”

“陛下,以臣看来南朝执政王泽坐镇汴梁,女真人是靠不上了,议和还是要的。。。。。。”王枢的话说到这里,李仁孝、移讹等人的脸面当即就不好看了,但他接着道:“但朝廷必须集中全部兵力打上一仗,而且此战只能赢不能输,而后才能开始与东朝进行议和。”

李仁孝暗自称是,联合女真是自他父皇李乾顺时就定下的权宜之策,目的是为夏军夺取整个横山与熙河路、创造一个有力的强援,金军攻宋频繁,其重骑兵需要大量的河曲马,不然凭夏国目前国力,根本不可能收复大半横山。十年间利用宋、金之间几次大战,夏国是占了不少便宜,李乾顺之所以敢攻伐云涧城,而在宋军大举反攻之际,坚持不退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亦是寄希望于金军利用宋军忙于西北战事,趁虚南下伐宋,区区的三源地和中原、关中相比孰轻孰重?李乾顺致死也相信金军的南下,必然会使宋军西侍军主力东调,但他没有等到这一天。